1、短短诗诗五五首首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准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含义的深刻性。3.揣摩品味凝练、贴切、丰富的语言。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
2、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卞之琳,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省南海县人。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等。聂鲁达,智利当代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
3、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创作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背景资料背景资料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
4、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风雨吟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1 1)订正字音)订正字音墓畔(pn)舵手(du)漫漫(mn)检查预习检查预习舵手(2 2)词语释义)词语释义 漫漫:漫漫: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舵手: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装饰:装饰:指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化妆打扮的装束。装饰也有点缀,装点等意思。朗读指导朗读指导 断章的诗人在谈到诗的节奏时说过:“一行如
5、全用两个以上的三字顿,节奏就急促,一行如全用二字顿,节奏就徐缓,一行如用三、二字顿相问,节奏就从容。”断章主要使用的是三、二字顿相间的排列法,所以节奏从容,从容的节奏与刹那间的感想,是此诗的一大特征。月月 夜夜沈尹默沈尹默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夜景很美丽,风很大,晚上的月光明亮照人,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背景很美丽,我和树并驾齐驱。“却没有靠着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对此试说说你对此的感悟。的感悟。内容探究内容探究 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
6、独.面对艰难处境诗人表现出的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他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赏析诗句赏析诗句“霜雪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雪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品味赏析品味赏析 在这句诗中,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时期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写法探究写法探究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
7、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鉴赏评价鉴赏评价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思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思想的?想的?月夜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月月 夜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赏析】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
8、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挂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月夜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诗人托物咏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
9、的人格。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总总 结结结构图示结构图示 霜风呼呼的吹着 寒冷 “我”与树 月夜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朗树顶高的冰冷遮蔽、保护、传统、固执并排立着 思想 的并立却没靠着 独立清寂衬托性格独立不倚与坚强果敢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萧红墓畔口占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戴望舒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他饱受战乱痛苦,友人又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1.1.“口
10、占口占”有着怎样的意味?有着怎样的意味?内容探究内容探究 “口占”表明,这首诗不是作者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的自然流露。2.“2.“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中“六小时六小时”和和“长途长途”分别说明什么分别说明什么?“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赏析诗句赏析诗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品味赏析品味赏析 这句诗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诗句描绘了一个惯常但是又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红山茶写法探究写法探究 1.语言干净、朴素、洗
11、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书。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显得非常协调。2.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在沉静克制中透露着深情。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通过对步行耗费六个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这个画面的描绘,在平淡的叙述中,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同时,用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一是时间细节,诗人和萧红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联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个小时,去给她上坟就显得十分可贵。再结合一九四四年秋天这个时间,当时整个中国战火纷飞,在这种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走六个小时去上坟,就显得更情深意重了。这种
12、间接的表达方式还表现在诗人对隐喻手法的运用,诗人用“山茶花”这一隐喻生动地传达出对萧红的赞美与赞赏,在细腻、深沉、节制和委婉中蕴涵着激情。3.通过巧妙的对比,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诗歌中“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喻示的是一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这句诗蕴涵的是一种沉重、沉郁的氛围,但是下一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却是轻轻一放,表现的是动作行为上的短促与轻逸,在这一长一短,一重一轻中,透露出的是诗人因悼念而感到寂寞,深沉的怀念和庄严的哀思。鉴赏评价鉴赏评价 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1)充分展示了汉语的丰富、优美。(2)文本的层次与结构非常协调。(3)表现了对人生与命运的问题的
13、思考。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但联系到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总总 结结结构图示结构图示 六小时时间长 “我”萧红墓畔口占寂寞心理感受放一束红山茶情深义重轻逸所处境遇:亟待解放,期盼曙光等待时间: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你卧听海涛闲话,安详恬淡对比对比反讽哀思沉重感悟生死长途距离远沉重断章断章卞卞之之琳琳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这首诗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1小节:以“桥”为中心营造意境。将“
14、你”与“风景”进行主客体转换,诗人巧妙地传达出对宇宙人生的整体性的哲学思考:在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但是又互为关联。第2小节:以“夜”为中心营造意境,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1.1.在诗中,人与在诗中,人与“风景风景”的关系是什么?的关系是什么?内容探究内容探究 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2.2.诗歌是如何凸显诗歌是如何凸显“美美”的?的?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
15、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1.1.诗句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品味赏析品味赏析 这是全诗的第一幅图画:“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但“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填充,由“桥”可以想象桥下的流水淙淙,河岸绿竹葱茏,野花摇曳,江上悠扬的船歌,林间清脆的鸟鸣等,画面明净和谐,静穆清澈。2.2.诗句诗句“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描绘了一幅怎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的图画?这是全诗的第二幅图画:“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绿竹野花之间,你在欣赏着这如画美景,但是
16、却有一双眼睛在小楼的窗内注视着“你”,“你”变成了“看风景的人”的欣赏对象,“你”成为了别人的风景。这一、二两幅画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是“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的时候发生了联系。3.3.诗句诗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图画?这是全诗的第三幅画面:静谧的夜晚,月色如水般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如幻,“你”的心也笼在盈盈的月色中,“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的窗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如薄纱一般的月色给“你”一篇梦幻般的宁静与惬意。4.4.诗句诗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是全诗的
17、第四幅图画:“你”在欣赏着如梦幻的夜色,赏心悦目时,却不曾想这样的“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给别人带来愉悦。前三幅画面都是具体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但是第四幅画面只能从想象中展开,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写法探究写法探究 1.语言美。这首诗歌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旋。在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的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发生了互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到的主体或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
18、,增强了诗画意境的统一,可以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享受。2.建筑美。第一节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一句包括标点符号在内是九个字,“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加上标点符号是十个字。第二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字数则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而又协调,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3.画面美。诗人虽然开篇写了是在看风景,但是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桥、楼、看风景的人,让人联想桥下的流水、游船画舫、岸边的杨柳将对人和物的的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勾勒出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背景让读者
19、自己想象,回味无穷。鉴赏评价鉴赏评价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思想的?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思想的?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窗、月、梦这几个典型意象,通过诗人的调度和安排,让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阐释了诗人智慧思考所获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搭设了一架“天堑变通途”的飞桥,在其逻辑结构的贯联之下,意象的单薄骨架立即在
20、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总总 结结结构图示结构图示 以桥为中心 以夜为中心 断章第一幅画: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第二幅画:看风景的人 在楼上看你第三幅画:明月装饰你 的窗子第四幅画: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主客体互相转换世界相互存在风雨吟风雨吟芦芦 荻荻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这首诗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1小节:通过对风雨的描述,写出了暴风雨中天昏地暗的景象,喻指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第2小节:在风雨中,“大地”变成了波涛起伏的海面,“房舍”如同在海面上飘摇不定的小船。怎样理解怎样理解“大地的海大地的海”这一意象?
21、这一意象?内容探究内容探究 “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1.1.赏析诗句赏析诗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品味赏析品味赏析 “大地”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连“大地”都被“卷来”了,写出了风雨的大!此处翻天覆地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
22、。“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2.2.赏析诗句赏析诗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比喻的手法,风雨中“大地”仿佛在翻动颠簸,茫茫“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3.3.赏析诗句赏析诗句“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海上”。既已把郊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孤舟,那么顺理成章,“房舍”中的“我”自然就像那驾舟的“舵手”。因为“年轻”,所以在这“大地的海上”,“我”不知道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是否有沉沦灭顶之虞,而不免忧心忡忡。写法探究写法探究 1.用意象勾勒出风雨如磐的画面。诗歌对“风
23、”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化作“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雨的滂沱如注的场景,营造出了极具气势的氛围,“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2.语言简洁,意蕴深邃。结合“忧怀”和写作背景,可见“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鉴赏评价鉴赏评价 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含义?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含义?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
24、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黄子建先生曾满怀热情地评价这首诗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不寒而栗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很大。总总 结结结构图示结构图示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风雨吟郊原:如起伏动荡的大海房舍:如翻涌海上的孤舟我:如年轻的舵手,面对 “大地的海”忧思满怀 心中的风雨忧心忡忡动静自然的风雨统统 一一聂鲁达聂鲁达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
25、现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统一”这一思想这一思想的?的?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作者为什么认为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多”就是就是“一一”呢?为什么说呢?为什么说“繁繁多是个谎言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内容探究内容探究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
26、的传递。从这点意义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为什么说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品味赏析品味赏析 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写法探究写法探究 统一是一首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这首诗通过展现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之间的对立的关系,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首现代诗。比起古诗,它们的形式更自由,内涵更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下也可以自己写一些现代诗。总总 结结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