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外交与谋略以孙权、司马氏为例 主讲人:朱子彦 夷陵之战前孙权面临的形势夷陵之战前孙权面临的形势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取荆州,擒杀关羽,并将羽首级献与曹操。刘备愤恨不已,称帝后,亲统大军伐吴,以报关羽之仇。吴蜀国力,军力相当,孙权若全力应对蜀军,问题不大,但一旦魏军趁机夹击,吴无法二线作战,则必败无疑。故整个形势比孙权在赤壁之战时还要危急.曹魏谋臣刘晔对魏文帝曹丕曰:“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晔对整个形势的判断是极其正确的。三国志卷14刘晔传注引傅子。夷陵
2、之战时孙权采取的应对措施夷陵之战时孙权采取的应对措施1.向曹魏示好,把原先被关羽俘虏的曹魏大将于禁及数万降兵送还魏国。2.向曹魏进贡大量的奇珍异宝。孙权称藩后,曹丕即派遣使者前往孙吴,索“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瑇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群臣奏曰:荆、扬二州,贡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礼也,宜勿与。权曰:方有事于西北,江表元元,恃主为命,非我爱子邪?彼所求者,于我瓦石耳,孤何惜焉?彼在谅闇之中,而所求若此,宁可与言礼哉!皆具以与之”。三国志卷47吴主传注引江表传。3.孙权忍辱负重,向曹丕称臣。吴将相大臣不解其意,对孙权称藩均表示反对。当魏使前来册封时,“权群臣议,以为宜称上将军
3、九州伯,不应受魏封”。孙权不以为然,认为凡事皆应因时而变。曰:“昔沛公受项羽拜为汉王,此盖时宜耳,复何损矣,遂受之”。1 三国志卷47吴主传注引江表传。4,巧妙应对质子 孙权拒交己子孙登为人质,以巧妙的手段笼络浩周,浩周对孙权说:“陛下未信王遣子入侍也,周以阖门百口明之。”孙权感动万分,用字称呼浩周:“浩孔异,卿乃以举家百口保我,我当何言邪?”说完,孙权居然“流涕沾襟。及与周别,又指天为誓,”表示自己绝不会辜负浩周的苦心,定会将子送往洛阳为质。孙权又托浩周为媒,在曹魏宗室中挑选女子作孙登的妻子。在夷陵之战的决战时刻(222年七月),孙权继续“演戏”,声称八月送儿子到魏囯。九月,曹丕愤怒,发三路
4、大军伐吴“权卑辞上书于魏文帝,求自改正,若罪在不赦,必不见谅,当奉还土地人民,乞寄命(流放)交州,以终余年”。“文帝敕诸军深沟高垒,不得妄进,并对权言,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虑,孙登身朝到,朕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长江。”三国志吴主传5,有理、有利、有节有理、有利、有节 曹丕仅凭一纸书信就欲孙权委质的想法实在太天真了,此时的孙权已取得了夷陵之战的全胜,故并不惧怕曹丕的武力威胁,他随即改年号为黄武,并发兵“临江拒守”。和魏国断绝外交关系。孙权还能在胜利的凯歌声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全军覆没,狼狈逃回白帝城。东吴大军的士气非常旺盛,大将徐盛
5、、潘璋纷纷上表,要求乘胜追击,必定能够攻克白帝城,生擒刘备。陆逊不愧为三国时期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判断魏国表面上帮助吴国,实际上心怀叵测。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吴军深入到巴蜀地区,魏国趁机突然袭击,东吴的形势非常危险。于是陆逊坚决主张,立刻班师。孙权接受了陆逊的建议,下令东吴大军全部返回。不出陆逊所料,吴军刚刚返回,魏国的三路大军就杀了过来。要不是东吴大军及时退兵,后果就不堪设想。面对魏军的大举进攻,孙权镇静自若,十分从容地调兵遣将,把来犯的魏军杀退。由此可见,在这场吴、魏两国的博弈中,孙权、陆逊可谓料事如神,取得了完胜。|赵咨舌战曹丕赵咨舌战曹丕 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
6、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虽然一度向曹丕称臣,但在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中,仍然能够不卑不亢。保持了东吴的国家尊严,例如孙权派都尉赵咨出使魏国,曹丕问赵咨,吴王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君啊,赵咨回答说,吴王是一个”聪聪明、仁智、雄略明、仁智、雄略”的君主。曹丕说:“何以见得?”赵咨说,吴王在鲁肃还没有显山露水之前就发现他是一个人才,这就是我讲的“聪”;当吕蒙还是一介武夫的时候,吴王就把他提拔为三军统帅
7、,这就是“明”;俘虏了于禁,而没有杀他,这就是“仁”;兵不血刃而夺取荆州,这就是“智”;占据着荆、扬、交三州的土地而虎视天下,这是他的“雄”;向您陛下称臣,这是他的“略”。|吴书曰: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应对辩捷,权为吴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帝曰:吴可征不?咨对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又曰:吴难魏不?咨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又曰:吴如大夫者几人?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曹丕以为自己是文学家,学问
8、渊博,所以就带着嘲笑的口气对赵咨说:“吴王读不读书?他有多少学问呢?”赵咨说,吴王虽然日理万机,操劳国家大事,但是他利用空闲时间博览群书,精通历史,他读书的方法是领会其精神实质,而不象有些书生那样,只会寻章摘句、舞文弄墨而已。曹丕又问:“朕欲讨伐吴国,可以吗?”赵咨说:“大国有讨伐的军队,小国有抵御的方法。”曹丕又以挑衅的口气说:“吴国害怕魏国吗?”赵咨说:“吴国有百万大军,长江天险,怎么会害怕呢?”曹丕又说:“吴国象你这样的人才有几人?”赵咨说:“才能卓越的一流人才,大概有八、九个。象我这样的凡夫俗子,那就是车载斗量,数不胜数了。”赵咨的辩才和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差不多。对魏文帝提出的问题不
9、卑不亢、对答如流。没有让魏国占到半点便宜,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对夷陵之战孙吴获胜原因须作重新考量。以往论著,大都从纯军事的视角来探讨夷陵之战中陆逊取胜之因。这固然不谬,但不够全面。试想,若无孙权在外交上与曹丕周旋,博弈,陆逊的军事指挥才能再高,又焉能稳操胜券。事实上,夷陵之战有二个战场,一是陆逊指挥的吴军与刘备统率的蜀军在猇亭相持;二是在孙权亲自主持下,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以稳住曹魏,避免陷入二线作战。而其中的质子之争,犹为惊心动魄。|另外,孙权为骗取曹丕信任釆取了多种措施,除称藩、纳贡之外,还派出许多使节前往洛阳,游说曹丕。孙权不仅屈身于曹丕,且与降将于禁并马而行,据|三国志卷57虞翻
10、传载:“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尓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孙权还亲自迎接前来册封的魏使邢贞,礼遇浩周。凡此种种散见于各人物传中史料,皆可视为质子之争的组成部分。魏吴这场质子之争,持续时间长达年余。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孙权在外交上只要稍有疏漏,那怕在一个环节上出问题,就将陷入灭顶之灾。其所作的全部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因为孙权的对手曹丕、及魏谋臣刘晔等人绝非等闲之辈。司马懿的韬晦之计司马懿的韬晦之计 “司马懿少有奇节,刚断英特,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传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曹操
11、曾夜梦“三马同食一槽”,为消除怀疑,懿“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操立太子时,司马懿支持曹丕,“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懿又支持丕代汉,故得到重用,任抚军大将军,丕死,为托孤重臣,明帝时,任大将军,太尉,类似周公辅政。|魏明帝临终时,司马懿正在关中地区,听到天子的诏书,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四百多里地一个晚上就赶到了。明帝握着司马懿的手说:“我快要咽气了,之所以不肯撒手西去,双眼不闭,是在等您啊。如果您能忠心耿耿辅佐幼主,我死而无憾了!”又命令八岁的儿子曹芳上前,抱着司马懿的头颈,做出非常亲昵的样子,好像司马懿就是曹芳的爷爷一样。司马懿也连连磕头,留着眼泪答应皇帝,表
12、示自己定会效犬马之劳。此情此景,同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几乎如出一辙。司马懿诈病骗曹爽司马懿诈病骗曹爽 公元247年五月,司马懿声称自己得了重病,不再上朝。曹爽也知道司马懿老奸巨滑,生病到底是真是假,难以判断。所以他就派心腹李胜去探望司马懿,实际上是借探望为名,察看司马懿是否装病。司马懿假戏真做,他斜靠在床上,喘着粗气。过了一会,他以手指口,表示口渴要喝水,婢女进上粥汤,他不能拿杯,由婢女一口一口地喂他喝,结果粥汤喝不进去,都流在胸前。李胜说:“现在皇上年龄还小,天下事都仰仗太傅,不想太傅竟病成了这个样子。”李胜又告诉他:“我要到荆州去当刺史,太傅有什么吩咐吗?”司马懿装作没有听清,过了好一会儿,
13、才颤颤巍巍、口齿不清地说:“哦,你要到并州去当刺史啊!并州这个地方靠近少数民族,你要多加防备啊!”李胜说:“不是并州,是荆州。”司马懿这才做出听明白的样子,说:“我年老多病,死在旦夕,只是放心不下我的两个儿子。我把我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托付给你,希望你好好地照看他们,这样我死也瞑目了。”司马懿的这一番表演完全骗过了李胜。李胜回去以后对曹爽说:“司马懿简直就像一具尸体,只不过多了一口气,对我们已毫无威胁,主公你可以高枕无忧了。”李胜还感慨万分地说:“想不到司马公这样的英雄,竟然病成这个样子,好不令人伤感啊!”|司马懿发动政变司马懿发动政变 曹爽得到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消息,一下子就傻了眼,吓
14、得不知如何是好。但就在这时,曹爽集团的智囊大司农桓范偷偷地从洛阳城中跑了出来(当时的洛阳已全城戒严,桓范是假传圣旨,骗过守门官冲出来的),桓范对曹爽说:“天子在我们手中,我们怕什么。许昌离这里不远,我把你的大将军印带来了,我们可以马上赶到许昌,以天子的名义召集全国各地的军队来讨伐司马懿。”桓范的逃跑对司马懿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如果曹爽采纳桓范的建议,形势就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折。因为曹爽的职务是大将军,是三军的最高统帅,而且又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太尉蒋济十分担心地对司马懿说:“大事不妙,智囊跑掉了,我们怎么办?司马懿对曹爽的为人十分清楚,所以他胸有成竹地说:“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晋书卷
15、1宣帝纪)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曹爽此人就像一匹笨马,只知道吃饲料槽里的豆,而绝无雄心壮志.|司马懿这时送给曹爽粮食,并不是他对曹爽发善心,而是要把曹爽,包括他的党羽一网打尽。这是什么计谋呢?这叫“欲擒故纵”之计。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司马懿采取的就是这个策略。他大肆收集曹爽集团的罪证,说曹爽他们要谋反篡位,曹爽淫乱先帝的嫔妃,等等,都是满门抄斩的罪名。他对曹爽的党羽大搞刑讯逼供,同时又让他们相互之间狗咬狗。司马懿明明知道何晏是曹爽的心腹,却让何晏去审理曹爽的案件。何晏当然高兴,以为可以借机邀功,洗脱自己的罪名。于是他在审理曹爽案件的过程中,拼命扩大打击面,穷凶极恶,唯恐有漏网之鱼。最后,
16、何晏向司马懿报告审理案件的结果,提出应该诛灭七个人的全族。司马懿却说不对,应该是八个人的全族。何晏急了,问司马懿:“难道是我吗?”司马懿说:“对呀,就是你!”于是何晏也被满门抄斩。司马懿采用的是“借刀杀人”之计.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大肆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姐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晋书宣帝纪 自此,曹魏军政大权全都落到司马氏手中,为司马代魏,建立西晋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师司马师,昭兄弟的雄才大略昭兄弟的雄才大略 政变前夜司马师泰然自若,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声讨司马师,文鸯率敢死队进攻,司马师在眼晴掉出来的情况下镇定自若,指挥作战|司马昭的历史
17、功绩超过其兄,他主政时,灭蜀,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三国后期的天下形势三国后期的天下形势 诸葛亮执政期间,连续五次北伐曹魏,有一度把强大的曹魏打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所以蜀国虽小,但仍然是曹魏的劲敌。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连足智多谋、善于用兵的司马懿也是“畏蜀如虎”、“闭军固垒、莫敢争锋”。(晋书卷1宣帝纪)但自从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力就逐渐衰败,刘禅不理国政,昏庸无能。据史料记载,东吴曾派大夫薛珝出使蜀国,回来后,东吴的皇帝孙休就问薛珝:“你对蜀国的政治有什么评价?”薛珝回答的很干脆:“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三国志卷53薛珝传注引汉晋春秋)即到了蜀
18、汉朝廷,我没听到过一句正人君子所讲的话;到了民间,蜀国老百姓面黄肌瘦,形容十分憔悴。|司马氏父子执政以后,大力推行军事屯田,开垦荒地,又在一定程度上轻徭薄赋,减轻老百姓负担,同时还对法律进行修改,刑法也比较宽松。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粮食连年丰收,人口也增加了。由于连年军阀混战,加上瘟疫、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三国时期的人口大幅度减少。据正史记载,全国人口不超过780万,但魏国的人口数却超过了吴、蜀两国的总和。当时仅魏国登记在户口簿上的人口有443万,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多,但却是蜀汉的四至五倍。因为蜀汉的总人口不足一百万。|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胜乃不怠
19、;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孙子兵法地形篇)就是既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胜利就没有危险;既得天时,又得地利,胜利就有完全的保障。但真正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又谈何容易呢?在魏蜀二国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敢不敢于发动战略进攻,趁蜀汉衰弱之际,发兵将它消灭呢?在当时,曹魏朝廷中很多人没有看出灭蜀的条件已经成熟,他们对蜀汉的军事力量估计过高,又认为巴蜀之地是天险,易守难攻,所以大多数大臣都极力反对,甚至连名将邓艾也认为“蜀未有衅,屡陈异议”。(资治通鉴卷78)在这么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唯独司马昭力排众议,他洞察局势,知己知彼,决定吹响统一天下的集结号。|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前,司马
20、昭召集他的幕僚,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对伐蜀战争作了全面的战略部署。他说:“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举大众以屠城,散锐卒以略野,剑阁不暇守险,关头不能自存。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晋书 卷2 文帝纪|司马昭的这一番分析,极其精辟,具有极强的预
21、见性和前瞻性,我认为可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因为从魏灭蜀的整个战争过程来看,司马昭的战略判断是相当准确的。后来,姜维的部队确实被邓艾牵制在沓中,由于来不及在第一时间回救汉中,蜀汉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汉中被钟会攻破。等到邓艾从阴平小道进入成都平原后,蜀汉朝廷一片混乱,已经失去抵抗的意志。刘禅这个昏君吓破了胆,在坚守成都、等待姜维回师营救和撤退到南中,以及屈膝投降的三个方案中,刘禅所选择的是第三个方案,也就是乖乖地向邓艾投降。刘禅的所作所为尽在司马昭的意料之中。|司马昭所制定的先灭蜀,后灭吴的战略步骤,也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西晋在攻占巴蜀之后,就可以充分利用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形,顺流而下,一举灭掉吴国
22、。公元280年,晋朝的水军果然从益州出发,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所向披靡,一举攻克东吴的都城建业。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闇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从宏观上看,无论是灭蜀,还是灭吴的总体战略都在司马昭的掌握之中。|如何来评价司马昭的灭蜀战争呢?我认为,三国鼎峙虽较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要好些,但三国之间干戈不止,天下无一日之宁,这不仅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给人民带来很大痛苦,所以当邓艾兵一“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三国志卷42谯周传)。蜀汉统治者虽欲抵抗,但蜀民都不愿继续作战,来延长国内的割据局面。由此可见,要求统一不仅是司马氏集团的愿
23、望,同时也是人民的迫切要求。从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司马昭灭蜀是继承了曹操的事业,它结束了三国鼎峙的局面,为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司马昭一举灭蜀,是汉末三国军事史上的奇迹。袁子说:“今国家一举而灭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也。”司马懿时期,魏和蜀的军事较量从来就没有占过上风,在诸葛亮凌厉的攻势下,司马懿几乎只有招架之功,甚至闹出“死诸葛走生仲达”这样畏敌如虎的笑柄。而司马昭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灭掉和曹魏长期较量,並颇占上风的强劲对手蜀国,这是颇出人易料的。故魏主曹奐的诏书云:“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禽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三国志卷28邓艾传。|战国后期尽管秦对东方六国已占绝对优势,但如果不出现秦始皇这样雄才大略的帝王,统一进程也势必延缓。同样,我们也可以认为,三国后期如果不出现司马昭这样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要迅速实现全国的统一,也是不可能的。对司马氏统一全国的功绩,习凿齿做出了高度评价,他说:“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廓九域之蒙晦,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汉晋春秋辑本卷1)司马昭为统一天下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