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文化传播的模式本章概要传播学本土化是一种对根的探寻、对干的审视,是中国传播学者的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它力图使文化传播、学术传播、艺术传播三者互动互助,共进共演,同时发力。本章通过研讨文化传播模式的概念特征、传播过程、传播结构及文化传播的主要模式,追寻潜在的促进文化传播强劲发展的有力方式,试图运用文化传播模式推进文化传播学的发展远景。学习指导学习重点文化传播模式的概念特征 文化传播模式的分类学习难点文化传播的过程 文化传播的主要模式第一节第一节文 化 传 播 模 式 概 述文 化 传 播 模 式 概 述 一、文化传播模式的概念文化传播是在文化领域中将多要素与多元化相结合互动的
2、动态传播过程,而模式概念则可以简化其复杂的传播结构与过程。探讨文化传播的主要模式,就是追寻潜在的促进文化传播强劲发展的有力方式,试图运用文化传播模式推进文化传播学的发展远景。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文字、图形或公式等形式阐述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简洁描述,可以为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是理论的简化形式。一、文化传播模式的概念传播模式可规律性地再现现实;是表述普遍理论、描述与解释现象的总结性手段。正如苏州、无锡、常州等地颇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通常被规律性地称为“苏南模式”。类似更有商业模式、营销模式、“互联网+”模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逐步推进,文化传播模式愈发融合
3、、介入各门类模式,以强化自身传播力度。这并不是对现实的真实还原,而是进行一定的抽象和概括,对理论进行构造和解释并启发和预示新的理论假设。二、文化传播模式的分类文化传播模式有多种分类,分类不同,所呈现的方式及预期效果也会不同。正因模式分类严谨细致,传播效果也随之愈加明晰,步入最优路径。二、文化传播模式的分类(一)分类模式简要概述 使用符号文字模式用文字符号传播信息,描述事物图表模式用图表等形式表述事物数字模式用数字和公式等构建关系效果作用结构性模式以描述事物结构为目的功能性模式从综合角度描述各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二、文化传播模式的分类(一)分类模式简要概述 基本模式传递模式以信息有效传递为
4、出发点进行传播仪式性传播模式以传播是信息共享和参与为理论基础展示/注意力模式强调传播的重心在于吸引受众注意力而非传递某种信息传播过程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贝尔罗的线性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把关人模式系统传播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二、文化传播模式的分类(一)分类模式简要概述 传播要素短期效应模式刺激反应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心理学模式大众传播模式议程设置模式、依赖模式、螺旋模式、信息沟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使用与效果模式、信息寻求模式、欣赏模式体系与流动模式信源记者关系模式、新闻流动模式、媒体选择与制作程序模式策划传播模
5、式传播宣传模式、传播效果的层次阶梯模式、公共关系的四种模式新媒体与信息社会模式信息流动和处理模式、比较体制和传播政策模式国际传播模式国际信息流动三、文化传播模式的特征传播媒介是实现人类传播活动必备的条件之一,因此文化传播模式与传播媒介相互依托、相互作用。此外,身处于传播网络交织的当代,传播模式作为思想和研究的辅助工具跨越多个传播领域,无处不在,如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政治传播、经济传播、科技传播、文艺传播等专业领域。这种模式方法也同时具有双重特征:第一,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是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第二,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
6、应,但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描述。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对应。利用模式进行传播学研究的吸引人之处在于能够“画”出一些“线条”来表示我们已知确实存在但无法看到的联系,并能用其他手段来显示关系的结构、局部解剖图、强度和方向。故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正因如此,在传播学研究史上,不少学者也都采用建构模式的办法,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作了各种各样的说明。四、文化传播模式的产生(一)信息论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便是获取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是一种信息动物,每时每刻都要从外界获取并交换信息。信息对于人的重要性,如同空气、水一般,
7、是正常健康生存的必备条件。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直接式,即通过自身感官系统的亲身体验来获取;二是间接式,即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媒介、新媒体媒介等方式的传递来获取。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所获信息转手次数及信息是否在第一时间被获取。知识链接信息论的主要内容 信息论是从物理学、工程学和数学的交叉研究中发展而来的,是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传输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研究信息的计量、发送、传递、交换、接受和储存的一门学科。信息论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以编码为中心,主要研究信息系统模型、信息的度量、信道的容量、信源统计特性、信源的编码、信道编码等,这些是信息论的核心问题。第二,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信号
8、噪声的统计分析、信号的监测、滤波、估计和预测等理论。第三,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包括语言、文字、图像的模式识别及自动翻译等。四、文化传播模式的产生(二)控制论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生物体和机器以及各种不同性质系统的通信和控制过程,探讨它们共同具有的信息交换、反馈调节、自组织、自适应的原理和改善系统行为及使系统稳定运行的机制,从而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各门学科的概念、模型、原理和方法。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交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控制论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理论。控制
9、论可以成为研究各门学科问题的科学方法。把文化传播作为一个控制系统,分析它的信息流程、反馈机制和控制原理,往往能够找到使系统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为控制方法。控制论的主要方法还有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方法等。知识链接控制论的主要方法 1、信息方法信息方法是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分析系统的信息流程来把握事物规律的方法。2、反馈方法反馈方法是动用反馈控制原理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正反馈就是由控制器发出去的控制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以实现系统预定目标的过程。正反馈能放大控制作用,实现自组织控制,但也使偏差加大,导致震荡。负反馈能纠正偏差,实现稳定控制,但它会减弱
10、控制作用,耗损能量。知识链接控制论的主要方法 3、功能模拟方法它是用功能模型来模仿客体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方法。所谓功能模型就是只以功能行为为基础而建立的模型。4、黑箱方法黑箱方法也是控制论的主要方法。黑箱是指那些既不能打开箱盖,又不能从外部观察内部状态的系统。黑箱方法是通过考察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关系认识系统功能的研究方法,是探索复杂大系统的重要工具。四、文化传播模式的产生(三)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字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字性质的一门学科。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
11、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即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剥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四、文化传播模式的产生(三)系统论系统论的基本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用系统优化观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
12、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系统论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其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和需要。知识链接系统的类型 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可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则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按状态划分则有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系统等等。“三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传播模式也随着“三论”的应用而不断完善。这些模式的最大用处
13、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提出真实大众传播状况里可加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大众传播者及媒介组织的问题。五、文化传播模式的功能(一)组织功能通过传播模式的应用,使用者能清晰地熟知事件各要素之间的结构、相互影响及联系,进而掌握传播过程的全局。组织功能便是发挥整合碎片化资源要素的功效,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传播图景。五、文化传播模式的功能(二)解释功能解释功能能帮助传播学研究者了解传播过程中复杂且难以理解的种种现象。通过解释说明相关理论,研究者就能认识传播过程中的未知因素和关系。五、文化传播模式的功能(三)启发功能启发功能指通过引导,促使传播者自发深入探究未知因素,从而发觉传播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及引人深思的重要
14、环节。五、文化传播模式的功能(四)预测功能传播模式通常可以在实施过程中促使传播者自发地对活动实况及结果进行二元预测,通过预测衍生危机意识,从而不断完善传播过程,增强传播可行性及效果反馈。六、研究文化传播模式的意义(一)多重功能优势研究模式具有多重优势。首先,模式具有的组织功能将各系统排序并连接起来,能帮助我们得到一个整体效果,获得整体形象,并提供适用于各种状态的普遍图景;其次,模式具有的解释和启发功能,能将复杂的过程用简洁的图形或程式加以表述,能启发人们更深一步的思考;最后,模式具有的预测功能可以对事件的结局或行程进行预测。六、研究文化传播模式的意义(二)因素系统化、视觉化、简化利用传播模式,
15、人们可以将传播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系统化、视觉化、简化,从而更容易理解传播过程。传播模式可以表示出那些已知确实存在但无法看到的联系,也能显示出各种要素以及传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六、研究文化传播模式的意义(三)预测效果传播模式不仅是一种表述传播过程的工具,而且是人们预测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依据。由于传播模式能清晰地揭示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影响要素,研究者可以借此分析预测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传播效果。六、研究文化传播模式的意义(四)提高传播效率传播模式研究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为传播实践提供指导。利用传播模式,人们可以更直接地注意到诸如噪声等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关注传播中的反馈及
16、传播情境的影响,从而在传播实践中加以调节和控制,进而为传播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六、研究文化传播模式的意义(五)促进文化传播“变革”和创新的活性机制传播模式不是一个被动凝固的实体,而是一个发展变动的“动态”过程。文化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通过空间传达并保存信息的手段。传播模式本身灵活多变,能使文化传播更加立体高效,并不断随模式创新变更传播过程及方式。传播模式是创新的活性机制。六、研究文化传播模式的意义(六)促进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文化是一个开放的规则系统,传播及其模式是多元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模式预测功能下,发展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本土文化,是一种世界主义的胸怀、一种鼓励
17、多元文化的战略。通过传播模式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身民族文化可得到多元发展。第二节第二节文 化 传 播 的 过 程文 化 传 播 的 过 程 一、人类文化传播活动过程的演进(一)手势传播时代在语言使用之前,拟态与手势语是把特定信息传递给受众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如今社会中也有很多延用手势传播方法的案例。手势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非语言符号”,具有指代和表义的功能,能够增强视觉形象的可识别度,提升受众对品牌符号的认知和记忆以及学习和模仿。在品牌传播中,可以从品牌标识、品牌代言人、品牌文化、品牌传播时机、品牌整合传播等方面对手势语言进行创造性运用。其中,要慎重考虑手势的内容以及受众的心理。此
18、外,舞蹈作为一门肢体语言的行为艺术,传播实践中与隐喻手势自然密不可分。在舞蹈作品中,手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如传递情感、比拟形象、精神寄托、动作延伸等等,不同舞种有不同的舞蹈手势,这些手势作为舞种独特的标志而存在。知识链接原始的信息传递 原始人在狩猎过程中,当遇到野牛群时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见他的高地上,两手举起身上遮体的东西,伸到头顶,然后再慢慢放下,反复不已,这是动员全部落成员围猎的信号。此外,原始人狩猎喜欢结伴合作,当猎手们发现兽迹,需要隐蔽行进时,就相互用手势语交换情况。那些手势往往都能表现动物最显著的特征。高举双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见野兽是有一对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弯曲,其余四
19、指伸展,大家明白这是发现了长颈鹿;发现鸵鸟则斜举手臂,象征其长颈民族学研究证明,这种拟态与手势语在原始社会里到处存在,是原始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知识链接原始的信息传递 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等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古诗“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正是这种原始信息传递法应用的真实写照。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一、人类文化传播活动过程的演进(二)口语传播时代语言
20、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次巨大的飞跃,是人类传播活动区别于动物传播活动的根本标志。语言的作用之一就是把人和人分开,把人类和宇宙无意识分开。作为人类的各种感觉、想法的同时延伸与外化,语言一向被认为是人最丰富的交流传播形式。恩格斯曾指出,劳动创造了语言,并成为人类交往和传播信息的工具,但是语言又使人类同现实劳动相分离,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去认识劳动和进行劳动。也就是说,语言媒介把人类劳动推向了知识化、技术化的道路。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在不同地区同时产生的,语言天然具有传播的特性,一经产生,便在不同的区域内开始传播。作为媒介的语言,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的传播手段之一,也是处在生产力和传播工具不发达的时代的
21、最主要传播手段。知识链接马拉松比赛的起源 公元前490年,雅典军队在马拉松与波斯大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雅典军队在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团结一心,运用正确的战术技巧,以少胜多,打败了波斯侵略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当时胜任传令兵的斐力庇第斯奉命将这一消息尽快告诉雅典居民,让同胞早些分享这胜利的喜悦。他不顾路途遥远,一口气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到达雅典时他已累得筋疲力尽,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便倒在广场上长眠不起。曾赴希腊考察的法国语言学家米歇尔布雷亚,非常钦佩这位马拉松战役中的爱国战士,他给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写了一封长信,建议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增设一项以“马拉松”命名的长跑比赛项目,以纪
22、念这位可歌可泣的牺牲者。从此,马拉松比赛便风行开来,且一直是奥运会的传统比赛项目。一、人类文化传播活动过程的演进(三)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巨大的飞跃。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状态,而文字的产生则把人类推向更高的文明阶段。知识链接文字产生的传说关于文字的产生,中国有一个仓颉造字的传说。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许慎说文解字试图做出比较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写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不能满足。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
23、异也,初造书契”;并说仓颉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演进发展,总结出了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在近代文字学建立以前,说文解字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无疑是最权威的。然而,尚书孔传和拾遗记则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多了。一、人类文化传播活动过程的演进(四)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毕昇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
24、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进步献上了一份厚礼。一、人类文化传播活动过程的演进(五)电子传播时代印刷媒介满足了人类大量生产和复制文字信息的需求,而电子媒介的产生则实现了人类远距离快速传递信息的梦想。电子媒介的出现开辟了国际区域传播新时期。1、电信媒介(电报、电话)2、视听媒介(电影、广播、电视
25、)知识链接电影的发明电影是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开始,欧美各国科学家对视觉转换频率的研究已有充分的成果。1824年,英国的彼得马克罗格特在伦敦公布了他的“视觉暂留”理论;根据这一理论,1832年,比利时科学家普拉多研制出一种“旋盘”,奠定了电影发明的基础;1845年,奥地利人第一次把旋盘和幻灯结合起来,制成了“活动幻灯”;1888年,美国的乔治伊斯曼发明了胶卷。在研究解决摄影技术的同时,人们也在探索电影放映技术。1894年,爱迪生制成了可循环放映的“电影视镜”,但一次只能供一人观看;到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活动电影机”,并于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
26、4号大咖啡厅地下室里,放映了墙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影片并大获成功,至此,宣告了世界电影时代的开始。一、人类文化传播活动过程的演进(六)网络传播时代网络时代是一个关联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都会由个体变为一种集体。网络的形式将成为贯穿一切事物的形式,正如工业组织的形式是工业社会内贯穿一切的形式一样。网络形式是一种社会形式,而非技术形式。没有网络,科技即无从存在。互联网是一种变革的力量,几乎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而在未来,它将继续带来更多的变化。网络技术在短短几十年的商业化浪潮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谱写着改变世界的产业传奇。互联网在经济领域引发各产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构建,它改变
27、、解构了原有的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创造了全新的产业生态和经济模式。当然,互联网带来的效率变革,必然同时给人与机器的赛跑提出新的时代性命题。互联网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的特性,解构并重构着社会结构,创造了新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形态。人类因互联网实现充分、及时的彼此连接及互相影响,让矗立千年的传统社会组织呈现出多元化和碎片化的趋势。传播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必然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模式。知识链接微信的流行 网络时代席卷全球的当下,网络传播软件也发展迅速,其中微信的盛行就是网络高速发展的典型象征。微信,是以关系为核心的具有高度私密性的社交工具,本身不仅是网络通信工具,更是一个全方位社交平台。可以说,微
28、信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思考方式。截至2017年年底,微信用户已接近10亿,究其流行之广、程度之火热的原因,其一,微信符合人们的媒介接触动机,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里,微产品总能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沟通及娱乐方式;其二,符合熟人传播之规律;其三,具有广泛的可接触性;其四,功能繁多,传播方式多元化一、人类文化传播活动过程的演进(七)手机传播时代21世纪后,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手机正在迅速成为“第五媒体”,虽然其表现形态和作用方式与其他几类媒体截然不同,但其渗透力和影响力却与日俱增。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手机比报纸互动性更好,比广播更加及时,比电视更加便携。手机具有传播周
29、期短、时效性强、传播源分散、范围广泛等优势。如今社会,随着科技发展,手机变得愈发实用高效,实现了电视、电脑、广播等媒介合为一体的功能,多数人只需携带一部手机,便可实现多种媒介的功能。知识链接手机软件的开发 随着手机传播的崛起,手机软件开发必然兴起。每一个事物都是双刃剑,对于手机使用是同样的道理。从反面角度看,如今的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手机App开发商之间掀起一波波的对抗,批量生产必然导致质的下降。“足迹”“脸萌”“你多大”等娱乐应用瞬间爆棚,又很快沉寂,App高速更替,更不用说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其自身原本便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标签。然而在产量及下载量的交锋之下,留下的是把肤浅与无聊当作生产力
30、的悲哀。只局限于虚拟社交,没能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真正互动,是一些一夜爆红的应用软件偃旗息鼓的重要原因。许多应用以“奇”起家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方便用户转发与评论上花了不少功夫,却没仔细想过如何突破虚拟社交的圈子,让大家放下手机也能交流和分享。二、文化传播的基本过程(一)文化传播过程的概念人类的文化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借助媒介完成的流动性运动过程。传播是一个过程,主要指传播行为是动态的、有序的。传播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既受到内部结构的制约,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外部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二、文化传播的基本过程(二)文化传播过程的特
31、点1、动态性传播的动态性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信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例如声波、光源的传递等都是动态的。然而万物运动都是相对的,也有传播过程表现为信息本体不流动,通过传播者的活动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与传递。2、序列性传播的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有先后次序,按照信息的流向依次实现。知识链接案例链接2015年6月6日,由北京悦美术馆、客艺廊艺术机构主办,策展人商长松策展的“年轻的心,燃烧的爱谢克艺术展”二、文化传播的基本过程(二)文化传播过程的特点3、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
32、、形态上的环环相扣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除了总体结构之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三、内向传播的过程(一)内向传播的界定内向传播,也称人内传播或自我传播,如扪心自问、自言自语等,是人的自我信息活动。一切发生于人体内部的信息交流都是人的内向交流,也相当于人类的“思考”。内向传播是人类有了语言后的普遍现象,它既是人的社会需要的体现,又是人的自我需要的体现,是人对周围变化了的事物做出反应后的自我调节过程。具体来讲,内向传播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对传播的客体进行回顾、记忆、推理、判断与反应。内向传播具有很明显的心理学特征,它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中储
33、存有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某种指令下会交融、整合,甚至相互干扰,即内向传播。一个人的思考、决策是内向传播的结果,而一个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则是内向传播水平的体现。三、内向传播的过程(二)从生理的角度看内向传播的过程人能够进行内向传播,首先与人体的生理机制不可分割。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人体既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既有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又有输出装置(效应器官)。人的身体既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又与外部自然和社会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例如,A信息通过人的视觉系统被输入人的体内,依次经过感觉层、知觉层、再认层、理解层、意志层得到感知、再认、理解和判断,
34、并形成关于A信息的意图、态度及目的等,即B信息,再通过对B信息进行具体的表现和符号化,最后由人的信息输出系统将B信息输出。三、内向传播的过程(三)从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角度看内向传播的过程内向传播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及要素构成。1、感觉2、知觉3、表象4、概念5、判断6、推理三、内向传播的过程(四)对内向传播过程的总结及思考内向传播属于人体内部的传播,能够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人的内向传播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人有这样的生理机制,有感觉器官、神经传导系统、大脑处理系统,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内向传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信息来源于外部输入,信息加工的结果也要输出到外部的信宿。内向传播模式
35、体现的是社会实践,反映了个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的表现。同时,内向传播也能积极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表明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第第三三节节文 化 传 播 的 结 构 要 素文 化 传 播 的 结 构 要 素一、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传者、信源等,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可以以个人的形式出现,如人际传播;也可以以群体或者组织的形式出现,如群体传播或大众传播。此外,传播者可细分为“发信者”和“编码者”。二、受传者受传者又称受众、信宿等,它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同样,受传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是组织。受
36、传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它也是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方面。对受传者进行分析,可以知道传播活动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效果。此外,受传者可细分为“收信者”和“解码者”。三、信息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信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信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信息是传受双方发生交易交换的必要条件。此外,信息可进一步分解为“符号”与“意义”,比如“水”和“water”的意义虽然相同,但用的是两种不同的符号。四、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传播工具等,它是传播内容的载体。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
37、算机及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研究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研究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传播媒介可进一步分解为“编码设备”“载体”“通路”“解码设备”。现代通信中使用的光纤是通路,光纤中传输的光是载体,将信息转化成光信号的设备是编码设备,将光信号还原成信息的是解码设备。五、传播反馈传播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馈,也是
38、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信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体现,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所不同,但总是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六、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收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七、传播原因传播原因主要涉及传播者和受传者进行传播活动的目的和意图,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必须进行传播的原因所在。八、传播环境传播活动受到各种环境的制约,同时,不同的环境对传播活动也产生影响。传播环境是指以人类传播活动为主体的
39、外部世界的总和,表现为传播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传播环境在时间上是随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空间上是随着人类传播活动的扩大而扩大的。传播环境大体上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是环绕在人类传播活动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制播环境、地理环境、传播技术等。社会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社会环境还包括很多子环境,但从其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影响来说,主要有三种: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九、传播技巧传播技巧涉及如何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手段和策略的问题。传播技巧,就是有效
40、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传播技能或方法。它由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各种符号有机组合而成。第第四四节节文 化 传 播 的 主 要 模 式文 化 传 播 的 主 要 模 式 一、线性传播模式(一)拉斯韦尔“5W”模式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说)With what effect?(产生什么效果)一、线性传播模式(二)香农韦弗模式(1)信源:要传递的信息。(2)发射器:把信息转变为信号的设备。(3)接收器:把信号还原为信息的设备。(4)信宿:接收信息的人或者物。(5)
41、噪声: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既包括附加在信号上面的非信号源有意传送的东西,也包括来自渠道以外的干扰因素。噪声不仅会增加信息内容的不确定性,其本身也会增加信息。一、线性传播模式(三)线性传播模式的优点和缺陷一般情况下,模式的结构越简单就越便于记忆和传播,其影响力也就越大,以拉斯韦尔“5W”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为代表的线性传播模式,对于传播学的研究启发极大,奠定了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基本框架,区分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抓住了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从传播学应用的角度来看,“5W”模式的影响力深远且不可替代。然而,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具有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将传播视为起于一点、止于另一点
42、的直线,是个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的回路与反馈;(2)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即传播只是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不与传播所依赖的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二、系统性传播模式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提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应该将大众传播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之中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个传播的系统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系统,并进行着人内传播;这些个体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互动,从而构成了人际传播;这些个体系统同时属于不同的群体,从而形成群体传播;而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政
43、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保持着联系和互动。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着眼于传播的宏观环境,将传播视为处于社会系统之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传播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它既与社会系统中其他系统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使我们认识到,传播过程不仅受到自身内部机制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各种因素的制约,传播是一个复杂有机的综合系统。案例链接民族民间舞走进紫竹院2018年7月,在紫竹院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舞N次方”民族民间舞走进紫竹院暨第五届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节紫竹院街道分会场活动在紫竹院公园成功举行。藏族舞蹈库马拉在一开场就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演员们用自己精湛的表演展现着藏族别样的风
44、土人情。在互动环节,演员与观众一起跳起“库马拉”,现场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观众们的热情参与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此次观众拓展活动将舞蹈照片、舞蹈展示、舞蹈历史讲说与舞蹈体验相结合,旨在让来源于民间的舞蹈再次走进大众,并以接地气的亲民拓展方式为主导,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演员与观众的拓展互动以及观众的反馈深刻体现出传播模式由直线走向系统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演员与观众二者有机融合。三、网络化传播模式网络化传播模式主要以纽科姆的风筝型互相模式为代表。这种模式从平衡论、和谐论以及支持信息需求论中发展起来,注重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中的双向互动,强调在任何研究中都应同时包括信源、传播者和受传者三要素
45、,注意传播环境的动态性质。模式中含有四个元素,即精英、媒体、公众和社会问题。“精英”是指偏向一方的政治利益集团;“社会问题”是指当前有争议的所有公共事务,由一系列与之有关的信息构成;“公众”即受到影响的社区,也指媒体的受众;“媒体”指处理公共事务信息的编辑、记者等新闻从业人员。连接各元素之间的线条分别代表:关系、态度、感知、传播的单向或双向渠道。这一模式中,公众获取的信息来自媒体、精英所传播的信息。如果精英和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感知存在差异,那么公众会努力寻找相关信息,精英则通过干预事件或控制媒体渠道来影响公众的感知。这一模式没有以具体的传播过程为表述对象,而是以公众、精英、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感知为
46、描述客体,试图从感知带来压力从而促使精英和公众采取行动的视角分析传播的产生与作用。案例链接戏舞情韵 2014年岁末,中国戏曲学院与北京市小学美育发展工作舞蹈专场演出之戏舞情韵作为剧场舞蹈在梅兰芳大剧院倾情上演。开场以戏舞情韵贵妃醉酒震撼人心。该剧以传统戏剧贵妃醉酒为依托,融以舞蹈表演形式,真正迸发戏舞相融、情韵心头之感。更有新疆舞、蒙古舞、花鼓灯、朝鲜舞、彝族舞、苗族舞、藏族舞等风格各异的民族民间舞蹈,带领现场观众了解激情四射的少数民族,戏舞情韵贵妃醉酒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舞者深情投入下,观众们感知着戏舞情韵,惊叹于戏舞交融的灵气韵美,沉浸于舞台之上的悠久民族戏曲文化。晚会作为戏舞情韵传播载
47、体,不仅为学生搭建了社会实践的展示平台,丰富了舞台经验,提升了综合素养,更推动了中国戏曲学院与北京市小学的美育发展工作,展现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身段与舞蹈身韵完美融合的特色教育教学成果。本章关键词【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指研究传播过程、性质、效果的公式。卡尔多伊奇在政府的神经(1966)一书中曾论述过在社会科学中模式的主要优点。首先,模式具有构造功能,能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能使我们对事物有一个很难从其他方法中获得的整体形象;在这一方面,模式能为各种不同的特殊状态提供一个一般的图景。其次,模式具有解释的功能,它能用间接的方式提供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线性模式】线性
48、模式又称直线模式,将传播的过程看作是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使人们能够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点进行直观的、具体的描述,是人类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但它忽视了“反馈”这个要素,将传播者和受传者固化,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不能充分揭示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本章关键词【信息论】香农被称为“信息论之父”。人们通常将香农于1948年10月发表于贝尔系统技术杂志报上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香农理论的重要特征在于熵(entropy)的概念,他证明熵与信息内容的不确定程度有等价关系。熵曾经是玻尔兹曼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
49、引入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分子运动的混乱度。信息熵也有类似意义,例如在处理中文信息时,汉字的静态平均信息熵比较大,中文是965比特,英文是403比特。这表明中文的复杂程度高于英文,反映了中文词义丰富、行文简练,但处理难度也大。信息熵大,意味着不确定性也大。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以寻求中文信息处理的深层突破,不能盲目从汉字优美引申出汉字容易处理的错误结论。思考题1、文化传播模式对于文化传播领域研究的重大意义是什么?2、21世纪的文化传播模式存在怎样的特点?3、请叙述拉斯韦尔“5W”模式对传播学研究的意义与局限,并举例说明。4、请根据现有传播模式绘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传播模式图。5、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现状及趋势谈谈如何利用传播模式加强跨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6、试总结我国文化传播模式发展的过程。7、试比较线性传播模式、系统传播模式及网络化传播模式。参考书目1、麦奎尔,温德尔 大众传播模式论2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