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叙述以桥边的老人为例叙述角度1.谁来说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角度。它也可称为视角,是一个小说叙述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祝福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返乡青年作为叙述者呢?1.为什么不选择“祥林嫂”自己做故事的“叙述者”?鲁迅在具体考察、描写中国社会时,他有一个重大的艺术发现:在中国,不仅封鲁迅在具体考察、描写中国社会时,他有一个重大的艺术发现:在中国,不仅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吃人吃人”,而且千百年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而且千百年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杀人团”更在无时无刻地制
2、造着更在无时无刻地制造着“吃人吃人”的悲剧;这在鲁迅看来,后者是更为普遍,的悲剧;这在鲁迅看来,后者是更为普遍,更不露痕迹,因而是更为可怕的。因此,他总是要在他的悲剧主人公的周围,设置一更不露痕迹,因而是更为可怕的。因此,他总是要在他的悲剧主人公的周围,设置一群群“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构成一种社会环境、氛围,或者说,把他的主人公置,构成一种社会环境、氛围,或者说,把他的主人公置于于“社会社会”(群众)的(群众)的“众目睽睽众目睽睽”之中,之中,在与在与“社会社会”(群众)的(群众)的“关系关系”中来展中来展现他的悲剧性格与命运,从而形成现他的悲剧性格与命运,从而形成“看
3、、被看看、被看”的叙述模式。的叙述模式。这样艺术构思就决定了这样艺术构思就决定了鲁迅不可能选择祥林嫂作鲁迅不可能选择祥林嫂作“叙述者叙述者”,那将是一个单一的视点与视角;而必得从祥林,那将是一个单一的视点与视角;而必得从祥林嫂周围的人中选取一人来作为叙述者,从而形成两个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视点与视嫂周围的人中选取一人来作为叙述者,从而形成两个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视点与视角,这就是小说所一再描写、反复渲染的祥林嫂的自我审视、主观评价与角,这就是小说所一再描写、反复渲染的祥林嫂的自我审视、主观评价与“周围的人周围的人”(社会群众)对他的观察、评价的巨大反差。(社会群众)对他的观察、评价的巨大反差。
4、通过双重视点的巨大反差,表现人物悲通过双重视点的巨大反差,表现人物悲剧性。剧性。卫老婆子和柳妈/四婶 固然熟悉祥林嫂,也对她有一定同情,但是由她们来叙述故事,作品叙述的中心就落在阿毛之死和祥林嫂改嫁等八卦的故事,而无法走进祥林嫂痛苦的内心世界。四叔 由四叔老爷来叙述故事,更多关注的是她的改嫁和劳力,叙述者只有满眼的鄙视,不会带有任何同情的语气。2.作者为什么不选择“柳妈、四婶、四叔”作为“叙述者”,直接用这些“看客”的眼光去“看”祥林嫂,不是可以更强烈地显示出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吗?鲁迅对社会关注与艺术构思的基本特点:在鲁迅看来,在中国这个一切都“戏剧化”、“游戏化”的国度里,“人”不是
5、充当“看客”,就是“被人看”,这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因此,鲁迅的关注从来都是双重的,把“被看”者与“看客”同时纳入他的艺术视野,作为他的“被观察被描写的对象”。“我”的地位与身份决定了不仅与“祥林嫂”,而且与“柳妈、四叔、四婶”都有一定距离,“我”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讲述(描写)“祥林嫂”的可悲,“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形成一个“看”“被看、看”的模式,并在这一模式中同时展开“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剧。既然“我”作为小说里一个人物出现,在发挥“观察者、叙述者”的功能的同时,也必然要显示出某种独立的意义。如果在小说开头部分,“我”确实保持了“旁观者”的客观与冷漠的
6、话,以后,“我”就逐渐地参与到故事中来,慢慢地最终不免被“同化”(文末),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精神悲剧。“我”这种变化在读者欣赏心理上甚至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随着叙述过程的进展,当叙述者也于无意识中参与了对祥林嫂的折磨时,在读者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类似狂人“我也吃过人”的有罪的自省。这样的效果正是鲁迅所追求的。有效地拓展了小说的意蕴空间,使小说主题从同情底层妇女的不幸命运,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底层妇女的精神毒害,辐射到底层人之间的冷漠,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懦弱与情感隔膜。“我”最终没能帮助祥林嫂,甚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是表达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祝福主题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
7、剧烈的社会变革并未触及乡镇,更未触及民众的精神改造。凸显了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的失望与彷徨,他们无法改造社会,也无法真正与底层民众的苦难声气相通,也找不到自我的价值和人生方向,因而只能不断处于逃离与逃避的状态,逃离鲁镇这种“与世隔绝”的旧文化堡垒,又游荡于城市的酒楼堂馆中,成为真正的“边缘人”。“我”这种无所作为的状态,体现了鲁迅严厉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精神,表明“我”虽然不满于社会的凝滞,但同样无法担当起“社会改造”的重任。叙述角度1.谁来说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角度。它也可称为视角,是一个小说叙述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8、桥边的老人桥边的老人叙述者是谁?叙述者是谁?(1 1)“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2 2)“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3 3)“你的政治态度怎样?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我问。很可能是一个普通
9、的侦察兵很可能是一个普通的侦察兵 侦察兵关心的是前方的战事和老人的撤,而老人关心的是动物。老人的目光停留的时空是过去和家乡圣卡洛斯,侦察兵关注的时空是现在和远方的巴塞罗那。从错位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时空的错位。小说的时间结构陷入停滞,侦察兵不关心老人的过去,小说里自然没有关于过去的前景的叙述;老人不关心前方,小说的叙事时间就不会向未来延伸。对于老人而言,老人正是听从了上尉“炮火不饶人“的劝告,逃离了家乡,撇下了动物,但前方他没有熟人没有家,他还失去了心灵的寄托。于是,这时,侦察兵合乎常理的劝慰在老人心中激不起半点涟漪。错位的对话,让人们看到了战争中人们内心的迷惘苍凉,不知道归途也不知道去路。(
10、主题)2.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课本P8+学案P13)思考:桥边的老人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叙述的?全知视角全知视角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
11、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思考:桥边的老人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叙述的?全知视角有限视角 文中有限视角采用第一人称文中有限视角采用第一人称“我我”。“我我”和老人的对话占了三和老人的对话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直接引语的简单对话。分之二的篇幅,都是直接引语的简单对话。与一般的第一人称视角不与一般的第一人称视角不同的是同的是,本文的,本文的“我我”只是充当了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只是充当了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只是客观地将人与事呈现出来,而不做任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只是客观地将人与事呈现
12、出来,而不做任何判断。何判断。叙述腔调:显示(课本P9)有限视角艺术效果:充分调动读者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让读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断,从而极大丰富故事内容(内涵)。叙述人称1.第三人称“他”叙事 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比较自由,可以做到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使作者不受时空的限制,既能最大范围反映现实,又能相对灵活自由表达情感。但它叙述不如第一人称那么亲切和没有距离感。【注意】当使用第三人称时,叙事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他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2.第一人称“我”叙事第一人称有两种类型:作者即叙述者,同时又是被
13、叙述者,即“我”叙述我自己的经历和“我”耳闻目见的事物和现象,属于“我叙我”的形式;“我”是叙述者但不是被叙述者,主要是通过“我”来观察和叙述“他”,属于“我叙他”的形式。以此为依据,第一人称叙事又可区分为三种情况:主角叙述视角、次要人物叙述视角、目击者叙述视角;第一人称“我”作为主角出现时:从人物角度从人物角度 “我”作为小说的主角,首先是小说一个主要人物形象。从主题的角度从主题的角度 “我”构成主角的戏剧冲突,可使主题更鲜明。从情节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 l“我”的所见所闻是展开情节的依据,使人物形象,故事发展更真实、合理;l“我”便于叙述自己的内心活动、便于抒发自己的感受,使叙述更加亲切、自
14、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l“我”又是故事情节的焦点,情节来龙去脉皆围绕我展开,省去许多不必要的笔墨,有使故事发展更简约、集中的效果。第一人称“我”作为次要人物出现时:从人物和主题的角度,“我”作为小说的配角,或对主要人物形象有侧面烘托的作用,或与主角构成戏剧冲突,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鲜明的作用。从情节的角度,“我”在情节安排上的作用基本同上。l“我”的所见所闻是展开情节的依据,使人物形象,故事发展更真实、合理;l“我”便于叙述自己的内心活动、便于抒发自己的感受,使叙述更加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l“我”又是故事情节的焦点,情节来龙去脉皆围绕我展开,省去许多不必要的笔墨,有使故事发展
15、更简约、集中的效果。第一人称“我”作为目击者:“我”在小说中是单纯的讲述者,作为人物形象的特征极微弱,主要是情节发展的见证者。佛刘英雄小说以“虎子”为讲述人,这有什么好处?(5 分)“虎子”(“我”)作为讲述者(有限视角),其对情节发展的真实、合理性的作用;“虎子”(“我”)第一人称视角,在叙述内心活动、抒发自我感受,叙述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层面的作用;“虎子”(“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通过“我”把故事的来龙去脉有效串连,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笔墨,使情节发展更简约、紧凑、集中的作用;佛刘英雄小说以“虎子”为讲述人,这有什么好处?(5 分)故事情节简单,恰恰需要设置悬念、留白,相较而言,
16、适合选用第一 人称叙事。奶奶作为讲述人,重心放在爸爸或是叔叔,与写作意图不符。爸爸作为讲述人,主题意蕴不如作为小孩子的“我”来的丰富。佛刘英雄小说以“虎子”为讲述人,这有什么好处?(5 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虎子虎子”是被救者,是事件的当事人是被救者,是事件的当事人,以他的视角讲述,以他的视角讲述,真实亲切。真实亲切。“虎子虎子”是个懵懂的孩子,以他的视角观察,使人物形象是个懵懂的孩子,以他的视角观察,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客观、自然,主题的表达更含蓄、丰富。的刻画更客观、自然,主题的表达更含蓄、丰富。“虎子虎子”(“我我”)作为讲述者(有限视角),其对情节发展的真实、合理性的)作为讲述者(有限视
17、角),其对情节发展的真实、合理性的作用;作用;“虎子虎子”(“我我”)第一人称视角,在叙述内心活动、抒发自我感受,叙述亲切、)第一人称视角,在叙述内心活动、抒发自我感受,叙述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层面的作用;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层面的作用;“虎子虎子”(“我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通过)作为事件的亲历者,通过“我我”把故事的来龙去脉有效串连,把故事的来龙去脉有效串连,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笔墨,使情节发展更简约、紧凑、集中的作用;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笔墨,使情节发展更简约、紧凑、集中的作用;“虎子虎子”的孩童形象纯真、美好,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的品质,更有利讴歌人与的孩童形象纯真、美好,更好地
18、表现人物形象的品质,更有利讴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人之间的真情。了解第一人称了解第一人称“我我”以什么样的以什么样的身份身份参与故参与故事,是分析第一人称叙事作用的前提!事,是分析第一人称叙事作用的前提!叙述的腔调 叙述腔调指的是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叙述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叙述视角交织转换 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那才算个战
19、士!反扫荡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
20、,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临别他说: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孙犁(孙犁战士战士)“战士”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
21、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军民昂扬的民族精神。桥边的老人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增强文本真实性的同时,也使文本在简约的语言中体现寓意深远的主旨内涵。叙事时空:战争“横截面”指涉的广度。时间:“我”与老人有意无意“搭话”显得时光缓慢乃至悠长,而周边弥漫的是大战一触即发的紧迫氛围。分秒必争漫不经心 富有冲突,凸显张力空间:荷兰文论家米克荷兰文论家米克巴尔在他的巴尔在他的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认为空间中认为空间和地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和地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地点地点“指的是行为者所处和事件
22、所发生指的是行为者所处和事件所发生的地理位置的地理位置”,而,而“根据其感知而着眼的那些地点成为空间根据其感知而着眼的那些地点成为空间”。地点:浮桥 战争背景暗示主人公命运不安全,不稳固,暂时性 回头是回不去的家园,前行时陌生环境里的各种不确定。感知空间圣卡洛斯、巴塞罗那(战争全景)叙事时空:战争“横截面”指涉的广度写出了西班牙内战中无名老人的迷茫和无望。(把关于战争的各种思考安排在“短暂”的“中场秀”中)先看小说的开头两段与结尾四段。很显然,无论小说的开头还是结先看小说的开头两段与结尾四段。很显然,无论小说的开头还是结尾,老人的空间与时间都是静止的,而其他人的时间与空间却是活动的。尾,老人的
23、空间与时间都是静止的,而其他人的时间与空间却是活动的。作为叙述者,作为叙述者,“我我”的时间和空间因为侦察任务而穿过了老人这段静止的时间和空间因为侦察任务而穿过了老人这段静止的时空。这段穿越被记录下来,成为文本。文本最大程度地凸显了众多的时空。这段穿越被记录下来,成为文本。文本最大程度地凸显了众多流动时空中老人时空的人为静止流动时空中老人时空的人为静止这正是其被记录的价值理由这正是其被记录的价值理由老老人在他人的无限流动中放弃了生命空间的更新,从而也就放弃了生命时人在他人的无限流动中放弃了生命空间的更新,从而也就放弃了生命时间的流动。为什么要放弃呢?间的流动。为什么要放弃呢?这个问题很显然乃主
24、题所在,可见时间与这个问题很显然乃主题所在,可见时间与空间问题在小说中,从来都是生存问题,空间问题在小说中,从来都是生存问题,关乎存在的幽暗与开敞、人关乎存在的幽暗与开敞、人性的显豁与潜隐、心灵的挣扎与放任。性的显豁与潜隐、心灵的挣扎与放任。该文本虽短小,但时空问题的设该文本虽短小,但时空问题的设置与处理却恰到好处,可谓举重若轻。置与处理却恰到好处,可谓举重若轻。梁卫星梁卫星他只是照看动物他只是照看动物我如何讲我如何讲 桥边的老人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增强文本真实性的同时,也使文本在简约的语言中体现寓意深远的主旨内涵。叙事时空:战争“横截面”指涉的广度写出了西班牙内战中无名老人
25、的迷茫和无望。(把关于战争的各种思考安排在“短暂”的“中场秀”中)隐喻:蕴含文本深层意义思考:思考:半张纸半张纸隐喻:蕴含文本深层意义浮桥:“不稳固、不安全与暂时性”。回头是回不去的家园,前行是陌生环境里的各种不确定,桥成了他作出抉择最后的空间。因而,桥在此处不是沟通连接,而是时空分野,以致老人迟迟不前进。动物:老人将爱与尊重延及动物,这是一种人性的高度。其实,动物在老人那里已然是精神寄托,作者批判的何尝不是战争对人心灵寄托的损毁?战争最直接、最震撼、最引人关注的是对生命的戕害,但是对人类心灵的摧毁可能走在更前面。学案P14 米哈伊尔扎多尔若夫第9节车厢(2011浙江卷)1.小说开篇写了“我”
26、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2.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4.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学案P14 米哈伊尔扎多尔若夫第9节车厢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解析内容上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结构上为发表讽刺小品,引起读者回信,我拜访写信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让故事显得真实;两件事同样发生,现象就具有普遍性。学案P14 米哈伊尔扎多尔若夫第9节车厢2.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第三人称叙述。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
27、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感。补充:以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并进行文学描写,以增加作品美感和意蕴。学案P14 米哈伊尔扎多尔若夫第9节车厢(2011浙江卷)3.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月光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给全篇给全篇“定调定调”。小说开头的场景就带给我们紧张的气氛,结尾的场景则给我们带小说开头的场景就带给我们紧张的气氛,结尾的场景则给我们带来不详的预兆。从喧嚣到静寂,
28、阴郁的气氛弥漫开来,一直渗透全篇,给小说定下了来不详的预兆。从喧嚣到静寂,阴郁的气氛弥漫开来,一直渗透全篇,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悲剧的调子。揭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性格。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意境和氛围无形中控制着小说的走向。埋下伏笔。意境和氛围无形中控制着小说的走向。我们之前分析过第三场景中对恶我们之前分析过第三场景中对恶劣的海上环境的描写就是一个典型。劣的海上环境的描写就是一个典型。导引人物出场。导引人物出场。炮兽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出整部小说的主要人物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出整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将将军军”。作为主要人物,却以作为主要人物,却以“
29、穿着农民服装的老头穿着农民服装的老头”出场,笔出场,笔墨不多,但在关键时刻总有出色表现,一步步加深了人物的神秘感。墨不多,但在关键时刻总有出色表现,一步步加深了人物的神秘感。引发对人物形象的思考引发对人物形象的思考象征。象征。炮兽炮兽中,大海的风暴、船上的劫难,象征了命运所面临的威胁和凶多吉中,大海的风暴、船上的劫难,象征了命运所面临的威胁和凶多吉少、不可预测的未来。少、不可预测的未来。炮兽场景功能增添神秘色彩,吸引读者。增添神秘色彩,吸引读者。,进而引发对小说主旨的思考。,进而引发对小说主旨的思考。1.1.给全篇给全篇“定调定调”;2.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3.引导
30、人物出场;引导人物出场;4.4.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性格、烘托或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性格、烘托或强化强化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运、使人物超凡化使人物超凡化););5.5.作为象征;作为象征;场景功能6.6.提供活动背景,对事件起着相应的衬托作用;提供活动背景,对事件起着相应的衬托作用;7.7.推动情节发展、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戏剧化;使情节戏剧化;8.8.引发对主旨的思考、深化作品主旨;引发对主旨的思考、深化作品主旨;9.9.改变故事节奏改变故事节奏/起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起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P32P32)10.10.孕育美感,给人以精神启示。(孕育
31、美感,给人以精神启示。(P32P32)P32 P32 风景的意义风景的意义2.2.作为幕间音乐作为幕间音乐 风景也可作为幕间音乐,风景也可作为幕间音乐,起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的作用。起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的作用。海明威的小说以笔法简练著称,但他却常在小说里穿插一些与情节主海明威的小说以笔法简练著称,但他却常在小说里穿插一些与情节主干不甚相干的风景描写。例如干不甚相干的风景描写。例如乞力马扎罗的雪乞力马扎罗的雪白象似的群山白象似的群山如果去掉那些风景的过渡,就只剩下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自然会单调如果去掉那些风景的过渡,就只剩下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自然会单调得多。得多。冰山理论:冰山理论:“作
32、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P32 P32 “孕育美感和给人以精神启示孕育美感和给人以精神启示”。推荐:推荐:20152015安徽卷安徽卷 张炜张炜蓑衣蓑衣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啊啊!蓑衣草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她在心里说。141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
33、从两个不同角度谈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谈你的看法。示例:示例:(1)(1)审美意蕴上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回味的余地。(2)(2)艺术手法上,所描写的蓑衣草更艺术手法上,所描写的蓑衣草更具有象征意义。具有象征意义。油绿、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的美好生活,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的美好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象征了小格与
34、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与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象征了小格与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20192019全国全国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法。(6 6分)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用用特征鲜明的细节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用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用个性化的对话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我”的交谈,流
35、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用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心态。推荐:推荐:20192019全国全国 莫泊桑莫泊桑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有关场景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有关场景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符合特点场合的气氛符合特点场合的气氛学案P14 米哈伊尔扎多尔若夫第9节车厢(2011浙江卷)4.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
36、问题。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福建省(福建省2018-2019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学科复习关键问题指导与训练)学年高三语文学科复习关键问题指导与训练)红孩子红孩子 8小说中“红孩子”父母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者情怀,牺牲家人和孩子的幸福而谋求天下人的幸福。临危不惧、英勇果敢的献身精神,父亲当机立断锄奸,母亲引开敌人,都随时做好牺牲准备。机智冷静、富有谋略的地下斗争智慧,频繁换名字与搬家,把情报缝在孩子衣服里,与敌
37、人周旋斗智斗勇。舐犊情深的父母形象,为保护孩子隐瞒工作并英勇牺牲。(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福建省(福建省2018-2019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学科复习关键问题指导与训练)学年高三语文学科复习关键问题指导与训练)红孩子红孩子 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新颖奇特,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以儿童的口吻来讲述故事,显得稚嫩童真,倍感亲切,使内容显得更真实可信;采用儿童视角第一人称,心理描写和叙述相结合,刻画特殊年代“红孩子”敏感的内心世界,赋予阳刚悲壮的革命故事一种温情之美。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革命者,儿童好奇心强,视角有限,与地下工作的隐秘形成较好张力,增强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孩子的眼界是有限的,孩子的理解力也是孩子的眼界是有限的,孩子的理解力也是有限的,以孩子的眼光观察相对隐秘的地下工作,就允许叙述留有空白和模糊有限的,以孩子的眼光观察相对隐秘的地下工作,就允许叙述留有空白和模糊)以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背景和叙述交代,使情节更加集中;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