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61KB ,
文档编号:447363      下载积分: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447363.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李小二工作室)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春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同步课时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李小二工作室)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春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同步课时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

1、 2020 春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同步课时练习题春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同步课时练习题 (含答案解析)(含答案解析) 1.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同步练习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一、基础知识巩固 1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 之国(shng) 摄 乎大国之间(ni) 风乎舞雩 (y) B.因之以饥馑 (jn) 夫子哂 之(shn) 夫子喟 然叹曰(ku) C.以俟 君子(s) 愿为小相 焉(xing) 为 国以礼(wi) D.异乎三子者之撰 (zhun) 冠 者五六人(gun) 浴乎沂 (y)

2、 【答案】B 【解析】 A项,“摄”应读“sh”。 C项,“为”应读“wi”。 D项,“冠”应读“gun”。 2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风 乎舞雩 A.如会同,端 章甫 B.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C.能面 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左右欲刃 相如 【答案】C 【解析】C 项,名词作状语,当面。A、B、D 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与例句相同。 3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如”字与例句中的“如”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 A.如 或知尔 B.求,尔何如 C.如 会同,端章甫 D.如 其礼乐,以俟君子 【答案】C 【解析】 C项与例

3、句相同,都是连词,“或者”的意思。 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 B项,“何 如”连用,相当于“怎么样”。D 项,介词,至于。 4 4.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同,也相同。 B.不同,也不同。 C.相同,不同。 D.不同,相同。 【答案】C 【解析】 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助词,用在句中 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不译;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呢。 二、阅读能力培养二、阅读能力培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8 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 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

4、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 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 及三 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 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 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 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

5、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 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 能为之大?” 5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 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比 及三年 比比较。 B.舍 瑟而作 舍放下。 如 五六十 如或者。 C.吾与 点也 与赞成。 如会 同 会诸侯相见。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孰 能为之大 孰谁。 【答案】A 【解析】A 项,比到。 6 6.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 (因为)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 (因为)也 C.为国以 (因为)

6、礼,其言不让 D.加之以 (把)师旅 【答案】C 【解析】C 项,以用。 7 7.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答案】D 【解析】D 项,之你们。 8 8.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方六七十”,转而改口“如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

7、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答案】A 【解析】A 项,“优柔寡断,缺乏果决”错,冉有这里表现的应该是“谦虚谨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912 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 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 一 队而敌之,必也攘 地千里,搴旗执馘 。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 。赐着缟衣 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

8、从我焉。” 夫子曰“辩 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 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熏莸 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 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 敷其五教 ,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 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 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 对曰“夫子何选焉 ?” 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选自孔子家语) 注馘(gu)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熏香

9、草。莸臭草。五 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9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当 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必也攘 地千里 攘夺取。 C.挺刃交兵 兵兵器。 D.夫子曰“辩 哉!” 辩通“辨”,区别。 【答案】D 【解析】D 项,辩有口才,能言善辩。 10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子路、

10、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 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答案】B 【解析】B 项,“繁词”指的是子贡。 1 11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3)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答案】(1)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从中进行选择。 (2)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 (3)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 三、表达能力提升三、表达能力提升 1 12 2.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子路、

11、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 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 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 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12、【答案】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解析】题干中已经点明是孔子与曾皙的对话。第一段的对话,是曾皙问,孔子答,一问 一答。 在第二段中,曾皙连续发问,孔子对其作答。 三次发问三次作答。 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 和二人师生的关系就能推断出答案。 (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 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同之处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 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 孔子关注 的是“为国以礼”,应

13、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 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 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 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 是否谦虚, 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 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 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 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 曾皙一再追问,孔子

14、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 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解析】 第一问第一种标点,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又自问自答;第二种标点, 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除了关注对话形式的不同之外,还应该关注由于停顿的不同带 来的意思及其强调侧重点的变化。 第二问可以赞同任意一种,说明理由。 同意第一种解读,要将重点放在孔子的关注点在哪 里,一连串的问句意在强调什么。同意第二种解读,要将重点放在曾皙的关注点在哪里,这种 连续发问对表现人物、行文的作用等方面。 1.1.2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 同步练习同步练习 一、积累应用一、积累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龁

15、(h) 觳觫 (h s) 衅 钟(xn) B褊 小(bin) 忖度 (cn d) 便嬖 (pin b) C吾惛 (hn) 邪侈 (ch) 庠 序(yn) D赴愬 (s) 莅 临(wi) 厌恶 (w) 【答案】 A 【解析】 B 项忖度 (cn du)。C 项庠 序(xin)。D 项莅 临(l)。 2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长。 B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 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

16、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D 【解析】 A 项长掌。B 项帮邦。C 项源缘。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然则废衅钟与 B王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言举斯心加诸彼 而已 D盖 亦反 其本矣 【答案】 C 【解析】 A 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吗。B 项说,通“悦”,高兴,喜悦。D 项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无以,则王 乎? B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 C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D朝 秦楚 【答案】 B 【解析】 A 项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名词用作动词。C 项远,远离

17、,疏远,不接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D 项朝,“使朝见”,名词用作使动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 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 B若 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 C王若 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 D以若 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 【答案】 A 【解析】 A像,动词。 6对下列句中“之”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齐桓、晋文之 事可得闻乎 臣未之 闻也 保民而王,莫之 能御也 王见之,曰:“牛何之 ?”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 不忍也 A都是助词,都是代词,是动词 B都是助词,都是代词,是动词 C都是代词,都是动词 D

18、都是助词,都是代词,是动词 【答案】 B 【解析】 之:的,结构助词。指桓、文之事,代词。指保民而王的人,代词。 往,到,动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无实义。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何也 B否,吾何快于是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俯足以畜妻子 D则牛羊 何择焉 【答案】 D 【解析】 A 项所以,古:的原因。今:表示因果的连词。B 项于是,古:两个 词。于,对;是,代词,这。今:连词,表示承接。C 项妻子,古:老婆孩子。今:男子 的配偶。 8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B莫之

19、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答案】 D 【解析】 D本句是省略句,“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幼吾幼,_:天下可运于掌。 (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_,_,_。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答案】 (1)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以及人之幼 (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

20、戴于道路矣 10填空。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_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 _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_”。 孟子 作为一部_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 把它与 礼记 中的 两篇以及 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之一。 【答案】 战国 儒家 亚圣 语录 大学 中庸 论语 二、课内阅读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117 题。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

21、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 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 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 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 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

22、不足听于 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 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 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 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 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

23、本 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挟太山以超 北海 超:跳过 B刑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施加刑罚 C欲辟土地,朝 秦楚 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 D莅 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临,这里指统治 【答案】 B 【解析】 B刑,通“型”,典范,用作动词,做榜样。 1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 ) 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B古之人所以

24、大过人 者,无他焉 C商贾皆欲藏 于王之市 D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 【答案】 B 【解析】 A 项妻子,古:老婆孩子。今:男子的配偶。C 项藏,古:储存货物。今: 藏匿。D 项中国,古:中原地区。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13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全都表示动作的一项是( ) 为 长者折枝 不为 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是不为 也,非不能也 物皆然,心为 甚 为 肥甘不足于口与 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 吾不为 是也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替,给,介词,为了,因为,介词,首先排除;,都是“做” 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故选。尤为,表示判断,排除。 14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25、是( ) 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答案】 C 【解析】 A 项罔,通“网”,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用做动词。B 项颁,通 “斑”,一种颜色中夹杂别的颜色。D 项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 民也 B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 足以事父母 C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D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 【答案】 B 【解析】 B仰,对上,用做状语。其他三项都是名词用做动词。 1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

26、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 别。 B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 C在上面的选段里,齐宣王的心里已经没有了以武力争霸的想法。 D孟子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答案】 C 【解析】 C从“王笑而不言”来看,此时他的主要的想法还是要以武力来称霸的。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译文: _ _ _ _ _ (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

27、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_ _ _ _ _ 【答案】 (1)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 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 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 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 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做 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

28、人身上 罢了。 (2)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 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禽家畜,不要失去(喂 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 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 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三、课外延伸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1821 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 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29、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 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 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收成不好 B填然鼓 之 鼓:战鼓 C谨庠序 之教 庠序

30、:古代的学校 D申 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 【答案】 B 【解析】 B鼓,敲起战鼓,名词用作动词。 19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 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C游鱼细石,直 视无碍。 D木直 中绳,车柔以为轮。 【答案】 A 【解析】 A 项与例句中的“直”都是“只”的意思。B 项价值,价钱。C 项直接。D 项与“曲”相对。 20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 颛臾。 D龟玉毁于 椟中,是谁之过与? 【答案】 C 【解析】

31、 A 项到,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介词。B 项比,介词。C 项对于,介词,与 例句意义相同。D 项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介词。 21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说明什么道理? _ _ 【答案】 说明移民种粟皆非为国治本之策,只有施行仁政才是为国治本之策。 【解析】 要理解孟子这样说的根本用意。梁惠王感觉自己尽心尽力了,但是,由于他 没有抓住根本,所以,并不比别的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得好到哪里去。 22 孟子 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 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 为什么成语。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 语为:_。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概括成语为:_。 【答案】 (1)明察秋毫 (2)缘木求鱼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