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湘科版湘科版(2017)科学科学五五年级上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教学教学设计设计及教学总结及教学总结第一单元我们的脑第一单元我们的脑1 人体对刺激的反应2 人体指挥部一脑3 保护我们的脑第二单元沉与浮第二单元沉与浮1 谁沉谁浮2 改变沉浮3 制作航道浮标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1 地表在变化2 地震3 火山4 地球的内部5 塑造地表的巧手6 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第四单元物质变化第四单元物质变化1 燃烧2 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3 生锈4 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第五单元热的传递第五单元热的传递1 热传导2 谁的传热本领强3 热对流和热辐射4 制作保温装置第六单元信息的传递第
2、六单元信息的传递1 语言与信号2 符号与文字3 电与通信4 信息工程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能力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即培养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原有知识体系上,提出自己的或小集体的假设,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由此逐渐形成创新思维习惯。教材安排了认识我们自己、简单机械、我们的家园地球、电与我们的生活、大胆猜想、合理地假设五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 47 个活动。1.认识我们自己由浅入深地探究有关自己身体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对比实验、模拟实验、阅读资料卡等研究方法,围绕着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进行研究。2.简单机械通过指南车信箱的介绍的科技史,了解我国古代科学
3、技术发展情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定量描述简单机械的省力情况,并分析其工作原理。3.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人类在猜想与探索中,揭示自己家园的历程。在阅读、实验、猜想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地球。4.电与我们的生活在猜想中设计实验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有关电的基本知识和用电常识。5.大胆猜想、合理地假设反思通过猜想解决过的问题,归纳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懂得合理地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这种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影响摆摆动时快慢的因素。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进一步使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做比较。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中的证
4、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3.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有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5.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6.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对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科学知识1.初步了解人体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构成与功能。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意个人保健,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2.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能使
5、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内部构造,以及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4.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能够连接简单电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了解安全用电常识。二、教学措施1.抓住先发散后集中,不断验证的过程落实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训练重点。2.教、扶、放,先让学生明确大致的路数,模式(包括表述的语言、方式)出来之后再逐渐放开。3,挖掘科技史与教学内容之间、探究能力训练重点之间的结合点。4.抓住重点单元、重点课,落实能力训练重点。5.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6.发挥科技史的教育作用。7.继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四、教学安排(每周
6、 2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我们的脑第一单元我们的脑1 人体对刺激的反应人体对刺激的反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人体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刺激时会产生反应,这样可以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2.科学探究对身体施加光、湿度、气味等刺激,观察对应的反应,能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3.科学态度、STSE懂得要保护自己的眼睛等感觉器官,意识到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以趋利避害的重要性。在探究活动中能主动合作,乐于交流与分享。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镜子、一杯(瓶)冰水、眼罩、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 1 课时四、教学过程
7、(一)教学导入(1)课件出示酸枣图片。(2)交流你吃过酸枣或类似的食物吗?吃时有哪些反应和感受?(二)新课学习1.刺激与反应(1)生活经验回顾课件展示 3 种人体受刺激后做出反应的图片,例如冬天受冷打寒颠闻到怪味忍不住呕吐受到阳光直射眯眼睛。(2)交流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刺激。人体受到刺激时都会产生反应吗?(3)做光刺激的实验。a.讨论开展光刺激实验需要准备哪些器材?为了使实验效果好,需要营造怎样的环境?实验时,有哪些注意事项?b.小结需要阳光或者手电筒作为光源,需要镜子观察眼睛的反应;实验时要有光亮和黑暗的环境对比,站在阳光下和在阴影中,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瞳孔的变化;实验时,要注意保护眼睛,不要
8、长时间注视强光。c.学生实验,将实验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d.交流瞳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有什么作用?(4)小结;人的眼睛对光照刺激会做出反应。在阳光下瞳孔变小,在阴暗处瞳孔变大。这样可以保护我们的眼睛不被强光伤害,或者让眼睛看清黑暗处的物体。(5)做低温刺激的实验。放一杯冰水在自己的手臂上,感受一下自己会产生什么反应,将实验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6)讨论;说一说,我们是通过哪些感觉器官感受到这些刺激的?(7)小结眼、耳、鼻、舌、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感受到刺激后,会促使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8)体验活动蒙眼走直线。用眼罩蒙上眼睛,要求沿着事先画好的直线行走,看一看是否能
9、走直。(9)小结当蒙上眼睛之后,即使沿着直线行走我们也难以走直,容易失去方向。这说明,如果缺少眼睛这一感觉器官,我们的生活会有诸多不便。(10)继续讨论课件展示教材 P3 下方的三幅图,说一说都是什么感觉器官产生了反应,这些反应有什么作用?(11)全课总结;当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刺激时,我们会产生反应,这能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保护自己的眼晴等感觉器官。(12)讨论交流想一想,哪些行为会损害感觉器官?你有哪些好方法能够保护感觉器官?(三)整理,下课2 人体指挥部一脑人体指挥部一脑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在体验活动中认识到脑是认
10、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知道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可以指挥我们的身体,小脑可以帮我们保持身体的平衡,脑干能够控制呼吸和心跳。2.科学探究通过抓尺子、视错觉、双眼视觉等实验,推断人所做出的反应与人脑的功能有关联。通过有趣的视觉现象,推断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3.科学态度、STSE 懂得保护大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乐干合作与分享的学习态度。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尺子、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 1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朗读诗歌天气冷暖衣服换,喜怒哀乐情绪转;搜集信息作加工,智慧头脑
11、来判断。人类活动千千万,协调指挥不慌乱。2.提问;人体会对刺激做出反应。是谁在指挥我们的身体呢?(二)新课学习1.眼疾手快(1)实验一专心抓尺子。a.操作说明两人一组,用手抓尺子。实验时,乙同学竖直拿尺子,甲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甲同学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b.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c.交流从看到尺子下落,到用手抓尺子的过程中,想象我们的大脑是怎样工作的?d.资料介绍尺子自由下落时,大约 0.1 秒时下落了 5 厘米;0.2 秒时下落了 20 厘米。(2)小结感觉器官(例如眼睛)接收到刺激报告给大脑(看到尺子下落),大脑
12、处理信息指挥人体做出反应(用手去抓),从刺激到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多试几次,可以越来越熟练,反应更快,这就是熟能生巧。(3)实验二一心二用抓尺子。a.操作说明两人一组,一边背诵诗歌一边做抓尺子实验。实验时,乙同学竖直拿尺子,甲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一边背诵诗歌,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甲同学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b.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讨论两次实验的结果一样吗?说一说其中的道理。(5)小结一心二用,干扰了大脑的反应速度。这是两种刺激导致不同反应产生的干扰现象。2.有趣的视觉现象(1)视错觉现象 a.课件展示教材 P5黄色的圆和紫色的圆大小
13、一样吗?b.课件展示教材 P5两条黑线是平行的吗?(2)交流汇报。(3)小结眼睛记录不同的刺激信息传给大脑,但是大脑的认知判断可能出错。(4)双眼视觉现象 a.动手操作先分别用单眼观察一根手指的位置,再用双眼观察这根手指的位置。b.交流;有什么发现?这是怎么回事?小结两个单眼和双眼观察时,手指的位置都不同。这是因为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介绍脑的内部结构与作用。第一张人脑解剖图是比利时医生维萨里根据人体的真实结构绘制的。1543 年,他发表著作 人体的构造,对脑的结构进行了描述。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可以指挥我们的身体,小脑
14、可以帮我们保持身体的平衡,脑干能够控制呼吸和心跳。大脑损伤的启示阅读教材中的两个案例。说一说,通过这两个案例,你有什么启示?思考分析以上案例,想一想,大脑还有哪些功能?(三)整理,下课3 保护我们的脑保护我们的脑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大脑在头部的位置,知道颅骨有保护作用。知道睡眠是保护大脑的重要手段,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健康。知道人体各个器官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各项任务,是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的整体。2.科学探究调查班级或稍大范围内学生的睡眠情况,整理信息并进行分析,据此得出调查结论,提出合理建议,制订科学的作息计划。3.科学态度、STSE懂得要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保护大脑及其他器官的健康
15、。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 1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脑的内部结构与作用(2)问题引入脑是指挥人体活动、产生思想、学习记忆的重要器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脑呢?(二)新课学习 1.保护我们的大脑(1)看图了解大脑在头部的位置。课件教材 P7 大脑图片。(2)认识颅骨及其作用。触摸头部,说一说,颅骨有什么作用?(3)小结颅骨是骨骼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由 23 块骨头组成,其中8 块构成脑颅骨,15 块构成面颅骨。颅骨像头盔一样保护着我们的大脑。(4)课件展示教材 P7 三幅活动图。(5)交流并发言上面图中的做法对不对?说一说自己的理由。(6
16、)小结a.课间仍在学习,不利于大脑的放松,应当保证适当的运动休息。深夜还在上网,影响睡眠,从而影响大脑。剧烈运动时戴头盔是保护大脑的好方法。b.睡眠是保护大脑的重要手段,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健康。2.调查我们的睡眠情况(1)了解睡眠时间标准。小学生睡眠时间标准2017 年 12 月,我国发布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规定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 10 小时的睡眠时间。(2)交待调查任务我们每天的睡眠时间达到 10 小时了吗?如果要了解班级学生的睡眠情况,就让我们做个调查吧。(3)设计数据调查表及统计表。(4)开展调查。先小组内调查,再班级调查。(5)各组统计数据、分析数据。(6)班级数据交流与汇报。
17、(7)得出调查结论。我们小组同学一周的平均睡眠时间是多少小时,我们班级同学一周的平均睡眠时间是多少小时。是否达到 10 小时的标准。(8)提出合理建议,并制订自己的作息计划。(9)成果展示比比看,谁的作息计划更科学?(10)调整修改自己的作息计划。(11)全课总结和谐统一的人体人体各个器官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各项任务,是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的整体。当某一器官的健康受到影响时,也会波及其他器官的健康。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大脑.长期的睡眠不足也会给其他器官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规律作息有益于健康。(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沉与浮第二单元沉与浮1 谁沉谁浮谁沉谁浮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可以按沉浮情况将物
18、体分类。知道浮起来的物体中,有的漂浮能力更强。2.科学探究依据生活经验对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进行猜想,能通过实验检测并据此将物体分类。针对浮起来的物体,谁的漂浮能力更强的问题,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按照完善好的对比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3.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究物体(材料)的沉浮情况。实事求是,用数据支撑观点。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第一次实验材料(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水槽、水);第二次实验材料(相同形状和体积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水槽、水、相同规格质量的重物回形针或垫圈、镊子);教
19、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 1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朗读一物沉于水,一物水中浮,二物捆一体,是沉还是浮?(2)谈话引入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现在让我们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二)新课学习1.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1)实物展示实验材料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等。(2)学生预测并做好记录;上述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将物体放入水中后再松开,不触底就算浮;逐一实验,擦干水迹;做好记录。(4)实验验证将上述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用箭头表示沉浮。向下表示沉,向上表示浮)。(5)交流实验
20、结果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6)分析实验结果,将物体按沉浮情况分类。(7)小结预测有可能出错,例如苹果,预测它下沉,但却浮起来了。(8)讨论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2.比较它们的漂浮能力(1)提供材料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2)分组讨论,初步设计实验方案。(3)案例示范讲解教材 P11 的实验方案。a.007 我们的问题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b.我们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c.实验材料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镊子。d.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e.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
21、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f.要改变的因素材料本身。g.实验步骤 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4)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写在活动手册上。(5)开展实验,将数据记录在活动手册中。(6)交流分析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中,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三)整理,下课2 改变沉浮改变沉浮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可以用下沉的物体使漂浮的物体沉、也可以用上浮的物体使
22、下沉的物体浮起,还可以通过改变形状或中空状态使下沉的物体浮起。知道潜艇是可以控制其上浮还是下沉,钢铁轮船可以漂浮,木船使漂浮能力更强。2.科学探究一是将漂浮的物体沉下去.既可以是中空的封闭水瓶加水或重物,也可以捆绑沉的物体,直到物体下沉。二是使下沉的物体浮上来。既可以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是捆绑浮的物体,直到物体上浮。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验证设想的方案,根据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设想。3.科学态度、STSE积极参与到物体沉浮变化的科学实践。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改变沉浮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愿意合作与分享。从独木舟、水密隔舱、钢铁轮船、潜艇等科技史中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
23、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在漂浮的物体上添加重物的事例直接引人本课第1个活动的学习。活动 1 让它沉下去1.讨论让浮在水面的小瓶沉下去的方法。2.设计.(1)让学生想出办法并画出结构设计图,这是此活动的重点。教材所示的空瓶子以及给空瓶子注水的结构设计图,隐含着方法提示和设计参考。(3)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例如直接往空瓶子里加水、加其它重物;还可以将空瓶子与石块、铁块、沙包等重物绑在一起;(4)完成结构设计图之后,组织交流,并要求学生说出设计理由.4.实验。5.拓展。末尾指南车信箱中关于潜艇的介绍,既是学生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予以证实的方法应用到实际中的事例,又是下一活动的方法暗示,教师可引导学生
24、认真阅读和交流。活动 2 让它浮上来1.讨论、设计、实验(1)提供给学生实心橡皮泥球,沉在水底,让学生讨论怎么设计它浮上来?注意这材料本身是缺乏漂浮能力的,且容易手工塑形。(2)让学生想出办法并画出结构设计图,也是此活动的重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例如把橡皮泥展开做成空心的盒子、做成小船等;还可以将漂浮能力很强的大泡沫塑料块、其至是充满了空气的气球用手按人水中与橡皮泥球绑在一起等.2.拓展教材中提供了水泥船、钢铁轮船、独木舟的照片;前面两者是本身缺乏漂浮能力的(钢筋水泥、钢铁材料),与橡皮泥球是同类型,后者是本身具有漂浮能力的(木材),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
25、法改变的,可以让沉的物体浮起来(水泥、钢铁),还可以让本来浮着的物体上浮得更多(独木舟)。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3 制作航道浮标制作航道浮标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知道航道浮标是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我们可以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或者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制作航道浮标。2.科学探究观察航道浮标实景图,能合理推测、分析其结构和功能。能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航道浮标,能用结构设计图、流程设计图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并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能根据我国对航道标志颜色及光色的规定,完善自己制作的航道浮标
26、。3.科学态度、STSE有对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察和推测的兴趣,能创新完成航道浮标的设计与制作,愿意合作与分享。了解航道浮标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锚系用的线和石块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1)播放轮船进港的视频,引导观察画面中的航道浮标(让画面静止)。(2)提问大家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3)讲解这个物体叫航道浮标。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4)课件展示教材 P15 往水中投放浮标以及投放后的两幅场景图。
27、想一想,它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5)学生自由发言。(三)新课学习1.导入活动了解航道浮标的结构及功能(1)观察外部特征。观察教材中的两张照片或者播放相关影像资料。(2)交流航道浮标的外部特征是怎样的?(3)小结;航道浮标上部窄小而高且采用框架式塔型结构,中部宽大、密封,底部细长、密封,中部往下还有铁链。浮标投放后以后,中部也有约一大半浸没在水中。(4)推测航道浮标内部结构及所有结构对应的功能。(5)交流航道浮标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6)小结从外部特征来看,应该是上轻下重、重心低。金属制作,要漂浮,必须是中空。投放以后,主要是上部露出水面,说明上部
28、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指示,中部及以下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漂浮及稳定。(7)补充介绍出示相应的航道浮标锚系布局图。教材中提供的是用于海上助航的,没有内河助航的,我们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予以补充了解。2.设计制作航道浮标(1)介绍供选择的制作材料;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锚系用的线和石块等。(2)各组选择所需材料,讨论设计方案。要求先画出结构设计图,再画出流程设计图。(3)交流设计方案,初步制作。(4)案例展示。课件展示教材 P16 上方的三幅设计图,并讲解。鼓励多样化。(5)思考并讨论上面的三幅图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吗?(缺少颜色标识.)(6)拓展介绍我国对航道标志颜色
29、及光色的规定。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规定;船舶从海上驶近或进入港口、河口、港湾或其他水道时,称为顺航道航行,左舷为航道左侧,右舷为航道右侧。航道左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红色,航道右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绿色。(7)各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8)展示制作成果。(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1 地表在变化地表在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出地形在改变。能依据相关资料判断自己的推测是否存在。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等方面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科学知识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
30、响地球地表的变化。教学准备:因自然原因导致地表变化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反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文字资料。教学过程:教学导入展示 几个因自然原因导致地表发生显著变化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如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等等。)提问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3、过渡地表是变化的,它一直在改变,这种改变是缓慢进行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只有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来讲,是不可能观察到全部过程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地表变化的奥秘。活动推测曾经发生的变化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我们生活的球体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各样,植被各异。2、出示化石标本,向学生介
31、绍化石。3、了解喜马拉雅山及人类科考中的发现。4、提出问题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你们能推测出这个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吗?后来发生过什么变化?5、分小组进行讨论。6、学生交流推理分析结果,并介绍推理分析的理由。7、介绍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教师简要评价学生的推理分析过程。三、活动改变地表的力量1、思考地表在变化,改变地表变化的力量有哪些?2、学生明白修筑大坝引起的地表改变是一种人为的力量,泥石流引起地表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力量。3、学生自行推测并做好记录。4、引导学生对推测进行整理我认为什么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我的理由是什么?5、过渡我们推测
32、出的那些力量真能改变地表形态吗?6、布置任务搜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资料。(课内进行,由教师提供相关的书籍或进行网络查找)7、布置课后调查作业了解本地区历史上发生的地表重大改变的情况。2 地震地震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地震现象,知道地震可以改变地表。了解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2.2.科学探究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地震对地表的改变作用。做震动实验,根据实验的感受类推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测地震的成因。根据地震现象,构建地震模型,用地震模型说明地震情况。3.科学态度,STSF 懂得地震足一种自然现象,会产生巨大危害。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懂得自我保护。教学重点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
33、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教学难点做震动实验,根据实验的感受类推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测地震的戎因。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谈话在上节科学课中,我们了解到海南岛琼山地震,导致陆地沉陷为海。由此可知,地震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之一。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地震。二、资料分享,了解地震谈话课前,老师请大家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你们找到了哪些?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吧。1.地震后的照片地震会使房屋倒塌,建筑物损段,有的村庄或城市变成废墟。地震让道路破损,桥梁中断。地震会造成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地震会使地面出现裂缝,这些裂缝还会出现在山上。地震如果发生在海底,除了海底裂缝以外,还会产生海啸。2.地震时的感受地
34、震发生时,人会感觉到上下震动,屋顶的吊灯左右摇晃。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甚至有些人当时根本就不知道曾经发生了地震。3.地震数据4.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表明,仅我国近一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 9000多次地震。5.了解地震大家搜集的资料告诉我们,地震经常发生,有些只是轻微地晃动,有些人都感觉不到;有些地震强烈爆发,破坏力极强,用山崩地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 500 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者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所以说,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强烈地震发生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会迅速地改变地表形态三、探究地震成因1.分析强震现象回顾资
35、料强烈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地面塌陷,用山前地裂来形容非常贴切。3.提出猜想地震是怎么产生的?提示强震过后我们经常会发现地面开裂、山体开裂,要知道地面和山体都是由岩石层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虽然种类不同,但厚重的岩层都很坚便。猜想是岩层产生了断裂后,引起地面震动才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吗?3.实验验证设计实验第要模拟骨层断裂是否会产牛震动;第二要模拟地面震动是否会造成建筑物的损害。实验一,感受震动用小木棍模拟岩层,感受一下小木棍折断时是否产生了震动。(1)动手实验,注意安全(2)谈感受在用力折断小木棍的过程中,小木棍先是弯折,积蓄到一定力量后才在瞬间折断,发出脆响?在木棍折断的一刹那,断
36、裂产生的震动传递到手上,力量还不小呢。(3)回放实验放慢视频。(4)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折断木棍时,需要先积蓄力量,然后会在瞬间折断从而产生震动,然后力量消失,不出动。地震发生前,没有感觉,然后在瞬问爆发,产生的震动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然后就归于平静。(5)小结这两者之间如此相似,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岩层断裂会产生地面震动。实验二,模拟地面震动造成建筑物损坏泡沫板模拟地面,沙子模拟建筑物。(1)观看实验视频分析从视频看地面震动,带动沙子震动,影离断裂面近的地方沙子震动幅度大,距离断裂面远的地方,沙子震动幅度小,甚至不震动。(2)对比23.如果是岩层断裂产生的震动带动建筑物震动呢?当然是震动
37、幅度大受损严重,震动幅度小,受损也小啦。(3)小结地面震动会造成建筑物的损害。4.分析实验;综合以上两个实验,你能推测地震形成的原因了吗有的同学说通过岩层断裂就会产生地面震动,而震动会造成地而建筑物的损害。还有的同学想到我们可以用双手让木棍折断,又是什么力量让厚重的岩层断裂呢?5.得出结论科学家是这样解释地震的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巨大挤压力时会产生扭曲变形而断裂。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而巨大的挤压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力量。四、了解地震的监测和预报,学习抗震知识1.了解我国发生的强震灾害阅读 22 页资料,了解当时的情景。2.谈感受强震破坏力强,
38、范围广,给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3.质疑 地震灾害这么严重,有没有办法能像预报天气那样进行预报,然后让人们提前做好避震准备,避免受到伤害呢?4.训解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人们从很早就开始对地震进行研究。现代的地震监测仪已经采用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广泛地应用在各地地震的监测站。但是,目前为止,地震预报依然是一大难题吗,当前的科技水平还达不到比较早、比较准地预测地震的要求。5.虽然现代科技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但在白然界,一些奇怪的反常现象却能给人类进行震前预警。阅读地下水异常和动物异常的诗歌,理解含义。6.过渡虽然这些异常现象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地震到底在哪一刻发
39、生,会造成什么灾害,目前为止还没人知道。因此,我们给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物抗震等级,做好预防。并且在地震爆发时,选择恰当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入身安全。7.看视频,了解地震自救知识。8.判断假如地震来了,下图的做法对不对?高空跳窗、躲在桌子底下、躲在卫生间的墙角里、远离高压电线。9.小结;除了这些场景外,地震来临时我们可能会在任何场所出现。由于地震爆发时间极短,在瞬间作出正确的反应才是硬道理。10.老师送大家几句话,希望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热择。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原则三沉着冷静,安全有序。愿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灾来临的时候都能平安度过。五、课堂总结让我们总结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吧
40、。1.地震是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地震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力虽之。2.地震是出于;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来着地球内部巨大压力时会发生扭曲变形而断裂。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把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3.因为日前科技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学习防震知识,做好防震保护尤为重要。3 火山火山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了解火山喷发现象,知道火山是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形成的山体。知道火山喷发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但给人类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产物。2 科学探究搜集有关火山喷发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能用正确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感受火山喷发时的能里释放,预防烧烫伤。3 科学
41、态度、STSE积极搜集资料,乐于完成与火山相关的了解和学习任务。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关于火山形成及喷发的见解。辩证地看待火山喷发这种自然现象。教学重难点提高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火山形成及喷发的资料,活动手册、记录笔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火山地貌图片,火山喷发的音像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护目镜等。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在本单元第 1 课中,我们了解到,1963 年,冰岛以南海域海底发生了火山喷发,诞生了一个新岛一一苏特赛岛。由此可知,火山喷发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之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了解与火山有关的内容。二、了解火山1.观看
42、火山喷发视频。2.交流(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火山停止喷发,山体冷却后会是什么样?可以推测到地球内部有何特点?地球内部有什么?地球内部的温度怎样?地球内部的压力怎样?岩浆为什么会冲出地面?(3)推理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地貌。(4)分析火山的形成。阅读指南车信息资料,说一说新的认识。描述火山喷发形成要具备什么条件?3.小结因为地壳深处的熔融的岩浆,在很大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裂缝上升,有的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了岩浆岩,有的岩浆,冲击地面就形成了火山喷发。三、模拟火山喷发1.教师出示模拟材料,共同分析。如土豆模拟小山,菲茄酱模拟岩浆,酒精灯加热模拟地球内部高温。2.说一说模拟实
43、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火山喷发情况。4.分享看到什么现象?联系火山喷发说说各部分的意义。四、火山的危害和利用1.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是火山是怎么形成的,想一想,火山对于地球和人类来说,有什么利弊呢?2.学生讨论3.交流分享(1)危害火山喷发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2)利用火山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产物,也可以被人类利用。五、拓展延伸1.补充阅读资料冷却后的火山体呈锥形;火山分死火山、活火山、体眠火山,火山喷发有害也有利。2.实践作业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布置一个火山专栏。4 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2
44、、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教学难点能推测科学家如何获得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教学准备暗盒、橡皮泥、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暗盒。1、同学们,夏天吃西瓜时大人们是怎样辨别西瓜熟了没有?原来是通过拍和听西瓜内部传来的声音来辨别的。2、(实物出示三个盒子)那我桌上有三个暗盒,不打开盒子,你能用什么方法猜出盒子里有什么吗?(1)学生讨论探究暗盒内物体的方法。(2)学生示范探究。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依据什么来猜测的。(3)揭开谜底。3、小结几位同学们都通摇和听方法来收集了盒子内部的信息,从而作出了判断。二、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1、我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
45、的?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无法打开深入到内部去直接观察,但是,刚才猜物体时根据暗盒内部的信息来猜测的方法对研究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启发呢?2、是的,你知道科学家为了探测地球的内部构造,都有从哪些方面收集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呢?学生猜想科学家收集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3、(火山喷发视颊)启发(1)观看火山喷发影片。(2)科学家通过火山喷发收集到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通过熔岩和气体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物质)4、探究科学家通过其他一些自然现象是如何获得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1)地热地球内部强大的热能。(2)钻井了解地球浅表的一些直接信息。(3)地震通过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三、认识地球内部构造1、师科学
46、家可以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但是地震波这一方法确实最有效的。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进行了猜测,请同学们看书。2、师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进行了哪些的猜测?小组交流,汇报(地球的三个圈层、每个圈层的厚度以及物质)3、(出示地球构造模型)科学家根据地震波提供的信息制作了地球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你知道了什么?4、师其实地球构成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熟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四、制作地球内部模型。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知道了地球的构造,你能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吗?2、师你们打算
47、怎么做?小组可以讨论。3、讨论交流方法,确定方案。(重点说清作时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的确定、各部分的厚度关系等)4、分组合作。5、指导切开模型,展示评价。(主要从外形、内部颜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几方面来评价)5 塑造地表的巧手塑造地表的巧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流水有力量,长期的冲刷可以侵蚀、改变地表。知道温度、风、植物、水等都会对岩石变化发生作用。知道人类的一些活动,也改变着地表形态。理解一定条件下人类活动可双向改变地表形态。2、科学探究观察流水冲刷现象,做出流水可以改变地表的猜想与判断,能设计模拟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类推,得出结论。从李冰父子破除河道岩石的科技史得到启发,从
48、自然界中寻找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的事例。通过分析围湖造田的利与弊,理解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所获得的利益和造成的危害。3、科学态度乐于探究对地球外部的缓慢的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学习历史人物的探究方法和精神,懂得生产生活的难题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方法得到解决。理解人类为自身生存与发展对自然条件的改造,也明确这种改造也会带来负面作用。意识到遵循自然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模拟实验,了解流水可以塑造地表形态。2、通过分析围湖造田的利与弊,理解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所获得的利益和造成的危害。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模拟实验,了解流水可以塑造地表形态。
49、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回顾地球的内部力量对地表的影响。地裂是怎样形成的?云南的腾冲火山群是怎样形成的?2、介绍本课学习内容:主要研究来自地球的外部力量对地球的影响。3、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哪些外部力量能塑造地表呢?二、探究流水的力量能改变地表1、出示图片: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情景。学生观察:这里的土层和河水有什么特点?2、猜想:是什么力量导致河水浑浊,土层有沟壑?3、模拟实验:流水冲刷土层。4、汇报: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流水把土层冲出了小沟,并带走部分泥沙,使水变得浑浊了。5、对比实验模型与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分析黄河浑浊及沟壑的成因。6、提问:实验中被流水带走的泥沙到哪
50、里去了?学生回答:随着流水速度的减慢,这些泥沙会慢慢沉积下来。7、谈话:那被黄河水带走的泥沙又到哪里去了呢?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这里地势较高,黄河流速较快,河水会带走大量的泥沙。到了黄河下游,地势逐渐平缓,黄河流速减慢,河里的泥沙就会逐渐地沉积下来。大量泥沙的沉积,使土层变厚,从而形成平原。8、总结:流水作用能改变地表形态。三、探究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1、出示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石块的变化情况:石块越来越小,越来越光滑。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介绍流水对岩石的冲刷使岩石发生了变化。3、介绍李冰父子煅烧再浇水破碎岩石的方法。4、提问: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着类似“煅烧再浇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