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训练1 (一)文言断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
2、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解析】“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是个状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是官职名,“吴廷尉”的意思是“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因此答案为C。 【答案】C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门下,非常宠幸喜爱。孝
3、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说贾谊年纪很轻,非常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孝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
4、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解析】由语境可知,“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愿王举国而听之”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听用鞅”即“任用商鞅”,
5、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恰逢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
6、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
7、疑之/谢吴起/ 【解析】画线句中,“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的“而则是”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C。“疑之”的主语是“鲁君”而不是“君”,排除A。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参考译文】 吴起,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吴起率领军队抗击齐国,大败齐军。鲁国就有人说:“鲁国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各国诸侯就会图谋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
8、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
9、/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解析】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所起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 【答案】C 【参考译文】 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过关斩将,冲了出去赶赴曹爽处,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尹、周公的高位,一旦因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又怎么可以办到(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能挟制天子保住许昌,倚仗帝王的威仪用羽檄征召四方兵马,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些离
10、去,欲赴刑场,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疑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身受杀戮。鲁芝也受到他的牵连而被捕入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想求赦免。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没有杀他,不久被起用为并州刺史。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
11、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解析】比较四个选项,从断得不同的地方排除选项。第一处“涣少好侠尚气力”,“涣”作主语,“好侠”“尚气力”结构一致,并列关系中间要断开,故排除C、D。再比较A、B,“儒学”是专有名词,作“敦”的宾语,后面不应该断开,故选B。 【答案】B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任安定太守。王涣
12、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武力,多次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时,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绝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至朝中任大司农。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
13、/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最好能在初步理解该段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有时,若对该段文言传记中的有些词语不理解,则要根据一些特殊虚词和句式,特别要根据文段中的动词及其宾语进行断句。在考场上,最节省时间的方法是排谬
14、法。如“纯礼字彝叟”是文言传记常见格式,写传主的名时带上字,四个选项断句情况完全相同,故知此处断句正确。“以父仲淹荫”的意思是“因为父亲范仲淹的恩荫”,由此可知此处应断句,于是可排除B、C。“永昭陵建”的意思是“永昭陵兴建(时)”,这是一句话,应该断句,所以排除A。由此得出答案是D。 【答案】D 【参考译文】 范纯礼字彝叟,因为父亲范仲淹的恩荫,任陵台县令兼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时),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唯独永安县不接受命令。使者把事情告诉了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事吗?一定会有解释。”后来,众人责问他,范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年年修缮管理,没
15、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让各县分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供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认可了他的回答。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
16、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解析】首先,通读选文,了解大意。其次,理清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人物关系。(1)谢弘微“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2)过继后的叔父谢混有知人之名。(3)谢混向谢思夸赞谢弘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同时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童幼时”,提示语“曰”,虚词“之”。 【答案】D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
17、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没有儿子,就把谢弘微作为嗣子。谢弘微本名谢密,因为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来替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精神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以了解人闻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来定会成为才能出众之人,能有这样的儿子,可以心满意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穷、节俭,而嗣父家产业都很丰盈,但他只承继了嗣父的几千卷书,其他遗产俸禄,全不过问。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
18、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
19、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解析】根据语境,“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是说李氏不肯投降,“云”后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排除B、C。“赵氏有孤孙”的意思是“赵氏有独孙”。“孤孙”指赵憙,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答案】A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赵憙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复仇。但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临走前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避开我。”更始帝刘玄即位,舞阴大姓
20、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
21、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解析】“初”为时间副词,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因此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B、C。“又不得诉长吏”的主语为“选者”,意思是“被选调的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因此“选者又不得诉长吏”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 【答案】D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宋神宗召许将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
22、过南曹,其次是考核政绩。综合考查时没有法规,官吏得以改动文书做奸邪的事,被选调的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撤销南曹,开放官舍用来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挠刁难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
23、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解析】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选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其次,根据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主语的变换初步断句,如“为政有能声”的主语是公亮,“悉窜他境”的主语是“盗”,“不闭”的主语是“户”,“亡橐中物”的主语是“使客”,“报”的主语是公亮。再次,抓住标志词断
24、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殆”前面要断开,虚词“耳”后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结合选项做出判断即可。 【答案】B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百姓的农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溢。公亮立起闸门,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公亮上报:“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随从之人偷藏的。”(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二)古代文化常识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
25、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解析】“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误,在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答案】A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
26、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解析】“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误,文中的“汤武”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答案】B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
27、,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解析】“韩、赵、燕”错误,应是韩、赵、魏。 【答案】C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代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解析】“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因称即位行事为“践阼”。
28、同时“践阼”没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含义。 【答案】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解析】命题者从文本中选出四个词语,并对它们加以解说。此类词语大多或在课本中常见,或在现代生活中也有使用,加之只要求选出一个错项,因此难度适中。D“师”单用没有国都之意。
29、 【答案】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解析】A“陵寝”出现在文本“陵寝皆在邑境”中,此外还有“知陵台令”中也有所涉及,由此可知此项解说正确。B“株连”出现在文本“命释其株连者”中,根据前文所讲范纯礼的宽容,可推断此项解说正确。C对“尹”的解说找不出错误
30、,但后面所举“令尹”的例子则和屈原列传中的相关内容不合,在屈原列传中,“令尹”是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可知此项解说错误。D“御名”出现在文本“诜诬其辄斥御名”中,既然因为“辄斥御名”而罢官,便不难知道此项解说的正确性。 【答案】C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31、 【解析】对于文化常识类题目,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完成。有时也可以根据文本意思进行推断。B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答案】B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
32、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解析】“收考”指拘捕拷问。“考”是拷问的意思。 【答案】B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解析】“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说法不准确,皇帝近侍的职
33、位一般都不高,很多都是宦官,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很大。 【答案】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本题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答案】C (三)文言翻译 1.把文中画横
34、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解析】(1)重点考查“乃”(于是,就)、“短”(说人的坏话;诽谤)、“初学”(学识浅)、“擅权”(独揽大权)。(2)重点考查“数”(屡次)、“或”(有的)、“稍”(逐渐)、“削”(削减)、“之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