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群体犯罪心理第九章群体犯罪心理第一节 群体与犯罪群体第二节 群体犯罪心理第三节 一般共同犯罪心理第九章群体犯罪心理 教学目标1.在领会群体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群体犯罪的特点。2.明确群体犯罪的类型划分,掌握群体内在机制对群体犯罪心理的影响。3.掌握群体犯罪心理在不同类型组织中的形成过程,学会分析不同类型群体犯罪的基本路径。4.了解当前各类群体犯罪、犯罪群体的形式及犯罪行为与心理特点。第九章群体犯罪心理 章节导引 河南郑州张书海团伙系列抢劫案曾经是公安部2000年挂牌督办的第2大案。1996年至2000年5年间,张书海犯罪团伙采用暴力手段两次抢劫银行,抢劫个体户和电信局营业厅各一次。共获赃
2、款252万,杀死1人。团伙成员在张书海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犯罪,在犯罪前沙盘谋划,犯罪中分工协同,导致每次的犯罪预谋都得以成功。在张书海犯罪团伙的四个重要成员中,就有三个大学生,一个毕业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侦查系,两个毕业于郑州信息工程学院。主犯中有他的亲儿子和妹妹。在张书海的带动下,他们建立了一个具有紧密型特征的是一个家族式、家庭式犯罪团伙。第九章群体犯罪心理 章节导引 几个有大学知识水平的年轻人,明知道抢劫犯罪的法律后果,为什么还能对张书海言听计从,是令犯罪心理学研究者深思的问题。同时,张书海曾经是一名解放军战士,转业后村里的民兵营长、教导员。并且两次担任村委会主任第一节第一节 群体与犯罪
3、群体群体与犯罪群体第一节群体与犯罪群体群体概述犯罪群体一、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概念社会心理学:两个以上的个体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组合。社会学理论: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二)群体的特征群体目标群体成员的共同期望,它是群体成员形成互动的基础群体意识成员对群体的共同感与归属感群体规范为保证共同利益,实现群体目标,协调成员关系而形成的行为准则(二)群体的特征群体分工不同的角色扮演,使群体作为有组织的人群而形成一定的内部结构群体凝聚力群体应该能够满足其成员的
4、部分需要,需要满足的程度常常决定了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依附程度,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越高,则群体所具有的凝聚力越强学术前沿 社会凝聚力模型将群体比作一个分子,分子中的原子是个体,原子间的力是人际吸引。社会凝聚力模型认为,那些决定人与人之间是否会相互喜爱的因素同事也是导致人际吸引的原因。这些因素包括合作性依赖、态度相似性、空间接近、共同命运、相同的敌人、是否得到对方认可、有吸引力的人格特质等。人们会喜欢那些有“奖赏性”的人,也就是那些能满足自己某些需要的人。因此,对某些人来说,如果他们的需求能彼此满足,他们就能自然的或有意的形成一个群体。二、犯罪群体(一)犯罪群体的定义指共同实施同一犯罪行为的有组织
5、或临时聚集的两人以上的联合体联合心理层面&行为层面&结果层面第二节第二节 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第二节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的概念群体犯罪心理的特点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一、群体犯罪心理的概念(一)群体犯罪的概念群体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互动影响,在行为态度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其分别或联合实施的行为,共同导致了同一犯罪结果的过程。二、群体犯罪心理的特点融合性:表现为能够反映群体犯罪参加者的共同的犯罪意向互补性:参加群体犯罪的个体总是希望通过群体合力的犯罪行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实现倾向性:往往能够在群体首脑意志和群体压力的作用下,将共同的意向转化为共同的意识强制性:所有参加者都
6、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群体意志三、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一)群体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群体犯罪的凝聚力 源于群体的犯罪目标对成员有吸引力 源于不良群体或犯罪群体的活动方式对参加者有吸引力 源于群体的外在型像对成员有吸引力三、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一)群体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群体犯罪的集合效应 感染效应 相乘效应 扩散效应 服从效应 (二)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回溯的方法进行归因犯罪结果犯罪结果协作的或分别协作的或分别的犯罪行为的犯罪行为犯罪情境犯罪情境影响或支配个体行影响或支配个体行为的群体犯罪心理为的群体犯罪心理影响或支配个体行为影响或支配个体行为的群体犯罪心理的群体犯罪心理个体犯意个体犯意的沟通的
7、沟通犯意的表犯意的表达与交流达与交流人际互动人际互动群体或群众群体或群众(二)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典型意义的环节 犯意的表达 犯意的交流 犯意的沟通 犯罪决策第三节第三节 一般共同犯罪心理一般共同犯罪心理第三节一般共同犯罪心理一般共同犯罪的心理基础一般共同犯罪的心理的形成过程一般共同犯罪的行为特征一、一般共同犯罪的心理基础一般共同犯罪的心理基础具有下述特点 参加者本身具有犯罪意向 一般共同犯罪行为人之间存在以信任为基础的情感关系 犯罪目的明确,犯罪目的的实现能够满足参加者的个人需要二、一般共同犯罪的心理的形成过程(一)犯罪意向的链式交流链式交流的结果是实施犯罪行为的共同意向的达成,在罪过
8、方面表现为共同故意而非过失在一般共同犯罪中,个体的犯罪意向主要通过相互的交流上升为共同的故意(二)目的一致性目的一致性是维系共同犯罪的主观预期目的一致并不等于动机一致(三)心理趋同性心理趋同的结果:主导犯罪动机与统一犯罪目的形成心理趋同性是对不同动机和意向进行协调的必然结果,如果没有心理趋同性,就不可能有统一意志和统一的犯罪行动。经典回顾 群体极化是指在最初偏好的方向上,群体倾向于比个体做出更极端的决定。对于这个现象,社会心理学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解释。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群体极化是参照信息影响导致的从众现象。本质上,从众是对群体中最典型个体的模仿:这个个体被认为是该群体最具有原型性的成员,并且最
9、能体现该群体的规范。(四)心理相容性 共同犯罪者之间,在犯意、动机、目的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兴趣、能力、情绪情感、心理状态等,彼此相悦或能够接受,通过相互影响、渗透、感染、传递、统一,能够形成共同的犯罪心理。三、一般共同犯罪的行为特征(一)合作F一般共同犯罪是典型的合作式群体F一般共同犯罪中的合作是以分工的方式完成的(二)帮助整体上的合作与分工所具有的相互帮助的作用行为人在共同行为中相互之间的心理支持规避行为风险和法律风险方面的帮助(三)目的群体目的与个体目的经常是一致的无论是合作还是帮助都服务于实现共同的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成为主观的自我强化物第四节第四节 团伙犯罪心理团伙犯罪心理第四节团伙犯罪心理
10、团伙犯罪概述团伙犯罪的产生原因团伙犯罪心理特征团伙犯罪行为特征一、团伙犯罪概述(一)团伙的概念团伙是一种由朋辈关系构成的结构松散的组织形式一般出现在年龄相近、兴趣相似的青少年当中,如同学、邻里团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二)犯罪团伙的概念指经常从事越轨或违法犯罪行为,结构松散、活动范围相对固定的小团体。犯罪团伙虽然在组织结构上并不严密,但团体对成员有凝聚力一般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团伙成员一般不太固定 (三)团伙犯罪的特点团伙犯罪不同于犯罪集团所实施的犯罪组织形态组织形态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心理的形成团伙犯罪团伙犯罪松散,没有稳定群体目标,不具有明确的分工和角色扮演受情境刺激的影响,以从众和责任扩散
11、为心理基础犯罪集团犯罪集团严密,有群体目标,有以等级为表征的分工有决策过程,预谋犯罪,决策能以命令、压力等方式得以贯彻 (三)团伙犯罪的特点团伙犯罪也不同于一般共同犯罪组织形态组织形态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团伙犯罪团伙犯罪虽然组织形态松散,但有一定的延续性以群体为基础,成员之间存在情感上的依附一般共同一般共同犯罪犯罪为实现某一特定的犯罪目的纠合而成的联合体,一旦犯罪结束,其组织形式不再存在以利益为纽带,缺少情感上的依赖二、团伙犯罪的产生原因(一)团伙形成的原因青少年的结伴需要情感互动的需要应对压力的需要兴趣需要(二)团伙犯罪的原因体现群体力量寻求群体认同利益互助(三)观察学习在团伙犯罪中的作用由于犯
12、罪团伙的成员大多是青少年,容易对自己感兴趣或自己认为创新的事物进行模仿和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比成年更容易接受亚文化甚至反社会文化的影响。二、团伙犯罪心理特征(一)标签意义追求标签效应,展现群体的与众不同是一种乐趣,可以更好地体现“我们意识”“独立”和“创新”排斥社会主导文化(二)情感互动犯罪团伙中的情感互动对犯罪的产生具有影响情感互动增强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自觉地放弃理性,服从团伙的共同行动情感互动的结果是使犯罪团伙成为心理共同体,对外界刺激产生一致性行为(三)学习与强化在团伙犯罪中,并非任何行为都是有意识的传习教唆行为和言语统治行为,有时是通过为首者的示范和成员之间的相互模仿,传递犯罪信息
13、,而引起诱发作用的。(四)权威与压力权威:来自有地位的首领和团伙意志压力:不仅有来自权威和与外部竞争的外在压力,也有源于成员自身希望得到群体承认的自我内部压力经典回顾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莱姆在耶鲁大学进行的电击实验 案例分析 张君为人谨慎,为了能让手下死心塌地的跟随自己,他要让每个团伙成员都背上一桩命案。三、团伙犯罪行为特征(一)犯罪的随机性无预谋的临时起意,缺少足够的犯意交流,情境刺激引发的随机性反应充分的人际互动,对群体的情感依附,失个性化的心理特点导致了行为的随机性(二)犯罪的盲目性团伙犯罪在目的层面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团伙犯罪行为的盲目性特点群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个体意识个别人的
14、行为会影响其他人(三)犯罪的符号意义团伙犯罪行为缺乏目的性不等于其行为没有目的团伙犯罪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往往与团伙的存在和发展紧密联系第五节第五节 有组织犯罪心理有组织犯罪心理第五节有组织犯罪心理有组织犯罪概述有组织犯罪的心理特征有组织犯罪的行为特征一、有组织犯罪概述(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有组织犯罪是以犯罪为目的群体所实施的有计划、有分工的犯罪。具有组织形态主要目的:获得收益(二)有组织犯罪的类型与动向从刑法的规定上看有两种基本类型犯罪集团实施的犯罪 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犯罪我国目前存在的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类型走私与贩毒犯罪组织;独霸一方的流氓、恶势力犯罪组织;以贩卖人口盈利方式的犯罪组织;开
15、设赌场、强迫妇女卖淫的犯罪组织;制造贩卖淫秽书刊、视所制品和非法出版物的犯罪组织;盗窃、窝赃、销赃的犯罪组织(三)有组织犯罪产生的原因经济多元化导致的手段多元化因分工导致的合作利益保护二、有组织犯罪的心理特征(一)利益最大化在利益目的趋动下,参加犯罪组织的个人将群体目标视为个人目的,通过加入犯罪组织分享由犯罪带来的利益成果,共同的利益追求成为有组织犯罪的重要心理特点。(二)集体意识群体的结构严密,组织形态稳定,分工明确并纪律严明.组织犯罪的群体成员在互动过程中形成鲜明的“我们意识”,对群体有归属感和依赖性。(三)压力有严格的奖惩制度,有严格的群体规范规范的存在和该类群体严明的等级制度成为一种压
16、力作用于每一个成员压力的结果是培养了成员的服从意识,有利于群体犯罪目的的实现(四)首领决策代表群体意志在有组织犯罪过程中,首领或主犯的决策具有命令的性质,能够决定群体共同行为的发展方向,决定行为的法律性质,代表整个群体的意志。三、有组织犯罪的行为特征犯罪的手段:既有暴力手段也有非暴力手段策划者、实施者的分工明确实施犯罪的个人往往具有顽强的意志努力,行为不计后果,有相当的社会危险性第六节第六节 传销群体中的精神控制传销群体中的精神控制第六节传销群体中的精神控制 传销兴起的社会背景 传销组织实现精神控制的方法 传销组织中精神控制的特点一、传销兴起的社会背景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不同社会阶层在资源占有状
17、况上的巨大差距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追求资源扩展的心态,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追求资源扩展的心态,这使传销蔓延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这使传销蔓延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一、传销兴起的社会背景个体层面每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总有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采取合法手段无总有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采取合法手段无法实现目标,那么他们就有可能采取非法法实现目标,那么他们就有可能采取非法的手段去达到殊途同归的目标实现的手段去达到殊途同归的目标实现一、传销兴起的社会背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传销的猖獗实际上是迎合了人们对利益的传销的猖獗实际上是迎合了人们对利益的需求,他所宣扬的所谓快速致富方法,对
18、需求,他所宣扬的所谓快速致富方法,对许多人存在诱惑许多人存在诱惑二、传销组织实现精神控制的方法精神控制有一套完整的过程和步骤树立一种信念:伟大的“事业”鼓吹一种精神:艰苦创业制造一种氛围:感情氛围、激励氛围、共同努力氛围设立一种目标:灌输成功案例建立一种机制:奖励与惩罚三、传销组织中精神控制的特点迎合参加者切身的需要利用了控制和转化人的心理学原理虚拟事实第七节第七节 集群行为(犯罪)中的集群行为(犯罪)中的 心理互动心理互动第七节集群行为(犯罪)中的心理互动集群行为的定义与特征集群行为的基本过程集群行为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一、集群行为的定义与特征集群行为是由某个事件所引发,参加者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
19、自发地、无预先计划地形成的群体行为。又被称为群众行为、聚众行为等。二、集群行为的基本过程(一)接触与磨擦对事件或政策或结果的注意关注抱有共同或不同的目标期待偶然加入或主动参与互动(二)情绪感染情绪的唤醒欲求不满或受到挫折,能够唤醒否定情绪。情绪的磨压不同指向的情绪和不同水平的情绪,在特定情境中相互磨擦的过程,其结果是制造出提升所有个体情绪的情感气氛。(二)情绪感染情绪的传染群众中的情绪在鼓动、流言、挫折的作用下无组织地扩散,甚至达到疯狂的地步。情绪的指向群众共同创造的情绪气氛,在事件的导向下寻求渲泄的渠道,经常出现短暂的群众目标。(三)群体激动情绪由内隐到外显自我的个人状态 集体的共同状态非理
20、智和不可逆的群体性情绪受暗示、挫折和流言的影响三、集群行为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众从、拥挤、流言、谣言、情绪互动、榜样作用、失个性化、对压力的感知程度等社会心理现象在集群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篇网络暴力 2013年12月2日,因怀疑某女生偷窃服装,一店主将监控视频截图发至微博求人肉搜索。很快,女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学校、家庭住址和个人照片均遭曝光,网上亦不乏批评辱骂之声。12月3日,广东省陆丰市高中女生琪琪因个人隐私信息被曝光,对网络暴力不堪忍受,投河身亡。应用篇 近几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姜岩事件”“舒淇删博事
21、件”,等等,表明网络正在为暴力狂欢提供舞台。网络暴力与可以被予为网络上的群体性事件,它同样具备接触与感染、群体磨擦、群体激动等过程特点,并且颇受权威(网络大V)、谣言、流言的影响。从众、失个性化、匿名性等社会心理现象在其中作用突出。网络暴力已经成为当下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新形态的集群行为复习思考题1如何从社会心理学的群体概念认识群体犯罪与犯罪群体。2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什么规律性。3你能从集群行为的特点去分析网络中的群体性事件吗。推荐阅读书目 1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英)布赖恩特纳编:社会理论指南,李康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美)SETaylor等著:社会心理学,谢晓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陈兴良主编:犯罪论体系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澳)迈克尔A豪格,(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著:社会认同过程,高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