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课程改革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性选择l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推进素质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90年代初期打“外围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90年代中期打“攻坚战”,课堂教学主渠道成为共识,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但课堂生命活力仍难以焕发,人们开始反思:在现有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能有实质性突破吗?就这样,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逼近终于把课程改革推向了前台,课程改革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l课程改革是课程文化的重要转变和发展l课程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 l课程改革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平台 l课程改革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l课程改革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推进社会发展进程希望学生
2、:多一点个性张扬,少一点自我贬抑;多一份自信与自尊,少一点自轻与自贱;多一点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少一点轻信盲从和不负责任;多一点饱含尊严的社会性,少一点奴性和曲意逢迎。这就需要我们去创设充分开放、充分民主、平等与自由精神的校园生活环境,以及一切社会生活环境。等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走向领导岗位后,这种课改所铸造的开放意识、民主作风、平等关系以及思想言论的自由将发挥作用.l确立了新的课程目标l着力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l强调学生的主动性l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l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l调整了现行的课程管理政策l强调合作与对话l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3、l教育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是以理念变革为先导的 1982年11月15日,文汇报发表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的评论员文章,把教育的经济作用浓缩为十个字。明确提出“教育先行”口号。“教育先行”的理念扭转了先前关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认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文凭、重学历之风迅速兴起 80年代中后期,素质教育的观念的提出,教育界对教育的目的、价值等进行了空前的反思,制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促进了教育的健康发展。l推进课改理念的转变,要处理好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l推进课改理念的转变,要批判性的做好拿来主义的文章l人们在更新观念中前进,又在前进中不断更
4、新观念l新课程需要教学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价值观:将“教育就是为了升学”转变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课程观:将“课程是固定的,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转变为“课程是灵活的,开放的,可变化的生态系统。”教学观:将“教学是课程的传递,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教学是课程的发展和创新,是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观:将“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学生命运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师是探究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合作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督导者”。质量观:将“以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转变为“以促进学生生存与发展为本,将知识化为能力,将能力化为财富的教学质量”
5、。学习观:将“学习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阶段目的性”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终身受益性”。人才观:将“培养少数高、精、尖人才为宗旨”转变为“人才是多层次、多元化、专业化为宗旨,人人都有作为,人人都能成才”。评价观:将“评价是评判、是监督、是检查、是选拔与淘汰”转变为“评价是了解、是促进、是提高、是完善的过程”。l基础教育中“基础”的起点应该 放在什么地方?“基础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基础性”在不同的国度,也有不同的情形。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偏简、偏易、偏浅,而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正好相反:偏繁、偏难、偏深。l基础教育的“基础”究
6、竟如何来界定,才符合教育自身的科学规律呢?继续教育阶段能够分担多少教育内容呢?这应该由终身教育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学习化社会的繁荣程度来决定。基础教育“基础”起点的降低程度与终身教育制度的完善程度、学习化社会的繁荣程度一般成反比。l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如何科学定位?“基础”起点的放低,现在已成不争的事实,那么,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另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是:“基础”的起点应该放低到什么程度为止呢?有人主张,把我国基础教育“基础”的起点放低到与欧美国家一样的水平。根据前面说的“反比”规律,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起点下降的幅度不能太大。l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创新取向”的基础的构成:精神层面:培养学生具
7、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自由及自主、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以及热爱探索、热爱学习的情感。知识与技能层面: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知识可以分成三类: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关于“做什么”的知识)、策略性知识(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知识)。学习习惯层面: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种内化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良好学习品质,它往往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当然也为创新奠定了必要基础。学习方式方
8、法层面:好的学习方式方法是学生获得必备的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工具,甚至就是学生创新素质的组成要素。新课程十分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为具体形式的学习方式。l“教师主体”现象课改前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教师主体的主要表现就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怎么教,就怎么学;教多少,学多少;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传输,你接收。l“教师主体”有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为教师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受社会、国家和党的委托,在教学活动中,决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l“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
9、涵的解读“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质上的规定。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让学生主动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谛。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特征。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社会要求。l理想的课堂教师必须彰显主体性在对待教材问题上,新
10、课程强调“用教材教”,教师对待教材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而且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不仅仅“用教材教”,其自身也是课程的一部分。在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时,教师也应当体现主体性。宏扬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并非要以削弱甚至消解教师的主体性为代价。教师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方面。l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核心是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师的教应该百分之百为了学生的学,以承认并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基础的。在这个前提下,教师的责任是:将学生引导入门,诱导学生的学习思路,指导学习方法,疏导学习疑难,耐心辅导学有困难的学生。将“主导”具体化为这“五导”,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l教师如
11、何在课堂中成长 提高组织和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提高灵活应变和处理能力应变能力提高深刻理解和剖析能力反思能力 l“三维目标”的提出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l“三维目标”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虚化的现象 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双基”淡化和“三维目标”虚化的现象,知识、技能这个担负着极其重要常规任务的基础性目标该实的不实了;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
12、育,象讲知识要点一样,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显得空洞乏味的、苍白无力,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l应当重新认识和定位“双基”的内涵“双基”不仅仅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等,这是新时期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l抓“双基”与推行新课改并不矛盾没课改之前,只提出了“双基”的目标,但实际教学中也存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并不能认为现在提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双基”就不重要了,它仍然是第一
13、位的目标。l新课程为什么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人存在方式的转变。l自主学习具体地讲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l合作学习至少有以下5个方面的要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积极的互相支
14、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 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l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以及探究性学习的5个基本特征1、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经验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2、收集证据:根据问题搜集事实和证据;3、形成解释:根据搜集到的证据形成解释或假设;4、评价结果: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5、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l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自主与引导 合作与独立 探究与接受l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的方面从自然
15、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个层面来解读学生的学习任务: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课外的探究活动必须回归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关注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解放学生的内部力量,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从而使教育关注生命本身,关注生命的鲜活性、体验性、主体性、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思想精灵。l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一是对生命的了解和爱护。了
16、解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二是对生命智慧的开启和使用。认识生命的本质,提高生命的质量,追求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除了了解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之外,还有潜能无限的生命智慧有待开发和实现,这本身也是生命意义和生命快乐的根源之一,这是学校生命教育应着重强调的,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测量的问题;三是生命教育应该是教育本质的转换和提升。l“以人为本”观念在课堂的重要体现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又是一切价值的前提,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17、l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通过保证每个人的利益,来保证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l面向全体学生是教育的最大效益让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 生命具有有限性的特征,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时间生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征,更要珍惜生命生命具有独特性的特征就是要重视生命精神性的延伸l教学要回归的生活世界包含的5个层面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回归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回归未来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内心的生活世界l回归生活世界必须处理好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系。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和来源,科学世界依托并服务于生活世界,两者的关系的本质
18、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生活是复杂的,生活不是纯净的,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要回归科学的生活、回归文明的生活、回归道德的生活,那是提纯了的生活,而不是简单的日常生活。基础教育中的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他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确定性知识获得为前提,也就是说,学生必须首先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学生不可能事事去尝试、事事去亲自体验,因而客观主义的知识观是基础教育的根本。在教育过程中,与其说知识来自于个体的主观的建构,倒不如说是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模拟式的、简约式的建构,实质上是一种建构式的接受。倡导建构的、主观的、不确定的知识
19、观是错误的。l必须认真分析知识与能力的概念知识即学识、学问。从通常意义上来说,知识多,办法就多,水平就高,能力就强。中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能力主要是指辨别真假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规划设计能力等等,l要特别注意课改后“轻视知识”的倾向l正确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敢于批判一些不科学的观点必须把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起来,知识是一个大圆,能力是一个比知识稍小一点的圆,二者相交重叠了绝大部分,随着知识大圆的不断扩大,能力小圆也不断扩大并向大圆中移动,随着能力小圆不断扩大,知识大圆也不断扩大,而且重叠部分越来越多。能力知识l把接受式学习等同
20、于灌输的观点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l在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对话”变成“问答”。有活动却没有体验。合作、探究有形式无实质。l在课改的新形势下讲授法仍是最优秀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l对新课程提倡的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不仅要得其形更重要的是得其神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有些教师得其形而忘其神,不考虑是否需要,组织学生一会分组讨论,一会表演,一会看多媒体演示,忙个不停,造成教学情境过分晃动,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合作、探究式教学耗时是讲授法的1.4倍之多。探究式学习主要用来打开重要知识网络中的一些“结”和“扣”,一些能讲清楚的事实性的知识是没有必要探究的。l
21、适度保持教材的稳定性符合有步骤、分阶段推进课改的精神l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的理念在实施层面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受到冷落。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大谈从网络上查阅资料,教学失去了认知的支撑。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更换,被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限制。为了情景化而设置情景。联系实际成为一种装饰。大多都牵强附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形式主义。l要实事求是的看待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教”教材是教书,出发点是传授,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是教人,用教材“教”立足
22、点放在学生身上,注重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同步发展,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一方面鼓励部分优秀骨干教师积极探索用教材教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教好教材仍是绝大多数教师的重要任务。何为“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以及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l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主导地位的前移l非预设性的课其实更需要预设教师是
23、一个舵手,应该使得教学的那艘大船朝正确方向行驶l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是照本宣科走教案,还是顺学而导注重生成,体现了两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也是不成熟教师与优秀教师的试金石l封闭式教学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式教学过程是生成性的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是以教师为本位,这样的教学本质上是封闭式教学。教学方案应该为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或大致的框架,而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紧箍咒”。反对以教案为本位,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备课,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l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电化教学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教学手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l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用
24、的重大意义 从宏观意义上看,电化教学极大地扩展了教育时空;从中观意义上看,电化教学从组织形式上改变了单一的班级制集体授课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师的直接控制变为间接控制甚至是自我控制,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为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从微观意义看,电化教学根本改变了教师的手工劳动方式,改善了教师的劳动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多样立体化的视听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注意力、学习的自主性,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改善了教育质量。正因如此,D匹尔比姆说: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技术的兴起并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次教育革命。”l要避免教师投人太多的精力开发一次性课件l信息技术与课程
25、整合主要目的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l课堂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教师与文本及解读文本理性话语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l教育评价理论从“客观判断”到“理解式对话”课程标准评价实质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对话。v最古老的考试,倒也是一种“对话”,v自泰勒以来的评价(人称“第二代评价”)强调“描述”,v第三代教育评价强调判断,v以古巴和林肯为代表的第四代评价,主张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评价过程即是一个协商对话、多方参与的过程,而非一方控制一方。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如何实现“走向理解的评价”要实现真正的对话式评价就要给受评者的
26、反思性独白留下空间l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l走出校本教研的误区 选题过大。主体移位。谁是主体?是外请专家还是本校教师?是全体教师还是几个骨干?为研究而“研究”。应付。水准差。造成的原因:不得要领的内涵认识;本末倒置的目标追求;对待任务的敷衍心理;研究素质的相对低下。l校本教研工作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l教辅是条被污染的河,教参也是条被污染的河学生相信教辅与教师依赖教参,这是当今基础教育受到扭曲后的一对姊妹现象,是基于同样背景的一组孪生问题。只有把教师从教参的桎枯中解放出来,才能把学生从教辅的题海中解救出来。l教辅资料对教学的冲击大得令人吃惊“详解”、“新解”这样的
27、辅导资料替代了学生对教材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以为读书就是这样一块块地“解开”,使学生形成对教材模式化的解读。这样的资料只能压制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限制学生思维的方向,阻碍学生的思维活力。有的教辅资料集中了许多难题,引得学生钻死胡同,无法走出来。还有的辅导资料将本来只有通过学生长期积累才能获得的能力,用一种简单便捷的方式呈现出来,简化了学生历练的过程,这种简化的结果,必然带来学生实际能力的虚化。最为典型的就是大量作文辅导资料的出现。种种教辅资料,不是在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上“辅”,不是在提高学生的兴趣上“辅”,不是在帮助学生寻找学习方法上“辅”,不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辅
28、”,不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辅”,不是在奠定学生的人文底子上“辅”,不是在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上“辅”,更不是在学生素质更大提高上“辅”;现在的“辅”是在“捉分”上“辅”,对付考试上“辅”。“导”也不是在思路上“导”,不是在形成习惯方面“导”,不是在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导”,更不是在学生多项思维方面“导”。这些急功近利的“资料”,让学生恶心,让有良知的教师头痛,让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专家“恐惧”,让有眼光的家长“心碎”。l教参不应成为教师思想的束缚、教学的误导教参最大作用无非就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教材,所以这类书的编写应该是宜粗不宜细,只对教材各章节或课文作一些大致的点拨和说明,再相应地提出几
29、条教学建议便可。束缚教师,妨碍了教师对教材的独立阅读与积极思考。误导教学,造成教学过程的繁琐化和程式化。教师不是不需要教参,而是需要有个性的优质教参。没有个性的教参必将带来没有个性的课堂,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都不是件小事l泛滥的教辅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学习最重要的读懂教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精读教材、研读教材上。学生不研究课本只是盲目做题,是舍本逐末。课本是主食,回归课本,培养学科兴趣,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才能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不足。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综合性、实践性和选择性,教学方式与学科教学雷同,没有形成体系,时间没保证,配套设施不足,致
30、使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包括:调查学生需求、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编制课程纲要、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实施与改进课程等。l需要迫切处理好的三对关系处理好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教材编写的关系。处理好校本课程与课外兴趣小组、选修课和活动课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处理好校本课程课时的有限性与学生不同需求的关系。l要建立健全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和支撑系统要建立市、县两级校本课程培训制度建立校本课程的申报和审议制度完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评比制度研究并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建立校本课程建设的支撑系统l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两个字
31、的调整体现出平等、发展观的落实与进步“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评”有被评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l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更多的是一种新文化的建构观课议课的首要目的,是帮助教师认识
32、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具体联系议课要议出联系。议课要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拓展可能性空间。观课议课要促进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l落实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的三个策略l以学论教l直面问题l平等对话l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l以学论教强调观课时关注焦点从关注教师转移到关注学生l以学论教强调从关注活动到关注状态,从关注过程到关注情境l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学生喜欢、质量不错、负担不重l探索正确的课堂元素是构建好课堂的前提把握好课堂的标准让师生有据可依积淀好课堂的文化让学生接受熏陶掌握好课堂的艺术让学生体验美感l采取恰当的课堂措施是构建好课堂的关键提高教的能力
33、树立新的教师形象。探求学的方法创设新的学习路径。促进师生互动塑造新的师生关系。在学记中,“教学相长”指的是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施教的相互促进,是在“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学”的不足,在“学”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教”的欠缺,二者相互促进。后来“教学相长”被用来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即教师的教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又促进了教师的教。l进行深入的课堂反思是构建好课堂的保证课前反思做好充分准备。课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课后反思发现新的教学契机。(一)在教学任务上突出目标意(一)在教学任务上突出目标意识。识。就是要明确学生学什么,怎么去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课堂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要从过去强
34、调“双基”到现代课堂教学的多种价值取向并存。教学目标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体现情感、思维等心理因素目标,还要突出能力目标。(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主体意识。(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主体意识。教学评价关注点应该放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上。要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关注现代教学理念是否停留在宣言层面上,关注教学过程的组织程序与活动节奏,关注活动的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与教育资源利用的适宜程度,关注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情绪体验,要把观察的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从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进行,观察的重点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活动过程,教师的组织活动不是观察、考评的重点。(三)在教学活
35、动氛围上突出情感(三)在教学活动氛围上突出情感意识。意识。积极的教学环境应该是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是让每个参与者身处其中都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要关注学习者的心理需要,不让学生感到为难,也不要哄着学生去学习,让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这是学生的共同期望。(四)在教学效果上突出效能意(四)在教学效果上突出效能意识。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科学、合理配置教学要素,课堂教学的主要要素有教学内容的(点与量),课堂教学形式的(度、序、法、情、时),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率)。点:点:任何一堂课,必须有明确教学点,教学点包括知识点、能力点和非智力因素点,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点,非智力因素点
36、是动力点,能力点是落脚点。量:量:课堂教学应着重调控以下三量:一是授出量,二是训练量,三是活动量。授出量要保证重点足够的教学时间;训练量要围绕重点设计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活动量要增加多边活动,增加思维力度,确保围绕重点知识、重点技能的活动量。度:度:是指程度、密度和速度。程度包括难易度、深广度、灵活度、综合度;密度就是教学容量的大小;速度要根据教学点的难易、教学容量的多少、教学进度的要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灵活调整。序:序:即课堂教学遵循的程序,一是知能的固有序列,二是学生的认知程序,三是课堂的结构序列,这几个序既相对稳定,又非一成不变。法: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方法,
37、主要有三类方法,即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技能活动的方法、情感活动的方法,其中教法,主要是教师教授、训练、调动、检测等方面的办法;学法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示、引导、纠正等的方法。情:情:情也包括三点,一是情境,即课堂氛围;二是情感,即心理反应;三是情绪,即心理状态时:时:即时间的利用率,一是时间的分配,二是时段的联系,三是时段的效率。率:率:课堂有效时间对无效时间的比率,单位时间内课堂教学的综合效果。一般说,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的综合指数,是在75%-85%这个区间,也就是说用75%-85%的时间、使75%-85%的学生、接受75%-85%的信息、达成75%-85%的教学目标。大于这个区间为
38、优,位于这个区间为良、小于这个区间为差。不同学段也应有所区别。有效的教学一定是使学习者有所收获的学习活动,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习效能检查可以有四项指标,一是提出问题的质量和价值?二是问题解决的程度?三是解决问题的代价如何,投入产出比例是否恰当?四是看能否引发继续学习的意愿,能否促进发展,能不能带来新的问题,能不能启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活动?学习效能评价要有效益意识,要提倡在减轻课业负担的条件下实现学生发展,学习负担要合理,做到低投入、高产出,短时高效,反对“血汗教学”,要把按时上下课,不加时集体补课作为教学纪律、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要求之一提出来。有些人认为只要把升学考试的分数搞上去,不论
39、平时有多少违背教学规律的事情,都可以一俊遮百丑,其实是非常错误、非常有害的。这会消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精神,会泯灭学生的创新精神。(五)在个性特色方面要有创造(五)在个性特色方面要有创造性增值意识。性增值意识。一节好课,应该是体现出教师个人特点的课,是有某些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的课。要允许教师大胆创造,允许教师的探索有所失误、有待完善。创造性增值或特色加分,应该成为鼓励所有教师进行改革尝试的手段,应该成为鼓励教师在一般性要求中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方法。我们的课堂忽略了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采用了让学生编写故事的做法。(入格出格)这十个故事模型分别是:解决问题的
40、故事,探险故事,警告故事,袭击故事,许愿故事,仿写故事,变形故事,灰姑娘的故事,人物故事,挑战故事。在激发中小学生发挥想象力方面采用了创造虚幻故事的教学思路。(无中生有)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把两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放在一起,假设这两件事合理存在的,然后虚构出一系列情节,编排出一个合理发展的故事来。写故事时要注意一点:“你知道的东西必须远远多于书本上写的,那些没有出现的故事情节和出现的一样重要。”“胡思乱想”的作文,主要表现是学生的构思缺乏基本的故事框架,缺乏令人信服的逻辑关系。很难看到智慧火花的闪耀,很难看到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某种现有规则的挑战,很难看到情感态度对人类普适价值观的认可与体现。与英美
41、教师相比,我们在某些时候根本方向就已经错了。在很多时候,我们所认可的课堂完全是教师的课堂,是教师才艺的展示,我们的课堂忽略了学生,而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实又反过来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师,从而也就忽略了教师本身。这样的精彩属于谁?利用信件进行班级管理,用迷你信箱加强师生联系,鼓励学生给老师、同学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的心里话。模拟法庭的游戏,教师用自己的智慧营造了同样充满智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展示的是学生的精彩,但又何尝不是教师的精彩?教师的智慧成就了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又反过来印证了教师的智慧。有的课堂“只见”教师“不见”学生,课堂成了教师的“秀场”;有的课堂“只见”学生“不见”教师,教师成了一个
42、可有可无的摆设,还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不是娱乐场所 向传统的学术性课程一统天下的课程体系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迎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的课程激增学习也不是娱乐,而是需要课程和教学目标,需要长期性的专注与努力。学习环境固然对学生动机有重要影响,但学生个人是否具有长期稳定地参与学习的意志更为重要,而随着年级的上升,专注与努力将在学习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什么是公开课?特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课堂,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示范型公开课、研究型公开课、竞赛型公开课。公开课的意义?公开课是最好形式的课例研究,正像病例研究是名医成长的重要载体一样,
43、课例研究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载体。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说课、听课、评课这三种课例研究的基本活动方式,它比常态课的备课、上课、反思多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要素和活动,因此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升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支持。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同课多轮的锻炼,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如果教师把公开课写成课例研究报告,那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就更大了。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区别。常规课好比家常菜,一说到要上公开课,就像家里要来客人了,自然要精心准备一番。公开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失真,偏离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水平;作秀,课堂包
44、含了不必要的表演色彩;负担重,公开课给教师乃至教师所在的学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带来了过重的负担;低效,公开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中看不中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公开课 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公开课要回归常态课,避免失真、作秀,上得自然平实,让人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公开课要精益求精,努力上出特色、上出水平,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公开课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听公开课听什么?听设计、听生成听思想、听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课堂应变的能力听特色只要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但公开课应去掉浮华与虚假,尽显本真
45、面目。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公开课就是代表作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要求公开课的真实并不排斥集体备课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1、20世纪我国主要教学模式的回顾讲授型教学模式基本范型:传递接受。一般程序: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模仿型教学模式基本范型:示范模仿。一般程序:定向示范模拟练习自主操作深化模仿。自学型教学模式 基本范型:自学指导。一般程序:教师提出自学提纲学生个体阅读课文学生集体(分组)讨论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教师归纳总结。目标调控教学模式基本范型
46、:目标调控。一般程序:确定目标认定目标活动达标反馈矫正目标达成。讨论研究型教学模式基本范型:讨论回授。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研究学生发言教师回授总结提高。发现型教学模式基本范型:引导发现。一般程序:设置假说拟定计划学生猜想验证猜想获得结论后的总结结构型教学模式基本范型:初探结构。一般程序:初步辩认分层推进形成结构综合提高。情境型教学模式基本范型:情境陶冶。一般程序:创设情境置于情境总结转化。尝试型教学模式基本范型:尝试引导。一般程序:尝试准备尝试问题尝试指导尝试练习尝试评价再次尝试。合作型教学模式基本范型:参与合作。一般程序:合作设计小组活动反馈评比归纳点讲。2、新课程条件下课
47、堂教学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工具画“知识树”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体建构教学模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过去是让学生从具体的知识点入手,到最后才能看清整个的结构。这就像是看一处风景,原来是先进入景区,看了半天也不知整体如何,而现在就先在空中看清楚,然后再深入到景点之中。课堂上,通过四个环节帮助学生找到并验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第一个环节是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时所画的“知识树”,进行点评。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这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知识线”和“方法线”贯穿始终。“知识线”是“明线”,“方法线”是“暗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教
48、师用“暗线”控制引导“明线”。第三环节,通过适量的练习,验证自己掌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学会自己寻找方法。第四环节:嫁接“知识树”,推荐作业。难以唤回昔日的神圣古代科学家,不论中国,还是外国,从事科学研究基本上都是由他们本人的好奇心所驱动不计功利,不求回报,为的是追求自己对自然界奥秘的探索,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我国古代,祖冲之祖孙三代人在战乱不已的南北朝始终沉浸在数学王国里。宋应星抛却功名,完成天工开物。徐霞客单人独骑,千里跋涉,30多年考察了16个省份的地形地貌。李时珍用29年时间,行程万里,遍尝百草,写出本草纲目。外国,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屠刀,继续做几何定律的证明,只要求罗马士兵让他解完
49、那道题再杀他。布鲁诺面对罗马鲜花广场上的熊熊烈火,视死如归,坚持日心说。“两弹一星”时期的科学家主要靠责任心驱动。科学研究工作已经是一种职业,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责任”,现代科技工作者,就大多数而言,主要是由功利心驱动的。在古代,科技队伍是弱小的,科技条件是原始的,但科学家的个人素质是优秀的,他们投身科技事业都是自觉的。现科技队伍在壮大,科研条件在进步,科技事业在发展,但科技工作者的个人素质总体上却在下降,因为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并不都是自觉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把科技工作看作职业,看作谋生的手段,追求的是功利。学校教育科研的现状科研组织日趋普及和规范。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取向渐趋务实。教师
50、对教育科研与常规教学工作的关系认识越来越到位。教师对教育科研本身的理解程度越来越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期望。目前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状况。认识不正、定位模糊、素质缺陷、升学重压是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中小学需要怎样的教育科研加强组织建设,扎实做好学校教科组织的规范与提高工作。更新教科观念,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功能定位。改进评价机制,确立正确导向。注重行动研究,倡导“开放合作”的研究范式。创新培训机制,构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参与式培训模式。探索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途径。加大成果推广力度,建立市级教育科研示范基地。“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新焦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标准。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