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1 课时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把握事理,理清文章结构,梳理说明顺序。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生动写法,赏析写作特色。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思考探究的习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把握事理,理清文章结构,梳理说明顺序。【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体会生动写法,赏析写作特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提问导入: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把一棵大树锯倒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 趣的现象,在树墩的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色泽不一、大大小小的同心环纹。有经验的人通 过观察这些环纹就可以说出这棵树的年龄,凭借的是什么呢?(学生:年轮)对,大树是
2、用 年轮记录自己生命的脚印的。过渡:其实,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那 么,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让我们走进时间的脚印来探寻答案吧。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以生活中树木的“年轮”导入,唤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二、夯实基础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过渡:我们先来了解本文的作者陶世龙。陶世龙,文学、科普作家。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 我们居住的星球 谈天说 地 时间的脚印 变幻多彩的地球等科普读物。2.字词正音字词正音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字义。掸掸(dn)踪踪迹(zng)装置置(zh)烘烘烤(hng)腐蚀蚀(
3、sh)沙砾砾(l)山麓麓(l)沟壑壑(h)龟龟裂(jn)帷帷幕(wi)刨刨刮(bo)浑浑浊(hn)铜壶滴漏漏(lu)楔楔形文字(xi)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山麓:山脚。粗糙:不精细;不光滑。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海枯石烂:直到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 定,永远不变)。本文是原义。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介绍作者,扫清读音、字义障碍。三、问题探究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探究
4、任务针对重点问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事理。问题 1:作者在何处提出了“岩石能记录时间”这一事理?问题 2: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问题 3:岩石记录了些什么信息?问题 4: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意义?2.探究方法探究方法1自主阅读全文,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有目标地寻找答案。2注意勾画重要的信息,并从内容把握的角度,做概括式批注、质疑式批注、点评 式批注,还可借助思维导图整理知识。小组内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形成小组结论。3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选派代表在班级内分享批注或思维导图成 果。自读课文阅读方法:第一步:在“阅读提示”中筛选关键信息,提炼阅读目标。第二步:有目标地开展
5、阅读批注,甚至摘抄活动。第三步:若有旁批,借助旁批深入思考问题。第四步:师生交流分享,丰富深化认知。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1问题 1:作者在何处提出了“岩石能记录时间”这一事理?第3段关键句: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 重要的一种。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明确:可见,时间是能够留下脚印的。2问题 2: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5段疑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关注小层次的中心句: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关注更小层次的中心句: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
6、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明确:岩石通过空气和水中的酸类、水和空气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地面上和地下的 生物、人的作用等记录时间。关注时间标志语: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 重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 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 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
7、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 月。明确:岩石从多个侧面记录时间带来的变化。思维导图:空气和水 中的酸类水和空气进 入岩石内部生物人岩石受攻击大 块碎成小块碎石、沙砾、泥土开始旅行泥沙沉淀 重压胶结岩石 生成地壳运动岩层变形 层次不变 历史痕迹(4)问题 4: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意义?关注第31段的关键句: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 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明确:读懂“时间的脚印”,不但可以增进我们对自然的了解,还可以指导我们“找寻 地下的宝藏”。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实践自读阅读活动,把握文章 所阐述的事理。(二)合作探究一(
8、二)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关注“阅读提示”中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梳理说明顺序。2.探究过程探究过程1学生回顾自读课文的阅读方法,浏览全文,为文章划分结构层次。2关注“阅读提示”中的语句,各个小组按不同方法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多角度地壳的 活动气 候 的 变化古代生 物状况地球历史的 发展过程转眼就消逝 的自然活动(3)问题 3:岩石记录了些什么信息?关注第22段中心句: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 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 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关
9、注小层次的中心句: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思维导图:岩石记录时间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小组内讨论本文的说明顺序。(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成果,教师适时点拨。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1文章结构层次。“阅读提示”末句: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5-29段: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30-
10、31段: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阅读提示”语句: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 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 信息。第二部分层次划分方法一:第一个层次(5-21):岩石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第二个层次(22-25):岩石让我们了解到地质的变迁。第三个层次(26):岩石让我们了解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第四个层次(27-28):岩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第五个层次(29):岩石还可反映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第二部分层次划分方法二:第一个层次(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个层次(
11、22-29):岩石保存了很多的历史痕迹。2文章说明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这 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属于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4.活动小结活动小结理清文章思路后,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说明顺序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梳理说明顺序的方法,梳理本文的写作思 路和说明顺序;引导学生从“阅读提示”出发,自主划分层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写作思 路。(三)合作探究二(三)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关注“阅读提示”中的相关介绍,再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2.探究过程探究过程1细读文本,寻读
12、、跳读,找到文中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任 选一处进行朗读和批注赏析。2再次细读文本,任选一处可以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句子,进行批注赏析。3跳读文本,关注独立成段的单句,任选一处深入品读,批注其具体的作用。4小组内交流,归纳并记录要点。选派代表阐释分享,教师引导完善。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赏析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有趣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 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此处把岩石在风沙中的情景比作砂轮在有力地转动,生动形象地 表现出风沙对岩石的磨损,饶有趣味。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作者用 拟人
13、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 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3“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 了旅行。”其中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 的气势,形象地表现出它们对碎石、沙砾、泥土起到的作用。另外,“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 威力。关注说明语言的共性“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其中,“根据计 算”说明其结论是具有科学依据,而不是
14、妄加猜测的,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而用“大 约”一词,是因为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毕竟是 推测而不能确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小结:本单元的课文是一篇篇优美的“科学小品”,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而且具有 散文之美;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带给读者美的享受。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 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理解单句的特殊作用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通过设问的方式提示接下来说明的具体内容,即岩石记下时间的方式,同时让读者鲜明地看到文章的结构层次。第22段:“岩石保存了
15、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用,既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又引出下文,继续解读岩石上的历史痕迹。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具有承 上作用。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具有启下作用。4.活动小结活动小结通过关注“阅读提示”中的相关介绍和文章中具体句段的赏析,我们发现本文在写作 特色上有这样两点: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准确严密;特殊句段,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 结构。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修辞、单句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 点,学习作者用语简洁、谋篇布局的写法。四、课堂小结
16、四、课堂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可以简洁平实,也可以生动有趣。知道了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 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 含深刻内容的史书。作者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 识,用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岩石可以记录时间。那历史上对于时间的记录又发生过哪 些变迁呢?计时的变迁 漫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
17、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就流传于今了。公元7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在现代生活中,时间观念强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而必须 是“7点15分,老地方见面”。对计时的要求高了,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上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一场球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 二十几幅;1/10秒乃至1/100秒决定了短跑运
18、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 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独霸了钟表世界,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 宗,“内脏”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以机械周期性运动作时间的基准,但机 械工艺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 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美。数字式 石英电子钟表,除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午外,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 界时转换等,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
19、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 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 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 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时间上1微秒(1/1000000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300米。在天文 测量时,1毫秒(1/100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1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失之 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 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于是,绝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 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
20、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选自科学夜谈计时的变迁:圭、沙斗、漏壶机械钟表石英电子钟绝原子钟。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了解计时的变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1.当堂练习当堂练习过渡: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运用了逻辑顺序来说 明事理。接下来我们一起总结八年级上、下学期说明文单元中的典型逻辑顺序。说明顺序性质课文出处由现象到本质从某些现象入手,深入 本质介绍事理。大自然的语言先罗列一系列自然现象,再阐明 其本质就是“物候”。恐龙无处不有全文 主要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顺 序进行说明。由概括到具体先概括整体,再从多个 角度具体介绍。苏州园林先概括苏州园林的
21、四个特点,再分别 具体说明。时间的脚步全文主 要以由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进 行说明。由主要到次要对若干说明内容进行恰 当的主次排序。大自然的语言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进行 排序。时间的脚步对石头 所受攻击的因素进行排序。由个别到一般罗列个体案例,并归纳 总结一般特征。被压扁的沙子依据亚利桑那大学研究者在拉顿 地区岩层所发现的个体现象,推出了一般规律。由性质到作用从介绍事物本身到介绍 该事物的功用。大自然的语言先介绍物候学,再介绍物候学的 意义。由原因到结果介绍事物或现象的成因。时间的脚印介绍岩石的成因。由质疑到解疑从提出问题到回答问题。恐龙无处不有先提出“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这个问题,再回答这个问题。2.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基础作业: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回答还未解决的质疑式批注问题。拓展阅读:阅读陶世龙的有关科普读物,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逻辑顺序相关知识结构化,根据已经掌握的说明文阅读策略,解决问题并进行拓展阅读。【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逻辑顺序时间的 脚印说明顺序艺术特色品味文章语言关注特殊语段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生动有趣准确严密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