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秦、汉教育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化和定型化的时期。中国以儒学为主导的教育统治思想自汉而确立,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初步轮廓自汉而初步形成。第一节 秦代教育 一、秦代文教政策v “书同文书同文”、“行同伦行同伦”“书同文书同文”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战国时期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的现象现象在改革文字以后,以小篆为字体的蒙学教材,如李斯的仓颉篇、在改革文字以后,以小篆为字体的蒙学教材,如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爱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的,文字押韵,便于诵记,赵高的爱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
2、的,文字押韵,便于诵记,成为汉以后蒙学识字课本的先驱。成为汉以后蒙学识字课本的先驱。第一节 秦代教育v “书同文书同文”、“行同伦行同伦”“行同伦行同伦”的目的是为了的目的是为了“黔首改化,远迩同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进一步融,进一步融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推行教化的文稿推行教化的文稿语书语书“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出巡、行文刻石出巡、行文刻石歌颂功德,社会教化。歌颂功德,社会教化
3、。第一节 秦代教育v “焚书禁学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法为教”“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VS VS“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挟书令挟书令“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坑儒坑儒”事件事件第一节 秦代教育v 吏师制度与博士制度吏师制度与博士制度吏师制度目的:刀笔小吏吏师制度目的:刀笔小吏“非史子也,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非史子也,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
4、”1 1、“学室学室”为专门培养文书事务人员的场所;为专门培养文书事务人员的场所;2 2、“史子史子”即即“学室学室”中的学生。中的学生。“史史”是秦朝政府中管理是秦朝政府中管理文书、档案、书记的小官,他们必须通秦律,并兼有训练文书、档案、书记的小官,他们必须通秦律,并兼有训练“史子史子”的任务。的任务。第一节 秦代教育v 吏师制度与博士制度吏师制度与博士制度汉书汉书百官公卿表:百官公卿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石。”“博士博士”是古代学官名。王国维汉魏博士考:是古代学官名。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博士一官博士一官盖置于六国之末,而秦因之。盖置于六国之末
5、,而秦因之。”博士包括儒家在内诸子百家,始皇时约博士包括儒家在内诸子百家,始皇时约7070人。主要职责:掌通人。主要职责:掌通古今、史事,教授弟子,议论政事,待问咨询。古今、史事,教授弟子,议论政事,待问咨询。第二节 汉代文教政策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长安 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洛阳汉承秦制,但教育上采用儒家主张,重新肯定教育在育才和化民两方面的作用,把教育作为巩固“大一统”的重要工具。第二节 汉代文教政策一、黄老政治与汉初文教政策一、黄老政治与汉初文教政策汉初指汉代建立(公元前汉初指汉代建立(公元前206206年)到武帝即位(公元前年)到武帝即位(公元前140140年)时期
6、年)时期“黄老之学黄老之学”:依托传说中的皇帝及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家思:依托传说中的皇帝及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汇先秦各家学说,想为核心,融汇先秦各家学说,“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1.1.废除挟书令;废除挟书令;2.2.开放私学;开放私学;申公传鲁诗申公传鲁诗“弟子从远方来,受业者千余人。弟子从远方来,受业者千余人。”3.3.改变了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改变了对知识分子的态度黄老学派主张君臣异道,人君无为,人臣有为。黄老学派主张君臣异道,人君无为,人臣有为。“无为无为”与与“尚尚贤贤”结合。结合。第二节 汉代文教政策二、二、“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7、文教政策的确立l建元元年(公元前建元元年(公元前140140年),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年),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卫绾奏言: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乱国政,请皆罢。”l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置五经博士。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置五经博士。l建元六年,根据丞相田蚡(焚)的奏请,公开建元六年,根据丞相田蚡(焚)的奏请,公开“黜黄老刑名百家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之言”,完成了,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大举。之大举。l 次年,武帝改年号为元
8、光,策问贤良,次年,武帝改年号为元光,策问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出于是董仲舒、公孙弘出焉。焉。”第二节 汉代文教政策二、二、“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文教政策的确立董仲舒三条建议:董仲舒三条建议:(一)(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二)兴太学以养士(二)兴太学以养士(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第二节 汉代文教政策三、三、“独尊儒术独尊儒术”对汉代教育的影响对汉代教育的影响v 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v 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v 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形成了群士归宗攻
9、读儒经的社会风尚。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一、太学一、太学v 太学的兴办与发展。太学的兴办与发展。元朔五年(公元前元朔五年(公元前124124年),丞相公孙弘提出在京城建立中央年),丞相公孙弘提出在京城建立中央官学,经武帝批准,由此开始了封建时代官方主办的教育活动。官学,经武帝批准,由此开始了封建时代官方主办的教育活动。汉昭帝时,太学生增至百人,宣帝时增至汉昭帝时,太学生增至百人,宣帝时增至200200人,元帝时增至人,元帝时增至千人,成帝时增至三千人。千人,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有市有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有市有狱。狱。”平帝时,王莽辅政,于元始四
10、年(公元平帝时,王莽辅政,于元始四年(公元4 4年)为太学生建筑校年)为太学生建筑校舍,能容学生万人。这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地建筑大学校舍的开舍,能容学生万人。这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地建筑大学校舍的开始。始。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v 太学教育的特点太学教育的特点l太学的教师。太学的教师。汉代太学的教官由博士担任,博士各专一经,在太学中对弟子汉代太学的教官由博士担任,博士各专一经,在太学中对弟子进行讲授。进行讲授。博士博士“秩卑而位尊秩卑而位尊”,官秩中级偏低,但礼遇等同卿大夫、郡,官秩中级偏低,但礼遇等同卿大夫、郡守,在正式朝会的班次排列中,排在九卿丞、京师县令及其他千守,在正式朝会的班次排列中
11、,排在九卿丞、京师县令及其他千石县令之前,参与朝廷重大决议,升迁机会优越。石县令之前,参与朝廷重大决议,升迁机会优越。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v 太学教育的特点太学教育的特点l太学的学生。太学的学生。汉代太学的学生为博士弟子,也称太学生或汉代太学的学生为博士弟子,也称太学生或“诸生诸生”。除由京。除由京都直接挑选入学的都直接挑选入学的“正式生正式生”外,各郡国县邑选送的地方知识青外,各郡国县邑选送的地方知识青年为年为“特别生特别生”。年龄宽松,既有不足年龄宽松,既有不足1818岁入选的岁入选的“童子郎童子郎”,也有,也有6060多岁的白多岁的白发老人。发老人。贵族出身较多,出身贫寒者也不乏其人
12、,为门第低下却勤奋好贵族出身较多,出身贫寒者也不乏其人,为门第低下却勤奋好学之士开拓了一条入仕之路。学之士开拓了一条入仕之路。随着政治腐败,出现太学学生参与政治的风气,后人称为随着政治腐败,出现太学学生参与政治的风气,后人称为“有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v 太学教育的特点太学教育的特点l 太学的教学特点。太学的教学特点。1.1.教育目标是培养教育目标是培养“经明行修经明行修”的官吏。的官吏。2.2.太学有御定统一的教材。太学有御定统一的教材。五经是太学法定教育课程。五经是太学法定教育课程。东汉章帝建初四年(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79年),召集诸儒讲
13、五经异同于白虎观,年),召集诸儒讲五经异同于白虎观,皇帝亲自裁决,统一经学著作,会后班固整理出白虎通义,皇帝亲自裁决,统一经学著作,会后班固整理出白虎通义,标志着经文经学理论的统一。标志着经文经学理论的统一。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v 太学教育的特点太学教育的特点l太学的教学特点。太学的教学特点。3.3.太学博士传经必须遵守太学博士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师法”和和“家法家法”。师法是传承关系,类似于家谱,核心在于辨明师承关系;家法师法是传承关系,类似于家谱,核心在于辨明师承关系;家法即学术流派,侧重于传经内容,跨越家法教学是不容许的。汉代即学术流派,侧重于传经内容,跨越家法教学是不容许的。汉代统治
14、者就是利用这种师法、家法的教规保证法定经说的传授,以统治者就是利用这种师法、家法的教规保证法定经说的传授,以求思想统一。求思想统一。4.4.汉代太学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汉代太学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建学伊始,汉武帝规定用建学伊始,汉武帝规定用“设科射策设科射策”的方法进行的方法进行“岁试岁试”。“设科设科”即将问题按难易分甲、乙等科,即将问题按难易分甲、乙等科,“射策射策”则是抽签回答则是抽签回答问题。合格为问题。合格为“中中”,分别授予官职;不合格予即令退学,分别授予官职;不合格予即令退学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二、鸿都门学二、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
15、光和元年(178178年),因校址位于洛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辞赋、书法、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辞赋、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到千人以上。绘画等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到千人以上。鸿都门学在教育上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鸿都门学在教育上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
16、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三、贵戚学校和宫邸学三、贵戚学校和宫邸学东汉明帝时,办过四姓小侯学,东汉明帝时,办过四姓小侯学,“四姓四姓”包括外戚樊、郭、阴、包括外戚樊、郭、阴、马四家的子弟。马四家的子弟。汉安帝元初六年(年),邓太后开设宫邸学,令皇室子汉安帝元初六年(年),邓太后开设宫邸学,令皇室子孙孙5 5岁以上岁以上4040余人及邓氏近亲子孙余人及邓氏近亲子孙3030余人入学,亲自督察、考试。余人入学,亲自督察、考试。
17、四姓小侯学和宫邸学都是自小学开始,是汉代唯一官方举办的四姓小侯学和宫邸学都是自小学开始,是汉代唯一官方举办的小学小学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四、地方官学四、地方官学文翁兴学文翁兴学汉代地方官学始创于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汉代地方官学始创于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者十余人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行教化,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者十余人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可谓最早的委托培养措施。可谓最早的委托培养措施。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推荐到朝廷
18、作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到汉武帝时,推广文翁兴学的经验,曾到汉武帝时,推广文翁兴学的经验,曾“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官”。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 3年)颁布地方官学学制。要求各级地年)颁布地方官学学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普遍设学:设在郡国的称为方政府普遍设学:设在郡国的称为“学学”,设在县的称为,设在县的称为“校校”,设在乡的称为设在乡的称为“庠庠”,设在村落(,设在村落(“聚聚”)的称为)的称为“序序”。学、。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五、汉代的私学五、汉代的私学秦王朝垮台后,禁私学的苛政自然
19、失去约束力。济南伏生将私藏秦王朝垮台后,禁私学的苛政自然失去约束力。济南伏生将私藏在墙壁中的尚书发掘出来,进行教学。在墙壁中的尚书发掘出来,进行教学。西汉初年,国力不济,儒家五经私人教学十分活跃,在齐、鲁、西汉初年,国力不济,儒家五经私人教学十分活跃,在齐、鲁、燕、赵等地已形成声势。此外,道、法、刑名、方术都有私学。燕、赵等地已形成声势。此外,道、法、刑名、方术都有私学。汉武帝确立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后,中央官学只有太学,的文教政策以后,中央官学只有太学,名额有限,选送有一定之规,名额有限,选送有一定之规,难以满足社会需求。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太学中传播太学中传播“今文经学
20、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古文经学”只得在民间研习流传。只得在民间研习流传。东汉时私学更加兴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东汉时私学更加兴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或政治上不得志,则避世隐居,收徒讲学争,或政治上不得志,则避世隐居,收徒讲学自然科学(天文算数等)和启蒙教育基本倚赖私学自然科学(天文算数等)和启蒙教育基本倚赖私学 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五、汉代的私学五、汉代的私学v初级程度的蒙学初级程度的蒙学书馆书馆蒙学中教师成为蒙学中教师成为“书师书师”,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教材有仓颉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西汉史游的急教材有仓颉篇、司马相
21、如的凡将篇、西汉史游的急就就篇等,在篇等,在识识字书中流传最广,而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字书中流传最广,而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急就篇为综合性教材,以识字为主,介绍各方面常识。压韵,七急就篇为综合性教材,以识字为主,介绍各方面常识。压韵,七言,四言,三言,包括陈说姓名,介绍丝织、植物、动物、农产品、言,四言,三言,包括陈说姓名,介绍丝织、植物、动物、农产品、自然常识、疾病药物、身体器官、乐舞礼器、官职名称、各种杂物品自然常识、疾病药物、身体器官、乐舞礼器、官职名称、各种杂物品类,指导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像一部小百科全书。类,指导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像一部小百科全书。书馆教育的第二阶段虽
22、然继续进行读写训练,但重心已开始转到书馆教育的第二阶段虽然继续进行读写训练,但重心已开始转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上。教材主要使用孝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上。教材主要使用孝经、论语,让学生接受儒家学说的基础部分。论语,让学生接受儒家学说的基础部分。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五、汉代的私学五、汉代的私学v高级程度的私学高级程度的私学经馆经馆经馆是较书馆更高一级的私学,实际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经馆是较书馆更高一级的私学,实际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其中程度较高的可与太学相比。经馆又称精舍或精庐等。场所,其中程度较高的可与太学相比。经馆又称精舍或精庐等。弟子分为弟子分
23、为“著录弟子著录弟子”和和“及门弟子及门弟子”。教学方式以个别教授为主,采用教学方式以个别教授为主,采用“次相授受次相授受”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私学除传授儒家经典外,还涉猎天文、历法、算学和律学等知识私学除传授儒家经典外,还涉猎天文、历法、算学和律学等知识的传授,更有传习专门技术的。的传授,更有传习专门技术的。还有妇女讲学,如班昭。还有妇女讲学,如班昭。第四节 汉代的察举制度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制度包括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最
24、制度化制度包括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最制度化的是察举,即由地方(也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考察和的是察举,即由地方(也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第四节 汉代的察举制度一、察举制的建立一、察举制的建立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196年)二月,高祖下诏求贤,年)二月,高祖下诏求贤,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并书其行状、仪容、年纪,以待擢用;郡守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并书其行状、仪容、年纪,以待擢用;郡守若遗贤不举则免官。若遗贤不举则免官。汉文帝二年(前汉文帝二年(前178178年)下诏年)下诏“举
25、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十五年(前五年(前165165年)又下诏年)又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者。”文帝还亲自出题策问。文帝还亲自出题策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134134年)年)冬,令郡国举冬,令郡国举“孝廉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元封四年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元封四年(前(前107107年)汉武帝又令诸州岁各举年)汉武帝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秀才”一人。自此,每年州举一人。自此,每年州举“秀才秀才”,郡举,郡举“孝
26、廉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第四节 汉代的察举制度二、察举科目二、察举科目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常科与特科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常科与特科v 常科: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最主要的是孝廉科。还有秀才、明常科: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最主要的是孝廉科。还有秀才、明经等科目。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人经等科目。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才。l 平均平均2020万人口荐举万人口荐举1 1名,不足名,不足2020万人口的郡隔年或隔两年荐举万人口的郡隔年或隔两年荐举1 1名。名。l该科主要选拔德行优良之士,借此在
27、社会上造成该科主要选拔德行优良之士,借此在社会上造成“在家为孝子,出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仕做廉吏”的风尚。的风尚。l 秀才(东汉时避刘秀之讳改为茂才)科主要选拔奇才异能或有非常秀才(东汉时避刘秀之讳改为茂才)科主要选拔奇才异能或有非常之功的士人,明经科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之功的士人,明经科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l另外还有选拔另外还有选拔1212至至1717岁之间的岁之间的“博通经典博通经典”者的童子科,可见当时者的童子科,可见当时已经重视对有特殊才能儿童的培养和任用。已经重视对有特殊才能儿童的培养和任用。第四节 汉代的察举制度二、察举科目二、察举科目v 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
28、目的科目。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一般在遇到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一般在遇到“灾异灾异”或国家有重大问题需要探讨时,下诏让各地荐举贤良方正,由皇帝亲或国家有重大问题需要探讨时,下诏让各地荐举贤良方正,由皇帝亲自策问,让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发表对策。对策中皇帝的意,自策问,让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发表对策。对策中皇帝的意,马上就可以作官或升官。贤良方正在察举中地位最高。马上就可以作官或升官。贤良方正在察举中地位最高。第四节 汉代的察举制度三、察举的成效与流弊三、察举的成效与流弊v 成效成效l察举各科
29、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济世之材。l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当时,民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当时,民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v 流弊流弊l 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主要官员的注意,荐为前提。而要引起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
30、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日下,察举不实。第四节 汉代的察举制度三、察举的成效与流弊三、察举的成效与流弊v 改革改革l东汉顺帝阳嘉元年(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132年),尚书令左雄从察举最滥的孝廉科着手年),尚书令左雄从察举最滥的孝廉科着手进行改革。进行改革。l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4040岁以上,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岁以上,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
31、进行复试。l自此,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为选士制度的进一自此,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为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探索了新路。步完善探索了新路。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著述一、生平与著述董仲舒(前董仲舒(前179179年年-前前104104年),广川(今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是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河北景县)人,是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有者,有“汉代孔子汉代孔子”之称。董仲舒学识之称。董仲舒学识渊博,遍通五经,尤精于渊博,遍通五经,尤精于“春秋公羊春秋公羊学学”。汉景帝时任博士。在学界已有很。汉景帝时任博士。在学界已有很高声望,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汉武高声望,
32、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汉武帝即位不久,让各地荐举贤良之士,董帝即位不久,让各地荐举贤良之士,董仲舒得到荐举。汉武帝就治国大道进行仲舒得到荐举。汉武帝就治国大道进行策问,董仲舒连对三策,充分显示了他策问,董仲舒连对三策,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学术造诣,颇受汉武帝欣的政治才能和学术造诣,颇受汉武帝欣赏。主要从事讲学活动。现存春秋繁赏。主要从事讲学活动。现存春秋繁露露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二、三大文教政策二、三大文教政策v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l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
33、经,古今之通谊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而当时的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l 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第五节 董仲舒的
34、教育思想二、三大文教政策二、三大文教政策v 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l董仲舒提出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董仲舒提出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l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大学。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大学。大学是大学是“贤士之所关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教化之本原”;要求要求“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加强考核选拔,加强考核选拔,“数考问以尽其材。数考问以尽其材。”l 强调地方社会教化,以起到堤防的作用强调地方社会教化,以起到堤防的作用“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
35、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民以礼”,达到,达到“教化行而习俗美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目标的目标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二、三大文教政策二、三大文教政策v 重选举,以选用贤才重选举,以选用贤才董仲舒认为董仲舒认为 :吏治败坏是同:吏治败坏是同“任子任子”制、制、“纳资纳资”捐官和捐官和累日取贵、积久致官的做法分不开的。他建议选举贤良,累日取贵、积久致官的做法分不开的。他建议选举贤良,“量材量材而授官而授官”。董仲舒的上述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董仲舒的上述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不
36、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远的影响。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三、论教育三、论教育v 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性是“天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由性而生仁;情属阴,由情而生贪。由性而生仁;情属阴,由情而生贪。“性非教
37、化不成性非教化不成”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v 提出提出“性三品说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圣人之性”、“中中民之性民之性”与与“斗筲之性斗筲之性”。所谓所谓“圣人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是天生的“过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斗筲之性”,是无,是无“善质善质”的,生来的,生来就就“恶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而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38、。而 “中民之性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善”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四、论德育四、论德育v 三纲五常三纲五常l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天降赏罚天降赏罚”、“崇阳抑阴崇阳抑阴”、“阳尊阴卑阳尊阴卑”l“三纲三纲”、“五常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l“三纲三纲”即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即仁、义、礼、智、信。l“五常五常”是道德准则,是相对抽象
39、化、理想化的;是道德准则,是相对抽象化、理想化的;“三纲三纲”则是道德规范,是高度具体的、必须遵从的。则是道德规范,是高度具体的、必须遵从的。v 正谊(义)明道正谊(义)明道l“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l 要求臣民重义轻利,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统治者利益。要求臣民重义轻利,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统治者利益。l考察历史人物时,只注意其志向,不在乎效果。考察历史人物时,只注意其志向,不在乎效果。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五、论五、论“强勉强勉”“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40、大有功。”汉书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传 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按照封建伦理道德的要求去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按照封建伦理道德的要求去修身养性。但是,他强调进德修业要靠主观努力、勤奋刻苦、脚修身养性。但是,他强调进德修业要靠主观努力、勤奋刻苦、脚踏实地,而且要持之以恒,显然符合学习规律。踏实地,而且要持之以恒,显然符合学习规律。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六、论六、论“圣化圣化”董仲舒认为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应:董仲舒认为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应:v 言传身教。言传身教。“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v 及时施教及时施教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
41、进度,即要做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即要做到“齐齐(剂)(调和、调节)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剂)(调和、调节)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要循序渐进。要循序渐进(“造而勿趋造而勿趋”)。)。v 要勤于考核要勤于考核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习的积极性(“稽而勿苦稽而勿苦”)。)。v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