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节文学社会地位一 文学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不是上层建筑,而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所谓上层建筑,只是一种暴力压迫的手段,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意识形态,即统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统一。意识形态,是直接为政治制度服务的,它本身就带有官方话语的强制性,对人而言就是一种限制,而它正是人类要克服的。但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否则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这对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来说是不利的。这种现实中的不可能就需要在艺术活动中得到实现,否则人的生活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就会如低等生物一样,如蚂蚁、蜜蜂等等种群。具体来看,第一第一、在国家诞生以
2、前人类就有了艺术活动,原始人的岩画、神话、巫术等等,艺术正是人类超越自然的最终形式,是人的本质的最充分的显现,神话是不自觉的艺术,艺术是自觉的神话是不自觉的艺术,艺术是自觉的神话。神话。而非仅仅是人类的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一种手段。第二第二、文学的阶级倾向性并不影响它的审美价值,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人性中除了阶级性以外,还有普遍的共同性,因此就有共同美的存在,阶级性是局部的、阶段性的,而人性的基本内涵则是永恒的。第三第三、说文学是上层建筑,就是以人的阶级性代替人的普遍性,因此就无法体现人性的全部丰富性,这是以偏概全,文学是整个人性的完美显现。第四第四、自然科学就没有阶级性,艺术同它一样也应没有阶级
3、性,正如原子技术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谁能说它没有阶级性?在不同的人手里,它将显示不同的作用,那么能否说有无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的原子技术?第五、第五、文学不属于上层建筑,但不能否认它可能被某一上层建筑所利用,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因为它要作用于人的精神,对人的心灵有强烈的影响,因此它可以被用于为某个政治制度的统治服务,而统治者就正是利用了文学能够作用于人的精神这一特性,为其统治服务,它实际上是将文学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无限的扩大化了,从而当成了它的本质。文学被统治者所利用,这是一种当然的存在,但并非是文学自愿的,而是被强迫的,存在的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二 文学与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
4、系(一)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1经济基础的性质最终决定着文学的性质:先进的经济基础,必然产生进步的文学;相反落后的经济基础,必然产生颓废的文学。前者如文艺复兴时期,后者如中国的三十年代。2经济基础的变化通过政治和其他上层建筑的中介,最终要决定文学的变化:经济基础作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它决定着文学反映的内容,为文学提供对象主体对象主体,即典型人物的生活原型生活原型。经济基础的矛盾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创作动机创作动机,社会生活的矛盾是产生情感的物质基础,文学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扬弃这种矛盾,即肯定进步的,否定落后的,因此它从正反两方面为文学提供了动力源泉。经济基础也提供了文学生产的需要,新的经济基础必然产
5、生新的审美需要审美需要,这其中不但有内容方面的,还有形式方面的。在当今高科技的影视时代,谁还会从审美的角度去观看“皮影戏”?重要的是:经济基础不应在文学中直接地表现出来,而应是间接地得到表现,也就是应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等等,映射出来。也就是说经济基础是人物情感、意志、思想、政治观等等主观因素的客观基础,在表现了人物的情感以后,产生它的基础就不可能不得到体现。(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1文学不可能与政治无关n从文学角度看,它不可能不包含人物对国家生活的态度和评价,我们经常说文学作品要有思想,其中就包含有政治的内容。n从政治来角度看,就更是如此,它必然要求文学要为其服务。
6、2文学能对政治起促进或相反的作用,文学能够作用于人的精神,从而表现人的政治态度,但这不是文学的本质所在,正如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一样,以文学来表现自我的政治观点,仍然是将文学视为社会批判的工具。3文学不是政治的奴婢,它有自己的本质价值,即表现人对终极目标的关怀,追求心灵的绝对自由,作到了这一点,政治就自然的蕴藏其中了。老子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第三十八章)4政治对文学的控制更直接,它不同于文学对政治的影响。但政治可以扼杀美的文学,却不能生产出美的文学,因此政治对文学的统治是一种破坏性的。(三)文学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应模
7、就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应模式,即一种思维定式式,即一种思维定式。无意识:无意识:实际上就是不自觉的意识,一种意识不到的意识,是个人经验的积淀。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社会群体的经验积淀,是社会意识的遗传。文学,就是要表现社会群体在想些什么文学,就是要表现社会群体在想些什么。1要与社会心理相适应。所谓文学是民族的,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要与本民族的社会心理相适应。2要勇于批判社会心理中的落后的观念,这并非是政治的标准,而是人性的标准,是与整个人类的前进方向相一致的。(四)文学与道德的关系道德:道德: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它通过在个体心中形成一种信仰的力量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所
8、谓道德,即由道和德两部分组成,道,即大路、大道,也就是人们应该走的正路,而德,即得道,也就是能自觉地遵守道的规定,并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也就是品质高尚之人。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和仁、义、理、智、信等等范畴。道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意志的强制性,即舆论的指导性,有时甚至与法律的强制性相一致,如忠孝,它既是一种道德行为,又有法律的强制性。另一方面,它还具有民间性,如江湖义气。总之,它都是作为超我的一个有机构成而对个体的一种约束。文学实际上是被道德认可了是被道德认可了的不道德行为的不道德行为。是一种道德的升华。如对第三者的描写,
9、按道德的要求按道德的要求,人们应该忠于家庭,但人又有追求爱情的要求,而这往往是与道德的要求相悖的,于是在文学艺术中这些都可以被认可,即变成可以接受的了。文学实际上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即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文学实际上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即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现实。现实。但这不是可逆的,即不能说只要是不道德的就是好的艺术品。作家的道德观,实际上反映了他的价值取向,表现了他在作品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的人道精神、符合人性的道德,高扬向善,批判丑恶。(五)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人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终极价值的思考,它必然要在文学作品中得到表
10、现,而文学中的哲学意味,就是表现出对此的追求,并非是对某个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寻求一个现实的答案。1好的文学作品必然都显示出某种哲学意味,这正是古典名著永恒魅力的一个重要根据,它表现了人对永恒人性即,超脱现实痛苦的一种追求,是人性的普遍内涵的一种体现。2哲学,是一种象征意蕴,不是简单的概念,它不能直接地在作品中说出来,而是应通过人物和情节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否则就会成为“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第二节第二节 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的社会作用一 关于社会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关系什么是文学的社会作用、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什么是文学的社会作用、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这实际上是将文学与其他意识形式相等同,即
11、将其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它对社会的反作用,然后再来探讨它与哲学等等意识形式的不同,即特殊性。与其绕一个弯再落到本题上,即文学与其他意识形式不同的特殊性,不如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即直接由文学的特殊性,或者说是本体价值出发来论述更简便,也更能说明问题。概括地看,我以为文学尽管也是一种社会意识,但它不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手段或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而是生活的本身,或者是目的,是作为一种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而显示其价值的。传统文论所谓的审美作用,实际上是以文学的审美特征行使别的意识形式的社会作用的,如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等。这不过是在社会作用的概念前面加上了“审美”的概念而已,实际上说的
12、仍然是社会作用,这从后面一系列的论证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二 文学审美作用的特点第一是精神性特征第一是精神性特征所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实际上它的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相对性,它不象政治、法律等制度对社会存在的作用那样具有物质性的特征,只是精神上的影响作用。它具体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n1有限性:它的作用不能超出精神的范围,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捧和贬都不是对其作用的正确的界定。n2影响是无形的,文学的审美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的。第二是间接性特征第二是间接性特征文学的审美作用不能直接对社会生活起作用,不管它是积极
13、的还是消极的,如国家的政策、法令那样。因为它要经过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中介、并且作用于读者的心灵即,产生“惊醒”和“感奋”的效果才能对社会有所影响。第三是综合性和感动性特征第三是综合性和感动性特征 综合性是说文学的审美作用是真、善、美的融为一体,或者说是真和善融于美的陶冶中,而非某种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如某种科学。感动性是说,文学的审美作用是以情感人、以形动人,而不是以理服人。三 文学审美作用的自身依据和内部构成(一)文学的审美价值1真实性即真,它包括细节真实、本质真实和理想真实(预见性)2倾向性即善,它是指符合人性的情感意向,它构成了作品的情结,决定了读者的欣赏趣向,而非简单地对社会本质的价
14、值判断,当然这并非不可写,相反倒是不得不写的,但是问题在于要将这种对社会的价值判断与对人性的永恒感悟融为一体,表现出对理想的人性的一种感悟和态度。3艺术性即美,它要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有趣,人们之所以要欣赏文学作品,就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非为了别的什么目的,如求知、求善等,对文学作品而言,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语言表现的技巧性。(二)审美作用所谓文学的审美作用,概括地讲就是作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在文学欣赏中所发挥的品中的审美价值在文学欣赏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实际作用,即它能满足读者欣赏需求的范围和程度,文学的审美作用只能在文学的欣赏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超
15、出这个范围,就不是审美作用,而是社会作用了。具体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首先是审美价值中的真实是审美价值中的真实性所起的作用性所起的作用1认识作用认识作用这是传统的说法,即通过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能使读者认识到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中国古代的有孔子,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从这面镜子里可以了解到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周恩来对茶馆的评价,如,这样的作品应该演,要让青年们了解旧社会是多么可怕。2审美作用审美作用现场感现场感,即使读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给读者的审美情感提供一个“现实”依据,给其情感投注提供一
16、个具体的审美对象,虚拟的现实也不能看起来就是假的,而应看起来象是真的,即虚拟也要有现实感。只有它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真实的反映,或者看起来象是真的,或者使读者真的以为它就是真的,这样读者才会在情感上认同它,并接受它,从而进一步的欣赏它。3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如何看待认识作用与现场感的关系,我们以为给读者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实依据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中的真实性的价值所在,是它的本色,而认识作用则是附带的,不是它的本质所在,不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目的所在,而是文学欣赏以外的事,也就是说从文学作品中寻求对社会生活本质的认识的,其本身就不是文学欣赏,而是出于别的目的。其次审美价值中的倾向性所起的作用1教育作
17、用教育作用 认为文学审美价值中的倾向性,即善,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感,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从而使读者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典型的说法就是古罗马时的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中国古代的礼乐教化。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2审美作用审美作用 情感导向情感导向:即给读者的欣赏指明方向,文学欣赏实际上就是激发或者诱使读者释放情感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有情感,但为什么还要期求于文学呢?就是因为现实中的情感不够集中,不够丰富。而文学作品则可以将人们散乱的情感集中起来、凝聚起来,使读者的情感释放有一个大致的轨迹,从而给读者的价值判断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以便于读者感悟和体验理想的人性,以超越现实的局限。3两者的关
18、系两者的关系 文学作品能否对人起到教育作用呢?无疑是可以的,但这不应是作家的自觉追求,而应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不是为了受教育才去阅读的,否则他就去看教课书了。而是为了欣赏美,正是在这种欣赏中无意识的对人性有了正确的理解,即否定反动的、腐朽的、落后的、消极的人性,而肯定积极的、健康的、前进的人性,这其中的分水岭即是大多数个体对人性的理想。第三审美价值中艺术性所起的作用1娱乐作用娱乐作用 这是在过于看重前两者的同时对文学审美作用的消解,认为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以外,还能满足人的消遣和娱乐的需要,在此看不出文学与其他娱乐形式的区别,相反文学在这方面还不如其他的娱乐形式来的痛快。2精神享受精神享受 这才是文学审美价值的根本体现,是其他任何娱乐形式都替代不了的,即无法满足人对现实的超越。前两者即,真和善价值的发挥都要蕴含于美的实现中,也就是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极大满足。3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关系 消遣、娱乐与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满足,其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能给人以快感,但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其他娱乐形式也能满足的,而后者是只有艺术才能满足的。前者的快感是感官的,后者的快感是心灵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