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华八 现代文阅读考点思维导图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考点十一: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达方式是心理描写。在感情的抒发上变得更为方便;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谷。(二)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文章主要讲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发现和研究历程以及大洋中脊的地质特点,说明对大洋
2、中脊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19)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示例二:照应,前面叙述儿子在炊事班做饭,后来叙述儿子回家后用在部队学习的厨艺为父母做丰盛的晚餐。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谷。“你”与“儿子”关系的转变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你”和“儿子”都在“小铁锤”的激励和鼓舞中获得成长,表现了当代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都需要经受磨砺才能成长的主题。文章结构是总分总。表达效果:赋予“杂铁”“铁锤”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杂铁经受捶打锻炼而坚强不屈,暗示必须经受磨砺与考验才能蜕变成长的道理。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
3、,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小说用大量笔墨叙写“儿子”的变化,展现了“儿子”的成长经历和蜕变过程,塑造了一个经过磨砺快速成长的独生子女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大
4、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表达效果:赋予“杂铁”“铁锤”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杂铁经受捶打锻炼而坚强不屈,暗示必须经受磨砺与考验才能蜕变成长的道理。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找出来试着体会其妙处。(二)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在感情的抒发上变得更为方便;儿子前后的表现反衬出部队锤炼人、培养人的作用。【考点五:分析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考点六:品析词语的作用】“力透纸
5、背”本是形容诗文等作品运力巧妙,内涵深刻。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在感情的抒发上变得更为方便;文章主要讲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发现和研究历程以及大洋中脊的地质特点,说明对大洋中脊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文章第段列举大西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的例子,目的是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的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第段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例题1】一
6、篇例文讲透文学作品所有考点(一)小铁锤张中杰“呯!”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7、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扔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微伤。你听得寒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榴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糙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
8、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抡起大磅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哟,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11)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嗞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12)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
9、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13)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14)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5)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16)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熊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17)“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18)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19)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儿子开车
11、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20)“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21)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蒙眬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1.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小铁锤”的含意。(4分)【考点一:理解标题、分析标题、拟写标题】标题“小铁锤”,表面意思是指老家的铁匠邻居赠送给“你”,后来“你”又送给“儿子”的小巧玲珑的铁锤;深层意思是指“你”和“儿子”经受了磨炼之后,都实现了自我蜕变。寓
12、意人生需要经历捶打和磨砺才能成功。2.(真题)请简要分析文中插叙部分的作用。(3分)【考点二:明确记叙顺序,分析人称作用】借对打铁过程的描写,说明杂铁块只有经过不断锤炼才能最终成器的道理。交代小铁锤的来历和它在“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为下文写“你”用小铁锤鼓励儿子及儿子之后的变化做铺垫。(每点1分)3.认真揣摩文章,指出文章的线索。(2分)【考点三:理清文章线索】明线:儿子去部队锻炼成长的经历。暗线:母亲对儿子的情感变化。4.(真题)“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4分)【考点四:概括内容,梳理情节】以前肥胖、懒惰,现在高大、结实,吃苦耐劳。原来性格叛逆,与父母
13、对立,现在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孝顺谦和。之前任性、蛮横,现在明事理,守规矩,关爱他人。入伍前成绩平平、得过且过,现在主动学习、努力进取、表现突出、事业有成。(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5.本文是用第几人称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考点五:分析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在文学作品的叙事过程中,第二人称的使用还是比较少见的。用第二人称有这样几个好处:可以快速让读者融入到角色中去;在感情的抒发上变得更为方便;让读者一看就立马有一种和作者直接对话的感觉,读起来更为亲切,同时也会有设身处地的感觉。6.体会第(15)段画线的句子“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中加点词“力透纸背”的表达效
14、果。(4分)【考点六:品析词语的作用】“力透纸背”本是形容诗文等作品运力巧妙,内涵深刻。画线句子属细节描写。通过对儿子回信的字迹的描写,表现了儿子的变化,突出了儿子做事认真的态度,同时“力透纸背”也体现出人物意志坚定的精神力量。7.(真题)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第段画线句子的含意。(2分)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考点七:句段的理解和赏析】过度的呵护不利于孩子成长;过多的管束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8.“儿子”和“你”都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试概括二人在不同阶段的性格特点。(5分)【考点八:分析人物形象】“儿子”:入伍前青春叛
15、逆,不思进取,学习平平;入伍后积极上进,勤奋好学,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你”:在儿子入伍前溺爱他,对他的教育无能为力;在儿子入伍后,担心、关心儿子,但为了儿子的成长,还是不断鼓励儿子并寄去小铁锤,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9.第(11)段“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试着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考点九:品析修辞方法】拟人。表达效果:赋予“杂铁”“铁锤”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杂铁经受捶打锻炼而坚强不屈,暗示必须经受磨砺与考验才能蜕变成长的道理。10.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找出来试着体会其妙处。(6分)【考点十:鉴赏表现手法】示
16、例一:对比、反衬,如第段叙述儿子的叛逆行为,不求上进,处处与家人对着干与第(16)(18)段写儿子追求上进、关心父母形成对比,表现儿子经过部队锻炼而成长成熟。儿子前后的表现反衬出部队锤炼人、培养人的作用。示例二:照应,前面叙述儿子在炊事班做饭,后来叙述儿子回家后用在部队学习的厨艺为父母做丰盛的晚餐。前后相互照应,表现儿子学以致用,孝顺父母。前面叙述舅舅吓唬教育儿子也没有效果,后面叙述儿子送舅舅去医院,并悉心照料。前后相互照应,表现了儿子的变化之大,前后判若两人,突出部队对人的锻炼。11.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
17、,彻夜无眠”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3分)【考点十一: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达方式是心理描写。作用:通过对“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你”对儿子的关心与深深的担忧,也从侧面体现出“你”对儿子深深的爱。12.探究本文所要表达的主旨。(4分)【考点十二:概括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观点】孩子需要在锤炼磨砺中成长。父母教育孩子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学会反思,学会鼓励,与孩子共成长。13.(真题)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考点十三:拓展探究】示例一:“你”是主人公。小说用大量文字描写“你”在儿子成长过程中,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展现出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你”对儿子深
18、沉的爱,塑造了一个“当代母亲”的典型形象。“你”见证了儿子由叛逆、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你”承受煎熬,学会反思,学会鼓励,实现了自我蜕变,引发读者对母爱的思考。示例二:“儿子”是主人公。小说用大量笔墨叙写“儿子”的变化,展现了“儿子”的成长经历和蜕变过程,塑造了一个经过磨砺快速成长的独生子女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小说通过“儿子”从青春叛逆到懂事明理的蜕变故事,表现了孩子需要在锤炼磨砺中成长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独生子女成长问题的思考。示例三“你”和“儿子”都是主人公。“你”与“儿子”关系的转变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你”和“儿子”都在“小铁锤”的激励和鼓舞中获得成长,表现了当代家庭中父母和子女
19、都需要经受磨砺才能成长的主题。“你”和“儿子”之间的故事引发读者对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观点明确,得1分。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例题2】一篇例文讲透说明文所有考点(二)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梁鑫峰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测深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
20、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
21、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于是,这些高大
22、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
23、/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说明对象?请补全内容。(2分)发现和研究历程;地质特点;作用: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考点一:说明对象】2.(真题)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3分)【考点二:说明对象特征】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谷。3.文章的说明结构是总分总。根据内容,用“”给文章划
24、分结构层次。(2分)【考点三:说明文的结构】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考点四:说明顺序】文章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文章主要讲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发现和研究历程以及大洋中脊的地质特点,说明对大洋中脊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5.(真题)结合全文,说说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考点五:句段的作用】从人们熟知的陆地上的山脉引出说明对象,总领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简要分析第段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3分)【考点六:说明文的语言】“大约”表推测,若删去则太过绝对,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
25、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14)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考点三:补写论据】颜真卿有诗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文章结构是总分总。【考点四:论证方法】第段用引用论证:从小就有喜读诗书的癖好,长年乐此不疲,到现在手指上还留有明显的握笔磨出的茧痕。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考点四:
26、概括内容,梳理情节】以前肥胖、懒惰,现在高大、结实,吃苦耐劳。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铿锵嘿哟,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12)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前后相互照应,表现了儿子的变化之大,前后判若两人,突出部队对人的锻炼。【考点六:议论文的语言】【考点七:拓展探究】“种子”“滋养”生动形象的论证了要重视读书这一观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证了所要表达的论点?(4分)认真揣摩文章,指出文章的线索。原来性格叛逆,与父母对立,现在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孝顺谦和。在感情的抒发上变得更为方便;请结合
27、全文,说说小说题目“小铁锤”的含意。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7.文章第段列举大西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的例子,目的是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的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另外,第段还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4分)【考点七:说明方法】8.(真题)请分析第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考点八: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例题3】一篇例文讲透议论文所有考点(三)一起做“读书种子”(2019河南)向
28、贤彪“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
29、“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
30、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
31、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注】四民:士、农、工、商。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文中观点性句子,并阐述本文的中心论点。(6分)【考点一:中心论点】观点性句子: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
32、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中心论点: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2.文章结构是总分总。请用“”给文章划分层次。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证了所要表达的论点?(4分)【考点二:议论文的结构】示例: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3.请根据文章
33、内容,给第段补写一则道理论据。(2分)【考点三:补写论据】颜真卿有诗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4.第段中作者引用刘禹锡的诗句“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有何用意?第段除引用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考点四:论证方法】第段用引用论证:从小就有喜读诗书的癖好,长年乐此不疲,到现在手指上还留有明显的握笔磨出的茧痕。本句诗说明读书是一个漫长艰辛但快乐的过程,用在此处论述了“读书种子”是一个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的过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段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5.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3分)【考点
34、五:句段的作用】结构上:发出注重阅读的号召,回应标题;内容上:再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的深切期望和真实情感。6.(真题)从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6分)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考点六:议论文的语言】【考点七:拓展探究】“种子”“滋养”生动形象的论证了要重视读书这一观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虽经历重重困境,始终不改初衷,最终走向成功。这本书充满正能量,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