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科查体主要顺序及内容一 一般检查/生命体征1. 准备和清点器械(合适袖带的血压计,宽度占上臂长度的2/3;体温计;直尺;压舌板;手电)。洗手。2. 自我介绍。3. 观察发育、营养、面容、表情和意识(对答或听从指挥摆位)等一般状态。(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正常面容,表情自如,意识清楚)4. 测量体温(腋温,5分钟)。5. 触诊桡动脉至少30秒。(?次/分)手法:一手示、中、环指并拢,并将其指腹平放于桡动脉近手腕处,以适当压力触摸桡动脉搏动,至少30秒。6. 用双手同时触诊双侧桡动脉,检查其对称性。(双侧桡动脉对称)7. 计数呼吸频率至少30秒。(?次/分)手法:检查脉搏结束后,手指仍在桡动脉处,
2、应观察患者胸廓或腹部随呼吸而出现的活动情况。(屈身平视)8. 测右上肢血压2次。(mmHg)二 头颈部头颅1. 观察头部外形、毛发分布等。(头颅外观无畸形,毛发分布正常,无头部异常)2. 触诊头颅。(触诊无包块、无颅骨软化,无压痛)小婴儿需触诊前囟,描述大小、有无凹陷眼3. 视诊双眼及眉毛。(无眼睑水肿,无上睑下垂,眉毛无异常)4. 检查睑结膜、球结膜和巩膜。(睑结膜无苍白,球结膜无充血,无出血点,巩膜无黄染)5. 瞳孔大小,瞳孔直接对光反射,瞳孔间接对光反射。(瞳孔直径?mm,直接对光反射存在,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手法:直接: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动态反应。间接:用一手挡住光线,光线照射一
3、眼时,另一眼瞳孔缩小。6. 检查集合反射。(集合反射正常引出)手法:嘱患者注视1m以外的目标(即检查者的示指尖),然后将目标移近眼球(5-10cm),正常情况下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耳7. 观察双侧外耳及耳后区。(耳廓外形、位置正常,外耳道正常,无分泌物,无疖肿)8. 触诊双侧外耳及耳后区。(无牵拉痛,乳突压痛)鼻及鼻窦9. 观察外鼻。(鼻外形正常,无鼻翼扇动)10. 观察鼻前庭、鼻中隔。(鼻前庭正常,无鼻中隔偏曲,无穿孔)11. 分别检查左右鼻道通气状态。(鼻腔通畅)12. 检查上颌窦,注意肿胀、压痛、叩痛等。(双上颌窦无压痛)(副鼻窦区压痛可不查)手法:双手固定于患者的两侧耳后,将拇指分
4、别置于左右颧部向后按压,询问有无压痛,两侧有无差异。13. 检查额窦,注意肿胀、压痛、叩痛等。(双额窦无压痛)手法:以两手固定头部,双手拇指置于眼眶上缘内侧向后、向上按压,询问有无压痛,两侧有无差异。14. 检查筛窦,注意压痛。(双筛窦无压痛)手法:双手固定于患者的两侧耳后,双手拇指分别置于鼻根部与眼内眦之间向后方按压,询问有无压痛。口腔15. 观察口唇、牙齿、上腭、舌质和舌苔。(口唇红润,无紫绀,无皲裂,无疱疹,无口角糜烂,牙齿整齐,无龋齿,舌质红,苔薄白)16. 借助压舌板检查颊粘膜、牙齿、牙龈、口底。(颊粘膜光滑,无溃疡,牙龈无红肿)17. 借助压舌板检查口咽部及扁桃体。(咽无充血,双侧
5、扁桃体无肿大)颈部18. 观察颈部外形和皮肤、颈静脉充盈和颈动脉搏动情况。(颈部皮肤正常,无颈静脉怒张)手法:平卧时颈静脉充盈水平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以内,若取30-45半卧位时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称为颈静脉怒张。19. 颈抵抗及活动。(无颈抵抗-去枕)20. 触诊耳前、耳后淋巴结。21. 触诊枕后淋巴结。22. 触诊颌下、颏下淋巴结。23. 触诊颈前、颈后淋巴结。24. 触诊锁骨上淋巴结。甲状腺25. 望:甲状腺有无肿大26. 触诊甲状腺峡部。手法:前面:拇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嘱受检者吞咽,可感到软组织在手指下滑动。27. 触诊甲状腺侧叶。手法:前面:一手拇指施压于一侧
6、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中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挤压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后面:一手示、中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28. 触诊气管位置。(气管居中)手法:示指、环指置于两侧胸锁乳突肌关节上,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与环指中间。29. 听诊颈部杂音(甲状腺、血管)。(未闻及血管杂音)三 前、侧胸部1. 观察胸部外形、对称性、皮肤和呼吸运动等。(胸廓外形正常,无皮疹,呼吸平稳频率20次/分,节律规整,无三凹征)2. 右手
7、触诊左侧腋窝淋巴结。手法:握住受检者手腕并抬高约45,将手(示中环三指)置于受检者腋窝顶部,再将受检者手放下,并瞩其放松肌肉,首先触诊尖群,然后手指掌面转向腋前壁触诊前群,再转向内侧轻轻向下滑动触诊内侧群。再次将受检者上肢抬高,将手重新置于腋窝顶部,然后手指转向后方,触诊后群。3. 左手触诊右侧腋窝淋巴结。手法同上:尖群 前群 内侧群 后群4. 触诊胸壁有无压痛。(胸壁无压痛)肺脏5. 检查双侧呼吸运动度。(双侧呼吸动度对称)手法:双手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拇指尖在正中线两侧对称部位,指尖留一块松弛的皮褶,间距约2cm,手掌和其余伸直的手指置于前侧胸壁,嘱受检者深呼吸,观察拇指随胸廓扩张
8、而分离的距离,并感觉呼吸运动的范围和对称性。6. 检查双侧触觉语颤(上中下双侧对比)。(双侧强度一致)手法:两手掌尺侧轻轻放于受检者胸壁两侧的对称部位,嘱患者反复说“一、二、三”或发长声“衣”。7. 检查有无胸膜摩擦感。(无胸膜摩擦感)手法:受检者取仰卧位,令受检者反复做深慢呼吸运动,检查者用手掌轻贴受检者胸壁,并感觉有无两层胸膜相互摩擦的感觉。8. 叩诊双侧肺尖。9. 叩诊双侧前胸和侧胸(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双侧对比)。(叩诊呈清音)10. 听诊双侧肺尖。11. 听诊双侧前胸和侧胸(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双侧对比)。(双侧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不叩肺下界移动度心脏12. 观察心尖、心前区
9、搏动,切线方向观察。(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1.0cm,搏动范围直径2cm。未见心前区异常搏动)13. 触诊心尖搏动。(心前区无异常搏动)手法:先用右手全手掌开始检查,置于心前区,然后逐渐缩小到用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及中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注意按压在胸壁上的力量不宜过大。14. 触诊心前区。(无震颤,未触及心包摩擦感)15. 叩诊左侧心脏相对浊音界。手法: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开始,沿肋间由外向内,叩诊音由清变浊时翻板指,在板指中点相应的胸壁处用标记笔做一标记。如此自下而上,叩至第2肋间,分别标记。 16. 叩诊右侧心脏相对浊音界。(左右心界不大)手法:需先
10、叩出肝上界,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诊,当叩诊音由清变浊时为肝上界,然后从肝上界的上一肋间(一般为第4肋间)开始,由外向内叩诊,再逐渐向上移动一个肋间,直至叩出心脏的右界,并做标记。最后标出胸骨中线和左锁骨中线,用直尺测量左锁骨中线至胸骨中线的垂直距离,以及左右两侧相对浊音界各标记点距胸骨中线间的垂直距离。3岁以内叩左右界17. 听诊二尖瓣区(频率、节律、心音、杂音、摩擦音)。18. 听诊肺动脉瓣区(心音、杂音、摩擦音)。19. 听诊主动脉瓣区(心音、杂音、摩擦音)。20. 听诊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心音、杂音、摩擦音)。21. 听诊三尖瓣区(心音、杂音、摩擦音)。 (心率?次/分,律齐,心音有
11、力,有序听诊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四 背部1. 请受检者坐起。2. 头部运动。3. 充分暴露背部。4. 观察脊柱、胸廓外形及呼吸运动。(脊柱正中,无侧凸畸形)5. 检查双侧触觉语颤。(双侧触觉语颤正常、对称)6. 请受检者双上肢交叉。7. 叩诊双侧后胸部。(叩诊双肺呈清音)8. 听诊双侧后胸部。(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9. 听诊有无胸膜摩擦音。(无胸膜摩擦音)10. 触诊脊柱有无畸形、压痛。(脊柱无畸形,无压痛)11. 直接叩诊法检查脊柱有无叩击痛。(无叩击痛)12. 检查双侧肋脊角和肋腰点有无压痛。(双侧肋脊角和肋腰点无压痛)13. 检查双侧肋脊角有无叩击痛。(双
12、侧肋脊角无叩击痛)五 腹部(视、听、叩、触)1. 正确暴露腹部。2. 请受检者屈膝、放松腹肌,双上肢置于躯干两侧,平静呼吸。3. 观察腹部外形、对称性、皮肤、脐及腹式呼吸等。(腹部平坦,无皮疹,无静脉曲张,无胃肠型,无蠕动波)4. 听诊肠鸣音至少1分钟(脐旁)。(肠鸣音正常,?次/分)5. 听诊腹部有无血管杂音。(未闻及血管杂音)6. 叩诊全腹。(腹部叩诊呈鼓音)手法:叩诊从左下象限开始,逆时针方向至右下象限,再至脐部结束。7. 叩诊肝上界。(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手法:沿右锁骨中线,由肺区向下叩至腹部。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多位于右锁中线第5肋间。8. 叩诊肝下界。(肝下界位于
13、右季肋下缘)手法: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正中线向上叩,由鼓音转为浊音处便是。肝下界多位于右季肋下缘。9. 检查肝脏有无叩击痛。(肝区无叩击痛)10. 检查移动性浊音(经脐平面先左后右)。(无移动性浊音)手法:自腹中部脐平面开始向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板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向右侧叩诊。11. 浅触诊全腹部(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触诊至脐部结束)。(腹软,无肌紧张)手法:近端手指的掌面轻触腹壁,不用滑动,压力为下压腹壁1cm深度。用以发现腹壁紧张度、抵抗感、表浅的压痛、肿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12. 深触诊全腹部(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触诊至脐
14、部结束)。(无压痛、反跳痛)手法:通过掌指关节和远端手指掌面深压腹壁,压力为下压腹壁2cm以上,可达3-4cm。13. 右锁骨中线上触诊肝脏。14. 前正中线上触诊肝脏。(脐平面以下触诊,描述肝脏大小、质地、边缘、表面形态、压痛、搏动)15. 检查胆囊点有无触痛。16. 双手法触诊脾脏。(脐平面以下触诊,描述脾脏大小、质地、边缘、表面形态、压痛、搏动)17. 如未能触及脾脏,嘱受检者右侧卧位,再触诊脾脏。18. 双手法触诊肾脏。19. 检查腹部触觉(或痛觉)。(触觉存在)手法:用棉签轻触患者的皮肤20. 检查腹壁反射。(腹壁反射存在)手法:可用棉签轻划腹部皮肤,按上中下三个方向(沿肋骨缘)六
15、上肢(顺序:由远至近,由手至肩)1. 正确暴露上肢。2. 观察上肢皮肤、关节等。(上肢皮肤无皮疹,关节无肿胀)3. 观察双手及指甲。(指趾末端无肿胀、脱皮)4. 触诊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无肿胀)5. 检查关节运动。(关节运动正常)6. 检查上肢远端肌力。(上肢远端肌力V级)7. 触诊腕关节。(腕关节无肿胀)8. 检查腕关节运动。(腕关节活动正常)9. 触诊双肘鹰嘴和肱骨髁状突。10. 触诊滑车上淋巴结。(未触及滑车上淋巴结)手法:检查者右手扶托受检者右前臂,嘱受检者屈肘约90,看清肱二、三头肌之间的肌间沟,然后放松,用左手小指抵在肱骨内上髁,左手示、中、环指从上臂后方伸至肌
16、间沟自上而下滑动触摸。右手用同样方法检查受检者左侧滑车上淋巴结。11. 检查肘关节运动。(肘关节运动正常)12. 检查屈肘、伸肘的肌力。(屈肘、伸肘肌力正常)13. 暴露肩部。14. 视诊肩部外形。(不用刻意)15. 触诊肩关节及其周围。(不用刻意)16. 检查肩关节运动。(肩关节运动正常)17. 检查上肢触觉(或)痛觉。(上肢触觉存在)18. 检查肱二头肌反射。(肱二头肌反射可引出)19. 检查肱三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可引出)20. 检查桡骨骨膜反射。(桡骨骨膜反射可引出)21. 检查Hoffman征。(Hoffman征阴性)手法:检查者左手持患者腕关节上方,右手及中指以及示指夹持患者中
17、指,稍向上提,使腕部处于轻度过伸位,然后以拇指迅速弹刮患者中指指甲,由于中指深屈肌收到牵引而引起拇指及其余三指的轻微掌屈反应,称为Hoffman征阳性。七 下肢(顺序:由近至远)(四肢皮肤、活动深浅反射即可)1. 正确暴露下肢。2. 观察双下肢外形、皮肤、指甲等。(双下肢外形正常,无皮疹,无出血点)3. 触诊腹股沟区有无肿块、疝等。(腹股沟区无肿块,无疝)4. 触诊腹股沟淋巴结横组。(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5. 触诊腹股沟淋巴结纵组。6. 触诊股动脉搏动,必要时听诊。(股动脉搏动正常)7. 触诊膝关节和浮髌试验。(膝关节无肿胀,浮髌试验阴性)手法:一手压迫髌上囊,将液体挤入关节腔内,另一只手反复
18、按压髌骨,在髌上囊处可感到波动,8. 检查膝关节屈曲运动。(膝关节运动正常)9. 检查踝关节及跟腱。(踝关节无肿胀)10. 检查有无凹陷性水肿。(无凹陷性水肿)11. 触诊双足背动脉。(双足动脉搏动正常、对称)(不用)12. 检查膝腱反射。(双侧膝腱反射对称引出)13. 检查跟腱反射。(双侧跟腱反射对称引出)14. 检查踝阵挛。(踝阵挛阴性)手法:患者仰卧,髋关节与膝关节稍屈,医师一手持患者小腿,一手持患者足掌前端,用力使踝关节过伸。阳性表现为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发生节律性收缩,见于锥体束损害。15. 检查Babinski征。16. 检查Oppenheim征。手法:用拇指及示指沿患者胫骨前沿用力由
19、上向下滑压。17. 检查Kerning征。手法:嘱患者仰卧,先将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再用手抬高小腿,正常人可将膝关节伸达135以上。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及屈肌痉挛。18. 检查Brudzinski征。手法:嘱患者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师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置于患者胸前,然后将头部屈曲。阳性表现为两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19. 检查Lasegue征。病理意义同Kerning征,也称为直腿抬高试验,即病人仰卧,抬高一侧下肢,出现大腿背侧的疼痛,正常髋关节屈曲至70度以上,若在30度以下,出现坐骨神经放射痛为阳性。八 肛门及外生殖器检查。九 共济运动、步态。1. 请受检者站立。2. 指鼻试验(睁眼、闭眼)。手法:嘱患者将前臂外旋、伸直,以示指触自己鼻尖,先慢后快,先睁眼后闭眼。3. 检查双手快速轮替运动。手法:嘱患者伸直手掌并反复做快速旋前旋后动作,以观察拮抗肌群的协调动作。4. 检查Romberg征。(即闭目难立征)手法:测试时嘱患者两臂向前伸平,双足并拢直立,然后闭目,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为阳性。5. 检查步态。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