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0 ,大小:1.04MB ,
文档编号:4607400      下载积分:2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460740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13讲魏晋玄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3讲魏晋玄学课件.ppt

1、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第三部分 魏晋玄学 融合儒道融合儒道的“新新”道家道家,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空前发展 中心议题:名教与自然之辩,有无、本末、名教与自然之辩,有无、本末、体用等概念是对这一命题的深化与发展。体用等概念是对这一命题的深化与发展。名词:魏晋玄学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等。玄学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抛弃了两汉经学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提出了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释“玄”玄学家大多祖述老庄,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把周易、老子、庄子

2、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尤其关注形而上学问题,完成了由宇宙论宇宙论向本体论本体论的转变。第一章第一章 魏晋玄学的背景与主题魏晋玄学的背景与主题第二章第二章 王弼的哲学思想王弼的哲学思想第三章第三章 嵇康、裴嵇康、裴頠頠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第四章第四章 郭象的哲学思想郭象的哲学思想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 第第 一一 章章 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与主题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与主题玄学产生的背景1、学术背景经学的衰落:迷信、烦琐、致仕之路中断2、社会政

3、治背景 名教的衰落激发了关于“名教与自然”的讨论以及辩名析理的玄谈之风,政治的黑暗也是玄学家崇尚玄远的原因之一。社会黑暗晋书阮籍传:“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嵇康嵇康(224263)三国时人,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后为司马昭系狱治罪,晋书:“康下狱,太学生数千人请之。”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魏晋玄学魏晋玄学 二、玄学的主题1、自然名教之辩2、有无之辩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 重点:自然与名教观点:1、名教出于自然(王弼)2、越名教而任自然(

4、阮籍、嵇康)1、何谓名教名教的产生: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以孔子的“正名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规范。汉代以后,所谓“名教”,主要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即礼教。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汉末蔡邕在论议宗庙之礼时即曾云:“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故尊卑永固,而不踰名教。”(28)

5、南朝郑鲜(先)之亦曰:“名教大极,忠孝而已。”2、何谓自然其一,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自然而然;其二,指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然情感;其三,指必然、命运。玄学家对自然的重视体现在寄情山水、艺术以及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刘伶刘伶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尝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

6、!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观点一:名教出于自然名教出于自然何晏、王弼论证“名教出于自然”,把“名教”制度看成是“朴(道)散为器”的结果,以为“道”是自然的、原始的本体,“名教”则是由本体之“道”派生、分化出来的,从而使“名教”制度根据自然之“道”重新得以建立。既肯定了三纲五常之“名教”的内容,又否定了“以名为教”的外在形式,从而为其“不言之教”的主张提供了一个形而上的依据。观点二: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

7、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概念:名教与自然“名教名教”指以孔子的以孔子的“正名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教,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和道德规范。“自然自然”:其一,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自然而然;其二,指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然情感;其三,指必然、命运。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本体论层面的有、无之辩“有有”,即现实世界的实有,包括社会人事上,即现实世界的实有,包括社会人事上的的

8、“名教名教”制度;制度;“无无”,即自然之,即自然之“道道”,是静寂虚无的本体。,是静寂虚无的本体。魏晋玄学魏晋玄学 三、玄学的分期第一阶段:魏何晏、王弼提出贵无论;第一阶段:魏何晏、王弼提出贵无论;第二阶段:西晋裴頠倡崇有论;第二阶段:西晋裴頠倡崇有论;第三阶段:东晋郭象溶合第三阶段:东晋郭象溶合“贵无贵无”“”“崇崇有有”,提出,提出“独化独化”说。说。魏晋玄学魏晋玄学 玄学第一期 王王 弼弼 的的 哲哲 学学 思思 想想 贵无论贵无论的代表人 玄学的发起人何晏、王弼的何晏、王弼的“贵无贵无”论是玄学诞生的标志。论是玄学诞生的标志。王弼王弼(公元公元226226年一年一249249年年),

9、享年仅,享年仅2424岁,字辅嗣,魏国山岁,字辅嗣,魏国山阳阳(今河南焦作今河南焦作)人,从小深受儒学熏陶,少年即有盛名。人,从小深受儒学熏陶,少年即有盛名。“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曾与傅嘏,曾与傅嘏(魏尚书)讨论孔老异同,认为(魏尚书)讨论孔老异同,认为“圣人(孔子)体无,无圣人(孔子)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足足”。孔子虽不讲。孔子虽不讲“无无”但能但能“体无体无”,老子处,老子处“有有”求求“无无”,两者完全可以沟通,从而为他援道入儒、阐述玄,两者完全可以

10、沟通,从而为他援道入儒、阐述玄理提供了依据。理提供了依据。王弼曾任尚书郎,长于驳论,精于思辩,为人高傲,王弼曾任尚书郎,长于驳论,精于思辩,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勤奋著述,著。勤奋著述,著作主要有:作主要有:老子注老子注、周易注周易注、周易略例周易略例、老子指略老子指略、论语释疑论语释疑等等(见楼宇烈的见楼宇烈的王弼集校王弼集校释释,中华书局,中华书局19801980年版年版)。王弼玄学立足儒学,吸纳道家学说,其哲学思想主要是王弼玄学立足儒学,吸纳道家学说,其哲学思想主要是本体论上以无为本,认识论上得意忘言。其贵无论对宋本体论上以无为本,认

11、识论上得意忘言。其贵无论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其玄学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起了重明理学影响很大,其玄学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起了重要作用,其要作用,其“得意忘象得意忘象”的认识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一是指世界的本原是无,二是指世界上的一是指世界的本原是无,二是指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存在的根据是无。一切现象存在的根据是无。“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王弼的无与老子的无有何不同?王弼的无与老子的无有何不同?老子老子:宇宙生

12、成论:宇宙生成论 王弼:王弼:哲学本体论哲学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与哲学本体论区别1、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可分为三类:(1)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朴素唯物主义(2)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客观唯心主义(3)主观精神,如“心”。主观唯心主义狭义本体论:特指那种非物质性非物质性的存在依据的唯心主义学说,如魏晋时期王弼的贵无论。宇宙论:着眼于宇宙整体(大全),力图寻求一个万物不得不由、不得不依、最终又不得不向之而归的本原性实体,并试图对这一实体的特征及其演生万物的过程进行描述过程进行描述。(可脱

13、离万物独立存在)本体论:不讲宇宙是怎样发生的问题,而是对宇宙作逻辑分析,寻找其存在的根据。王弼认为,先秦道家所提出的“道”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本体范畴,而更多地是一个生成论范畴。最早把“道”作为自己哲学基本范畴的老子就有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这样明确的对宇宙生成模式的表述。玄学王弼用有无关系代替了万物与“道”的关系,并从本末体用的角度对这一关系重新进行诠释,提出了“以以无为本无为本”、“崇本息末崇本息末”的命题,从而使贵无论呈现出较为纯粹的本体论形态,“无”这个范畴也就具有了较为纯粹的本体论意义。不过,在王弼的贵无论中,“无”和“有

14、”的关系有时被解释为母子关系,这就残存了“有生于无”的影响。:“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六爻六爻相错,可举一以明相错,可举一以明”,“刚柔相乘,可立主以定。刚柔相乘,可立主以定。”“可道之盛未足以官天地,有形之极未足以府万物可道之盛未足以官天地,有形之极未足以府万物”,从逻辑上揭露了企图用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作为万物本原的从逻辑上揭露了企图用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作为万物本原的缺陷,证明了不能在现象世界的具体中寻找万物的本体根据。缺陷,证明了不能在现象世界的具体中寻找万物的本体根据。“凡名生于形凡名生于形”,“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

15、有其分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以唯心论的思辩形式,提出了一般与特殊、本体与现象的某以唯心论的思辩形式,提出了一般与特殊、本体与现象的某种联系。种联系。“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于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于虚静虚静,是,是物之极笃。物之极笃。”静是永恒的,是动的根据;动是暂时的、相对的,以静为本。静是永恒的,是动的根据;动是暂时的、相对的,以静为本。“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物无妄然,必由其理”。“无妄然无妄然”即必然,是天地万物都要遵循的最高规律。

16、王弼既即必然,是天地万物都要遵循的最高规律。王弼既肯定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又强调其必然性。肯定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又强调其必然性。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握虚无的本体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握虚无的本体(“(“道道”),一旦明,一旦明“道道”,即可尽知天下。,即可尽知天下。对老子对老子“静观静观”“”“玄览玄览”而而“达道达道”的认识路线的进的认识路线的进一步发展。一步发展。“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察己以知之,不求于外也。所谓不,不求于外也。所谓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也出户以知天下者也”。沟通了道家的直觉玄想和儒家的内省体认。沟通了道家的直觉玄想和儒家的内省体认。(“得象忘言得象忘言”、“得意

17、忘象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庄子:庄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者所以在鱼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得鱼而忘筌”。王弼:王弼:“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

18、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得意即体道是目的,寻象寻言是得意的途径和方法得意即体道是目的,寻象寻言是得意的途径和方法王弼通过王弼通过“言意言意”之辩揭示了认识对象和认识工具之辩揭示了认识对象和认识工具(方法方法)之之间的区别,并把这种区别绝对化,认为一旦实现了认识的目间的区别,并把这种区别绝对化,认为一旦实现了认识的目的,工具、手段即可抛去。这种的,工具、手段即可抛去。这种“过河拆桥过河拆桥”式的认识理论式的认识理论,是神秘主义,直觉主义的,但其本意是主张认识不拘泥于,是神秘主义,直觉主义的,但其本意是主张认识不拘泥于具体物象,不为现象所迷惑,直

19、接把握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具体物象,不为现象所迷惑,直接把握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本体本体),有合理因素。它提出了从本体上把握整个现象世界,有合理因素。它提出了从本体上把握整个现象世界的认识任务,发展了的认识任务,发展了观念,同时具有观念,同时具有有批判汉儒经有批判汉儒经学的繁琐学风的意义。它有力冲击了经学中的象数之学,推学的繁琐学风的意义。它有力冲击了经学中的象数之学,推进了义理之学的发展,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在理论思辩进了义理之学的发展,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在理论思辩上开了一代新风。上开了一代新风。返回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贵无论第二阶段代表:嵇康嵇康 主要思想: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嵇

20、康嵇康(公元公元224年一年一263年年),字叔夜,字叔夜,“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之一之一,与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政治上倾向曹氏集团,与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政治上倾向曹氏集团,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又锋芒毕露,公开发表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又锋芒毕露,公开发表“非非汤武而薄周孔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当面奚落司马昭心腹钟会,最的言论,当面奚落司马昭心腹钟会,最终被司马昭以终被司马昭以“乱群惑众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的罪名杀害。嵇康对现实的否定和对传统儒家的名教观念的挑战。嵇康对现实的否定和对传统儒家的名教观念的挑战。自自然是指人的自然欲望。然是指人的自然欲望。认为认为名教是对自然的违背

21、,所以名教是对自然的违背,所以应应“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放达之士:嵇康放达之士:嵇康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概念:名教与自然“名教名教”指以孔子的以孔子的“正名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教,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和道德规范。“自然自然”:其一,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

22、自然而然;其二,指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然情感;其三,指必然、命运。越名教而任自然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人应顺应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不管来自社会的道德评价。嵇康的嵇康的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新观点学界多以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主张彻底摒弃名教而纯任自然。但嵇康“越名教”不是抛弃名教不是抛弃名教,反对名教反对名教,而是提倡一而是提倡一种比现存名教更高标准的名教种比现存名教更高标准的名教,提倡将仁义道德

23、修成自然的内在本性的伦理观,体现出儒道融合的倾向,也反映出道教伦理观的深刻影响。个人理解:不拘小节,不违大本嵇康家诫:“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谦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玄学第二期 裴頠的崇有论裴頠的崇有论从贵无贵无到崇有崇有的逻辑轨迹:王弼的本体论有宇宙论遗迹,将有无比作母子关系,无法解释宇宙起源问题。王弼贵无,忽视万有的地位,要以“崇有”纠正;裴頠裴頠(公元公元267267年一年一300300年年),西晋人,字逸民,河东闻喜,西晋人,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今属山西)人。其父裴秀是西晋杰出的地学家。裴人。其父裴秀是

24、西晋杰出的地学家。裴頠頠“弘雅弘雅有远识,博学稽古,自少知名有远识,博学稽古,自少知名”,时人谓为,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薮言谈之林薮”。青年医学家。曾任尚书左仆射,后为赵王司马伦所杀,年仅青年医学家。曾任尚书左仆射,后为赵王司马伦所杀,年仅三十四岁。裴三十四岁。裴頠頠反对不尊儒术;反对世人空谈贵无而无所事反对不尊儒术;反对世人空谈贵无而无所事事,作事,作崇有论崇有论,旨在尊崇儒术,维护名教。,旨在尊崇儒术,维护名教。生平1 1、认为万有世界的本体就是万有世界(现象世界、认为万有世界的本体就是万有世界(现象世界)自身。)自身。原文:夫总混群体,宗极之道也。原文:夫总混群体,宗极之道也。所谓总混群体

25、,就是宇宙万物,即所谓总混群体,就是宇宙万物,即“群有群有2 2、“济有者皆有济有者皆有”。无不能生有,物是自生自无不能生有,物是自生自化的,物即有,有生有。所谓无,是相对于有而化的,物即有,有生有。所谓无,是相对于有而言的,是有的遗失,物失去有就不会生化。言的,是有的遗失,物失去有就不会生化。3、万物自生自化,但具体的物都是有限的,需、万物自生自化,但具体的物都是有限的,需以万物之间的各种联系为条件。以万物之间的各种联系为条件。原文:形象著分,有生之体也。偏无自足,故凭乎外资。4、理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体现在有形有象的事理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体现在有形有象的事物之中。物之中。原文:是以生而可寻,

26、所谓理也。理之所体,所谓有也。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欧阳建欧阳建(约公元约公元267267年一年一300300年年),字坚石,勃海,字坚石,勃海南皮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今河北南皮东北)人。曾任尚书郎、冯翊太人。曾任尚书郎、冯翊太守,甚得时誉。被赵王司马伦所害,年仅三十余。守,甚得时誉。被赵王司马伦所害,年仅三十余。保存下来的著作有保存下来的著作有言尽意论言尽意论。:1 1、事物的真相即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不管表达与否、事物的真相即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不管表达与否;这是言词尽意的唯物主义前提。;这是言词尽意的唯物主义前提。2 2、名称、概念(言)是用以区分事物、表达思想的,名、名称、概念(言)是用

27、以区分事物、表达思想的,名称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语言随思想的变化而变化,语言称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语言随思想的变化而变化,语言能够充分表达思想,名称概念能够表达事物真相。能够充分表达思想,名称概念能够表达事物真相。:语言,言辞。:语言,言辞。:思想,引申为事物真相、本体之相。:思想,引申为事物真相、本体之相。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不能表达本体真相。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不能表达本体真相。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玄学第三期:郭象独化论玄学第三期:郭象独化论玄学三期的发展轨迹是“正反合”独化论又称“无无论”,是对“崇有”和“贵无”的扬弃核心命题:独化于玄冥之境关于关于庄子注庄子注的作者的作者课本上赞成把现

28、存的课本上赞成把现存的庄子注庄子注看作向看作向秀、郭象的共同著作的主张。秀、郭象的共同著作的主张。庄子注庄子注相传是郭象在向秀注的基础上相传是郭象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述而广之之”而成的。现存而成的。现存庄子注庄子注主要反映主要反映了郭象的哲学思想。了郭象的哲学思想。向秀向秀(约约227一一272年年),魏晋之际哲学家,字子期,魏晋之际哲学家,字子期,河内怀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人,竹林七贤之一。少颖慧。与嵇康等友善。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少颖慧。与嵇康等友善。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为避祸计,不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为避祸计,不得已

29、而出仕。除为得已而出仕。除为庄子庄子作注外,又有作注外,又有思思旧赋旧赋,为哀吊嵇康、吕安之作。由于著作大,为哀吊嵇康、吕安之作。由于著作大都佚失,很难窥见其思想全貌。向秀合都佚失,很难窥见其思想全貌。向秀合“自然自然”与与“名教名教”为一的思想对以后郭象宣传为一的思想对以后郭象宣传“名教名教”即即“自然自然”的思想有所启发。的思想有所启发。郭象(约郭象(约252一一312年),西晋玄学家,字子玄,年),西晋玄学家,字子玄,河南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好老河南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好老庄,善清谈。除作庄,善清谈。除作庄子注庄子注外,另有外,另有论语论语体略体略一书。所谓注一书

30、。所谓注庄子庄子,实则依附,实则依附庄庄子子,阐发自己的思想。其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阐发自己的思想。其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是题是“独化于玄冥之境独化于玄冥之境”,简称,简称“独化论独化论(说)(说)”。它不同于。它不同于“贵无贵无”说和说和“崇有崇有”论,论,而是对二者既有批评又有吸收。而是对二者既有批评又有吸收。魏晋玄学魏晋玄学否定玄学所探究的本体的存在独化论并不考究世界的本体是什么,而着眼于探独化论并不考究世界的本体是什么,而着眼于探讨讨“万有万有”自身的存在状况。说明世界上既有自身的存在状况。说明世界上既有“有有”,也有,也有“无无”,“有无有无”不能互相生化,不能互相生化,万物(有)自己存

31、在、变化,处于一种玄妙、深万物(有)自己存在、变化,处于一种玄妙、深远的境界。远的境界。“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是以夫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得一为无也。是以夫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得一为无也。不得一为无,故自古无未有之时而常存也。不得一为无,故自古无未有之时而常存也。”1、否定无能生有:、否定无能生有:“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块然而自生耳”。评价:郭象将无理解为评价:郭象将无理解为“不存在不存在”,只承认现象界,只承认

32、现象界之实在,郭象反对庄子之实在,郭象反对庄子“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无有”:“此所以明有不能为有,而自有耳,非谓无能为有此所以明有不能为有,而自有耳,非谓无能为有也。若无能为有,何谓无乎?也。若无能为有,何谓无乎?”2、独化,否定现象界后需要一个本体 贵无论者认为贵无论者认为“有生于无有生于无”,郭象认为有是自生的,郭象认为有是自生的,即即“独化独化”:“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然则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已,掘然自然则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已,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得而独化也。每个事物都是独立的,其产生都是偶然的,即不由每个事物都

33、是独立的,其产生都是偶然的,即不由外物产生外物产生(外不资于道外不资于道),也不能,也不能“自生自生”(内不由于内不由于已已),一切皆自然而然,无所凭借一切皆自然而然,无所凭借(无待无待)。既否定了既否定了王弼以王弼以“无无”为本的本体论,也不同意裴頠以有为为本的本体论,也不同意裴頠以有为体的崇有论,体的崇有论,其学说属于其学说属于“多元论多元论”。独化说的现实意义:肯定“自性”“独化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自性说”,自性说的实质就是使各自成为自己使各自成为自己。所谓“独化”,就是没有什么外在的原因或根据“使之然”。每一物都有每一物的自性,所谓自性就是其生来如此的样子,或存在样式,不是自身之外

34、有某个主宰(比如天)或本体(比如“无”)使之如此。结论:“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物任其性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物无贵贱,得生一也”有尊重个性自由、众生平等的现代观念所谓是非、善恶标准在郭象看来并不是不存在,但对个人存在而言,这并不是重要的,因为人人都是由各自的性分所决定的,性分之外的事情是不可知亦不必知的。如果每个人改变自己的自性,去适应某种是非善恶,那就丧失了人作为人的天性,既然丧失了天性,还谈什么价值。“夫天下之大患者,在失我也。”(庄子肤箧注)“失我”就是丧失“自性”,丧失了自我存在,这最可怕的。但是,如果人只要“各据其性”、“各足其性”,则人人都是平等的,也是齐一的。

35、3、玄冥之境“玄冥玄冥”本是本是庄子庄子书中原有的一个术语,用书中原有的一个术语,用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精神境界。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精神境界。“独化独化”强调强调“物各有性物各有性”、性各有分,在这一、性各有分,在这一点上,一切都是无差别的点上,一切都是无差别的(物无贵贱,得生一也),即玄同。郭象用郭象用“玄冥之境玄冥之境”,把万事万物包容,把万事万物包容其中:其中:“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之境者也。化于玄冥之境者也。”齐物论注齐物论注这样就模糊这样就模糊了不同事物个体之间的界限,达到一种了不同事物个体之间的界限,达到一种“玄

36、同玄同”状态、一种自然境界。所谓状态、一种自然境界。所谓“玄冥之境玄冥之境”,也就,也就是是“玄同彼我玄同彼我”、“与物冥合与物冥合”的精神境界或心的精神境界或心灵境界。灵境界。一切都是必然的,事物运动变化中的偶然性表一切都是必然的,事物运动变化中的偶然性表现(遇)也是必然的。现(遇)也是必然的。面对必然之面对必然之“命命”,人应象因任四时昼夜的自,人应象因任四时昼夜的自然秩序那样,服从命运的安排,随遇而安,甘然秩序那样,服从命运的安排,随遇而安,甘心情愿地接受现成社会秩序,做到上下相安,心情愿地接受现成社会秩序,做到上下相安,贵贱贫富相达,此即贵贱贫富相达,此即“得其真性得其真性”。反之,如

37、。反之,如果不安分,则果不安分,则“失真失真”、“忘本忘本”,受到,受到“命命”的惩罚。的惩罚。嵇康、阮籍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向秀提;向秀提出某些修正,主张出某些修正,主张“以儒道为一以儒道为一”,承认,承认人生欲望为人生欲望为“自然之理自然之理”,“但当节之以但当节之以礼礼”。郭象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以为郭象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以为“名教名教”与与“自然自然”不仅可以并行、调和,而且是不仅可以并行、调和,而且是直接合一,提出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直接合一,提出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圣人圣人“游外(崇名教)冥内(任自然)游外(崇名教)冥内(任自然)”。郭象认为名

38、教仁义是人的自然本性,应该应时郭象认为名教仁义是人的自然本性,应该应时而变。具有圣人精神的统治者在形体上是社会而变。具有圣人精神的统治者在形体上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执行名教制度,在精神上是因的最高统治者,执行名教制度,在精神上是因顺自然、有绝对精神自由的人,即圣人的形神顺自然、有绝对精神自由的人,即圣人的形神是统一的。此所谓是统一的。此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名。所以名教与自然是统一的,名教即自然。教与自然是统一的,名教即自然。名词:魏晋玄学名词:魏晋玄学 名教名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 1、魏晋玄学的论争中心是什么?、魏晋玄学的论争中心是什么?2、评介王弼的哲学思想。、评介王弼的哲学思想。3、评介裴頠的哲学思想。评介裴頠的哲学思想。4、试析、试析“独化于玄冥之境独化于玄冥之境”。思考题思考题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