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课 5论语论语十二章十二章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分析人物对话,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它们的现实意义。素养目标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五十岁以前,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三十多岁时去过齐国,但没有受到齐国的重用,后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后由中都
2、宰升为司空,由司空升为大司寇(主管司法)。五十六岁那年,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终不见用。后来创办私学,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是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
3、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题目解说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章”指诗文、歌曲的段落。论语十二章,即从论语中选出来的十二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知识卡片语录体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在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堪称语录体的典范。高中
4、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写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注释】安:安适、安逸。敏:勤勉。就:靠近。有道,指有才
5、艺或有道德的人。正:匡正。课文探究【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章解】所谓“君子”,可以理解为有德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位之人,两者都需要“好学”。有德之人好学以修身,在位之人好学不仅修身,更能推己及人。“好学”的表现有三条:第一条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己的行为。第一条重在排除干扰,第二条重在实践锻炼,第三条重在虚心请教。对“君子”来
6、讲,这都是为学必需的功课。从中也可看出,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注释】而:如果。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章解】八佾是主题相对集中的一篇,主要谈儒家的礼乐思想。孔子认为: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
7、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章解】这句话是成语“朝闻夕死”的出处,孔子用略显夸张的语气,表达了对“道”的渴慕之情,也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注释】喻:知晓,明白。【翻译】孔子说:“君
8、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章解】本章关键在于对“君子”“小人”的解释。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意思就是君子懂得“义”,即道义,小人懂得“利”,即利益。这就是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在孔子的观念里,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这样解释这句话又成了基于人性假设的治国建议了。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注释】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
9、的人。齐:与看齐。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省:检查,反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者,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类似的毛病)。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章解】遇到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的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习,这是君子的美德。孔子更高明的是后半句,他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更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相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子曰:“
1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注释】1.质:质朴、朴实。2.文:华美、文采。3.野:粗野、鄙俗。4.史:虚饰、浮夸。5.彬彬:这里指“文”和“质”配合适当的样子。【翻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章解】本章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
11、、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注释】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以为:把当作。已:停止。【翻译】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章解】本章包含三个因果关系:首先,“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其次,为什么“任重”,是因
12、为以“仁”为己任;第三,为什么“道远”,是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后两层因果关系合起来是堆“任重道远”的解说,而“任重道远”又是对“士不可以不弘毅”这一中心句的解说,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说方式强调和凸显了“弘毅”,反问语气又增强了感情色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注释】篑:盛土的土筐。平地:填平洼地。覆:倾倒。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堆土。【翻译】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
13、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章解】本章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之所以说“吾止”“吾往”,是强调“为仁由己”。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句省略了太对信息,另一种解释也可通,即当止则止,即便只差一筐土,也要停下来;当进则进,只倒了一筐土,也要坚持往前走。至于用什么来衡量当止还是当进,自然是儒家强调的道义准则了。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子曰:“
1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注释】知:同“智”,智慧。【翻译】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章解】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则会招人感激,人我的关系处理的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5、。”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注释】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由:凭,靠。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翻译】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章解】仁就是克
16、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一旦做到这一点,天下都会称赞他具有了仁的品格。达成仁的境界要靠自身的努力,具体的操作方法有: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不看、不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不说、不做,就是要用礼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内涵上与克己复礼对应,二者具有一致性。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注释】一言:一个字。其:大概,也许。【翻译】子贡问道:“有一个
17、字而可以去终身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章解】“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即礼记所谓“絜矩之道”,就是以推己度人为标尺的人际关系处理法则,指内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注释】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近。【翻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呢?读诗,
18、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章解】本章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指出了学诗的益处。兴、观、群、怨讲的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兴是说诗歌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观是说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兴衰和政治得失。群是说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课文第一章即是群的表现。怨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兴、观、群、怨”以“兴”为首,互相结合,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
19、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一、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2.知者不惑“已”同“矣”,语气助词“知”同“智”,聪明二、古今异义1.小子何莫学夫诗 2.诗可以兴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内容小结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三、词类活用1.朝闻道,夕死可矣2.请事斯语矣3.迩之事父4.见贤思齐焉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譬如平地1.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2.名词用作动词,实践,从事3.名词用作动词,侍奉4.形容词用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形容词用作动
20、词,看齐5.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6.形容词用作动词,平整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深入探究1.钱穆说:“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论语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这些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习论 语,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促成他们核心价值素养的形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2.请简要概括本节课所学章节阐述了哪些立身处世的观点。持身以仁、以道、以义、以礼、以恕;要文质彬彬,见贤思齐。做事要坚持、要勇敢。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21、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2020北京卷)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课堂训练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
22、(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