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老子子四四 章章“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有关其退隐及著老子,也充满传奇色彩:“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中还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孔子离开后对他的弟子这样评价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ng)。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向老子问道图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 祸福相倚祸福相倚 大器晚成大器晚成 虚怀若谷虚怀
2、若谷 自知之明自知之明 大智若愚大智若愚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的成语出自老子的成语1.了解老子及道德经相关知识了解老子及道德经相关知识2.掌握文章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背诵掌握文章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背诵全文全文3.借文本了解老子的思想,并感受儒道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借文本了解老子的思想,并感受儒道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影响。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目录文化常识壹文本赏析贰拓展阅读叁壹文化常识文化常识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曾担任“周藏室之史
3、”,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生平生平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
4、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文化身份文化身份国家图书馆馆长(周朝的守藏史)国家图书馆馆长(周朝的守藏史)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天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天尊)中国哲学之父中国哲学之父基础学习基础学习道德经介绍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名称作者篇目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 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 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道
5、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有朴素辩证法思想。道德经介绍基础学习基础学习内容贰文本研习文本研习诵诵 读读 指指 导导字音字音 毂(毂(gg)埏埴(埏埴(shn zhshn zh)户牖(户牖(yuyu)矜(矜(jnjn)赘(赘(zhuzhu)强行者(强行者(qingqing)易泮易泮(pn)(pn)累土累土(li)(li)几成而败之(几成而败之(jj)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
6、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注释】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毂:音g,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当当其其无无,有车,有车之之用用。埏埴以为埏埴以为器,当其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注释】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在。(有,只有)当:在。(有,只有)无:指车毂的中空处。之:结构无:指车毂的中空处。之:结构助词
7、,的。助词,的。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埏植:埏(埏植:埏(shnshn),和,揉和;植(),和,揉和;植(zhzh),土,黏土。),土,黏土。以为:以为:以,目的连词,来;为,制造,做。以,目的连词,来;为,制造,做。可译为:把作为。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无,有器之用。凿户牖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注释】户牖(户牖(yuyu):门窗。):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
8、无之以为用:有有(车子、器皿、屋室)(车子、器皿、屋室)给人便给人便利,利,正是正是 无无 起了作用起了作用。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
9、起了作用。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文化常识文化常识(1)轴,是一根大圆木,负责承担车载的重量,两头穿车轮。轴中间粗,两头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转动,车轴则不转动,而是跟车体固定在一起。(2)轮,圆形,安在车轴上可以转动使车行进。通常用火烤木料后輮成弧形拼接而成。车轮的边框,叫辋(wn)。(3)毂(g),车轮中心的圆木,呈纺锤型,中有圆孔,使轴可以穿过,表面有一圈榫眼,用来插辐条。为了保持行车平稳,防止转弯时车辆侧翻,毂一般会做的很长,来提供足够的支撑面,有时还会在外面套一个金属套。(4)辐,连接辋和毂的是辐,也称辐条,即车轮中一根根的木条,可支撑轮圈。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
10、般为30根。(5)舆,车厢,通常为长方形,人所立之处“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輢。(6)軎(wi),车轴两头的圆形金属套。车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头,防止轮子在转动时飞出。(7)辖,车轴两头垂直穿入軎的金属条,防止軎脱落。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8)轸,舆的底座和架子,由四根方木组成,有点类似现在的床架。古人会用皮条等编织成网状绷在轸上,仿佛绷床,上面再放置垫子,褥子一类。不但舒适,还能缓震,减轻车载疾驶或磕碰时造成的颠簸。(9)轼,车厢前部的一根横杆,便于人驾车中倚靠或扶握,以保持平衡。老子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
11、系的?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设喻论证不是比喻论证。设喻论证与比喻论证的性质不同。设喻论证设喻论证是设置一个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证法。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
12、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有”“无无”?“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企企者不立者不立,跨者不行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是者不彰,自伐自伐者无功,者无功,自矜自矜者不者不长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之。故有道者不处。【注释】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
13、立。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走不稳。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见,同“现”。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伐:自我夸耀。自矜:自我夸耀。长:长久。一说读zhng,意思是得到敬重。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之。故有道者不。故有道者不处处。【注释】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其,它们。行,同“形”。物:众人、世人。或: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
14、恶他们。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他们。余食赘行:余食赘行:意思是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意思是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处:为、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之。故有道者不处。【翻译】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
15、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思考】【思考】“企者不立企者不立物或恶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从反面运用排比、设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这这一章主要讲一章主要讲“自然自然”的道理。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慎,为政应
16、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一个人有了有了“自见自见”、“自自是是”、“自伐自伐”、“自矜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自我改正。知知人者智,自人者智,自知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富,强行者有志强行者有志。不失其。不失其所所者久,死而不亡者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寿。【翻译】强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强:勤勉。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所:名词,立身之基。
17、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寿:永寿,其生命不会死亡,与天地共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注释】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如何理解“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
18、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与需求;更要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规划自我,才能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如何理解“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自胜者强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人生辉煌时而不自傲,人生低
19、谷时不垂头丧气,压力来临时能够直面挑战,遇到挫折能够直面风雨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如何理解“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知足者富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容易成为精神的负担,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所以说人要懂得知足,学会心态淡泊,知足的人才能获得内心的愉悦宁静,知足的人多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就浓郁了。“强行者有志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敢前行,
20、挑战自我,成就自我)。其安易其安易持持,其未,其未兆兆易谋,其脆易泮,其易谋,其脆易泮,其微微易易散散。为之于为之于未有未有,治之,治之于未乱于未乱。【注释】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化但时候容易持守。持:持守。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但时候容易解决。兆:预示。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分离。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句,在事情未发生时,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启示】【启示】合抱之木,生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末;九层之台,起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土;千里之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始于足下。第第64
21、64章:第二层章:第二层【注释】毫末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累土:一筐土。累:li,同“蔂”,土筐。【翻译】张开两臂才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一小步走出来的。【启示】【启示】为者败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执者失之。是以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无失。6464【注释】为者败之:动手去做就的就会坏事。执者失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是以:固定结构,因此。【翻译】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
22、此不会丧失。【启示】【启示】民之从事,常于民之从事,常于几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翻译】几:j,接近。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启示】【启示】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是以圣人是以圣人欲不欲欲不欲,不,不贵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学不学学不学,复众人之所复众人之所过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注释】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贵: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是以圣人是以圣
23、人欲不欲欲不欲,不,不贵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学不学学不学,复众人之所复众人之所过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翻译】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顺应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启示】【启示】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以此来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动、妄为。【总结】【总结】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第六
24、十四章的主要内容:第一层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开头到治之于未乱)把握先兆把握先兆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重视细节重视细节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圣人无为圣人无为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百姓慎终如始百姓慎终如始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写作特色写作特色】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
25、依相生。2.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水成渊”“”“故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6、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是否相同?。两者是否相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观点一:相同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
27、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劝学中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劝学中“积土成山积土成山”“”“积水成积水成渊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俩者思想相同。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俩者思想相同。观点二:不同观点二:不同俩者思想有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俩者思想有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
28、石可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用心一也”,虽然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主张进取的主张;而老子主张“无为、无执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强调让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3.3.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
29、如一。【文言知识整理】【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一、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 2、其脆易泮 3、起于累土 二、古今异义二、古今异义 1、当户牖以为室 (古义:今义:认为)2、跨者不行 (古义:今义:不可以;不被许允许)3、强行者有志 (古义: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三、词类活用三、词类活用 1、自见者不明 ()2、自是者不彰 ()3、有车之用 ()4、不贵难得之货 ()【文言知识整理】【文言知识整理】四、特殊句式四、特殊句式 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宾语前置句2、宾语前置句3、宾语前置句 4、状语后置句5、状语后置句7.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从人的行为举例,主张无为立身老子从人的行为举例,主张无为立身,认为刻意为之反而不认为刻意为之反而不成功的句子是成功的句子是“_,_”结束语:结束语:不读不读道德经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人生真谛。(鲁迅)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