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词今译】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
2、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锣声响彻重鼓槌,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战场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承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
3、辛勤已长久,眼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边境缥缈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杀气早中晚三时,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深度鉴赏】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
4、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的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前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后两句写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
5、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恃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沉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诵读自测】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描写战前敌我双方部署军事行动的情景,动词“飞、照”说明军情危急。B.敌人骑兵深入中原,来势汹汹,像狂风暴雨发动猛攻,衬托了战士们的形象。C.孤城、落日、衰草等意象突出边塞的萧条凄凉,烘托了残兵败卒心
6、境的凄凉。D.诗中的“征人蓟北空回首”,表达了诗人对士兵们的同情。【解析】选B。“深入中原”理解有误,“边土”指的是“边地”。2.清代学者吴汝纶评价“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说“二句最为沉至”,“沉至”即感情沉厚深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句是怎样做到“沉至”的。答:答案:这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沉厚深切的感情。战士在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军却纵情声色,欣赏美人歌舞,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残酷现实,批判了将军们的荒淫失职,饱含了作者对战士的同情。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
7、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诗词今译】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娥皇、女英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月光变得温煦;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地在
8、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深度鉴赏】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料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前四句诗,作者作了精心的安排:首句从箜篌的构造精良着笔,借以衬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二、三两句写乐声。以实写虚,亦真亦幻,巧妙地描绘了无形、无色的音
9、乐形象。再后一句写人,指明弹这美妙之乐的人是京都高手李凭。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尾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
10、彩。诗人致力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诵读自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凭箜篌引中的“”和“”,分别交代李凭弹奏箜篌的时间和地点。2.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描写音乐响遏行云之魅 力,李 凭 箜 篌 引 中 也 有 类 似 的 句 子:,。3.李凭箜篌引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
11、手法描写乐音清脆和缓、惨淡清丽的诗句是:,。4.凄清美妙的箜篌曲让唐都长安的秋天多了一份寒意,也打动了大唐皇帝唐宪宗李纯。相关诗句如:,。5.在李贺的笔下,表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具有惊天裂石的力量的诗句是:,。6.在李贺诗歌中,描写美妙的箜篌曲迷住了月宫的吴刚和玉兔,吴刚没了睡意,玉 兔 被 露 水 打 湿 了 身 体 竟 也 不 知 的 诗 句 是:,。答案:1.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2.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4.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5.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6.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
12、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词今译】精美的瑟无缘由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明月沧海鲛人流下了颗颗珠泪,蓝田日暖玉石才能够化作青烟。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因为当时心中只是一片茫然。【深度鉴赏】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全诗由“无端”二字领起,统摄全篇。“锦瑟”一弦一柱,本已令人怅惘华年,不知为何竟有如此众多弦柱,让人怅
13、惘不尽:如庄生幻梦,亦梦亦晓;魂如杜鹃,独托春心;沧海月光,颗颗珠泪;蓝田玉气,恍如烟辉。明珠美玉,境界殊异,而怅恨则同。这里是说往事如梦。望帝,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化为杜鹃,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珠有泪,古时传说南海外有鲛人,像鱼一样在海中生活,哭泣时,眼泪变成珍珠。蓝田,即蓝田山,是著名的产玉地。尾联“此情”二字又与首联“华年”呼应,“惘然”则与“无端”相关照,对“锦瑟”而兴叹,悲“无端”而感切。本诗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
14、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全诗辞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诵读自测】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首联两句,可以判断作此诗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B.颔联上句用了庄子中的一则寓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的怅惘。C.“望帝”一句用望帝的传说,寄托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哀伤。D.尾联收束全篇,明确提出“此情”二字,与首联里的“华年”相互呼应。答案:选A。传说古瑟有五十根弦,李商隐写瑟常用“五十”,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等,此处并无特殊含义。2.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结合
15、诗中的句子简要分析。答:答案:这首诗寄托了作者对华年流逝的伤痛之情,以及对美好往事的追怀,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渴望。如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写诗人遥望沧海,对景伤情,哭悼美好往事。“玉生烟”又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但又不能把握和亲近的理想景色。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词今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16、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深度鉴赏】本诗为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的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
17、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诵读自测】1.对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为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物。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是指可以相比。答案:选C。“空自许”是表达诗人不被重用,无法为国效力的愤懑,并非指自己不具备“塞上长城”的雄心与实力。2.“出师一表真名世”一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诗人化用此典故的用意是什么?答:答案:化用了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的典故。诗人希望像诸葛亮那样施展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诸葛亮最后以失败告终,却一直拼杀在对敌斗争的前线,而诗人自己只能喟然长叹。本课结束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