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什么是一、什么是“和谐和谐”(一)和谐的含义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2、词典解释:(形)配合得适当和匀称。3、西方的“和谐”理念 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文艺复兴后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谐”理念,提倡社会和谐。4、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 “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
2、态。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5、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愿景,既是目标又是过程。(二)对“和谐”的几点认识 1、和谐,是从事物的各个方面着手,去创造各种比例关系的适当和各种配合的匀称与协调。2、和谐,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和共存,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千人
3、一面和众口一词不等于和谐。和谐恰恰产生于对立和差异之中,此所谓和而不同,谐而不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借用费孝通先生的话也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3、和谐,是这个世界的本质,符合世界的规律就是和谐,世界的和谐根源于世界的内在规律之中。4、和谐,是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存在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追求美好事物和为人做事的一种思维方法论与价值观。5、和谐,隐于有形之中,但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二、对“校园和谐文化”的基本认识(一)“和谐”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差异性(个性特色)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多元 多样性(创造性)和谐 协调 平衡 均衡 全面发展(二)“和谐”作为一种教育目标 学校
4、毕业的学生除具有共性之外,还要具有独特性。具体要求有以下四种模式:1、基础厚实志存高远善于选择敢于超越 (共性)(个性)2、厚 基 明德崇智尚美健体创造乐群 (共性)(个性)3、有基础有能力有道德有志向有特长(“四有”、“一长”)(共性)(个性)有道德 有能力 和谐和谐 有志向 发展发展 有基础 有特长 4、会学习会选择会合作会生活有特长(“四会”、“一长”)(共性)(个性)会学习 会选择 和谐和谐 会合作 发展发展 会生活 有特长(三)“和谐”作为一种教育方式 1、环境的和谐、环境的和谐 2、人际的和谐、人际的和谐 领导层面 领导与教师间 教师间 师生间 生生间 3、目标的和谐、目标的和谐
5、学生发展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 4、教育内容的和谐、教育内容的和谐 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 有效率 5、教学过程的和谐、教学过程的和谐 有效果 有效益 接受发现 自主协作 6、教育教学方式的和谐、教育教学方式的和谐 内化外显 局部整体 (四)“和谐”作为一种教育品位 强调发展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教师发展 学生发展 强调依存性与整体性三、和谐教育的框架 和谐教育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有收 争奇斗艳,万木共荣 核心理念 安所遂生,万木共荣 自我实现,多元共生 发展目标 基础综合特长 培养模式 均衡特长 规范创新 课程 教学 德育 教师队伍 管理 (一)课程结构 1、基础性课程 选择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 创造
6、性课程 (国家设置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学科综合)(活动开发)优势智力类型 自主能力 数理逻辑 语言言语 研究自然 身体动觉 空间视觉 研究社会 音乐节奏 研究文化 2、厚基明德致智尚美健体创造 3、基础性课程 探究性课程 表现性课程 体验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 (走出学校)(二)课堂教学(和谐课堂)(二)课堂教学(和谐课堂)1、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探究性教学(任务型)2、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反思性教学 3、基于积累学科结构的整体性教学 4、基于积累学生学科经验的体悟式教学(三)教师队伍建设 四个关键词:尚志 乐群 敬业 自我实现 1、解决老师机会的问题:给老师和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机会。2、解决老师能力的问题:老师对教材的理解。3、解决老师品质培养的问题: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四、校园文化精神四、校园文化精神 校 训:尚智 乐群 敬业 归真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