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636.08KB ,
文档编号:4638411      下载积分:3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4638411.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Q123)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一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一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提纲.docx

1、政治必修一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知识拓展】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2.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导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一、原始社会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2.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生产力水平低下:石器(旧石器新石器)生产关系的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

2、动产品。上层建筑:氏族制度,氏族议事会。4.氏族: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物,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发展: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注意: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氏族不是国家。)5.原始社会的解体:6.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二、奴隶社会1.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人类社会上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2.阶级的含义: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4.国家的本质/含义: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5.奴隶制国家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6.迈入

3、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原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结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7.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或倒退的标准: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8.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生产力:金属工具广泛使用。生产关系的特点: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上层建筑:阶级、国家的产生、奴隶主专制。三、封建社会1.封建社会的基本

4、特征:生产力:铁器和农耕。生产关系的特点: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依附于地主但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了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上层建筑:封建君主专制、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迷信、道德,君权神授等2.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3.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是主要方式,不是唯一方式)4.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5.宣传的思想:君权神授。6.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阶级矛盾)7. 阶级斗争及表现: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5、,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四、资本主义社会1.产生: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2.资本主义诞生的两个条件: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3.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6.资本主义诞生的影响:积极: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

6、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消极:经济危机。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生产力:机器生产。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上层建筑:自由、平等、博爱、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实质: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商品显得过剩。产生的原因:A.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

7、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经济危机难以治愈。9.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为什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

8、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五、空想社会主义1.产生原因: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2.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3.历史意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地位)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4.空想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

9、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六、科学社会主义1.产生的历史条件:(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 + 剩余价值学说。(1)唯物史观(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2)剩余价值学说(批判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

10、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七、共产党宣言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述了

11、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八、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1.社会主义从一个到多国的实践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3.我们应坚信(态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近代中国的处境及历史任务(1)处境: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2)历史任务:争

12、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2.探索复兴之路: 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

13、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4.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过程1. 开端标志:五四运动(1)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2)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

14、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3. 领导力量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革命阶段,夺取了新民

15、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4.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5.革命的四个阶段: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6.取胜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7.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8.中国革命两个步骤: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民主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

16、会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9.革命的特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1)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本区别)(2)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3)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10.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

17、民共和国成立意义:(1)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2)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3)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11.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巨大的贡献。在革命斗争

18、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了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一、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过渡时期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949年-1956)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

19、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4.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

20、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二、 艰辛探索中前进1. 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2.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党的的八大对社会

21、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理论贡献最重要贡献是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成就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初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

22、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4.曲折: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

23、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三个路线)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3.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4、。二、改革开放的进程时间事件地位阶段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启1978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起步阶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沿长江的5个城市之后开放17个内陆省会城市,同时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开放了一系列沿边城市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25、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部

26、署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三、改革开放的意义(四个改变、三个伟大飞跃、重要法宝、必由之路、两个关键一招)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2.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3.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4.是坚持和发展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5.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四、改革开放永无止境1.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2.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3.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第二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一) 主题的提出: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28、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时间时代主题地位共同点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成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都通过写入宪法把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在是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三届

29、四中全会以后加深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后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30、主义文化。(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含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 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

31、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2.重要意义: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

32、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本质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来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

33、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如何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3.重要意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关系与要求1.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要求: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

34、化自信。归纳:我们应该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35、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新时代的科学内涵(五个“新时代”)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过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4.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5.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二、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三个“意味着”,1.憧憬 2.成就 3.示范)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

36、前景。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意味着“中特”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其它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1)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正确认识我国主要矛盾变化“变”与“不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7、。(3) 如何对待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发展。必须牢牢坚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必须牢牢坚持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补充: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要求:一以贯之地

38、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原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2)要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中国人民: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

39、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伟大事业 伟大工程 伟大斗争)第二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中国梦(一).本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振兴: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人民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二)中国梦的意义1.把国家追求、民族向往、人民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2.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3.是激荡在近

40、14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4.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三)中国梦的特点1.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3.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四)如何实现中国梦道路方向: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主体:人民。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每个人都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

41、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历史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战略安排: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阶段,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具体要求: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指导思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二

4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1.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怎么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原因: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特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求: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原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

43、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原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要求: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四个伟大”之间的关系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三、分两步走

44、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1.第一个阶段:时间:2020年2035年。(2020年,建党100年)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奋斗15年,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第二个阶段:时间:2035年本世纪中叶。(2050年,建国100年)、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的具体要求1.经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政治: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

45、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4.社会: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5.生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6.军事: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7.主权: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8.外交: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党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补充相关链接】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十个坚持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以上十个方面,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三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 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创立的背景)1.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2.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