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左传作者:彬县范公中学强荷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
2、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体例定义代表编年体编年体以年、月、日顺序展开编写史书的体裁左传春秋资治通鉴国别体国别体先分不同国家,再按时间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国语战国策纪传体纪传体由司马迁开创,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清史二十四史一、背景分析一、背景分析v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
3、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秦秦晋晋郑郑联手 BC630年 未以礼相待楚楚(失败
4、)城濮之战BC632年帮助开端:(1)发展:(2)高潮:(3)结局:(4)烛之武退退秦师秦晋围郑临危受命(弃积怨担国忧)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亡郑有益于晋(用秦立场,根本动摇)存郑秦无所害晋贪得无厌,离间秦晋晋军撤离深明大义能言善辩机智勇敢不卑不亢说退秦师二、课文阅读二、课文阅读v(一)第一自然段 1、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且贰于楚也。(r)秦军汜(fn)南(2)解释下面加点词。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因为)(礼遇,以礼相待。)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晋军函陵(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v 明确:倒装句(介宾后置,目的:加强语气)2、课文分析 这一段
5、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二)第二自然段 1、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佚之狐言于郑伯曰(y)(介宾后置)(2)解释下面加点词。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如,像)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若毒之乎(人称代词“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尚且,还)(同“矣”)(3)翻译下面句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4)“是寡人之
6、过也。”是什么句式?(判断句,“主+谓+也”)2、课文分析 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三)第三自然段(三)第三自然段 1、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夜缒而出(zhu)(连词,表修饰)(2)解释下面加点词。夫晋,何厌之有(发语词)遂子孙荷担者三夫(男人)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朝济面夕设版焉(于是)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哪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通“供”,供给)(3)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动用法,使减少)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封:名词(4)“夫晋,何厌之有?”是什么句式?(倒装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2
8、、课文分析 (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明确: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明确: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有几个说明几个)明确: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四)第四自然段(四)第四自然段 1、基础知识(1)解释下面加点词 以乱易整,不武。(用)(
9、否定判断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同上 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通“智”)同上 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2、课文分析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明确: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五)小结(五)小结(略)v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
10、推托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