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学概要目录学概要引言:引言:目录和目录学功用是:目录和目录学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章学诚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通义从学术研究说,目录和目录学的作用:从学术研究说,目录和目录学的作用:一是了解学术发展源流,一是了解学术发展源流,二是查检学术研究的书籍。二是查检学术研究的书籍。目录学就像介绍古今典籍的目录室,说明古目录学就像介绍古今典籍的目录室,说明古今有哪些重要的典藏目录,它们分别是怎样分类今有哪些重要的典藏目录,它们分别是怎样分类编目的,怎么找到所需要的古籍资料,包括它们编目的,怎么找到所需要的古籍资料,包括它们在历史上存在的
2、情况、今存的情况,以便了解它在历史上存在的情况、今存的情况,以便了解它们今存版本的来源及善劣真伪等等情况。们今存版本的来源及善劣真伪等等情况。目录和目录学是治学的津梁,十分有用。目录和目录学是治学的津梁,十分有用。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说: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以此问途,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以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方能得其门而入。”“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目录学概要目录学概要 一、目录和目录学一、目录和目录学 二、古籍目录著录体例二、古籍目录著录体例 三、目录分类
3、三、目录分类 四、书目举例四、书目举例一、目录和目录学一、目录和目录学“目录目录”的本意是指一种书籍的的本意是指一种书籍的“篇目篇目”和和“叙录叙录”。汉成帝时,刘向整理按皇宫藏书,汉成帝时,刘向整理按皇宫藏书,汉书汉书艺艺文志文志记载说:记载说:每一书已,向辄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每一书已,向辄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刘向每整理完成一种书籍,都要逐条记下它的篇刘向每整理完成一种书籍,都要逐条记下它的篇目,提取它的内容要旨,叙述记录而上奏。目,提取它的内容要旨,叙述记录而上奏。“篇篇目目”就是这一书籍的各篇题目,就是这一书籍的各篇题目,“叙录叙录”就是它就是它的内容提要。所以的内容提
4、要。所以“目录目录”是篇目和提要,并不是篇目和提要,并不包括书名。包括书名。今存刘向今存刘向叙录叙录八篇,如其中简要完整八篇,如其中简要完整的的列子叙录列子叙录前列整理后的前列整理后的列子新书列子新书八章题目,八章题目,“章章”就是就是“篇篇”。然后是一。然后是一篇叙录,说明篇叙录,说明新书新书根据皇宫内外收藏根据皇宫内外收藏列子列子写本共二十篇校雠整理,却除重写本共二十篇校雠整理,却除重复,改字错字,定为八篇;并对复,改字错字,定为八篇;并对列子列子著者、学术渊源以及书中存在问题、流传著者、学术渊源以及书中存在问题、流传发生散失等作了评述。这样的篇目与提要发生散失等作了评述。这样的篇目与提要
5、的体例,合称的体例,合称“目录目录”,相沿至今,一种,相沿至今,一种书籍的目录在书名封面的扉页之后,依序书籍的目录在书名封面的扉页之后,依序载章节,即由此而来。载章节,即由此而来。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右新书定著八章。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臣向言:所校中书右新书定著八章。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臣向言:所校中书列子列子五篇,臣向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五篇,臣向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四篇、
6、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复重十二篇,定著八篇。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复重十二篇,定著八篇。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或字误,以“尽尽”为为“进进”,以,以“贤贤”为为“形形”,如此者众。,如此者众。及在新书有栈,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书可缮写。列及在新书有栈,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书可缮写。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競,合于六经。而物
7、,务崇不競,合于六经。而穆王穆王、汤问汤问二篇,迂诞二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至于恢诡,非君子之言也。至于力命力命篇一推分命,篇一推分命,扬子扬子之之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然各有所明,亦有可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观者。孝景皇帝,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观者。孝景皇帝,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司马迁不民间,未有传者,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谨第录,臣向昧死上。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为列传。谨第录,臣向昧死上。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列子书录,永
8、始三年八月壬寅上。校列子书录,永始三年八月壬寅上。随着书籍结构的发展演变,目随着书籍结构的发展演变,目录的含义有所改变,通常指书名、录的含义有所改变,通常指书名、篇目、提要三项。而对一种古籍的篇目、提要三项。而对一种古籍的著录内容,则要求包括书名、作者、著录内容,则要求包括书名、作者、篇卷、版本、存佚、真伪等项。篇卷、版本、存佚、真伪等项。二、古籍目录著录体例二、古籍目录著录体例 “古籍目录著录古籍目录著录”是指一种古籍的著录项是指一种古籍的著录项目。目。把若干内容要求条例化,就像一张图书把若干内容要求条例化,就像一张图书卡片一样,格式清楚,一应俱全,一目了卡片一样,格式清楚,一应俱全,一目了
9、然。因而一书的著录项目多少,决定它具然。因而一书的著录项目多少,决定它具有叙录作用的大小。有叙录作用的大小。最简单的书目仅录书名。而完备者则从最简单的书目仅录书名。而完备者则从书名到叙录一应俱全,等于一书之目录。书名到叙录一应俱全,等于一书之目录。这里讲的著录项目是就完备的书目要求而这里讲的著录项目是就完备的书目要求而言,并非说古籍书目都这样。言,并非说古籍书目都这样。古籍目录著录体例古籍目录著录体例(一)、书名(一)、书名(二)、篇卷(二)、篇卷(三)、版本(三)、版本(四)、真伪(四)、真伪(五)、存佚(五)、存佚(六)、著作者(六)、著作者(一)、书名(一)、书名书目是依据书名为纲目而编
10、制书目是依据书名为纲目而编制的,不录书名就没有书目。但是的,不录书名就没有书目。但是每种书籍并非单纯具有一个书名,每种书籍并非单纯具有一个书名,同一个书名并非就是同一种书籍。同一个书名并非就是同一种书籍。古籍的书名情况是相当复杂而有古籍的书名情况是相当复杂而有趣的。趣的。远古文字发明的初期,大概是远古文字发明的初期,大概是没有书名,也没有篇名的。没有书名,也没有篇名的。古代经典所谓的古代经典所谓的“三坟五典三坟五典”、“九丘八索九丘八索”,可能是形容那时用,可能是形容那时用固体物质作载体的书籍如甲骨、简固体物质作载体的书籍如甲骨、简牍等,捆绑堆积,如山似坟,其实牍等,捆绑堆积,如山似坟,其实不
11、是不是“典籍典籍”的书名。的书名。先秦典籍大抵用一篇的首二字作为先秦典籍大抵用一篇的首二字作为篇名,以其人其体作为书名。例如篇名,以其人其体作为书名。例如诗三百诗三百、诗经诗经是以是以“诗诗”体体为书名,为书名,关雎关雎则是以首句则是以首句“关关关关雎鸠雎鸠”的二字篇名;至于的二字篇名;至于老子老子、墨子墨子、孟子孟子等等,都是以人等等,都是以人即著者为书名。即著者为书名。根据内容制定书名,大概是汉代开根据内容制定书名,大概是汉代开始的。例如始的。例如淮南子淮南子书名原为书名原为淮淮南鸿烈南鸿烈,白虎通白虎通原为原为白虎通白虎通德论德论,王充的书称为,王充的书称为论衡论衡等等。等等。同书异名,
12、同一种书具有不同的书名,在同书异名,同一种书具有不同的书名,在古籍目录中是常见的现象。最普遍的是作古籍目录中是常见的现象。最普遍的是作家文集的名称,因作家的名号而不同。家文集的名称,因作家的名号而不同。东晋陶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其文集在东晋陶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其文集在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著录为著录为“宋征士陶潜集九卷宋征士陶潜集九卷”,宋代宋代崇文总目崇文总目作作“陶潜集十卷陶潜集十卷”,而,而四库四库全书总目全书总目则作则作“陶渊明集八卷陶渊明集八卷”。三国曹魏曹植,字子建,封陈思王,其文集三国曹魏曹植,字子建,封陈思王,其文集在在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著录为著录为“魏陈思王曹植集三十魏
13、陈思王曹植集三十卷卷”,宋代,宋代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作作“曹植集十卷曹植集十卷”,直斋书录解题直斋书录解题作作“陈思王集二十卷陈思王集二十卷”,而,而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作作“曹子建集十卷曹子建集十卷”。有的先秦人物的封号是后世追加的,有的先秦人物的封号是后世追加的,其书也出现不同名称。其书也出现不同名称。老子在北魏尊为道教始祖,到唐代封为老子在北魏尊为道教始祖,到唐代封为玄元皇帝,唐玄宗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老子分为道、德分为道、德二经,于是出现二经,于是出现道德经道德经、道德真经道德真经等异名。又庄子在唐代尊为南华真人,等异名。又庄子在唐代尊为南华真人,庄子庄子被称为被称为南华真经
14、南华真经。在。在宋宋史史艺文志艺文志著录的著录的老子老子、庄子庄子,上述异名都已出现。上述异名都已出现。同一种书,用全称或用简称,也是较常见同一种书,用全称或用简称,也是较常见的。的。淮南鸿烈淮南鸿烈在在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简称简称淮南子淮南子,宋史宋史艺文志艺文志称称淮南子淮南子鸿烈解鸿烈解,而现代学者刘文典撰集解却用,而现代学者刘文典撰集解却用原称为原称为淮南鸿烈集解淮南鸿烈集解。历代对帝王名字尊号的避讳,也是造成同历代对帝王名字尊号的避讳,也是造成同书异名的一个原因。书异名的一个原因。唐代颜师古的唐代颜师古的匡谬正俗匡谬正俗,宋史宋史艺艺文志文志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改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
15、改“匡匡”为为“刊刊”,书名改为,书名改为刊谬正俗刊谬正俗,后又重,后又重录改为录改为纠谬正俗纠谬正俗。其实三个书名是同。其实三个书名是同一种书。一种书。书名相同而作者姓名不同,内书名相同而作者姓名不同,内容不同。容不同。广陵集广陵集:1.1.北宋诗人王令文集北宋诗人王令文集2.2.明作家袁宏道的一个文集,是明作家袁宏道的一个文集,是袁中袁中郎集郎集中的文集之一。中的文集之一。河东先生集河东先生集:1.1.唐作家柳宗元文唐作家柳宗元文集。集。2.2.北宋作家柳开文集北宋作家柳开文集(二)、篇卷(二)、篇卷 篇卷是古代计算以简牍或绢帛为载体的篇卷是古代计算以简牍或绢帛为载体的书籍单位,用简牍者称
16、书籍单位,用简牍者称“篇篇”,用绢帛者,用绢帛者称称“卷卷”。篇卷本来都是内容与载体统一的计算单篇卷本来都是内容与载体统一的计算单位。一篇或一卷,是内容与载体统一的计位。一篇或一卷,是内容与载体统一的计算单位,同时也是简牍或绢帛记录一个题算单位,同时也是简牍或绢帛记录一个题目的数量。目的数量。后来因为绢帛或纸张的后来因为绢帛或纸张的“一卷一卷”的容量的容量往往大于一篇文章的内容,所以把往往大于一篇文章的内容,所以把“卷卷”和和“篇篇”分别为两类计算单位。分别为两类计算单位。“卷卷”是是计算载体的数量单位,不表示内容单位,计算载体的数量单位,不表示内容单位,而而“篇篇”是计算文章即内容的数量单位
17、。是计算文章即内容的数量单位。不表示内容单位。不表示内容单位。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六艺略六艺略载载尚书古文经尚书古文经四四十六卷,班固注十六卷,班固注“为五十七篇为五十七篇”,可见一卷不止,可见一卷不止一篇。一篇。书名之后著录篇卷,标明这一种书书名之后著录篇卷,标明这一种书的这一版本的分篇分卷情况,同时表的这一版本的分篇分卷情况,同时表明这一版本在篇卷上与其他版本的异明这一版本在篇卷上与其他版本的异同,成为这一种书的这一版本的标志同,成为这一种书的这一版本的标志之一。根据这一种书的版本流传与今之一。根据这一种书的版本流传与今存的情况,这个标明篇卷的版本相对存的情况,这个标明篇卷的版本相对说明它
18、的年代与特点,可供了解它是说明它的年代与特点,可供了解它是否完本、善本作参考。否完本、善本作参考。一种书籍,尤其是经典古籍,往往被整一种书籍,尤其是经典古籍,往往被整理、注释、翻刻重印许多次,版本复杂,理、注释、翻刻重印许多次,版本复杂,各类版本的篇卷数目不一。根据不同篇卷各类版本的篇卷数目不一。根据不同篇卷的版本,可以发现问题,了解流传及整理、的版本,可以发现问题,了解流传及整理、翻刻的情况。翻刻的情况。宋代王应麟即根据刘向宋代王应麟即根据刘向孙卿子叙录孙卿子叙录考证考证汉汉书书艺文志艺文志著录著录荀子荀子为三十三篇的错误,而依据唐、为三十三篇的错误,而依据唐、宋目录,大体可知隋唐写本已归并
19、为十二卷,在杨倞注宋目录,大体可知隋唐写本已归并为十二卷,在杨倞注荀子荀子时改编为二十卷。这就是说,在先唐写本时期,时改编为二十卷。这就是说,在先唐写本时期,荀子荀子篇数都是三十二篇,卷数曾并为十二卷,杨倞作篇数都是三十二篇,卷数曾并为十二卷,杨倞作注,增加字数,于是重编为二十卷。由于这些写本原本都注,增加字数,于是重编为二十卷。由于这些写本原本都散失,因而无从确定它们的异同、特点与价值。如果再整散失,因而无从确定它们的异同、特点与价值。如果再整理理荀子荀子,实际上只能以杨倞注二十卷宋刊本为依据,实际上只能以杨倞注二十卷宋刊本为依据,搜集其他资料及宋后的刊本作为参校数据。搜集其他资料及宋后的刊
20、本作为参校数据。一种古籍在历代书目中的不同篇卷著录,一种古籍在历代书目中的不同篇卷著录,有助于了解该书在流传中的变异情况。有助于了解该书在流传中的变异情况。刘向刘向新序新序,其自撰叙录已佚,篇数不详。,其自撰叙录已佚,篇数不详。隋隋书书经籍志经籍志、新唐书新唐书艺文志艺文志著录为三十卷,录一卷,著录为三十卷,录一卷,则三十卷似为刘向著定篇数。但是南宋郑樵则三十卷似为刘向著定篇数。但是南宋郑樵通志略通志略艺艺文略文略著录为二十卷,录一卷。而著录为二十卷,录一卷。而崇文总目崇文总目、郡斋郡斋读书志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直斋书录解题都著录为十卷。都著录为十卷。文献通文献通考考经籍考经籍考载引载引崇文总
21、目崇文总目云云“其二十卷今亡其二十卷今亡”。宋。宋曾巩曾巩新序叙略新序叙略说,说,“刘向所集次新书三十篇,录一篇,刘向所集次新书三十篇,录一篇,隋唐之世尚为全书,今可见十篇而已隋唐之世尚为全书,今可见十篇而已”。今存即为十卷本。今存即为十卷本。同一种书在不同书目中著录篇卷不同,同一种书在不同书目中著录篇卷不同,并不一定是两种版本。有的是著录者的差并不一定是两种版本。有的是著录者的差错。错。韦昭注韦昭注国语国语,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著录为二著录为二十二卷,十二卷,唐书唐书经籍志经籍志为二十卷,而为二十卷,而四库全四库全书书所收为二十一卷。考两宋书目都著录为二十所收为二十一卷。考两宋书目都著录为二
22、十一卷,所以一卷,所以四库提要四库提要说,说,隋志隋志误误“一一”为为“二二”,唐志唐志“十十”下脱下脱“一一”字,实质都字,实质都是二十一卷,由于文字脱误,并非不同写本。是二十一卷,由于文字脱误,并非不同写本。(三)、版本(三)、版本书目著录版本,大约从宋尤袤书目著录版本,大约从宋尤袤遂遂初堂书目初堂书目开始,其后日益重视,著开始,其后日益重视,著录愈益详备,出现了专门著录版本的录愈益详备,出现了专门著录版本的版本目录。版本目录。(四)、真伪(四)、真伪书有真伪,自古而然。从书有真伪,自古而然。从汉汉书书艺文志艺文志开始,就有辨伪。开始,就有辨伪。辨伪是专门学术。明代胡应麟有辨伪是专门学术。
23、明代胡应麟有四部四部正讹正讹,即是专著,由于它列举书籍质疑,即是专著,由于它列举书籍质疑,也被视为辨伪书目。清代姚际恒也被视为辨伪书目。清代姚际恒古今伪古今伪书考书考辨伪辨伪91种;近代学者顾实种;近代学者顾实重考古重考古今伪书考今伪书考,提出不同见解;现代学者黄,提出不同见解;现代学者黄云眉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古今伪书考补正又申姚驳顾。可又申姚驳顾。可见对古籍质疑辨伪,必须慎重可靠。张心见对古籍质疑辨伪,必须慎重可靠。张心澂澂伪书通考伪书通考是著名辨伪专著,收书是著名辨伪专著,收书1104种,对于古籍整理及古籍编辑很有用,种,对于古籍整理及古籍编辑很有用,可作工具书。又郑良树有可作工具书。又郑
24、良树有续考续考,可参,可参考。考。(五)、存佚(五)、存佚存佚著录对于整理一种古籍的版本存佚著录对于整理一种古籍的版本源流与版本系统,确定各种各种版本源流与版本系统,确定各种各种版本的位置与价值,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的位置与价值,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所以前人历来重视古籍的存佚著录。所以前人历来重视古籍的存佚著录。南宋郑樵南宋郑樵通志略通志略校雠略校雠略编次必记亡编次必记亡书论书论说:说:古人编书皆记其亡阙,所以仲尼定书,逸篇具古人编书皆记其亡阙,所以仲尼定书,逸篇具载。王俭作载。王俭作七志七志已,又条刘氏已,又条刘氏七略七略及二及二汉汉艺文志艺文志、魏、魏中经簿中经簿所阙之书为一志。所阙之书为
25、一志。阮孝绪作阮孝绪作七录七录已,亦条刘氏已,亦条刘氏七略七略及班固及班固汉志汉志、袁山松、袁山松后汉志后汉志、魏、魏中经中经、晋、晋四部四部所亡之书为一录。隋朝又记梁之亡书。所亡之书为一录。隋朝又记梁之亡书。自唐以前,书籍之富者,为亡阙之书有所系,故自唐以前,书籍之富者,为亡阙之书有所系,故可以本所系而求,所以书或亡于前而备于后;不可以本所系而求,所以书或亡于前而备于后;不出于彼而出于此。出于彼而出于此。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是今存我国最早的著录存是今存我国最早的著录存佚的史志书目。实际上,佚的史志书目。实际上,隋志隋志是根据是根据前朝书目及佚阙书目,注明佚书情况;其前朝书目及佚阙书目,注明佚
26、书情况;其体例是书籍正目列入隋朝存目,下注体例是书籍正目列入隋朝存目,下注“残残缺缺”、梁存情况及佚亡书。、梁存情况及佚亡书。楚兰陵令楚兰陵令荀况集荀况集一卷,残缺。梁二卷。汉一卷,残缺。梁二卷。汉淮南王集淮南王集一卷。梁二卷。又一卷。梁二卷。又贾谊集贾谊集四卷,四卷,晁错集晁错集三卷,汉弘农都尉三卷,汉弘农都尉枚乘集枚乘集二卷,二卷,录各一卷,亡。录各一卷,亡。清代朱彝尊清代朱彝尊经义考经义考是著录经典存佚的是著录经典存佚的书目,其书名篇卷下注明存、佚、阙、未书目,其书名篇卷下注明存、佚、阙、未见四类。学者称为见四类。学者称为“四柱法四柱法”。“存存”是存在,是存在,“佚佚”是亡失,是亡失,
27、“阙阙”是残缺不全,是残缺不全,“未见未见”是知其书而不知情是知其书而不知情况,不曾见书。其注况,不曾见书。其注“阙阙”,例如晋傅咸,例如晋傅咸七经诗七经诗,见于,见于艺文类聚艺文类聚、初学初学记记,有,有易易、诗诗、周礼周礼、左传左传、孝经孝经、论语论语六经诗,六经诗,缺一经诗,所以注缺一经诗,所以注“阙阙”。(六)、著作者(六)、著作者凡书籍都有著者、作者。书籍初始年代凡书籍都有著者、作者。书籍初始年代是没有著作者的。后来出现了圣人创作、是没有著作者的。后来出现了圣人创作、贤者述作以明圣的观念(见贤者述作以明圣的观念(见礼记礼记乐乐记记),指礼乐文化的创置与乐的创作,),指礼乐文化的创置与
28、乐的创作,所以孔子所以孔子“述而不作述而不作”。述而不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论语述而述而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诸子蜂起,百家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孟子才说:争鸣,孟子才说:“不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不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孟子万章下万章下 把古代的著者作者视为朋友,所以要知把古代的著者作者视为朋友,所以要知人论世。这是承认书籍著者作者的表现,人论世。这是承认书籍著者作者的表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的体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的体现。先秦以著者标
29、题的书籍并不能肯定归属。先秦以著者标题的书籍并不能肯定归属。老子老子著者究竟是谁,有待考证。著者究竟是谁,有待考证。论论语语、孟子孟子传为门人所记。传为门人所记。庄子庄子外篇传为门徒所作,而内篇也有学者怀疑外篇传为门徒所作,而内篇也有学者怀疑未必庄子著作。未必庄子著作。荀子荀子应是本人著作,应是本人著作,而唐杨倞注以为而唐杨倞注以为大略篇大略篇是是“弟子杂录弟子杂录荀卿之语荀卿之语”。战国末期的。战国末期的韩非子韩非子也不也不署名。如果不是李斯知道署名。如果不是李斯知道孤愤孤愤、五五蠹蠹是韩非所著,那么秦始皇就不知道自是韩非所著,那么秦始皇就不知道自己所读书籍是己所读书籍是韩非子韩非子。到汉代
30、,个人著作拟书名、署著者,主到汉代,个人著作拟书名、署著者,主要是诸子及史书。两汉流行的辞赋乐府诗要是诸子及史书。两汉流行的辞赋乐府诗歌等文学创作,多不署名。汉武帝读司马歌等文学创作,多不署名。汉武帝读司马相如赋,感叹相如赋,感叹“独不与此人同时哉独不与此人同时哉”,就,就因为传写本上没有署名,错把司马相如当因为传写本上没有署名,错把司马相如当古人,辞赋属宫廷文学,尚且如此,通俗古人,辞赋属宫廷文学,尚且如此,通俗文学的乐府古诗,可想而知,会有许多作文学的乐府古诗,可想而知,会有许多作者悬案。者悬案。汉代汉代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文选文选选载,署选载,署为无名氏作品。陈徐陵编为无名氏作品。陈徐
31、陵编玉台新咏玉台新咏,选载西汉枚乘选载西汉枚乘杂诗九首杂诗九首,其中有八首,其中有八首在在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刘勰。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明诗明诗也说有学者怀疑也说有学者怀疑古诗古诗作者就是枚乘。作者就是枚乘。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著录有著录有李陵集李陵集,文文选选选有李陵诗,选有李陵诗,诗品诗品有评李陵诗,有评李陵诗,但至今对于李陵五言诗创作的真伪,仍有但至今对于李陵五言诗创作的真伪,仍有争议。争议。伪托古代名人著作,自古而然。伪托古代名人著作,自古而然。淮南子淮南子修务训修务训云:云:“世俗之人,多尊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
32、说黄帝而后能入说”。所以所以易经易经是伏羲创八卦、周文王演为是伏羲创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本草本草是神农氏著作,是神农氏著作,黄黄帝内经帝内经是黄帝撰著的医书,是黄帝撰著的医书,周礼周礼是是周公的著述,周公的著述,乐府诗集乐府诗集的琴曲歌辞也的琴曲歌辞也多是圣贤创作,等等。相沿至明清,其风多是圣贤创作,等等。相沿至明清,其风不衰。不衰。古籍目录著录体例古籍目录著录体例目录所著录事项,一般上述六项:书名、目录所著录事项,一般上述六项:书名、篇卷、版本、真伪、存佚、著作者。但历篇卷、版本、真伪、存佚、著作者。但历代书目并非每种都具备六项,因而要综合代书目并非每种都具备六项,因而要综合
33、查检有关多种书目,尽量了解这些著录信查检有关多种书目,尽量了解这些著录信息。息。三、目录分类三、目录分类目录分类有两个含义:目录分类有两个含义:一是书籍分类一是书籍分类二是书目分类二是书目分类 一般所说的一般所说的“目录分类目录分类”是指书籍分类,是指书籍分类,或称图书分类。或称图书分类。(一)、书籍分类(一)、书籍分类我国古代目录分类从汉代刘歆我国古代目录分类从汉代刘歆七略七略开始。开始。七略七略已亡,但已亡,但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是据是据七略七略增补而成,其分类保存增补而成,其分类保存七略七略的分类。刘歆的的分类。刘歆的分类法是根据西汉的文化知识结构观念而制定的。分类法是根据西汉的文化知识
34、结构观念而制定的。西汉文化知识结构观念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西汉文化知识结构观念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经典文化观念。的经典文化观念。“七略七略”的的“略略”是区划的意是区划的意思,等于说一大块、一部分。其第一略是思,等于说一大块、一部分。其第一略是“辑辑略略”,是叙例,被班固分别摘零编列在总序、六,是叙例,被班固分别摘零编列在总序、六略序及各类小序。所以七略实则是六略,分为六略序及各类小序。所以七略实则是六略,分为六大类。大类。六艺略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儒家经典及六经读物。六艺略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儒家经典及六经读物。下分:下分:易易、书书、诗诗、礼礼、乐乐、春春秋秋、论语论语、孝经孝经、小学。
35、、小学。诸子略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诸子百家著作。下分诸子略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诸子百家著作。下分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其中小说家不入诸子之流,所以称为其中小说家不入诸子之流,所以称为“十家九流十家九流”。兵书略收入军事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下分:兵权谋、兵书略收入军事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下分: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收入阴阳术数的著作。下分:天文、历谱、五数术略收入阴阳术数的著作。下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收入神仙方技的著作。下分:医
36、经、经方、房方技略收入神仙方技的著作。下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中、神仙。诗赋略收入歌词与辞赋创作。下分:赋,屈原之属、诗赋略收入歌词与辞赋创作。下分:赋,屈原之属、陆贾之属、荀卿之属、杂赋;歌诗陆贾之属、荀卿之属、杂赋;歌诗(歌词歌词)。汉志汉志六大类涵盖汉代当时的知识结构观六大类涵盖汉代当时的知识结构观念,而贯串其中的则是为巩固封建帝国社会念,而贯串其中的则是为巩固封建帝国社会服务的儒家经典文化思想。服务的儒家经典文化思想。“不通不通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不可以读天下书。下书。艺文志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门户也。”清代王鸣盛清代王鸣盛十七
37、史商十七史商榷榷汉书十六汉书十六汉艺文志考证汉艺文志考证引金榜语引金榜语 六分法到三国曹魏开始改动。六分法到三国曹魏开始改动。隋书隋书经籍经籍志志云:云: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中经。秘书监荀勗又因。秘书监荀勗又因中中经经更著更著新簿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38、;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二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部。万九千九百四十五部。丙部则是从丙部则是从汉志汉志的六艺略中的的六艺略中的春春秋秋类独立出来的史书,其原因是史书的类独立出来的史书,其原因是史书的体制与撰述在汉代已趋发达繁荣,书籍甚体制与撰述在汉代已趋发达繁荣,书籍甚多,所以从六艺略分出来,自成一大类。多,所以从六艺略分出来,自成一大类。同时把供治政参考的类书同时把供治政参考的类书皇览皇览也附入也附入其类,于是成为后世的史部。至于丁部是其类,于是成为后世的史部。至于丁部是诗赋略的扩充,加上汉以后的图像赞颂,诗赋略的扩充,加上汉以后的图像赞颂
39、,便是后世的集部。便是后世的集部。六分法变为四分法,是书籍归并的结果。六分法变为四分法,是书籍归并的结果。儒家经典依旧很多,仍为大类;史书越来儒家经典依旧很多,仍为大类;史书越来越多,必须从六艺略中独立出来,自成大越多,必须从六艺略中独立出来,自成大类;诸子书除儒道杂家外,各家书籍日益类;诸子书除儒道杂家外,各家书籍日益稀少,于是跟兵书、数术、方技归并为一稀少,于是跟兵书、数术、方技归并为一大类;诗赋发展繁荣,作品越来越多,也大类;诗赋发展繁荣,作品越来越多,也仍居大类。显然,各类书籍的多少,反映仍居大类。显然,各类书籍的多少,反映各门类文化知识的社会需要和地位,取决各门类文化知识的社会需要和
40、地位,取决于国家社会制度。于国家社会制度。秦汉以后,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经过秦汉以后,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经过六朝及南北朝分裂,日渐改善,趋于巩固,出现六朝及南北朝分裂,日渐改善,趋于巩固,出现隋唐统一。与此相应,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稳固,隋唐统一。与此相应,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稳固,著述不衰;诸子以儒、道、杂家及佛教、道教为著述不衰;诸子以儒、道、杂家及佛教、道教为主,有所发展;六朝国运短促。出于总结封建国主,有所发展;六朝国运短促。出于总结封建国家历史经验,官私著史发展很快,各类史学书籍家历史经验,官私著史发展很快,各类史学书籍甚多;文学繁荣适合封建官僚制度的需要,出现甚多;文学繁荣适
41、合封建官僚制度的需要,出现维护皇权的应用文体与文章写作及创作,导致个维护皇权的应用文体与文章写作及创作,导致个人专集及文集的编辑。人专集及文集的编辑。六朝以至整个封建社会阶段的知识结构的发六朝以至整个封建社会阶段的知识结构的发展趋势:经典稳定,诸子限制,史学发展,文学展趋势:经典稳定,诸子限制,史学发展,文学繁荣。因而与之相适应的四部分类法兴起、发展、繁荣。因而与之相适应的四部分类法兴起、发展、存在历存在历2000年,其中的变动只是内部的子目进行年,其中的变动只是内部的子目进行若干调整。若干调整。甲乙丙丁的四部分类,调整为经史子集甲乙丙丁的四部分类,调整为经史子集四部,是晋朝李充正式确定的。他
42、在整理四部,是晋朝李充正式确定的。他在整理晋元帝时皇宫藏书时,用晋元帝时皇宫藏书时,用中经新簿中经新簿校校核,编成核,编成元帝四部书目元帝四部书目,以,以“五经为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丁部”,“秘阁以为永制秘阁以为永制”(文选文选李善李善注引臧荣绪注引臧荣绪晋书晋书),即为经、史、子、,即为经、史、子、集部次,一直沿用至今。集部次,一直沿用至今。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是最早全面采用四部分类的是最早全面采用四部分类的史志目录。其四部后序中都说明归类。史志目录。其四部后序中都说明归类。经部后序云:经部后序云:班固列六艺为九种,或以纬书解班固
43、列六艺为九种,或以纬书解经,合为十种。经,合为十种。史部后序云:史部后序云:班固以史记附班固以史记附春秋春秋,今开其,今开其事类,凡十三种,别为史部。事类,凡十三种,别为史部。子部后序云:子部后序云:汉书汉书有诸子、兵书、数术、有诸子、兵书、数术、方伎之略,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方伎之略,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集部后序云:集部后序云: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伸之,合为三种,谓之集部。伸之,合为三种,谓之集部。需要说明:需要说明:隋志隋志在四部最后,附道录、佛录,在四部最后,附道录、佛录,但无细目,仅分类统计种数、部数、卷数。但无细目,仅分类统计种
44、数、部数、卷数。因此,自因此,自隋志隋志开始,四部之后或附开始,四部之后或附道录、佛录,则其分类虽四而实六。与将道录、佛录,则其分类虽四而实六。与将道、佛两类并入子部的分类法稍稍有别。道、佛两类并入子部的分类法稍稍有别。其他书籍分类法其他书籍分类法其他书籍分类法:主要是南朝宋王俭其他书籍分类法:主要是南朝宋王俭七志七志与与梁阮孝绪梁阮孝绪七录七录。七志七志是七分法,据是七分法,据隋隋书书经籍志经籍志序所云,分类如下:序所云,分类如下: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诸子志:纪今古诸子。诸子志:纪今古诸子。文翰志:纪诗赋。文翰志:纪诗赋。军书志:纪兵书。军书志
45、:纪兵书。阴阳志:纪阴阳图纬。阴阳志:纪阴阳图纬。艺术志:纪方技。艺术志:纪方技。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附见道、佛,又附录附见道、佛,又附录七略七略、两汉、两汉艺文志艺文志、中经簿中经簿三个书目的阙书书目(见三个书目的阙书书目(见七录序七录序)。)。阮孝绪阮孝绪七录七录是五分法,也已佚失,唐释道宣是五分法,也已佚失,唐释道宣编编广弘明集广弘明集收有收有七录序七录序,存其分类,共,存其分类,共五部,附佛法、仙道二录,总称七录:五部,附佛法、仙道二录,总称七录:经典录内篇一:易部、尚书部、诗部、礼部、乐部、春秋部、论经典录内篇一:易部、尚书部、诗部、礼部、乐部、春秋部、论语部
46、、孝经部、小学部。语部、孝经部、小学部。记传录内篇二: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记传录内篇二: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土地部、谱状部、簿录部。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土地部、谱状部、簿录部。子兵录内篇三:儒部、道部、阴阳部、法部、名部、墨部、纵横子兵录内篇三:儒部、道部、阴阳部、法部、名部、墨部、纵横部、杂部、农部、小说部、兵部。部、杂部、农部、小说部、兵部。文集录内篇四: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文集录内篇四: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术技部内篇五:天文部、纬谶部、历算部、五行部、卜筮部、杂术技部内篇五:天文部
47、、纬谶部、历算部、五行部、卜筮部、杂占部、形法部、医经部、经方部、杂艺部。占部、形法部、医经部、经方部、杂艺部。佛法录外篇一:戒律部、禅定部、智慧部、疑似部、论记部。佛法录外篇一:戒律部、禅定部、智慧部、疑似部、论记部。仙道录外篇二:经戒部、服饵部、房中部、符图部。仙道录外篇二:经戒部、服饵部、房中部、符图部。(二)、书目分类法(二)、书目分类法书目分类是指目录书的分类。书目分类书目分类是指目录书的分类。书目分类与图书分类的依据不同,并不与历史时代与图书分类的依据不同,并不与历史时代的知识结构观念相联系,而是与立类人的的知识结构观念相联系,而是与立类人的着眼点相联系。换言之,立类人以何种原着眼
48、点相联系。换言之,立类人以何种原则分类,就把目录书的编制分为哪几类。则分类,就把目录书的编制分为哪几类。(二)、书目分类法(二)、书目分类法目录学中通行的分类主要有下述三种:目录学中通行的分类主要有下述三种:(1)据编目者分类)据编目者分类(2)据目录结构分类)据目录结构分类(3)据编制目的与收录范围分类)据编制目的与收录范围分类(1)据编目者分类)据编目者分类 清代汤纪清代汤纪槃薖文乙集槃薖文乙集周郑堂别集周郑堂别集说:说:目录之书,树舆中垒,流派有三:曰朝廷官簿,目录之书,树舆中垒,流派有三:曰朝廷官簿,曰私家解题,曰史家著录。曰私家解题,曰史家著录。从刘向开始,目录书有三个流派,亦即三大
49、从刘向开始,目录书有三个流派,亦即三大类:一是朝廷官薄,是指官修目录,即由政府主类:一是朝廷官薄,是指官修目录,即由政府主管机构编辑的官藏书目,如宋代管机构编辑的官藏书目,如宋代崇文总目崇文总目、清代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等等。二是私家解题,是等等。二是私家解题,是指私家据自己藏书编辑的目录,即私家目录,如指私家据自己藏书编辑的目录,即私家目录,如宋代晁公武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明代高儒、明代高儒百川书百川书志志等等。三是史家著录,指历代正史所编撰的等等。三是史家著录,指历代正史所编撰的当代所藏书籍目录,即史志目录,如当代所藏书籍目录,即史志目录,如汉书汉书艺文艺文志志、隋书隋
50、书经籍志经籍志等等。等等。(2)据目录结构分类)据目录结构分类余嘉锡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目录学发微:“目录之书有三类,一曰部类之后有小目录之书有三类,一曰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二曰有小序而无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二曰有小序而无解题;三曰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解题;三曰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其一如其一如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四库全书总四库全书总目目等,其二如等,其二如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其三如,其三如唐书唐书经籍志经籍志、宋史宋史艺文志艺文志等等。等等。(3)据编制目的与收录范围分类)据编制目的与收录范围分类 将反映我国古籍的目录分成综合目录、学科将反映我国古籍的目录分成综合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