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八年级第三单元文言文1、三峡郦道元2、答谢中书书陶弘景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4、与朱元思书吴均一、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
2、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如果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三峡对比阅读1 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绕行)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选自游大理日记)(注释)派:量词。界:隔断。清碧:溪水名。下流:河流的下游。蹑:踩、踏。穹:隆起。骈:并列。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又向南走,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从峡中
4、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溪北踏着山冈向西上登,行了二里,有坟丘在左面山冈之上,是阮尚宾的坟墓。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一扇门,上边高耸下面陡峭,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隐天蔽日(天气)B或王命急宣(有的人)C有峰东环而下(环绕)D不见曦月(晨曦)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属引凄异 下车引之B即清碧之下流也 送孟浩然之广陵C与对崖骈突如门 未复有能与
5、其奇者D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屠乃奔依其下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5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1C2D3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4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溪破其中出。三峡对比阅读2 晨起,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
6、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复行二十里,过上方广,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暝色四下,始返。(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有删改)(注释)方广:佛寺。阈(y):门槛。早上起来,顺山路登上天台山绝顶华顶峰。峰顶上,四
7、处的荒草被劲风吹得纷纷倒伏,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约有一寸多厚。而回顾峰下四周的山峦上,美丽的鲜花与碧玉般的绿树,远远望去觉得非常玲珑明晰。山脚下山花盛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是因为高处寒冷所造成的。走完二十里路,经过上方广,到达石梁,在昙花亭敬佛,已无暇去仔细观赏石梁飞瀑的奇景。往下走到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然觉得它似乎从天际倾泻下来一样。听说断桥、珠帘水尤其是著名胜景,僧人说吃过饭再去还来得及往返,于是由仙筏桥先去山后。翻过一座山岭,顺着溪涧走八九里,就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飞泻而下,回旋流转,经过三道溪湾。最上面的层次是断桥,有两块巨石倾斜而相结联,溪水迸流两石之间,浪花飞溅,汇
8、合后流转入潭;中间的层次,两巨石相对峙有如窄门,溪水为窄门所约束,流势很汹涌;最下面的层次,潭的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受到门槛阻隔,只能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台瀑布每台都高达数丈,各级的景观都很神奇,但溪流顺台级而下流,弯转的地方被溪湾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又一里多路,就是珠帘水,溪水倾泻而下的地方很平坦宽阔,水的流势因此缓和、散漫,扫泪流水弥漫潭内。夜色四处降下时,才返回。1、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字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草上结霜高寸许”中的“许”在词典中的义项有“赞许”“表示约计的数量”等,由此推断“许”在文中之意为“表示约计的数量”。B联系上下文,根据后面的“断桥、珠帘尤胜”
9、可推知“闻断桥、珠帘尤胜”中“闻”的意思是“有名”。C根据成语“字里行间”中“间”的意思,可推知“水碎迸石间”中“间”的意思是“中间”。D回忆课文中的“结友而别”可推知“循级而下”中的“而”是连词,没有实义。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B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C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D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晨起,循路登绝顶。4、甲乙两文都写到瀑布,有何异同?两文段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请简单说说这是一种
10、怎样的情感?1B2C3(我)清晨起床,沿着山路登上极高的峰顶。4相同点:两文中的瀑布都有高(落差大)、急(流速快)的特点。不同点:乙文中瀑布还有“旋转三曲”的特点。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三峡对比阅读3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青。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注纡:弯曲;形容:形状;类:相似;泠泠:声音清脆。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很曲折。两岸山峰重重叠叠,要不是中午或半夜,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
11、色,很多像某种东西的形状,树木高大茂密,从冬到春全部如此。猿啼的声音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清越不断。1甲乙两文都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_对三峡之景的描述,选自他_一书。甲文主要描写的是三峡中的巫峡之景,乙文主要描写的则是三峡中的_之景。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略无阙处_ (2)乘奔御风_(3)自黄牛滩_ (4)泠泠不绝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4甲文中写到高猿长啸,乙文中写到猿鸣至清,试思考两篇文章描写猿鸣的作用有什么不同?1 郦道元 水经注 西陵峡 2 同缺 飞奔的马 从 停止,断 3(1)重重叠
12、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极陡峭的山崖有的高达一千多丈,那山石的颜色形状,大多是相类似的。4甲文用高猿长啸烘托出三峡秋景的悲凉。乙文用猿鸣至清以声写静,反衬三峡山谷的幽静。二、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清晨的
13、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PPT模板 http:/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小石潭记)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
14、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青树翠蔓()(4)俶尔远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甲乙两
15、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在描写方法上有何不同。(3分)4两文作者都人生不得志,寄情山水,但情感却不同。请加以概括。(4分)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1)五色交辉交辉 交相辉映交相辉映(2)四时四时俱备 四季四季(3)青树翠蔓翠蔓 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藤蔓(4)俶尔俶尔远逝 忽然忽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在描写方法上有何不同。(3分)清澈、透明、纯净。甲文用清澈、透明
16、、纯净。甲文用“清流见底清流见底”正面写水的清澈。乙文借游鱼侧面写水的清澈。正面写水的清澈。乙文借游鱼侧面写水的清澈。4两文作者都人生不得志,寄情山水,但情感却不同。请加以概括。(4分)甲文作者陶醉于自然山水,有自得之情;乙文作者谪贬后郁闷,寄情山水只得到短暂的欢愉,甲文作者陶醉于自然山水,有自得之情;乙文作者谪贬后郁闷,寄情山水只得到短暂的欢愉,一旦触景,又会伤情。一旦触景,又会伤情。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2与施从事书吴均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呜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选
17、自欧阳询艺文类聚卷7)故鄣县往东三十里,有座青山,悬崖陡峭,连接云霄,山峰直插银河;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竞飞;喝水的猿猴,手臂相接,探头水面。秋露变为霜,春草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春罗被径()(4)风雨如晦()2.用现代汉语翻一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归飞之鸟,千翼竞来。3.陶弘景和吴均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这两封书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请从艺术手法
18、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各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4分)1.(1)全,都 (2)坠落 (3)同“披”,覆盖。(4)昏暗,不明2.(1)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2)还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3.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各归纳出一个共同点,得 2 分;结合文本分析,得 2 分。艺术手法有:(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3)多种感官角度:(4)多种修辞手法:(5)动静结合;(6)色彩变化;(7)远近高低的视角等。思想感情有:(1热爱自然,娱情山水;(2)避世退隐,鄙弃名利;(3)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等。示例;艺术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分)如
19、与谢中书书中“高峥入云”,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干天,都写出了山之高竣(2分);思想情感方面,两位作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热爱(2 分)。PPT模板 http:/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选自柳宗元姆潭西小丘记)注释: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嵌(q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罴(p):棕熊。(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
20、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1.解释加点词。(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根据上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6分)(1)答谢中书书 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
21、色的特点,钴潭西小丘记 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2分)(2)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1.(1)交相辉映(2)四季(3)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4)向西北,朝西北2.(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2)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3.(1)奇 奇状(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做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22、把向上的岩石比做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三、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
23、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PPT模板 http:/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注释】既望:农历十六日。属:致意,引申为劝酒。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冯(png)虚御风: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冯虚,凭空、凌空。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
24、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1处,2分)苏 子 与 客 泛 舟 游 于 赤 壁 之 下。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念无与乐者()但少闲人()水波不兴()出于东山之上()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甲段中“闲人”指不贪恋名
25、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4分)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一起;只;起,作;从。3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4.(1)清风明月,泛舟江上,悠闲自在;(2)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2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6、。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注释: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夕岚:傍晚的山光。勒:抑制。夕舂:夕阳 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受用:享受。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哪能和俗人说
27、呢!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安可为俗士道哉()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法上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B【乙】文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写法上通
28、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C【甲】文篇末的议论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D【乙】文篇末的议论表现出作者孤芳自赏、超凡脱俗、倚世独立和不与世俗往来的情怀。4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3分)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2)怀民亦未寝(睡觉)(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4)安可为俗士道哉(怎么)2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2分)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
29、最浓艳。(2分)3(3分)D4(3分)苏轼借月书写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派遣的豁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示例: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以上三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PPT模板 http:/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
30、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方山子传节选)【注释】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o),字季常。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宗:尊崇,敬仰。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然:惊奇注视的样子。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他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一班侠士都敬重他。渐渐年龄大了一些,他改变了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显扬于当代,但是始终不得志。于是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住的地方叫岐亭。【他住茅屋,吃素食,不与尘世上的人来往;他不坐车马,不穿礼服,不戴礼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
31、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瞧着我,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他请我住到他家去。他家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的意思。(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32、(断两处)(2分)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2.(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3.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4.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四、与朱元思书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33、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没有一丝风,烟雾也都消散干净,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
34、,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PPT模板 http:/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
35、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注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限日:遮挡阳光。幽岫:幽深的山穴。重:向往。竹实: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难
36、道是虚言吗!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互相轩邈轩邈_(2)窥谷忘反反_(3)蝉吟鹤唳唳_(4)岂岂徒语哉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经纶世务者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者B.猿则则百叫无绝 至则则无可用C.与与朱元思书 借旁近与与之D.梅溪之之西 山川之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有关语句并简要分析。5.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1)往高处或远处伸展 (2)同“返”,返回 (3)叫 (4)难道2.B;解析:A.的人;B.连词/却;C.给;
37、D.的。3.(1)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2)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都已经俱全了。4.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深。5.抒发了作者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和避世退隐的思想感情。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2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
38、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有删改)【注】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墙援:篱笆墙。动弥旬日:常常住满十天。泰:安适。忧望:挂念,盼望。微之: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瞥然:形容时间短暂。【乙】【乙】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
39、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景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千余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围成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成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和水池中。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了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挂念,现因此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来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
40、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我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平生的老朋友,距离我万里之遥,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1)猛浪若奔 奔:_(2)窥谷忘反 反:_(3)修竹千余竿 修:_(4)去我万里 去: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2)大抵若是,不能殚记。3.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具体分析。甲文:_。乙文:_。1.(1)飞奔的马(2)同“返”,返回(3)长长的(4)距离2.(1)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息
41、下来。(2)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重点词: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2)句重点词:若是,像这样。3.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对美好自然的爱慕以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表达了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思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甲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对追求功名利禄者的鄙视;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思念之情。PPT模板 http:/ 五泄水石俱奇绝,别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但恨无青莲之诗、子瞻之文,描写其高古濆薄之势,为缺典耳。石壁青削,似绿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
42、,石色如水浣净,插地而生,不容寸土。飞瀑从岩颠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宇宙间一大奇观也。因忆会稽赋有所谓“五泄争奇于雁荡”者,果尔,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暮归,各得一诗。余诗先成,石篑次之,静虛、公望、子公又次之。所目既奇,诗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是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命,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选自袁宏道五泄二)【注】五泄: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濆(pn)薄:冲激,激荡。雁荡:山名。牛鬼蛇神:比喻作品虛幻怪诞。魈(xio):传说中的山林之怪。谛观:仔细看。【参考译文】五泄水石都堪称奇绝,离开它三天后,在梦中仿佛还能听到那波涛奔涌的声音
43、,只遗憾没有李白的诗、苏轼的文,描写五泄高雅古朴激荡之势,真是憾事。石壁青翠而陡峭,好像绿芙蕖,有一百多仞高,像城墙一样四周环绕,石头的颜色好像是被水洗过一样干净,拔地而起,上面没有一点泥土。飞瀑从岩石的顶部落下来,声若奔雷势如海涌,声音传到几里外,那飞瀑巨大好像是十围粗的玉石,真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观啊!我于是想起会稽赋中有“五泄争奇于雁荡”这样的话,果真如此,那么雁荡山的奇美,又当怎么样呢?晚上回来,我们各自写了一首诗。我的诗先写成,其次是石篑,然后是静虚、公望、子公。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已经很奇特了,我们的诗也就变幻恍惚,无比怪诞,不知道写的是些什么话。这时已是午夜,山魈猛虎的叫声,似乎就在床
44、边。我们彼此看看对方,须眉毛发全都竖起来,一个个都像是见到了鬼一样。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猛浪若若奔 俱若若鬼矣B.蝉则千转转不穷 哀转转久绝C.猿则百叫无绝绝 绝绝巘多生怪柏D.有时时见日 四时时俱备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3.语段(一)第三段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语段(一)和语段(二)同为描写山水的小品文,它们在主旨表达上有何异同?1.A解析:1.A项,都是“像”的意思;B项,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婉转;C项,断绝/极高的;D项,时候/季节
45、。故选A。2.(1)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2)(那么)雁荡山的奇美,又当怎么样呢?【重点要翻译出“戾”“息”“窥”“反”“奇”“复”等字词】3.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写景,写出了富春江两岸山高、树茂、林幽静的环境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4.同:都赞美了山水(自然景物)的美好(奇妙、神奇、美丽)。异:语段(一)表现了对热衷功名利禄之人的鄙视;语段(二)体现了与好友同赏山水归来后的趣味。PPT模板 http:/ 【乙】宜都记日: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
46、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郦道元水经注)【注】形容:形状,形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参考译文】【乙】宜都记说: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迂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有多种颜色,形状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林木高而茂密,从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47、)A互相轩邈邈:高B经纶世务者者:的人C非日中夜半非:不是D其石彩色彩:颜色(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一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景象。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分别通过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景观,寄托了作者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4)【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1)A(2)D(3)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名利之心。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4)“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烘托山之高;“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烘托三峡秋景的清寒幽静。解析:(1)邈:远。这里用作动词,向远处伸展。(2)【乙】文只是单纯写景,并未托物言志。(3)关键词:戾、息关键词:响、泠泠(4)烘托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结合【乙】文具体内容,从中找出符合要求的语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感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