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述而篇(共38章)7 71 1 子曰: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窃比于我老彭。于我老彭。”7 72 2 子曰: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不倦,何有于我哉?”7 73 3 子曰: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 74 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7 75 5 子曰: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见周公。”7 76 6 子曰: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志于道,据于德
2、,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7 77 7 子曰: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焉。”7 78 8 子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 79 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 710 10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子於是日哭,则不歌。7 711 11 子谓颜渊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路曰:“子行子行三军,则谁与?三军,则谁与?”子曰:子曰:“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3、必也临事而惧,好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谋而成者也。”7 712 12 子曰: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7 713 13 子之所慎:齐、战、疾。子之所慎:齐、战、疾。7 714 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7 715 15 冉有曰: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夫子为卫君乎?”子贡子贡曰:曰:“诺。吾将问之。诺。吾将问之。”入,曰:入,曰:“伯夷、伯夷、叔齐何人也?叔齐何人也?”曰:曰:“古之贤人也。古之
4、贤人也。”曰:曰:“怨乎?怨乎?”曰: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出,曰:“夫子不为也。夫子不为也。”7 716 16 子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云。”7 717 17 子曰: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可以无大过矣。”7 718 18 子所雅言,诗、书、执行,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皆雅言也。7 719 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女奚不曰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 720 20 子曰: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以求之者也。”7 721 21 子不语:怪、力、乱、神。子不语:怪、力、乱、神。7 722 22 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 723 23 子曰: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天生德于予,恒魋(tutu)其如予何?其如予何?”7 724 24 子曰: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
6、子者,是丘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也。”7 725 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 726 26 子曰: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子曰:“善人,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恒矣。”7 727 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 728 28 子曰: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
7、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之,知之次也。”7 729 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7 730 30 子曰: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至矣。”7 731 31 陈司败问: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昭公知礼乎?”孔子孔子曰:曰:“知礼。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
8、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 732 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之。7 733 33 子曰: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子,则吾未之有得。”7 734 34 子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 735 3
9、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有诸?诸?”子路对曰:子路对曰:“有之。诔曰:有之。诔曰:祷尔祷尔于上下神祗。于上下神祗。”子曰:子曰:“丘之祷久矣。丘之祷久矣。”7 736 36 子曰: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不孙也,宁固。”7 737 37 子曰: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7 738 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17.1子曰: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比于我老彭。”【注释】【注释】述而不作:只传述古人著作而不创作。信而好古
10、:相信、爱好古代的文化。老彭:商代的贤大夫彭祖。一说指老子和彭祖。【译文】【译文】孔子说:“继承传授而不去改变创作,忠实并遵从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7.27.2子曰: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注释】【注释】默而识(zh)之: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识:记住。诲:教导,教诲。何有于我哉:“于我何难之有”的倒装和省略,【译文】【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掌握知识,学习上从不满足,教导他人从不厌倦,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7.37.3子曰: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1、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释】【注释】德之不修:不修德。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讲:前人多注为“讲习”。闻义不能徙:听到合义理的事不能全力以赴去做。徙:迁移。【译文】【译文】孔子说:“有的人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能去讲求,知道了何为道义却不能践行,自己不好的地方却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啊。”7.4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注释】【注释】燕:通“闲”。朱熹集注:“燕居,闲暇无事之时。”申申:容貌舒缓。夭夭:态度和悦。【译文】【译文】孔子闲暇的时候,情趣盎然,态度温和,潇洒自如。7.57.5子曰: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
12、复梦见周公!见周公!”【注释】【注释】甚矣,吾衰也:即“吾衰也,甚矣”,我衰老得太厉害了。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辅佐武王、成王执掌天下。鲁国的始祖,孔子认为他是圣人,对他非常崇拜。【译文】【译文】孔子说:“老了,我已衰老成这样了!很久我都不再梦见周公了啊!”7.67.6子曰: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于艺。”【注释】【注释】艺:即六艺。有初级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写字和算术等内容。也有高级六艺:指礼乐易诗书春秋。是孔子教学的内容。【译文】【译文】
13、孔子说:“(一个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立身之基,以仁为本,致力于六艺之中。”7.77.7子曰: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焉。”【注释】【注释】束脩(xi):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脩:干肉,又叫脯。每条脯为一脡,十脡为一束。【译文】【译文】孔子说:“只要带一束干肉来见我,我没有不施教于他的。”7.87.8子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注释】愤: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悱: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隅(y):角。【译文】【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
14、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知道一个角,他不能以此推知其它三个角,也不再教他了。”7.9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译文】【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进餐,从来没有吃饱过。7.10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译文】【译文】孔子在吊丧哭过的一天里,是不会再唱歌的。7.117.11子谓颜渊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路曰:“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行三军,则谁与?”子曰:子曰:“暴虎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
15、也临事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注释】【注释】舍之则藏:不用我就藏起来。舍:舍弃,不用。惟我与尔有是夫: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尔:你。是:这种。夫:语气词,相当“吧”。子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谁与:和谁一起。与:一起,共同,动词。暴虎冯(p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徒步过河。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吕氏春秋引此高诱注:“无兵搏虎曰暴,无舟渡河曰冯。”【译文】【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是用于世就去干,不能用于世就隐匿,恐怕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了!”子路问
16、:“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那么打算选谁作你的助手呢?”孔子说:“赤手和虎搏斗,蹚水过河,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会和他共事的。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画而有把握成功的人才行。”孔子当着子路的面盛赞颜渊,本来运用的就是旁敲侧击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要子路虚心学文,加强修养。谁知他侧面教育不行,不仅听不进去,反而仍然表现出争强好胜,出言不逊。孔子则转侧面教育为当面批评,而且言辞非常犀利,毫不留情。孔子既有旁敲侧击,又有正面批评,既有当面堵截,又有“循循然善诱”,正面疏导。7.127.12子曰: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17、,从吾所好。”【注释】【注释】而:如果。虽执鞭之士:即拿着鞭子为当官人开路的差役。【译文】【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追求,即像拿着鞭子为人赶马车这样的事,我也会去做的。如果不可以去追求,我还是做我喜欢做的事吧!”7.137.13子之所慎:齐,战,疾。子之所慎:齐,战,疾。【注释】【注释】齐:通齐:通“斋斋”,斋戒,古代祭祀前要沐浴,斋戒,古代祭祀前要沐浴,戒荤,穿戴干净衣服以此来表示虔诚,叫做斋戒荤,穿戴干净衣服以此来表示虔诚,叫做斋戒。戒。战:战争。战:战争。【译文】【译文】孔子所慎重对待的事是:斋戒,战争,疾病。孔子所慎重对待的事是:斋戒,战争,疾病。7.14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
18、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注释】【注释】韶:舜时的乐曲。三月:泛指长时间。斯:这样。【译文】【译文】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后,沉醉得三个月都不知肉的味道。说:“没想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地!”7.157.15冉有曰:冉有曰:“夫子夫子为为卫君乎?卫君乎?”子贡曰:子贡曰:“诺,吾将问之。诺,吾将问之。”入,曰:入,曰:“伯夷、叔齐何伯夷、叔齐何人也?人也?”曰:曰:“古之贤人也。古之贤人也。”曰:曰:“怨怨乎?乎?”曰: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出,曰:“夫夫子不为也。子不为也。”【注释】【注释】为:帮助。
19、卫君:卫出公蒯(kui)辄,蒯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太子蒯聩的儿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被逐出卫国逃到晋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晋国为侵略卫国,送蒯聩回卫国与蒯辄争夺君位。蒯辄父子俩争夺君位,与伯夷、叔齐兄弟俩相让君位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可以看出孔子对蒯辄的态度。诺:应答的声音。求仁而得仁:孔子认为伯夷、叔齐互让君位是为求仁,他们这样做已得了仁,即使最终饿死了,也不会有怨恨。【译文】【译文】冉有说:“我们先生会去帮助卫国国君吗?”子贡说:“是吗?我去问问看。”子贡进去孔子问:“伯夷和叔齐是怎样的人啊?”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啊。”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回答说:“追求
20、仁德而得到了仁德,还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子贡退了出来,告诉冉有说:“我们先生不会帮助卫君的。”本章关涉人物众多,背景复杂,情节颇为曲折,人物个本章关涉人物众多,背景复杂,情节颇为曲折,人物个性也十分有趣。先从卫灵公谈起,卫灵公治国有方,但为人性也十分有趣。先从卫灵公谈起,卫灵公治国有方,但为人无道,其夫人南子品行不端,臭名远播。无道,其夫人南子品行不端,臭名远播。“治国者必先齐其治国者必先齐其家,齐家者必先修其身。家,齐家者必先修其身。”卫灵公身不修,家不齐,教子无卫灵公身不修,家不齐,教子无方,其太子蒯聩仇视南子,并欲加害,卫灵公知道后发怒,方,其太子蒯聩仇视南子,并欲加害,卫灵公知道后发怒
21、,欲行惩治,蒯聩跑到晋国。卫灵公死了,国人推立蒯聩的儿欲行惩治,蒯聩跑到晋国。卫灵公死了,国人推立蒯聩的儿子,即卫灵公的孙子,蒯辄为国君,即卫出公,也就是本章子,即卫灵公的孙子,蒯辄为国君,即卫出公,也就是本章的的“卫君卫君”。卫出公的父亲蒯聩知道儿子立为国君,于是借。卫出公的父亲蒯聩知道儿子立为国君,于是借晋国兵力攻打卫君,以期夺回君王之位,卫出公率兵拒之。晋国兵力攻打卫君,以期夺回君王之位,卫出公率兵拒之。父子相残,祖孙三代如出一辙。父子相残,祖孙三代如出一辙。卫出公新任国君,冉求、子贡担心孔子会去帮助卫君。卫出公新任国君,冉求、子贡担心孔子会去帮助卫君。因孔子以天下之任为己任,对天下之事
22、采取因孔子以天下之任为己任,对天下之事采取“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为天下黎民苍生着想,的态度,为天下黎民苍生着想,“不羞污君不羞污君”,不以侍奉坏,不以侍奉坏君王为耻辱。冉求、子贡两弟子忧虑不是没有道理。两个弟君王为耻辱。冉求、子贡两弟子忧虑不是没有道理。两个弟子心里如此想,但不便直言相问。若是子路在场,一定口无子心里如此想,但不便直言相问。若是子路在场,一定口无遮拦,遮拦,“率而率而”逼问,或者面露逼问,或者面露“不悦不悦”。冉求不愧是孔门。冉求不愧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多谋略善筹划,故意问子贡:政事科的高材生,多谋略善筹划,故意问子贡:“夫子为卫夫子为卫君乎?君乎?”老师会帮助卫出
23、公稳定政权吗?子贡也不愧是孔门老师会帮助卫出公稳定政权吗?子贡也不愧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善于辞令,当即许诺,言语科高材生,善于辞令,当即许诺,“吾将问之。吾将问之。”冉求冉求幕后操纵,子贡前场表演;冉求善谋,子贡善说;两人相得幕后操纵,子贡前场表演;冉求善谋,子贡善说;两人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益彰,互为补充。子贡出场询问孔子,或者说打探孔子,不是单刀直入,而是迂回曲折,子贡出场询问孔子,或者说打探孔子,不是单刀直入,而是迂回曲折,云天雾罩,进去问道:云天雾罩,进去问道:“伯夷、叔齐何人也?伯夷、叔齐何人也?”开口问伯夷、叔齐,不开口问伯夷、叔齐,不知何意,孔子回答说:知何意,孔子回答说:“古之
24、贤人也。古之贤人也。”为什么是为什么是“贤人贤人”呢?伯夷、呢?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叔齐谦让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叔齐谦让伯夷,伯夷不同意,遂逃去。伯夷不同意,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去。”其后武王攻打商纣王,其后武王攻打商纣王,伯夷、叔齐叩马谏阻。武王灭商,他兄弟二人耻食周食,隐居首阳山,伯夷、叔齐叩马谏阻。武王灭商,他兄弟二人耻食周食,隐居首阳山,采野菜食,采野菜食,“遂饿而死。遂饿而死。”他们以天下相让而不争。这些史实,在当时他们以天下相让而不争。这些史实,在当时传为美谈,妇孺皆知,子贡不可能不知道,
25、明知故问。传为美谈,妇孺皆知,子贡不可能不知道,明知故问。“何人也何人也”一问,一问,“贤人也贤人也”一答。子贡意犹不足,又逼一问,一答。子贡意犹不足,又逼一问,“怨乎?怨乎?”后悔而有怨言后悔而有怨言吗?意思是他们让国不争,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能无怨言吗?孔子吗?意思是他们让国不争,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能无怨言吗?孔子回答说:回答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仁仁”所包涵的美德很多,这里是所包涵的美德很多,这里是以礼让为仁,兄弟相敬,表现为以礼让为仁,兄弟相敬,表现为“悌悌”。以国相让表现为。以国相让表现为“礼礼”,“礼礼”“”“悌悌”均是仁德的外用。均是仁德的外
26、用。“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仁,斯仁至矣。”“”“求仁而得求仁而得仁。仁。”又有什么可以后悔而埋怨的呢?子贡从孔子对伯夷由衷的赞扬、又有什么可以后悔而埋怨的呢?子贡从孔子对伯夷由衷的赞扬、透僻的分析中,看出孔子对卫君的态度:一个是父子争国而相残,一个透僻的分析中,看出孔子对卫君的态度:一个是父子争国而相残,一个是兄弟让国而成仁。子贡于是离开孔子,出来对冉求说:是兄弟让国而成仁。子贡于是离开孔子,出来对冉求说:“夫子不为夫子不为也。也。”子贡给冉求作了汇报,结论是子贡给冉求作了汇报,结论是“老师不会帮助卫出公。老师不会帮助卫出公。”一场迂一场迂回曲折的师生之间的外交辞令演习结束,老师还蒙在鼓里,
27、然而子贡、回曲折的师生之间的外交辞令演习结束,老师还蒙在鼓里,然而子贡、冉有所要打听的事情已经是清清楚楚。最高的外交手段表现在于达到目冉有所要打听的事情已经是清清楚楚。最高的外交手段表现在于达到目的而不暴露目的,的而不暴露目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太上不知有之(老子太上不知有之(老子语)。语)。”子贡不愧为善于辞令的外交家,不愧为孔门言语科高材生,连子贡不愧为善于辞令的外交家,不愧为孔门言语科高材生,连老师都能蒙混过去。孔子弟子编纂论语时,孔子已经去世,若孔子老师都能蒙混过去。孔子弟子编纂论语时,孔子已经去世,若孔子在世,知道冉求、子贡的问话技巧,一边会颔首点头,一边
28、或许会在世,知道冉求、子贡的问话技巧,一边会颔首点头,一边或许会“微微哂哂”,或许会斥其,或许会斥其“善佞善佞”。7.167.16子曰:子曰:“饭疏食饭疏食,饮,饮水水,曲,曲肱肱而枕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如浮云。”【注释】【注释】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饭,吃,名词作动词。曲肱(gng)而枕之:把胳膊弯曲起来当枕头枕着。肱,从腕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枕,枕着,动词。【译文】【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淡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那不合道义得来的富和贵,对我来说,犹如天边浮云一样,还值得在意啊。”7.177.17子曰:子曰:“加
29、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以无大过矣。”【注释】【注释】易:又称周易或易经,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书。【译文】【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让我五十岁的时候去学易,就可以没有大的过失了。”7.18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皆雅言也。【注释】【注释】雅言:当时中原通行的语言,相当现在的普通话。孔子平时用鲁国的方言讲话,读诗、书和赞礼则用雅言。【译文】【译文】孔子有时用雅言。在读诗经、尚书,或是在主持礼仪活动时。都是用的雅言。7.19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曰:“女奚不曰:其为人
30、也,发愤忘食,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注释】【注释】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大夫,封地在叶城故称叶公。女:通“汝”。奚:为什么。云尔:如此罢了。云:如此。尔:通“耳”,罢了,而已。【译文】【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为人怎样,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哪,发愤努力以致都忘了吃饭,快乐得竟忘掉了忧愁,以致于连自己就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等等啊。”7.207.20曰: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求之者也。”【译文】【译文】孔子说:“我不是圣人生来就知道一切,而是爱好古代文化,
31、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解读】【解读】本章记叙孔子对古代知识的追求。孔子认为从获取知识的角度看人有四个层次。“生而知之者”,第一等人;“学而知之者”,第二等人;“困而学之”,第三等人;“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指普通老百姓中那些不愿意学习的人,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困而不学”即“下愚”之人。他们是第四等人。孔子否定自己是“生而知之者”,承认自己是“学而知之”,并且喜好古代文献,敏而好学,发愤忘食。7.217.21子不语怪,力,乱,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注释】【注释】怪:怪异。乱:叛乱。【译文】【译文】孔子不谈论的有: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
32、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7.227.22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译文】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7.237.23子曰: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注释】【注释】桓魋(tu):宋国的司马。据史记记载,孔子离开卫国去曹国时经过宋国,与弟子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桓魋想杀死孔子,砍倒大树,孔子于是离开,他的弟子催他快跑,孔子便说:“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译文】【译文】孔子说:“天把德行赐予了
33、我,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7.247.24子曰: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也。”【注释】【注释】二三子:你们几个人,孔子这里指他的学生。隐:隐瞒。【译文】【译文】孔子说:“你们大家认为我有什么还隐瞒着吗?我没有什么隐瞒的啊。我没有一点不能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啊。”有关孔子的学问,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贡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子贡又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因其学问高深辽远无边无际,仰
34、不可企及,俯不可探究,进不得其门,登不得其阶梯,故而疑孔子学问有所隐藏。孔子有圣人之心,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智,因此,孔子直露胸臆,“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自问你们以为我有什么知识没有传授而有隐瞒吗?自答“吾无隐乎尔!”我没有什么隐瞒的,“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不仅是知识无隐藏,行动也不隐匿,浩然坦荡。本章文字可说明三点:一见其学问之广博,二见其为人之坦诚,三见其教学无私心,包括对儿子伯鱼的教育,以及对弟子的教育,犹如天地,无私载无私覆。7.25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注释】【注释】行:社会实践。【译文】【译文】孔子按四项内容教授:典籍文化,社会实践,
35、忠和信。7.267.26子曰: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者,斯可矣。”子曰: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为盈,约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注释】【注释】斯:就。恒:恒心。这里指保持好操守。亡而为有:没有却假装有。亡:通“无”。虚而为盈:空虚却假装充实。约而为泰:穷困却假装富足。约:贫困。泰:宽裕。【译文】【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无法见到了,但能见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孔子还说:“善人,我无法见到了,但能见到行善持之以恒的人
36、,也就可以了。没有装有,空虚却装做充实,穷困装富足,这种人是很难恒久(坚持美德的),真难啊!”7.27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宿。【注释】【注释】不纲:不用大网网鱼。纲:即网。弋(y)不射宿: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已归巢歇息的鸟。弋:用带生丝的箭射。宿:歇栖的鸟。【译文】【译文】孔子钓鱼,但不用绳网捕鱼。孔子射鸟,但不射栖宿巢中的鸟。7.287.28子曰: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知之次也。”【译文】【译文】孔子说:“可能有虽无知却敢创作的人,我没这种事。
37、多听,选择对的依从它;多看,选择对的而记住它,和“生而知之”相比则差一点。”7.29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也。”【注释】【注释】互乡:地名。据说这个地方的人惯于做坏事,不太讲道理。童子见:互乡的一个少年受到孔子的接见。与其进也:赞许他的进步。与:赞许。唯何甚:何必做得太过分。唯:语气词,无义。保:守,抓住不放。【译文】【译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以交谈,有个孩子来,孔子接见了他,弟子们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赞许他能
38、要求进步,而不是赞许他的不进步,何必做得太过分!一个人为了追求高洁而来,我赞许他的高洁,肯定他的现在而不肯定他的过去啊。”孔子在卫灵公篇中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互乡人蛮不讲理,纠缠不清,“难与言”,互乡童子却要拜见孔子,依孔子自己一贯言论,当属“不可与言”之类,孔子却偏偏又接见他,并与之言,令门徒十分疑惑。孔子“与进不与退,与洁不与往”,既往而不咎之言,皆为解门徒之惑而言。此行此言,表现孔子两点精神,一是“有教无类”的博大襟怀,凡愿受教育者,不论贤愚、不肖以及有过错者,皆在教之列。奖掖后学,鼓励后进,不遗余力,唯善是举。二是与人为善,明代袁了凡家庭四训说:“见
39、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为度也。”7.307.30子曰: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矣。”【注释】【注释】斯仁至矣:仁就可以达到。孔子认为“为仁由己”,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译文】【译文】孔子说:“仁啊仁,你很远很远吗?可是,如果我想要仁,那仁就会到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多种道德范畴的总和,它涵盖孔子提出的所有的道德子目,如:“礼义忠信,勇直刚强,廉清简约,恭宽敏惠
40、,温良俭让,敬孝诚和”等等40多个道德子目。因此,“仁”具有两重性,一是博大精深,广远无垠,二是具体而微,些微琐细,正如中庸论“中庸”一样:“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而又隐微),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也,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谈的就是“仁”细微琐碎,仁之易行,一般的匹妇匹夫都可以做到的,也如:伯夷、叔齐,孔子评价他们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伯夷之仁,只是做到了“仁”的一部分,“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即“仁”之清,而非“仁”的全体。所以孔子说
41、:我未见行仁而“力不足者。”7.317.31陈司败问: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昭公知礼乎?”孔孔子曰:子曰:“知礼。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之,曰:“吾闻君子不吾闻君子不党党,君子亦党乎?,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巫马期以告。子曰: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注释】【注释】陈:陈国。司败:即司寇。主管司法的官。昭公:鲁昭公,生姬,名裯。揖巫马期而进之:向巫马期作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巫马其:孔子的学生。党:偏袒。取于吴:从吴国娶
42、了夫人。取,通“娶”。娶妻。为同姓:鲁国国君是周公的后代,姓姬。吴国国君是太伯的后代,也姓姬。周代的礼法同姓不能结婚。吴孟子: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通常是其所生长的国名加她的本姓。鲁娶于吴,这位夫人的称号应是吴姬。但这样显然违法乱纪背了周代“同姓不婚”的礼法。为掩盖真相,故改称她为吴孟子。【译文】【译文】陈司败问道:“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恭请巫马期进来,说:“听说君子无偏私,君子也偏私吗?昭公从吴国娶的女子和他同姓,无奈只好叫她吴孟子。如果说昭公知礼,那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给孔子。孔子说:“我啊,真幸运啊。如果有了过失,人们就会知道。”7.327.32
43、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之。【注释】【注释】反:反复,重复。和(h):唱和,这里是跟着唱。【译文】【译文】孔子和人一起唱歌,如果那人唱得好,就一定请那人再唱,然后自己与之和唱去。7.337.33子曰:子曰:“文,文,莫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子,则吾未之有得。”【注释】【注释】莫:大约,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词。躬行君子:身体力行做一个君子。【译文】【译文】孔子说:“典章文献等,我大约还赶得上一般人。但身体力行地做个君子,我还没有达到。”7.347.34子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
44、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释】【注释】抑:只是。云尔:如此。【译文】【译文】孔子说:“如果要说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但学习不厌倦,并不知疲倦地教诲他人,则可说是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无法学到的啊。”7.357.35子疾子疾病病,子路请祷。子曰:,子路请祷。子曰:“有有诸?诸?”子路对曰:子路对曰:“有之;诔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子曰:“丘之丘之祷久矣。祷久矣。”【注释】【注释】疾:病。病:病得很重。祷:祈祷,祷告。有诸:有这事吗?诸:“之乎”的合音
45、。诔(li):向鬼神祈祷的文章。祇(q):地神。丘之祷久矣:孔子认为自己言行合于神明,所以说“丘之祷久矣”。【译文】【译文】孔子有病且加重,子路请求为他祷告。孔子说:“有这做法吗?”子路回答说:“有诔上说:为你向上上下下的神祇祷告。”先生说:“我已祷告很久很久了啊。”7.367.36子曰:子曰:“奢则不奢则不孙孙,俭则,俭则固固。与其不。与其不孙也,宁固。孙也,宁固。”【译文】【译文】孔子说:“奢侈就不恭顺,俭朴就简陋。与其不恭顺,宁可简陋。辅佐齐国在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人物,他俩相距一百多年,一个是管仲,一个是晏子。国君有什么,管仲就有什么,雕龙画凤,错彩镂金,十分奢侈;一个是晏子,衣着朴素,
46、居住简陋,连祭祀的猪腿都小得被器皿遮住看不见。为官奢侈,大肆铺排不好,过分俭朴,俭朴得连祭品都要节省,的确是“苟俭”。子贡一天问孔子说:“管仲失于奢,晏子失于俭,与其俱失矣,二者孰贤?”孔子认为奢俭最好的境界应该适度适中,做到“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如若做不到,与其奢侈张扬而不谦逊,还不如因俭省谦退而固陋。也就是说,宁取晏子之俭而固,不取管仲之奢而狂。7.377.37子曰: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注释】【注释】荡荡;宽广的样子。长:常。戚戚:忧愁的样子。【译文】【译文】孔子说:“君子坦荡宽广;小人忧心忡忡。”小人的典型特征是“患得患失”,“其未得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7.38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注释】【注释】恭:庄重。【译文】【译文】孔子温和而严厉,威武而不粗暴,谦恭而安详。【解读】【解读】本章是对孔子仪态的描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言也厉。”体现了孔子无过无不及的中和慈祥泰然的圣人气象。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