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ZIP , 页数:0 ,大小:2.52MB ,
文档编号:4711110      下载积分:3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471111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云出其山)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配套教学方案(35套打包).zip)为本站会员(云出其山)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配套教学方案(35套打包).zip

1、10小石潭小石潭记记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理清游记线索,品味语言,把握事物特点及描写方法。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第第 1 课课时时一、导入新课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 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 飞绝,万径人踪灭”。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什么样呢?下面就 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所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二、

2、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 永州八记等留存。2.背景资料。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 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字音字形。篁竹(hung)水尤清冽(li

3、)为坻(ch)为堪(kn)翕忽(x)幽邃(su)犬牙差互(c)佁然(y)悄怆(qio chung)俶尔远逝(ch)2.古今异义词。(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2)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潭西南而望(向西南)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2)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4特殊句式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翻译:阳光照到水

4、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目标导学三:理清线索,把握文章内容1.通过前面的字词梳理,同学们已经清除了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写了小石潭的哪些东西。教师示范探究:第 1 段写了发现小石潭,即“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又写了小潭中石 头的状态,即“全石以为底”,还写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学生探究:第 2 段写了潭中的景色与游鱼,写出了游鱼欢乐的状态;第 3 段写了潭西南方的景观,未能探得溪流的起源;第 4 段写了独坐潭上的凄凉感受;第 5 段记录了同游的人。教师分析:同学们探究得很正确,通过对探究的内容进行规

5、律性总结,可看出,本文先 写发现小石潭,接着描写小石潭的概貌,再写潭中近景(游鱼和潭水),然后写溪流水源,这 是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条理清晰,毫不散乱。2.同学们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似乎随着作者的脚步,先发现了石潭,看见了它 的样子,也看见了小石潭中的怪石,看见了水中的游鱼,望见了西南方向的犬牙差互,最后,还感受到了这里环境的清幽。一步一换景,这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写游记的方法,请同学们 给它取个名字。明确:“移步换景”,是指在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 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三、板书设计发现石潭总览概貌细观近景远望潭源潭上气氛第第 2 课课时时

6、一、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时对本文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 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抓住景物特点,品析语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 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极优美的景,请找出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美在哪里,并尝试将它们翻译出来,记得保留其中的美感哦。(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明确: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怪!翻译:以整

7、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明确: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隔人间的仙境。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明确: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刚刚还是佁然不动,忽然又远逝,往来 翕忽,由静景向动景的转化,似成影像展现在读者眼前。而这由静到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包 括了“乐”的气氛。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敏捷

8、,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明确:运用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上溪流曲折、或隐或现的情景。因为 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倒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明灭可见”,各种景物的特点十分明晰,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

9、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所有的画面给人以很高的感知度。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体会情感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 同的风姿:第 13 段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第 4 段是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中的两种风姿,也寄寓着作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下 面请同学们听朗读音频,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变化。播放朗读,明确情感。明确:第 13 段写乐,第 4 段写悲。1.我们已经很明显感受到,在这篇文章中,既有乐情,也有悲意。请同学们再次认真 品味文章,说说文章是如何在语言上表现“乐”与“悲”的。明确: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

10、,是“心乐之”,水之清冽,石之怪异,都让作者心旷神 怡,观赏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这都是乐景。但乐到极致则生悲,坐潭上忽 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意袭人,悲从中来。2.我们在课程导入时谈到了江雪一诗,但那是寒景一片,作者写出悲与孤独尚情 有可原,但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竟也让作者生出孤独与悲意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时代 背景进行探究。明确:作者去小石潭是由于被贬永州,失意的他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望着一望见底的 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岸边有“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的小石潭 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希望得到一 位明君

11、的发现。可以说,是因为作者本身怀有失意之悲,因此不论是江雪的景还是小 石潭记的景,都勾起了他的悲凉与孤独之感。三、板书设计小石潭记11核舟核舟记记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2.抓住文本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第第 1 课课时时一、导入新课播放微雕欣赏视频。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 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罔(wng)箬篷(ru)衣褶(zh)矫首(jio

12、)贻(y)有奇(j)石青糁之(sn)髯(rn)袒胸(tn)黍(sh)篆章(zhun)壬戌(rn x)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1)通假字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2)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之:径寸之木(助词,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其:

13、其两膝相比者(他们)其人视端容寂(那)(3)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尝贻余核舟一。苏、黄共阅一手卷。舟尾横卧一楫。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明确:A.“一手卷”翻译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横卧一楫”翻译为“横放着一支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定语,必须和量词组成数量词 组才能充当定语。在古代汉语里,数词则可单独充当定语。B.“尝贻余核舟一”翻译为“曾 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翻译为“总计在一 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可

14、见古代汉语中,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时,不仅可以放 在名词的前面作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修饰名词,而这种把数词放在名词后的用法,计数的意味更明显。目标导学二: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 1 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第 25 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 6 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 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3.文中描

15、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 究这样写的原因。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 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 后赤壁 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情景。三、板书设计核舟记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第第 2 课课时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

16、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不过,作为艺术 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对本文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一)指名朗读课文第 1 段并思考1概括第 1 段的段意。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明确:奇巧。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 然而又超越自然。(二)指名朗读课文第 2 段并思考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明确: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

17、抓住了长度和高度的特点,呈现空间立体感,“八 分有奇”与“二黍许”准确而形象地点明了核舟的体积。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 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3.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抒发感悟。(三)指名朗读课文第 3 段并思考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

18、们 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 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 明“珠可历历数也”。(四)指名朗读课文第 4 段并思考这一段描述“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 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都

19、表现了一种愉悦轻松、活泼自乐的 氛围。(五)指名朗读课文第 5 段并思考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明确:细若蚊足,钩画了了。2.写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写船顶部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明确: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六)指名朗读课文第 6 段并思考作者为什么在文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明确: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总结:在全文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核舟的创作本“因势象形”,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

20、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见古典艺术之美。核舟的美,又是 因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过,在短短几百字中,能将这 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 的文章,又足见文本本身的艺术之美。三、板书设计核舟记总说:由奇巧人王叔远引出核舟奇巧体积 船舱分说 船头船尾舟的顶部:题名和篆章空间 顺序总说:总结核舟“容量”,再叹技艺高超灵怪技艺 精湛细致观察、精心构思12诗经诗经二二首首第第 1 课课时时关关雎雎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

21、奏。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3.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 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 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 诗 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也 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 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

22、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 乐歌及史诗。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 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 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2.字音字形。雎(j)鸠(ji)好逑(ho qi)参差(cn c)荇(xng)芼(mo)窈窕(yo tio)寤寐(w mi)3重点语句翻译。(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

23、是我的好配偶。(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日日夜夜思念她。(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 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 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 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

24、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目标导学三:总结归纳,分析写作手法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1)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兴”的表现手法。“兴”的表 现手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 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 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 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三、板书设计第第 2 课课时时蒹蒹葭葭一、导入新课(先播放秋水边的芦苇画面,再配

25、上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 环播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 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 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进作品,品读诗歌之美1走进作品。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2.识记字音。溯洄(s hu)晞(x)湄(mi)道阻且跻(j)涘(s)水中沚(zh)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

26、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蒹葭读起来这么美?(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1)韵脚苍、霜、方、长、央 萋、晞、跻、坻已、涘、沚(2)叠词苍苍、萋萋、采采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 绕梁的效果。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品味诗歌意境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 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明确:(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2)执着、坚贞不渝。(提示:诗人追寻伊人 的道

27、路一帆风顺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 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 其执着、坚贞不渝。(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 寻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 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 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目标导学

28、三:感知形象,深入解读主题1.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 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 呢?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 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 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代,只是反复吟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 蒹葭 的含蓄朦

29、胧的特点。2.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 是什么?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著名翻译 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 a love song,伊人是 the lover。(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3)“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 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伊人”是一个具体而 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

30、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 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 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 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 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 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 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 们再朗读一回吧。男女生分部分朗读。三、板书设计13最后一最后一次次讲讲演演1.了解“最后一次讲演”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31、2.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3.揣摩演讲者的语言,理解即兴讲演的特点。第第 1 课课时时一、导入新课“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 首感人泪下的 七子之歌 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 作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 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层理解内容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闻一多先

32、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 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3 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李公朴先生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第二部分(第 45 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第三部分(第 612 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 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目标导学二:解读文章,体会讲演情感1每个部分运用

33、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 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分组讨论)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 件。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 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光明正大”与“偷偷摸 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地地道道的黑暗动物。闻先生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 2 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 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 特务的憎恨。“又还”的句

34、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无 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次讲演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无 限光荣。第二部分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怎么想 法”“什么状态”“怎样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发听众展开想象,认识这班丑陋的蛇 蝎心肠。“慌”“害怕”“恐怖”,一步一步揭穿敌人的阴暗心理,“完了,快完了”,把他们必 然灭亡的本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部分阐述了李公朴殉难的意义,用斩钉截铁的语句说 明人民必胜,真理永存。这些话充满激越的感情,充满胜利的信念。请学生齐声朗

35、读:“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 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 派的末日!”第三部分着重阐述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集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视 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三个部分贯穿了强烈的爱憎:讨伐敌人,似钢刀利剑直指敌人心窝;伸张正义,如催征 的战鼓,进军的号角,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感情的浪涛在褒贬扬抑中向前推进,由悲痛至愤怒到充满必胜信心。表达时运用了短促有力的句式,时而感叹,时而责问,时而 反诘,形成了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其畅达地表达了极其愤慨的感情,对比、排比、反复等修 辞手法

36、的运用加强了表达的气势。2.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动派的末日来临的?明确:揭露虚弱本质:敌人自己在慌、害怕、恐怖。指出末日来临:敌人完了,快完了。3.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 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三、板书设计(一)揭露真相,痛斥敌人,颂扬烈士最后一(二)剖析反动派虚弱本质,揭示人民必胜,真理永恒(三)号召昆明青年继承传统,英勇斗争第第 2 课课时

37、时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说过:“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但必须 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 无卑劣的行为,观众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闻一多先生这篇怒斥敌人 的讲演,就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佳作。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深层探究,感知语言特点1探讨本文的感情色彩。明确: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2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明确:(1)语言通俗,明白易懂。(2)语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语气上:歌颂先烈,充满崇敬,语气热情;斥责反动,不留余地。用语上:一系列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运用更突出了情感

38、。(3)语句简短,句式多样。语句简短,更加有力度,明快利落。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要说的内容,一句话一口气讲完,讲起来省力,听起来也省力,而且深入人心。本文除陈述句之外,还交替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与感叹句。设问: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共鸣。反问: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语势凌厉,如匕首直刺敌人心脏。感叹: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的无限的爱,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分析文章主旨1.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 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时代青年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 得起革命先烈呢?明确:我们新时代青年

39、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这样才能无愧于无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2.请说说本文主旨。明确:本文围绕李公朴先生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本质,赞颂烈士的 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三、板书设计14应应有格有格物物致知精致知精神神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2.学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则消息: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

40、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 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 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 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 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丁肇中

41、(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4 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 发现新粒子:J/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 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因此于 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 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 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表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 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

42、致知精神(课文标题)。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2 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第 311 段):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 35 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第二层(第 610 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第 1112 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 的现状。第三部分(第 13 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 提出希望。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观点探究 1:“格物致知”是作者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

43、的意 义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作者认为其真正意义是 “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 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 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探究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

44、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 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 3: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明确: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有三点: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 弱点决定了的;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 环境所不可少的。目标导学三:分析课文,掌握论证方法1.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从传统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阐述对其含义的理 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 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

45、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2.解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1)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里的内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 3 段 引用大学里的内容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2)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 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 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 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

46、述以埋头 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3)道理论证:第 13 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 神的重要性。(4)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 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目标导学四:学以致用,升华拓展1.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 过自己亲身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 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 知”精神的。明确: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

47、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 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 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 然学科知识。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 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明确:不是。在贺知章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 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作者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离 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

48、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苏东坡“格”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的 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知。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三、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提出问题)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分析问题)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解决问题)15我一生我一生中中的重要抉的重要抉择择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者对年轻人的态度。2.梳理演讲的思路,体会举例在演讲中的作用。3.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体会演讲者幽默的语言风格。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北大方正集团由

49、北京大学于 1986 年投资创办。三十多 年来,方正集团坚持技术创新,在中国 IT 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们知 道北大方正的创建者王选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做出了怎样智慧的抉择吗?从今天的学习中你 会找出答案的。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背景知识及作者1.背景资料。本文是 1998 年 10 月王选在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 能面临很多抉择,每一次重大的抉择都预示着一个人未来要走的路,面对抉择时,要有智慧 和勇气。本文作者王选的每次抉择,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2.作者简介。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被

50、誉为“当代 毕昇”。他所领导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计算机排版 做出了重大贡献。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概括重要抉择1.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明确:第一部分(第 1 段):引出演讲的话题: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 的体会,一生中的重要的抉择。第二部分(第 27 段):分析论述第六个重要抉择,花大力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 来逐步取代自己的作用,早出成果。第三部分(第 8 段):总结全文,将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公式送给青年学生,希望青年学 生把自己溶在大集体里,体现自我价值。2.细读第 1 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讲述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一电视节目。明确:由李素丽对自己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