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环境与环境问题 2007年4月8日,风多天燥。道路两旁树上、交通绿化隔离带间、景观河道两岸绿地中,以及一个个广场内迎春吐绿的草坪上,几年前那种随处飞舞的各色塑料袋少见了,有损市容环境的“白色污染”现象悄然消失,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排排吐绿整洁的树木、一片片赏心悦目的草坪。记者从市容、园林、景观河道等管理部门了解到,这一市容环境的变化,得益于天津近年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创”活动的开展,得益于市容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得益于坚持走科学发展观道路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分类从引起环
2、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以将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洪涝、干旱、海啸等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水土中缺少化学元素造成地方病等。2次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指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两类。环境污染是因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废弃物和剩余能量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对人类不利的影响。生态破坏指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例如,人类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大量开垦土地,造成
3、自然植被减少,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锐减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环境又把它们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人类社会为了发展经济,必然要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从而引起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一般来讲,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现代化工业生产与自然环境
4、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使其难以恢复和再生;急剧增加排向环境的有害、有毒废物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危害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危害1全球气候变暖概念:指地球低层大气和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表现:18602000年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一是略有波动的增温现状,二是全球平均最暖年全部出现在1980年以后。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使海平面升高,从而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影响到各地的降水、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乃至人类的健康。成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温室气体的增多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如火
5、山喷发、太阳活动、海水增温等都会对气候的冷暖有所影响,属于自然原因;而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制冷设备及泡沫塑料的使用等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属于人为原因。2酸雨污染概念: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表现: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和中国。危害:有“空中死神”之称,可以使湖泊、河流等水体酸化;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产生危害;导致森林生产力下降;土壤酸度增加;腐蚀建筑物等。成因: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3臭氧层破坏概念: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氟氯烃,可以通过光化学作用损耗大气层
6、中的臭氧。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已观测到臭氧层的破坏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南极上空,臭氧浓度大大降低,形成了所谓的“臭氧层空洞”。目前,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已扩大到2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危害:臭氧层破坏会使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危害人体健康,增加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危险,对野生动物、野外放牧的牲畜都有类似的危害。臭氧层破坏也会使海洋浮游生物受到伤害,导致海洋食物链中基础食物数量减少,特别是浅水里的鱼类和贝类的幼体将难以生存。生态破坏及其危害生态破坏及其危害1生物物种锐减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资源,并且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概念:由于人类对野生生物的乱杀滥砍以及生态
7、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已经或濒临灭绝。现状:现在每天都有一种生物消失,很多物种还没有被人类发现和鉴定,就已经从地球上灭绝了。危害:物种不断灭绝,必然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从而使食物链断裂,生态失去平衡,其危害是无法估计的。生物多样性包含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人类的生存基础。2水土流失成因: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使全世界的水土流失异常严重。现状: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流失的土壤达250亿吨。危害:使得耕地越来越贫瘠。土壤被带入江河湖泊,又会造成水库、湖泊的淤积,从而抬高河床,减
8、少水库、湖泊的库容,加剧洪涝灾害。世界上严重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大多发生在重要的农业地区。许多地区的土壤侵蚀速度大于土壤形成速度。我国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3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十分严重的生态破坏。成因:人口总量超出脆弱环境的承受能力。由不合理地利用土地造成,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问题尤为严重。现状: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1/6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现在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沙漠。中国是世界土地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国家地区之一。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A烟草燃烧时产生的烟雾中有多种致病物质B环境中碘异常,当地人口易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C交通和工
9、业噪声污染对人的神经系统有损害D人类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解析:原生环境因素包括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洪涝、干旱、海啸等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水土中缺少化学元素造成地方病等等。烟草烟雾、交通和工业噪声污染都是次生环境因素,人类毁林开荒属生态破坏。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则是由于人从自然环境(水、土)中得不到足够的碘元素所致。答案:B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_和_。(2)人类社会通过_活动和_活动向环境中排放_。(3)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_的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_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4)分析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
10、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由图看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人类通过生产消费活动和生活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质,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的速度时,一般就会出现生态的破坏,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时,一般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说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答案:(1)物质能量(2)生产消费生活消费代谢产物(废弃物)(3)资源再生环境自净能力(4)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关系。下图是“某年欧洲降水pH值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把选定国家的代码填在空格中)_、_。A西班牙B瑞典C
11、德国 D冰岛E意大利(2)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_。(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危害是_;对生物资源造成的危害是_。解析:第(1)题,知道酸雨是pH值小于5.6的雨水,pH值越小,酸性越强。第(2)题,酸雨中的主要酸性物质是硫酸和硝酸,其来源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消耗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第(3)题,主要考查酸雨对生物和非生物界实际上是整个自然界的影响。答案:(1)BC(2)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3)使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死亡;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1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A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的废气B汽车尾
12、气C目前工业生产、家庭广泛使用的空调器和电冰箱D工厂、家庭炉灶燃烧矿物燃料解析:各种制冷设备排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随大气运动,进入平流层。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与臭氧分子发生反应,消耗了大量臭氧,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含量过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巨大的损害。答案:C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A山西的农作物遭受寒潮的袭击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此而减产解析:A、C、D三个选项涉及的环境问题都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属原生环境问题。臭氧层出现空洞是人们使用冰箱、空调释放氟氯烃化合物破坏臭氧层
13、造成的,臭氧层破坏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B选项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答案:B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据此完成35题。3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A地方病B土壤次生盐碱化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D公害病解析:自然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有: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寒潮、水旱等自然灾害;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导致地方病的产
14、生。而公害病是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如汞、镉等),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属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如破坏地表植被),以后者为主。次生盐碱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措施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既有自然原因引起的,又有人为原因引起的。答案:A4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滑坡、泥石流 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火山爆发、台风A BC D解析: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是斜坡重力作用,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它们都是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
15、有人为因素,现代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面塌陷、森林火灾都可能由人为因素造成。答案:B5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A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自然原因B环境问题主要在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D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为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解析:环境问题是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故其成因主要是人为原因;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区域性和全球性两个特征;环境污染是人类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结果,生态破坏是人类索取资源速度超过环境再生能力的结果。答案:D6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
16、球平均增温4 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是影响。完成(1)(2)题。(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解析:(1)全球变暖会导致洪涝、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会
17、移至秦岭淮河以北。故选B。(2)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公众可积极参与。B项中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公众不可能参与。C项中多种水稻会增加CH4排放量。CH4也是温室气体。D项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不能抑制全球变暖。答案:(1)B(2)A7下图是“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2)图中环境问题的存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原则和_原则。解析:从图中看,有污水管道向河中排污,使鱼难以生存,同时树木被砍伐,风沙、暴雨增多,能判断有土地荒漠化现象,是否有酸雨从图中不能直接看出,但
18、可看出水环境变坏。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使该地不能持续发展,故违背了持续性原则;人类自由地排放污水,使其他生物和下游地区受灾,也违背了公平性原则。答案:(1)土地荒漠化、水环境恶化(2)持续性公平性8读“我国年平均降水pH值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分布在_地区,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_。我国酸雨的类型主要是_,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_。(2)打算在南昌市建立工厂、发电厂,应将这些工业布局在该市的_方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图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由图看出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在长江流域以南,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
19、型酸雨。答案:(1)长江流域以南燃烧高含硫量的煤硫酸型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2)东北或西南9读“我国黄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黄土高原广大的水土保持区内,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哪些?(2)比较宁夏平原与河套平原的农田灌溉系统,为什么宁夏平原农田灌溉系统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农业发展更有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并比较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农田灌溉系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要从多方面着手,对于草场资源一方面要保护好现有的天然草场,还要退耕还林还草;同时对矿区表土妥善存放和土地复垦,并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于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来说,最为严重的问题是
20、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因此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农业发展更有利的是有灌有排的农田灌溉系统。答案:(1)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天然草场;矿区表土妥善存放和土地复垦;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2)与河套平原比较,宁夏平原既有灌溉渠,又有排水沟,形成有灌有排的灌溉系统;在半干旱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只灌不排的灌溉系统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使农田减产,宁夏平原排灌结合,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10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1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2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分析下面两个图,
21、完成下列问题。(1)说明图1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2)指出图2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解析: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春天气温常常偏高,使土壤解冻的时间比往年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而北方地区冬春降水稀少,地表土壤干燥、疏松,植被还未形成,难以抑制沙尘天气的产生。与此同时,全球性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气候异象,造成冷空气活动异常频繁,多大风天气,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动力。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形成沙尘暴的重要原因我国西北和华北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活动造成土地沙化不断扩展,为沙尘天气提供了重要土沙物质。答案:(1)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少。(2)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或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祝您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