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u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u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我们从来都是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根据他人的衣着修饰、经济收入、教育水平、居住条件、工作类型等等来判断和定位他人的社会地位,我们尊重那些在社会上取得成就(根据他们
2、的职位、财富)而看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l 团体冲突理论,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偏见是团体冲突的表现,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l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所致,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倾向大部分来自父母,儿童所接受的新闻媒体的影响使得儿童学习到了对其他人的偏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个人在认知上的偏差,环境中的挫折、适应不良,动机上的冲击和斗争是偏见产生的基础。例如,对人对事的看法不以其本质特征为依据
3、,或以偏概全,或以部分代表整体,或夸大其一致性而忽视其差异性。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种种原因而对事物作出的错误的归因,以及社会知觉中的先入为主、定型作用,人际影响中的顺从行为等,都可能导致偏见的产生。偏见形成动机偏见会影响个体各方面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它指导个体对一定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使个体作出选择性的记忆,并会去寻找能够支持自己的偏见的证据,以使偏见本身得到巩固。具有相同偏见的个体之间及群体之内的人易于交往,因而偏见可以起到某种整合作用。但它却妨碍不同群体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往。我国古代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一位农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开始怀疑是隔壁人家的儿子偷的,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觉得那人走路的
4、样子,说话的声调,脸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不一样,很像偷了东西的人,后来,他自己的那把斧子找到了,于是再留心观察隔壁人家的儿子,觉得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个偷斧子的人了。偏见是由于对他人或其他群体缺乏事实根据的、偏执于某一极端的、不符合事实的认识而产生的结果。偏见的特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因而对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是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的。有偏见的人,看人处事容易走极端,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果说某个人好,就是什么都好,如果说某人不好,就是一无是处。有些老年人由于思想能力逐渐衰退,与他人的交往也日趋减少,思想转为闭塞,因此容易形成对他人的偏见。
5、那么,怎样克服偏见呢?(1)避免先入为主。前面提到的那位农夫,先入为主地怀疑别人偷了他的斧子,于是“真的发现”在他身上有许多疑点,其实这些疑点只不过是农夫自己主观臆测的结果,而并非真的是事实。如果有些老年人平时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喜欢道听途说,靠印象作出判断,就难免要陷入“先入为主”的泥潭,对他人形成偏见。(2)避免“循环证实”。有些老年人对他人的偏见十分强烈,而且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后,久久不能消除,还自认有许多“理由”和“成见”,究其原因是受了“循环证实”的影响。所谓“循环证实”,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互动”效应,即你对某人抱有反感,久而久之,对方也会对你产生敌意,于是,你就想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反感对反感,敌意对敌意,两人的偏见和隔阂越来越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应首先主动理智地改变偏执的态度和行为,切断偏见的“恶性循环”。(3)增加直接接触。许多偏见往往是由于彼此间缺乏开诚布公的交谈接触而形成和产生的。要克服偏见,就必须跨越敌意和不信任的心理障碍,加强直接接触,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4)提高知识修养水平。可以说,偏见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一个人知识修养水平越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偏见越少。反之,则容易受流言蜚语、道听途说的愚弄,而对人形成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