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常用检验值及意义临床常用检验值及意义1.血常规白细胞正常值: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白细胞总数增高见于各种炎症、烧伤、大出血、白血病、组织损伤、手术创伤等;减少见于某些传染病、非白血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严重感染、病毒感染、肿瘤化疗后、X线照射等。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比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细胞类型 百分数(百分数(%)绝对值(绝对值(10109 9/L/L)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 N)杆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 0-5 0.04-0.50-5 0.04-0.5 分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50-70
2、 2-7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 E)0.5-5 0.05-0.5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 B)0-1 0-0.10-1 0-0.1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 L)20-40 0.8-420-40 0.8-4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N N)3-8 0.12-0.83-8 0.12-0.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后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1)感染 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注意,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减低)
3、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大面积烧伤,急性心梗等。3)急性大出血 4)急性中毒 如代谢紊乱所致的代酸,急性化学药物中毒,生物性中毒等。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临床意义2、中性粒细胞减少1)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2)血液系统疾病:再障,巨幼红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意义3、淋巴细胞增多1)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2)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4)移植排斥反应临床意义4、淋
4、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临床意义5、单核细胞增多1)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2)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6、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7、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管过敏、血清病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3)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4)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5)某些
5、恶性肿瘤如肺癌6)某些传染病:猩红热7)风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8、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甚小。9、嗜碱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等。2)血液病:慢粒、嗜碱粒细胞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等。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4)其他: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10、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人群 参考值 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 120-160g/L (4.0-5.5)10 12/L 成年女性 110
6、-150g/L (3.5-5.0)10 12/L 新生儿 170-200g/L (6.0-7.0)10 12/L临床意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常见于身体缺氧、严重的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等。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如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血细胞比容(HCTHCT)正常值:男 0.04-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女 0.37-0.48L/L(37-38容积%);平均0.40L/L临床意
7、义: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常达0.50以上。减低:见于各种贫血。血小板1 1、血小板参考值 (100-300)109/L2 2、血小板增多: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血小板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SLE、淋巴瘤等。2.血沉ESR男 1-15mm/h女 1-20mm/h 血沉加快:见于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结核病、风湿病、心梗、出血性疾病、肿瘤、中毒、流产、妊娠等。3.生化3.1电解质 1)钾(K)正常参考值 3.5-5.5mmol/L。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肾功能衰竭、肾上腺
8、皮质机能减退症、休克、组织挤压伤、低醛固酮血症、重度溶血、口服或注射含钾液过多等。减低: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严重呕吐、腹泻、服用利尿剂和胰岛素、钡盐中毒、代谢性碱中毒、低钾饮食等。电解质2、钠(Na)正常参考值 135-145mmol/L。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水分摄入不足(进食困难、昏迷);水分丢失过多(大量出汗、烧伤、长期腹泻、呕吐、糖尿病性多尿、胃肠引流);内分泌病变(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醛固酮增多症、垂体前叶肿瘤、严重脱水、中枢性尿崩症);过多输入含钠盐溶液、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减低:见于(1)丢失过多(慢肾衰多尿期、大量应用利尿剂;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丢失钠过多,浆膜腔穿刺丢失大
9、量液体;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高血糖或使用甘露醇;消耗性低钠或摄入不足(慢性消耗性疾病、饥饿、营养不良、长期低钠饮食、不恰当的输液)。电解质3、钙(Ca)正常参考值 总钙 2.25-2.58mmol/L;离子钙 1.10-1.34mmol/L。临床意义 增高:1)摄入过多;2)溶骨作用增强(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骨萎缩、肺癌、肾癌);3)钙吸收增加;4)肾功能损害。减低:1)摄入不足及吸收不良;2)成骨作用增强;3)吸收减少;4)肾脏疾病: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佝偻病、肾病综合征等。电解质4、磷(P)正常参考值 0.97-1.61mmol/L
10、。临床意义增高:1)内分泌疾病: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2)排出障碍:肾功能不全等所致的磷酸盐排出障碍;3)维生素D过多。4)其他:肢端肥大症、多发性骨髓瘤等。减低:1)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饥饿、恶病质、吸收不良、维生素D缺乏症;2)丢失过多:大量呕吐、腹泻、血液透析等;3)转入细胞内;4)其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乙醇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电解质 5血清铁 参考值:男 11-30umol/L,女 9-27umol/L 儿童 9-22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利用障碍(铅中毒、再障、铁粒幼细胞贫血);释放增多(溶贫、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铁蛋白增多(白血病、反复输血);铁摄入过多
11、(铁剂治疗过量时)。减低:铁缺乏(缺铁性贫);慢性失血(月经过多、恶性肿瘤、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摄入不足(长期缺铁饮食、机体需铁增加时)。3.2胆红素1、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成人3.4-17.1umol/L。临床意义增高 见于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等病。胆红素2、直接胆红素(DBIL)(结合胆红素)正常参考值 0-6.8umol/L。临床意义增高 见于胆石症、胆管癌、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胆红素3、间接胆红素(IBIL)(非结合胆红素)正常参考值1.7-10.2umol/L。临床意义增高 见于肝细胞性黄疸等疾病。3.3血清
12、酶学检查1、丙氨酸转氨酶(AL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脏等。正常参考值5-40U/L。临床意义增高 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肝坏死、肝癌、胆管炎、胆囊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肌炎、多发性肌炎、酒精、化学毒物、药物等因素致肝损害。血清酶学检查2、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在肝脏、骨骼肌、肾脏组织中。正常参考值 8-40U/L。临床意义增高 见于急、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变、心肌炎、心肌梗塞、肾炎、胆管炎、皮肌炎等病症。血清酶学检查3、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 男性,1-12岁500U/L,12-15岁750U/L,25岁以上40-150U/
13、L女性,1-12岁10:1。3.5尿素氮 血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体内氨基酸脱氨基分解成a-酮基和NH3,NH3在肝脏内和CO2生成尿素,因此尿素的生成量取决于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组织蛋白质分解代谢及肝功能状况。尿素主要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排出,正常情况下,30%-40%被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有少量排泌,当肾实质受损害时,GFR降低,致使血浓度增加,因此目前临床上多测定尿素氮,粗略观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尿素氮正常参考值 成人 3.2-7.1mmol/L;婴儿、儿童 1.8-6.5mmol/L。血尿素氮增高见于:器质性肾功能损害:肾前性少尿:严重脱水、大量腹水、心脏循环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
14、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急性传染病、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后、甲亢、高蛋白饮食等,血肌酐一般不升高。3.6尿酸 尿酸为核蛋白和核酸中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既可来自体内,亦可来自食物中嘌呤的分解代谢。肝是尿酸的主要生成场所,除小部分尿酸可在肝脏进一步分解或随胆汁排泄外,剩余的均从肾排泄。尿酸可自由透过肾小球,亦可经肾小管排泌,但进入原尿的尿酸90%左右在肾小管重吸收回到血液中。因此,血尿酸浓度受肾小管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影响。尿酸正常参考值 成人酶法血清尿酸浓度:男性 150-416umol/L;女性 89-357umol/L血尿酸升高:1)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2)体
15、内尿酸生成异常增多:原发性痛风、血液病、恶性肿瘤等继发性痛风;慢性铅中毒、长期禁食者。血尿酸降低:各种原因致肾小管重吸收尿酸功能损害,尿中大量丢失以及各种肝功能严重损害尿酸生成减少:急性重型肝炎、肝豆状核变性等。3.7蛋白质u总蛋白(TP)参考值:60-80g/L u白蛋白(ALB)参考值:40-55g/L 球蛋白(globulin,G)20-30g/L,A/G为(1.5-2.5):1蛋白质u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增高: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使单位容积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浓缩(严重脱水,休克,饮水量不足)、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蛋白质u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减低
16、:1)肝细胞损害影响总蛋白与白蛋白合成:常见于肝脏疾病 2)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3)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严重烧伤等 4)消耗增加: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5)血清水分增加:如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 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肝脏疾病 M球蛋白血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 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减低见于:生理性减少 免疫功能抑制 先天性低r球蛋白血症。A/G倒置: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M蛋白血症3.8脂质和脂蛋白u总胆固醇(TC)1、参考值:合适水平:5.72mmol/L。2、临床意义:1)用于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
17、类;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3)TC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脂质和脂蛋白u甘油三酯(TG)1、参考值:0.56-1.70mmol/L 合适水平:1.70mmol/L;升高:1.70mmol/L2、临床意义:增高:可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等。降低: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脂质和脂蛋白u高密度脂蛋白1、参考值:1.03-2.07mmol/L2、临床意义:升高: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降低: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感染、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应用雌
18、激素、孕酮等。脂质和脂蛋白u低密度脂蛋白1、参考值:合适水平:3.12mmol/L;边缘水平:3.15-3.16mmol/L;升高:3.64mmol/L2、临床意义:增高:用于判断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减、肾病综合症、梗阻性黄疸、肥胖症等。减低:常见于无-脂蛋白血症、甲亢、吸收不良、肝硬化以及低脂饮食和运动等。3.9空腹血糖(FBG)是诊断糖代谢紊乱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指标1、参考值:3.9-6.1mmol/L2、临床意义:增高:1)生理性:餐后1-2h、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2)病理性:各型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应激性因素;药物影响;肝脏和胰腺疾病;其他,如高热、呕
19、吐、腹泻等。空腹血糖2、临床意义:减低:3.9mmol/L时为血糖减低,2.8mmol/L时称为低血糖症。1)生理性:饥饿、长期剧烈运动、妊娠期等。2)病理性:胰岛素过多,如胰岛素用量过大、口服降糖药、胰岛B细胞增生或肿瘤;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缺乏;空腹血糖肝糖原贮存缺乏,如急性肝坏死、急性肝炎、肝癌、肝淤血等;急性乙醇中毒;先天性糖原代谢酶缺乏;消耗性疾病,如严重营养不良、恶病质等非降糖药物影响,如磺胺药、水杨酸等;特发性低血糖 4.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 LDH 谷草转氨酶 AST 磷酸肌酸激酶 CK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谷丙转氨酶 ALT 心肌酶谱血
20、清乳酸脱氢酶(LDH)参考值 连续检测法:104-245U/L 速率法:95-200U/L心肌酶谱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心肌酶谱肌酸激酶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参考值:酶偶联法(37)男性 38-174U/L,女性 26-140U/L增高:AMI,心肌炎、肌肉疾病,溶栓治疗,
21、手术 心肌酶谱 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CK-BB,CK-MM,CK-MB三种同工酶,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同工酶,称之为CK-Mt。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等器官,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和心肌,CK-MB则主要存在于心肌,正常人血液中大部分是CK-MM,少量CK-MB,而CK-BB极少 5.血凝常规1、凝血酶原时间(P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Ca2+,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需要的时间。正常值:11-13s 超过对照值3s以上即为异常。血凝常规临床意义: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
22、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等。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等。血凝常规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部分凝血活酶磷脂悬液,在Ca2+的作用下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正常值:32-43s血凝常规临床意义:APTT延长:见于、明显减少,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重症肝炎,新生儿出血症,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等。APT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抽血不顺利使血液中混有大量组织液时。血凝常规3、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正
23、常值:2-4g/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休克,急性感染,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肺炎,肝硬化等。血凝常规4、凝血酶时间(TT)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使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16-18s,延长3s以上即为异常。D-聚体(DD)正常值:200ug/L临床意义:1)DD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鉴别二者的重要指标;2)本实验在血栓形成和临床出血时也可
24、出现阳性。6.血气分析血气分析PH值 是表示体液氢离子浓度的指标或酸碱度。血液PH实际上是未分离血细胞的动脉血浆中氢离子的浓度的负对数值。1、参考值:7.35-7.45 2、临床意义:可作为判断酸碱失调中机体代偿程度的重要指标。PH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存在碱血症。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 是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1、参考值:95-100mmHg 2、临床意义:1)判断有无缺氧和缺氧的程度 2)判断有无呼吸衰竭的指标 血气分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是指物理溶解在动脉血中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1、参考值:35-45mmHg 2、临床意义:1)判断呼吸衰竭类型与程度的指标 2)判断
25、呼吸性酸碱平衡失调的指标 血气分析3)判断代谢性酸碱失调的代偿反应 代酸时经肺代偿后PaCO2降低,最大代偿极限为降至10mmHg。代碱时经肺代偿后PaCO2升高,其最大代偿极限为PaCO2升至55mmHg。血气分析剩余碱(BE)是指在38,血红蛋白完全饱和,经PaCO2为40mmHg的气体平衡后的标准状态下,将血液标本滴定至PH等于7.40所需要的酸或碱的量,表示全血或血浆中碱储备增加或减少的情况。1、参考值:02.3mmol/L2、临床意义:BE只反映代谢性因素的指标,与SB(标准碳酸氢盐)的意义大致相同。动脉血样饱和度 参考值 95-98%临床意义:可判断机体是否缺氧,但因受血红蛋白离解
26、曲线的特性影响,反应缺氧并不敏感。标准碳酸氢盐 参考值 22-27mmol/L 临床意义:准确反应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实际碳酸氢盐AB 参考值 22-27mmol/L 临床意义:反映酸碱平衡中代谢谢因素,增高见于代谢性碱中毒、呼酸经肾脏代偿时的反应;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呼碱经肾脏代偿的结果。阴离子间隙AG血浆中未测定阴离子与未测定阳离子的差值。参考值 8-16m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代谢性酸中毒,如乳酸酸中毒、尿毒症、酮症酸中毒。AG正常的代谢性酸中毒见于HCO3减少、酸排泄衰竭或过多使用含氯的酸所致。7.降钙素原(PCT)正常值0.2ug/L为临界值;0.5ug/L可诊断AMI。
27、临床意义:1)是诊断AMI的确定性标志物,AMI发病后3-6小时升高,10-24小时达峰值,持续10-15天。2)判断微小心肌损伤;3)预测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4)判断AMI后溶栓治疗是否出现再灌注、评价PTCA心肌受损程度;钝性心肌外上、心肌挫伤、甲减、药物损伤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左心衰时。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参考值:1.5ug/L为临界值。临床意义:1)诊断AMI,AMI发病3-6小时升高,14-20小时达高峰,5-7天恢复正常;2)判断微小心肌损伤;3)急性心肌炎可增高。肌红蛋白(Mb)参考值:定性:阴性。定量:RIA法6-85ug/L,75ug/L为临界值。临床意义:1)诊断A
28、MI,发病30min-2小时即升高,5-12小时达高峰,18-30小时恢复正常。2)判断AMI病情,如持续增高或反复波动,提示MI持续存在或再梗或范围扩展。3)骨骼肌损伤;休克;急性或慢性肾衰竭。10.乙肝五项乙肝五项HBsAg-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急性乙肝潜伏期;发病后个月不转阴,则易发展成慢性乙肝或肝硬化。携带者也呈阳性。本身不具传染性,但因常与HBV同时存在,常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HBsAb-表面抗体:简称表面抗体。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
29、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临床意义:为保护性抗体标志,提示机体有一定免疫力,一般在发病后月才出现,可持续多年。乙肝五项e抗原(HBeAg):通称e抗原。它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乙肝五项HBeAb-e抗体:它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体,这
30、种特异性e抗体能够和e抗原结合。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乙肝五项HBcAb-核心抗体:核心抗原虽然在血清中查不出来(它在血中很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抗体,故检测抗-HBc可以了解人体是否有过核心抗原的刺激,也就是说是否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所以抗-HBc是一项病毒感染的标志。乙肝五项临床意义:曾感染或感染期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标志,核心抗体IgG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对于辅助两对半检查有一定意义。乙肝五项乙肝大三阳 即
31、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同时阳性(1、3、5)。这是乙肝病毒完整存在的经典和规范模式,e抗原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乙肝五项乙肝小三阳 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同时阳性(1、4、5),这是乙肝病毒“大三阳”转变后的形式。过去一直认为乙肝小三阳预示患者的传染性已显著或相对降低,病毒复制程度已降低或明显缓解。11.尿常规颜色1、正常参考值清澈透明,琥珀黄色。2、临床意义 灰白色云雾状混浊-脓尿;红色云雾状混浊-血尿;酱油色-急性血管内溶血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深黄色-胆红素尿,见于阻塞
32、性或肝细胞性黄疽;乳白色-乳糜尿,有时有小血块并存,常见于血吸虫病;混浊-无机盐结晶尿。尿比重1、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尿比重为1.15-1.025之间;新生儿在1.002-1.004之间。;2、临床意义 尿比重减低:常见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尿比重增高:多见于糖尿病、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肾病综合征等。酸碱性 1、正常参考值尿pH值在4.5-8.0之间,一般情况下在6.5左右。2、临床意义 尿pH值正常值,多见于碱中毒、尿潴留、应用利尿剂、膀胱炎或服用重碳酸钠等碱性药物等。尿蛋白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
33、质含量超过150mg/24h时,称为蛋白尿。1、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0-80mg/24h尿蛋白2、临床意义1)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剧烈运动后(运动性蛋白尿)、体位变化(体位性蛋白尿)、身体突然受冷暖刺激或人的情绪激动等。因在这些情况下,肾小球内皮细胞收缩或充血,使肾小球通透性增高,从而引起蛋白尿。2)病理性增多临床常见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苯中毒等。尿糖1、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定量:0.56-5.0mmol/L24h2、临床意义1)血糖增高性糖尿,见于糖尿病、甲亢、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等疾病。2)血糖正常性糖尿,见于慢性肾炎、
34、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家族性糖尿;3)暂时性的糖尿,见于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大量葡萄糖后;应激性糖尿如颅脑外伤、脑出血、AMI等;4)假性糖尿,VitC、尿酸等随尿排出。尿酮体1、正常参考值尿酮体定性:阴性2、临床意义尿酮体阳性,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热、剧烈运动后、妊娠剧烈呕吐、饥饿、禁食、过分节食、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消化吸收障碍、脱水等。尿沉渣检查1、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3个/HPF;白细胞:0-5个/HPF。2、临床意义细胞增多: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白细胞增多:一般见于泌尿系炎症。12.便常规颜色1、正常参考值黄褐色,婴儿为金黄色或黄绿色。2、临床意义(1)
35、黑色 上消化道出血、服中药、铁剂、活性炭等。(2)鲜红色 下消化道出血,如痢疾、痔疮、肛裂等。(3)灰白色 胆道阻塞、胆汁缺乏、服用钡剂等(4)绿色 食用大量绿色蔬菜、婴儿消化不良等。(5)果酱色 见于阿米巴痢疾及细菌性痢疾。性状1、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为软便且成形,婴儿便是糊状。2、临床意义(1)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2)粘液便见于肠炎、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结肠癌。(3)米汤样便见于霍乱或副霍乱等。(4)蛋花样便多见于婴儿消化不良。(5)羊粪样粒便见于痉挛性便秘。(6)水样便消化不良、急性肠炎。显微镜检验1、正常参考值无红细胞、虫卵、原虫,偶见少量
36、白细胞或上皮细胞。2、临床意义(1)红细胞增多:多见于肠炎、痢疾、结肠肿瘤、息肉等。(2)白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肠炎、肠寄生虫病、细菌性痢疾。(3)寄生虫卵:多见于肠道及肝胆寄生虫病人,如蛔虫病等。13.甲状腺功能游离型甲状腺素(FT4)参考值:10.3-25.7p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甲亢、甲亢危象、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减低见于甲减,应用抗甲状腺药物、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多巴胺、肾病综合征等。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参考值:6.0-11.4p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甲亢、甲亢危象、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等。减低见于低T3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晚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促甲状腺激素(TSH)参考值:2-10mU/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原发性甲减、异源性TSH分泌综合征、垂体TSH不恰当分泌综合征、单纯性甲状腺肿、腺垂体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等。减低见于甲亢、继发性甲减(TRH分泌不足)、腺垂体功能减退、皮质醇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过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甲状腺药物等。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