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1能加快溶解吗教案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1能加快溶解吗教案课题能加快溶解吗单元一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教材分析本课从生活当中常常需要加快某些物质的溶解入手,让学生回忆并提取经验,猜想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相关。教材总体按“提取经验做出此猜想制定计划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应用”的认知顺序布设本课。探究温度和搅拌是否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师并列的两个探究活动,在教学层次上是由扶带放的过程,从引导探究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导入活动是提出总问题,引发学生提出猜想,活动 1 和活动 2 是制订计划并展开实验探究,依据两轮实验结果归纳概括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最后迁移运用到如何让块状的冰糖
2、尽快溶解。学习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2.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证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过程。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重点掌握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难点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制定简单的对比实验计划准备分组材料:水(热水和常温水)、盐、烧杯、玻璃棒等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复习导入提供几种物品图片师:同学们,它能在水中溶解吗?生:能师:它呢?生:不能提供盐(实物)师:同学们,这是老师准备的盐,那盐能在水中溶解吗?生:能
3、(刘老师工作室制作)2.新课学习活动一:温度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吗活动一:温度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吗师:那老师现在想要一杯盐水,你能想办法快速地把盐溶解掉吗?有些怎样的办法呢?(板书题目:能加快溶解吗)生 1:用勺子搅一搅师:所以,可以搅拌(板书:搅拌)生 2:可以用热水师:所以,也可能跟温度有关系(板书:温度),还有吗?生:(板书:)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想法,那可以怎么证明呢?生:做实验!师:好,不过在做实验前,我们需要想想怎么来完成实验。出示实验计划表师:首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可能,需要一个一个来验证,那我们先选择温度来研究吧,你们认为我们的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并怎样完成呢?生 1:我们只需要热水、
4、盐,将盐倒入水中,观察它的变化情况生 2:不对,我们还需要冷水,这样才能比出快慢师:你们同意谁的方法?生:第二种师:所以,我们需要热水,冷水,盐,2 个水杯,然后将盐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中,请继续思考,其中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吗?生:?师:那你觉得,水一个多些一个少些可以吗?生:不可以师:为什么?生:不公平师:对,为了公平,我们的水应该一样多。还需要注意什么呢?生:盐也应该一样多师:很会思考,还有吗?生:?师:盐需要同时放吗?生:需要师:所以,谁来总结一下,实验方法具体是?生:准备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两份同样多的盐同时倒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盐的溶解情况师:所以,能完成实验了吗?生:能师:所
5、以,老师为每一小组准备了一份实验材料,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1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结果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水里的盐溶解的快些,冷水里的盐溶解的稍慢一些师:有不同的小组吗生:我们跟他们一样师:所以,回到我们的猜想,实验的结论是?生:温度能影响溶解的快慢活动二:搅拌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吗活动二:搅拌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吗师:那搅拌呢?生 1:我认为能的生 2:我认为搅拌的越快溶解的越快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仿照我们上一个实验,认真思考需要些什么,实验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完成实验计划的填写(填写实验单 2)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汇报?
6、请带上你们的实验单和笔组 1:我们小组的猜想是搅拌能影响溶解的快慢,材料准备有勺子,盐,水,2 个杯子,实验方法是,将盐分别倒入两杯水中,一杯用勺子搅拌,一杯不用勺子搅拌师:有其他小组想说什么吗?组 2:我们小组认为,为了公平,两杯的盐应该同样多,水也应该同样多,而且盐应该同时放入师:其他小组还有想说的吗?组 3:师:你们认为呢?组 1:是我们忽略了师:能改正吗?组 1:能。将同样多的盐同时倒入 2 杯同样多的水中,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师:同意吗?也请需要改正的小组自行修正补充老师为你们准备好了实验材料,请小组自行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生合作实验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汇报组:通过
7、实验我们发现搅拌了的溶解得快些师:其他小组呢?组:我们跟他们的结果一样师:所以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搅拌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吗?生:会!3.课堂总结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生 1:我知道搅拌和温度能够加快溶解快慢生 2:我知道在实验中要强调公平师:哦像这样需要比较的实验,为了公平,我们需要控制实验的一些条件,比如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时间等,这样的实验方法我们可以称作:控制变量法,还有其他收获吗?(板书:控制变量法)生: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多,那希望你们能把学过的知识能够运用到生活中,所以,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请小朋友回家完成:选择糖和盐,运用今天学习的控制变量法,用实验验证
8、其他加快溶解的方法,希望小朋友们下节课能告诉老师答案。板书1.1 能加快溶解吗?搅拌温度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板书设计附实验单 1:热水冷水溶解快或慢 附实验单 2:实验计划我们猜想:材料准备:实验方法:实验记录溶解快或慢 第 1 课水的蒸发第 1 课水的蒸发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1.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知道水在通常情况下,会从液态的水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知道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2.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蒸发的过程和水蒸气的特征进行推想。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计划对蒸发现象的 猜想进行验证。3.3.科学态度、STSE科学态度、
9、STSE能对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探究的兴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蒸发的过程和水蒸气的特征进行推想。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计划对蒸发现象的猜想进行验证。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水、无盖的玻璃瓶与带盖的玻璃瓶(瓶子相同)、记号笔等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猜测:(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抹一片水迹)黑板上的水印子会怎样?2.谈话:在自然状态下,黑板上的水悄悄逃跑了。想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像这样的水悄悄逃跑的现象?3.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并尝试解释这种现象
10、。如:室内晾干衣服和毛巾、桌面上的水不见了、池塘水干涸二、活动:悄悄逃跑的水二、活动:悄悄逃跑的水1.谈话:大家进行了大胆的猜想,认为水悄悄逃跑了,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可能是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2.讨论:刚才只是猜测而已,能不能自己设计实验来 检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3.出示实验材料:水、无盖的玻璃瓶与带盖的玻璃瓶(瓶子相同)、记号笔等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共同设计对比实验,如何控制变量(变量:敞口、密封;不变量:同样的瓶子、同样多的水)和统一比较标 准(水位高低)。即在一样大小的玻璃瓶内注入同样多 的水,做好水位记号,一个敞口、另一个加盖。摆放在 同一地点,数天后观察两个玻璃瓶里
11、水位的变化。5.出示:课前早三天做好的实验装置,并请参加实验 的同学讲述实验过程,然后指导全班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6.总结:水在通常情况下,会在水的表面从液态转化 为气态的水蒸气“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7.在教室里固定位置摆一个实验装置,鼓励学生每天 观察记录。三、拓展三、拓展1.讨论:同一件湿衣服,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干得比较 快?2.想一想,怎样做能加速水的蒸发?3.思考:在生活中人们有时为了加快水的蒸发,会怎 样做?有时为了减少水的蒸发,会怎样做?谈谈这样做的 道理。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 1 课水的蒸发第 1 课水的蒸发蒸发水水蒸气(液态)(气态)教学后记:教学后记:第
12、2 课 水蒸气的凝结第 2 课 水蒸气的凝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1.科学知识科学知识认识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2.2.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能根据材料设计对比实验来研究杯盖内的小水珠形成的条件。能按要求做对 比实验,初步学会应用差异法分析对比实验的结果。3.3.科学态度、STSE科学态度、STSE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 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制定较规范的研究计划来指导研究杯盖内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演示材料:带盖的杯子、热水分组材料:烧杯 2 个、培养
13、皿 2 个、热水、冷水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1.师演示:在杯子里倒入开水,让学生观察杯盖后,再将杯盖盖在杯子上。学生观察杯盖(杯盖内没有水珠)。2.1 分钟后再打开杯盖,观察:杯盖上产生了什么?生:杯盖内产生了小水珠。3.聚焦问题:杯盖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二、活动:研究小水珠的由来二、活动:研究小水珠的由来1.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跳”到杯盖上去的?2.学生猜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热水蒸发多,杯内水蒸气就多,杯盖上小水珠也就多。3.谈话: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4.出示实验材料
1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进行验证。5.汇报交流,形成完善的实验方案。(1)在两个烧杯中倒入等量的热水。(2)在 1 号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热水,在 2 号培养皿中倒入等量冷水。(3)分别将两个培养皿盖在烧杯上,观察培养皿底部有什么现象发生。6.分组实验,及时记录。讨论以下问题:(1)实验中为什么用等量的热水?(2)培养皿中为什么装冷水或热水?7.与大家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8.总结: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三、拓展迁移三、拓展迁移1.自然界中水的凝结现象(1)演示:在一个搪瓷杯里放进冰和水,使杯子成为一个很凉的物体,把杯子放在潮湿的布上。观察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2
15、)讨论:为什么搪瓷杯外有小水珠出现?这些小水珠是从哪儿来的?讲解:自然界中的露珠也是这样形成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 C 以上)凝结而成的小水珠。2.你们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3.在汽车挡风玻璃内壁经常会有小水珠的出现,会影响司机的视线,如何解决?(联系蒸发现象)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 2 课 水蒸气的凝结第 2 课 水蒸气的凝结凝结水蒸气小水珠遇冷教学后记:教学后记:第 3 课水的沸腾第 3 课水的沸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水沸腾的基本特征:水加热到 100100C 会不停地翻腾起来,同时水会迅速 而剧烈地变成水蒸气。2.科学探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全
16、面、准确地描述水沸腾时的现象。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符号、统计图表记录水沸腾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测 量的数据。能基于证据分析水沸腾时的现象产生的条件。3.科学态度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 发现和观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描述水沸腾时的现象。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符号、统计图表记录水沸腾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多变量的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分组材料:铁架台、酒精灯、烧瓶架、石棉网、烧杯、水、温度计等。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一、教学导入1.师:
17、大家在生活中都看到过烧开水这一常见现象,也曾经自己烧过开水。水在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2.学生根据已有认知和经验描述。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水量的多少、水由静止到翻滚、冒气泡3.谈话:今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烧开水时的现象,用 实验的方法来检验刚才大家所说的现象。二、活动烧开水二、活动烧开水1.思考:水烧开是一个怎样的过程?2.出示相应实验材料,讨论:小组怎样利用这些材料 去研究自己组想研究的问题?3.小组讨论,形成实验方案。4.交流方案,重点交流:观察和测量什么、怎样观察 和测量、怎样记录。5.提问:实验中还需注意些什么?(1)为便于观察,同时防止烫伤手,建议用铁架台悬 吊温度计后放
18、入烧杯内(不要手持温度计去测量)。(2)注意酒精灯的使用要求。(3)加热前和停止加热后在烧杯外壁标记试管内水面 的位置。(4)实验时,手不能触摸正在加热和已加热的烧杯。6.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7.汇报实验结果,组织交流,启发引导,得出结论。从产生气泡、水翻腾、水温变化、水位变化等内容去 描述烧开水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1)当讨论气泡现象时,引导学生分析:气泡是从烧 杯内什么地方出现的?(2)水中的气泡是由什么变化出来的(水沸腾时逸出 的气泡主要是水变成的水蒸气)。(3)描述水温变化数据时,重点引导学生描述水温变 化的过程,烧杯中水的温度和水的不同现象之间存在的关 系和规律。(水沸腾前,水的温
19、度不断升高;水沸腾后,继续给 试管加热,水的温度不变。)8.讨论:少了的水到哪里去了?沸腾过程水减少是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9.得出结论:沸腾是指将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是 100C),水中 会产生大量气泡,水会不停地翻腾起来,水迅速而剧烈地 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三、拓展三、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沸腾现象,现在你能解释这种现象 吗?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 3 课水的沸腾第 3 课水的沸腾蒸发水水蒸气(液态)(气态)产生气泡水翻腾水加热至 100 100 C水位下降教学后记:教学后记:第第 4 课结冰与融化课结冰与融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1.科学知识认识水温降低到 0 C0 C 时会结冰,冰
20、在 0 C0 C 以上会融化变成水。认识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知道水有气态的水蒸气、液态的水、固态的冰三种形态。知道水、水蒸气、冰都是水,只是形态不同。2.2.科学探究能运用感官和实验仪器观察和测量水结冰和冰融化过程的现象和数据,能基 于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水结冰和冰融化成水的条件。3.3.科学态度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运用感官和实验仪器观察和测量水结冰和冰融化过程的现象和数据,进行 分析,得出水结冰和冰融化成水的条件。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规律。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分组材料:铁架台、大烧杯、试管、温度计、酒精
21、灯、试管夹、烧瓶架、石棉网、冰、经过冰箱冷冻的酒精、记号笔等。教学课时:2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一、教学导入1.展示自然界的结冰现象(冰、雪、雾淞等)图片。2.谈话:之前,我们认识了气体状态的水,就是水蒸 气。固体状态的水就是冰,我们来看看自然界中有哪些结 冰现象,最好能说出结冰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及景象?3.提出探究的问题:结冰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二、活动 1 我们来造冰二、活动 1 我们来造冰1.讨论: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水结冰需要寒冷的条件,那寒冷到什么程度水才会结冰?(水到0C 会结冰)2.师:有办法模拟出水结冰的环境吗?3
22、.交流方案,确定造冰流程:(1)将酒精放入冰箱冷冻室冷冻。(2)测量经冷冻后酒精的温度。(3)将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插入酒精液体中,当试管里出现冰时,测量试管里的温度。1.实验注意事项:(1)明确观察的对象和内容(水温的变化数据、水结冰的过程)(2)观察记录的间隔时间(可以为 1 分钟)。(3)实验的时候,造冰的水可以适当染色,便于观察水结冰的过程。温度计的位置不能太靠近试管的底部,防 止会被底部先结出的冰冻住,否则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4)要经常检查温度计是否被冻住了。5.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6.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交流。水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结冰?水结冰的过程温度是怎样变化的?7.得出结论:
23、当温度降低到 0C 时水会结冰。三、活动 2 观察冰的融化三、活动 2 观察冰的融化1.用造冰活动中在试管里造出的冰进行冰融化实验和观察活动。根据学情,提示用酒精灯加热或者放入盛有温水的烧杯中、提高冰融化的速度。2.观察冰的状态变化过程以及温度变化数据,并进行记录。3.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交流。5.得出结论:当温度升高到 0C 时,冰会融化成水。三、拓展迁移三、拓展迁移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寒冷夜晚,有时会出现霜。没有下雨,也没有下雪,地面上的霜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 4 课结冰与融化第 4 课结冰与融化水 冰冰 水(结冰)(融化)当温度降低到 0 0
24、C 时,水会结冰 当温度升高到 0 0C 时,冰会融化成水教学后记:教学后记: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观察导入一、观察导入1.出示图片:严寒的冬天水管胀裂。2.思考:水管胀裂与结冰有关系吗?破坏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变化呢?学生交流观点。3.提问:水结冰后体积会膨胀吗?二、活动结冰的力量活动结冰的力量1.对探究问题做出假设。2.学生设计验证实验,小组分享交流方案。3.实验方案:用塑料杯装半杯水,用记号笔记下当前的水位。放入冰箱让它结冰后,再拿出来比较。学生可选择不同的实验方式。(1)用一个透明塑料杯做实验,先用记号笔记下结冰之前的水位,最后再与结冰后的位置进行比较;(2)两个同样的塑
25、料杯装入等量的水,一个杯子放人冰箱让其结冰,一个杯子放置常温下,最后再比较水和冰 体积的不同。4.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交流。6.总结:水结冰后体积会膨胀。三、活动比较水、水蒸气、冰的不同与相同三、活动比较水、水蒸气、冰的不同与相同1.学生讨论:水、冰、水蒸气三种物质之间的联系和 区别。2.小组讨论后,进行分享交流。四、拓展迁移四、拓展迁移能用思维导图模式表示水、冰、水蒸气三种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吗?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第 4 课结冰与融化课结冰与融化水结冰后体积会膨胀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水冰水蒸气不同点液态固态气态相同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是同一种
26、物质(水)2 能溶解多少能溶解多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2.制定严谨可操作的实验计划,并能根据计划展开实验。3.学生能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实验的优缺点。4.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按规范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以及记录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能制定严谨可操作的实验计划,并能根据计划展开实验。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实验的优缺点;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按规范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以及记录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验微课、食盐、小
27、勺、电子秤、烧杯、量筒、搅拌棒、牙签、白糖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1、上个学期,我们也做过食盐和胭脂红放入水中的实验,食盐在水中,会跟胭脂红放入水中一样,会均匀的分散均匀的分散,最后他们的颗粒看不见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溶解。2、提出问题:一定量的水中溶解食盐的量有限制吗?3、加到一定量后,会有多余的盐粒,一直留在水中,不再溶解了,这种现象叫做饱和饱和。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定量的水里能溶解多少物质呢?二、活动1:2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提出问题:2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2、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如何进行?(盐要如何加入,
28、怎样才能知道溶解了多少盐呢?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办法,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3、分组制定计划。4、交流研究计划并讨论修改。5、按计划做实验,并记录好结果。6、全班交流数据,引导分析为什么大家的数据不一样。对比发现不同实验的优缺点。7、师小结:我们做实验时,经常会有误差,但实验方案想得越周到,实验操作越规范和严谨,误差就会越小。三、活动2:2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白糖 1、出示第2个活动的研究问题:2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白糖?会和溶解的食盐一样多吗?2、大家可按“研究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的科学探究流程,自行完成研究。3、全班交流。4、小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不同的物质的量是
29、不一样的。5、介绍指南车信箱知识: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不同的物质的量是不一样的。在20时,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在20时,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204克白糖。从这段话你还发现什么?(温度不同时,最多溶解的量也会有点区别)四、拓展活动 1、当水量增加时,可以溶解的物质的量是否对应增加?怎么证明?比如,水量增加到40毫升,能溶解的食盐会是多少克呢?2、4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讨论研究方法。3、课后自行研究。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能溶解多少能溶解多少 饱和:多余的盐粒,一直留在水中,不再溶解了,这个现象叫作饱和。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不同的物质的量是不一样的。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湘科版
30、小学科学三下 3.1观测气温教案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1观测气温教案课题观测气温单元三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教材分析教材直入主题,揭示空气的温度就是气温,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表明“气温”是描述天气的一个重要的“量”,然后设置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测量气温。活动 1“测气温”从引导学生猜想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的气温最高入手,再用“我们的猜想正确吗”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选择校园里的不同地点,连续定时测量那里的气温,以获取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在测量气温的实践中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学习数据的记录与处理,作出气温变化图,学会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的
31、变化规律。然后安排一个拓展活动,发现两周中气温变化趋势。此活动是活动 1 中所学的观测记录方法、数据整理分析技能的再迁移运用,且要求更高。需要学生能坚持中长期的观测,才能获取数据,在此基础上自主绘制两周的气温变化曲线图,通过分析发现两周中的气温变化趋势,最后延伸到资料查阅,尝试了解引起气温变化可能的原因。课文结尾部分是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介绍,他卓越的成就可以激发学生观测的动机,他是坚持长期观测的榜样。学习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2.科学探究会使用气温计。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数据。学会用曲线图来整理分析数
32、据,发现一天中、两周中气温变化趋势。3.科学态度观测气温活动中能认真细致,如实记录,体验合作的愉悦,能坚持中长期的气温观测。重点会使用气温计。学会绘曲线图并用曲线图来整理分析数据。难点能够准确测量,并坚持中长期观测和记录。准备气温计、活动手册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情景导入1.出示不同天气的图片。日常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不一样的天气,你能将它们描述出来吗?2.你认为构成天气的要素有哪些?(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雨等)3.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如何准确观测气温?(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2.第一课时探究实践:测气温探究实践:测气温1.(出示气温计)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做气温计。(视频
33、介绍气温计的使用方法)2.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自己猜想的依据。3.制定观测气温的方案。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地点,分别测量并记录此地点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气温。4.活动要求:同一活动小组内合理分工,分组观测校园内不同地点的气温(同一观测地点不要同时集中过多的小组)。强调:气温计要距地面 1.5 米高。5.分组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教师指导巡视各组观测气温)。6.全班交流:你们从测量的数据中发现了什么?各个地点的气温不一样!7.气象站的气温是怎么测量的?指南车信箱介绍百叶箱。拓展延伸拓展延伸一天中到底什么时候气温最高?分组观测和记录校园内某一地点一天的的气温。建议观测与记录气温
34、的时间可选择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记录样表(具体时间根据实际填写):3.第 2 课时一、汇报交流一、汇报交流1.展示各小组测量的一天气温数据。2.全班交流:你们从测量的数据中发现了什么?3.怎样才能直观地看出一天中一段时间内气温变化的情况呢?二、活动:绘制曲线图二、活动:绘制曲线图1.根据记录的气温数据,我们可以将它们制成气温变化曲线图。教师示范:选取一组数据,先画出横轴(各时间点)和纵轴(温度),然后对应每个时间点将温度在对应的点上标记出来,最后将所有的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曲线。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图,找出这段时间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升高或者下降),趋势变化快还是
35、慢。3.全班交流发现:一天中,早上气温低,上午气温慢慢上升,到下午 2 点(气温最高)以后气温逐渐下降。4.介绍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三、拓展延伸三、拓展延伸1.挑战两周时间气温的连续观测及变化趋势分析。活动建议:观测起止时间:某月某日至某月某日;确定测量地点(实景图片,或是第一次的测量地点);活动分工:每一个小组负责哪一个时间点的观测任务活动情况展示:各组将观测报告粘贴在指定专栏内。表扬坚持观测、数据记录准确、曲线图绘制及分析到位的小组。2.查找资料,了解引起气温变化可能的原因。4.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天的气温都在发生变化。在同-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不同,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
36、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板书1、观测气温构成天气的要素:气温、风、湿度、云、雨、气压等空气的温度气温计 百叶箱板书设计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2观测云和雨教案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2观测云和雨教案课题观测云和雨单元三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教材分析与气温一样,云和雨也是重要的天气要素,可利用云量和降雨量来描述天气。本课设置了“观测云”和“测量雨量”两个活动,引领学生分别观测云和雨这两个天气要素。活动 1“观测云”设置了观察云量和观察云的形状两个观察探究环节。观察云量环节,教材先让学生了解用云量划分晴天、多云、阴
37、天的规则,再引导学生观测天空中的云量,并用规则判断今天是什么天,进而建立云量与天气之间的关联。观察云状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发现云的形状多样、会变化,云的形状与天气密切关联。然后利用指南车信箱资料从云的介绍到降水的形成,巧妙过渡到雨量的测量。平时人们常根据雨滴的大小而不是根据雨量来判断雨的大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教材利用“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引导学生开始对雨的观测活动。活动 2“测量雨量”按“制作雨量筒制订测量计划搜集测量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对比分析区域降水量”的流程观测雨量,发现不同区域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结合雨量等级表能判断雨的大小,使学生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本
38、课的训练重点是观察、实验、制作、分析数据等探究技能。学习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云的观察分为云量和云状两个方面。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2.科学探究能初步学会依据云量、典型云状判断天气情况。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并用其测量雨量。3.科学态度、STSE在观测云和雨的活动中,逐步养成观察细致、善于合作的习惯。重点观测云量判断天气状况。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并用其测量雨量。难点能准确观察天气状况,能利用简易的雨量筒测量雨量。准备云状图、雨量简或者雨量筒模型、制作简易雨量筒的材料。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情景导入猜谜语:太阳送我到天上,风伯送我到四方,可怜我眼泪汪汪,才能重返回故乡。(打一自然物:
39、水)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物:雨)形状象浓烟,变化万万千,雨雪它来造,能挡日和天。(打一自然物:云)刚才我们猜到的云和雨都属于大自然中的天气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视频)。这节课我们学习观测云和雨。(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2.探究实践活动 l:观测云活动 l:观测云1.天空漂浮的云千变万化。云,也是一个重要的天气要素。我们如何来观测云?2.出示大自然中各种云的图片以及卫星云图。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对云的观察分为云量和云状两个方面)。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称为云量。人们把天空当作一个圆,看看云在天空中占多少,根据云量(所占成数),把天气分为晴天、少云、
40、多云、阴天。3.让我们出去看看天空,观测云量和云状吧,请依据云量判断今天是什么天气。注意:估计云量的地点必须能见全部天空哦!日常生活中专门观测云量的观测员主要也是靠肉眼观察,加上云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而且天空中的云常常分布零散,形状不规则,给观测记录带来不少困难。4.交流:(1)通过观察云量,你认为今天是什么天气?(2)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和课件里的云的形状,你认为云主要有哪几种形态?5.生活当中你还见过哪些云的形状,当时是什么天气?6.根据云状推测天气。云的三种主要形态:卷云(一般是晴朗的天气)、积云(淡积云:天气晴朗;浓积云:一般不会下雨,但有时候会出现雷阵雨,一般夏天多见;碎积云:一般不会
41、下雨,或者只是下小雨)、层云(如果出现在清晨说明是晴朗的一天,如果越来越厚将会有蒙蒙细雨)。7.阅读指南车信箱(播放视频:云的形成)。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漂浮在空中。这些水最终又以雨、雪、雹等形式由空中降落到地上,形成降水。活动 2:测量雨量活动 2:测量雨量1.当云越来越浓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乌云密布时常常就要下雨了。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2.你平常是用什么办法判断雨的大小的?引导学生可以从雨后积水的多少,推断雨的大小应该以雨量为依据。3.雨量筒是用来测量雨量的仪器。观察雨量简实物或者模型,了解雨量筒各部分名称以及作用,强调直筒平底的要求。4.指导制作简易雨量筒
42、。5.学习正确测量雨量的方法,利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雨量。提问:使用自制雨量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如果没有下雨怎么办呢?(人工降雨)6.记录、交流和评价。7.出示雨量等级表,对照雨量等级表,我们可以确定雨量的等级。3.拓展延伸1.阅读资料:一个月或一年降水量的总和,称为月或年降水量,阅读各地区域年均降水量资料,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数据分析和发现。2.观测一周的云量和降雨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分析数据,思考:我们这里的雨量怎么样?观测一周的数据准确吗?还应该怎么做?4.板书设计2、观测云和雨云量一-晴天、阴天、多云(肉眼观测)云状一一卷云、积云、层云 I雨量一一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
43、暴雨(雨量筒测量)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3观测风教案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3观测风教案课题观测风单元三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教材分析在生活中,学生对风有很多的体验与了解,“风向”“风力”等词也经常在天气预报的节目中听到过,因此他们知道(或意识到)风也是描述天气的一个量。在此基础上,教材设置了“观测风”这一课,按从“感性(用自己的经验观测风)理性(用风级图观测风)”,从“感官观察用工具观察(风向标)”的认知过程,引领学生经历从“生活感知(学生经验观测风)经验观察(用风级图目测)技术制作(制作风向标测量工具)科学观察(测量发现)的活动过程,从“做思互动”的活动中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课
44、文由观测风”与“自制简易风向标”等两个活动构成,含“用简易的方法观测风向与风力”“自制简易风向标”并利用其展开连续观测、了解“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等内容及相关的科技史。本课重点训练感官观察、工具观察、工具制作等探究技能。学习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知道风级图。2.科学探究.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3.科学态度.能坚持观测并记录;用心思考,制作精细。重点学会观测风力和风向。会制作简易风向标并观测风向。能够利用身边事物或目测风力的大小,并记录观察结果。难点能坚持观测并记录。准备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丝巾、
45、电风扇、小扇子、吹风机、风向标实物,相关需要的图像资料。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情景导入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打一天气现象)风也是构成天气的要素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观测风。(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2.探究实践活动 1:观测风力活动 1:观测风力1.播放视频。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风的大小我们将它称为风力。风吹来的方向就是风向。2.你感觉刚才视频中风力怎样?我们如何判断风力的大小?3.人们常根据风级图来估测风力。出示风级图,了解 0-12 级风。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级风吗?(分别用小扇子、电风扇、吹风机
46、模拟各级风并指导学生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风力的大小。)5.学习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活动 2:观测风向活动 2:观测风向1.提问:平时你们是怎么判断风向的?2.出示方向图和飘扬的红旗,知道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通过观察红旗飘扬的方向认识风向。3.模拟演示:手拿丝巾,让学生拿着小扇子从一个方向扇动丝巾。仔细观察,刚刚丝巾飘向什么方向?4.想一想风从什么方向吹过来才会有这种效果?请你把风吹过来的方向画在纸上。5.交流发现: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活动 3:自制简易风向标活动 3:自制简易风向标1.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简易的方法去判断风向。在真实的天气观测中,人们有专门用来测定
47、风向的仪器-风向标。(出示图片)2.你有办法知道今天校园里的风向吗?3.视频指导制作和使用简易风向标。4.交流评价:自己制作的风向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一比谁的风向标制作得比较好(工艺水平、转动是否灵活等)。3.拓展延伸阅读拓展阅读拓展1.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相风铜鸟。2.介绍风能发展史。课后活动课后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制的风向标到校园里面观测风向。连续观测一段时间,你有什么发现?2.还想知道关于风的哪些事情,课后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家长。4.板书设计3、观测风风力-风的大小(风级)风向一一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标)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4天气预报教案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4天气
48、预报教案课题天气预报单元三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教材分析掌握了气温、云和雨、风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后,学生发现这些可测量的量能够分析和判断天气变化,甚至发现一些规律,会联想到天气预报。但天气预报究竟是怎样进行的,从古到今经历着怎样的历程,现在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为什么那么高,但也偶有预测不准的时候,学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本课就依从天气预报技术科技史发展的脉络:“古人经验观察的预报现代气象台基于科学观测的预报”,用接受式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搜集“天气谚语”“气象台预报天气的工具和方法”等信息,让学生理性分析经验预报的意义和局限、现代科技的精准和高成本。设计了“搜集天气谚语”“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两个
49、活动,介绍了天气预报对气象灾害的预警意义以及关于气候的简要介绍。第一个活动不只是一个搜集资料的活动,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习天气预报方法的活动。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经验型的预报虽然准确率不高,但方法应用性更好、操作性更强。第二个活动是了解现代科学的天气预报过程,以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最后关于气候的部分是承前启后的用心编排,学生需要知道天气和气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懂得要知道一个地方的气候特点,需要坚持长期的观测记录和分析;关注当地的气候是怎样的,持续的观测所获取的事实性材料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本课的训练重点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探究技能,培养学生做价值判断时的理性思
50、维和辩证思维。学习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了 解气象灾害预警的意义及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2.科学探究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会搜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3.科学态度对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重点知道一些基本的天气谚语。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难点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测天气。准备天气谚语 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情景导入考考你:谁能利用前几节课学到的观测天气的知识描述今天的天气吗?真不错。老师昨天就已经知道今天下午会下雨,早早地备好了雨伞,你猜我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