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下混凝土灌注事故处理措施在水下砼灌注过程中,如出现事故时,应分析原因,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及时设法补救,不宜轻易废弃或中止灌注。一、导管进水主要原因是:a)首批混凝土储量不足,安置导管距孔底间距过大,混凝土下落不能埋住导管底口,以致水或泥浆从底口进入导管;b)导管接头不严或螺杆断折、焊缝破裂,水或泥浆从接头或焊缝处注入;c)导管提升过猛或测深错误,导管底口提离混凝土面,底口注入水或泥浆。预防及处理方法:a、由上述第一种原因引起的,应立即将导管提出,将孔底混凝土沉淀物用反循环清除。重新下导管并准备足够储量的首批混凝土重新灌注。灌注之前必须进行首批混凝土量计算,导管底口距孔底间距设置0.30.5
2、米。b、若为第二种原因引起的,应拔换导管,采用二次剪球法处理,在第二次灌浆时,当预制混凝土球塞(即隔水栓)下落至原混凝土面时,导管立即跟入原混凝土内有足够深度。c、第三种原因引起的,用原导管进行二次剪球处理,方法同上。若混凝土面在水面下不深的护筒内,可将护筒内水抽干,将浮浆清除,再在护筒内灌注混凝土至设计标高。二、断桩在灌注时,由于导管埋深过大,致使导管无法拔出而中断灌注。可用岩芯钻进法将导管内混凝土面以上的淤塞物清除,下入炸药放炮,将导管炸断,提出孔外。把孔内钢筋全部接到孔外固定的护筒上,再下入冲击冲锤凿除钢筋笼里面的混凝土,一直钻到钢筋笼底部以下1m。在孔口调整好十字形冲击冲锤,使4个钻角
3、分别在钢筋笼的4个空档内,进行轻冲击,并照此变换5次位置,可打掉钢筋笼的箍筋和剩余的混凝土。这样处理后,钢筋笼的主盘就全部成为零散的活动体,在孔口将其分别拉出。最后用冲击冲锤打掉底部的混凝土,重新进行灌注。三、桩身夹泥的处理灌注时由于导管密封不良,泥浆渗入导管内,或导管栓塞破裂、脱落,都会产生夹泥现象。这时应全部提出导管进行处理,然后重新灌注混凝土。四、卡管a、初灌时隔水栓卡管,或由于混凝土本身原因坍落度过小,流动性差,夹大石子,拌合不均,离析,粗骨料集中而造成堵管。处理方法:用长杆冲捣导管内隔水栓或混凝土,或抖动导管,使隔水栓或混凝土下落,如仍不下落时,将导管提出清洗,然后重新吊装,重新灌注
4、。b、机械故障或其它原因使混凝土在导管停留时间过长,最初灌注的混凝土已经初凝,增大了管内混凝土下落阻力,混凝土堵在管内。预防方法:灌注前检查灌注机械,并备有备用机械,首批混凝土中可掺入缓凝剂。处理方法:采用我公司自行研制的振动器(可与灌注导管连在一起),将导管内的砼振出,同时也能提高砼的密实度,提高桩身的质量。五、坍孔在灌注过程中如发现钻孔护筒内水位忽然上升后又随即骤降并冒出气泡,应怀疑坍孔现象,用测深锤探测,如原测深锤停挂在混凝土表面上未取出,被埋不能上提,或下不到原来的深度,均证实为坍孔。发生坍孔后,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保持加大水头,防止继续坍孔,如不严重,并不继续坍孔,可恢复正常
5、灌注,混凝土埋深尽量大一点,将坍孔泥砂挤出。如坍孔严重,并仍不停止,应立即中止灌注,将导管拔出,用粘土回填,待坍塌稳定后,再商定处理方案。六、埋管主要原因:导管埋深过深,或提管过猛,导管拉断。预防方法:严格控制导管埋深不得超过6.0米,导管接头螺栓事先检查是否稳妥,提升导管不能过猛。或埋管事故已发生,视情况作出处理。混凝土面距桩顶不深时,可将原护筒接长,将护筒沉入已灌注混凝土面以下,抽水、排渣,接灌混凝土。七、浇短桩头产生原因:灌注将近结束,浆渣过稠,发生误测,拔出导管,中止灌注,而造成浇短桩头事故。预防方法:灌注即将结束,加注清水,稀释泥浆,采用取样探测器采取砼粗骨料以准确判定砼面标高。处理
6、方法为:接长护筒,抽水、排渣,接浇混凝土。八、混凝土供应不及时、中途突然停电、灌注设备出故障选择有实力的混凝土供货商以满足混凝土的供应需要,如遇特殊情况,混凝土不能及时到位时,宜上下小幅度串动灌注导管,以防止管内混凝土初凝及埋管等质量事故。如遇中途突然停电及灌注设备出故障等突发性问题,宜立即启用备用发电机组和灌注设备。九、钢筋笼上浮钢筋笼的埋设是按设计标高放置并固定的。钢筋笼上浮超过允许误差,造成钢筋笼上浮质量事故。其原因是导管在提升过程中法兰盘挂住钢筋笼而上浮:混凝土和易性不好,灌注中途出事故,使混凝土初凝结成硬盖,阻力增大,混凝土向上拱抬钢筋笼;钢筋笼在孔口固定不牢。预防措施:放置钢筋笼时对准钻孔中心,在孔口牢固固定,提升导管时不可过猛;灌注混凝土时要抓紧时间;根据气温变化,适当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使其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流动性;混凝土面上升到钢筋智能时,要适当放慢灌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