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思与修养文气论是中国古代文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历代文章家、文论家的积淀蓄聚,使得传统文气论的内涵丰富,理论精深。时至当今,它依然是宝贵的思想资源,对写作活动富有指导作用和启发意义。一、学写文章,需要“因性以习才”文气论指出,对文章作者而言,存在有才与无才的差异,才大与才小的差异,敏捷与迟钝的差异,以及表达中个性、风格诸多因素的差异。曹丕说的“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引气不齐,巧拙有素”,刘勰说的“人之禀才,迟速异分”,都说明了写作主体在气性上的差别。对气性差异的讨论,不仅具有认识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如果说曹丕的文气论只说明了天资秉赋的差异的话,那么刘勰的文气论则进而讨论了
2、因材施教的问题。文心雕龙讨论天资秉赋,为的是因人致宜。在刘勰看来,正因其人“性各异禀”,“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因此要“因性以习才”。这一点,可以看作是文气论在研讨天资秉赋问题上获得的重大成果。因为,承认天资秉赋的存在固然是重要的,但仅承认它并无实质的意义。实质的意义在于根据天资秉赋的差异而因材施教,因性习才。因材施教,因性习才,就要从天资与后天学习两方面来看待文章的写作。一个作者“学有深浅,习有雅郑”,这不足为怪。问题在于,作者需要“学慎始习”、“因性以练才”、“酌理以富才”。尽量天赋不同,但勤可补拙,“夫学业在勤,功庸弗怠,故有锥股自厉,和熊以苦之”,在掌握学问上,用功是大有必要的。当然,
3、也不能过分地苦学苦思,因为过分的勤苦会伤神害体。刘勰告诉人们:“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这里是说,人的才分有一定的限度,而智力的运用却不受限制,有的人就像不满于鸭腿之短,而羡慕鹤腿之长,在写作中一字一字地挖空心思;于是精气消损于内,有如海水永不停止地外泄;神思损伤于外,像牛山上的草木被砍得精光;最好的做法是“适分胸臆,非牵课才外也”,随作者个人的心意表达出来,而不是于作者才性之外去强求。特别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文气论还讨论了写作的年龄特征:“凡童少鉴浅而志盛,长艾识坚而气衰;志盛者思锐以胜劳,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
4、常资,岁时之大较也。”大凡青少年认识不深而志气旺盛,老年人则认识力强而气血衰弱;志气旺盛的人,思考敏锐而经得起劳累;气血衰弱的人,思考周密却损伤精神,这是一般人的资质,不同年龄的人的大概情况。这就提醒人们,不只要根据自己的天性、特长来学习和写作,还要根据年龄特征从事文章的构思和表达。二、气盛,方可带来“文胜”传统文气论告诉人们,在养气问题上,首先需要解决“正气”的培养。就是说,修养才识,完善人格,陶冶精神,涵养情性,是文章写作的思想前提和心理基础。正气的培育就是培根固本,因为只有气正、气盛,才能有文思顺畅,文脉通贯,文风健爽,文言适宜。从刘勰的“气盛而辞断”,到韩愈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
5、者皆宜”,从李翱的“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到方孝孺的“气盛则辞达”,都要求弘发正气,拓源培本。文胜者,或为充沛的感情,或为激荡的才思,或为统贯的思绪,或为严密的逻辑,形成奔放舒展的文脉走势。就一般情况而言,作者的情绪在兴会淋漓、势不可遏的状态下,闭塞、“卡壳”的现象多不发生。即使出现阻碍,也会被强有力的气势所冲击而茅塞顿开。从表面上看,气势是一种语言的冲击力,但这种冲击力来自人的精神世界,本质是精神气质通过语言要素表现出来的说服、感染力量,是文章生命力的综合表现。在“气正”的基础上,进而需要解决的是“气和”的问题。“和实生物”是传统气论的重要的思想。达不
6、到“和”,那么“气”就难以“生”出活力。因此,“和气”,就是“生发”之气。充盈、郁勃、有力的“正气”,需要达到和谐的境界。“调畅其气”,就是要调适到和谐境界。“和”是一种整体的圆融、通识和有序,表现为协调的有生命的机体,“正气”通贯于这个有机的生命体之间。有和谐精神,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可能达到和谐境界。文章的和谐,是多样性、丰富性乃至对立性协调的结果。文论家讲得非常清楚,“异音相从谓之和”,“凡诗之道以和为正”。文章是天地精神的体现,天地精神中存在阴阳二气的对立与互涵,对立与互涵造成了有机的和谐状态。可见,气势其实是一种奔涌的文脉,包括严谨的思路,充沛的感情,统贯的思路,流畅的语言,和谐的语调
7、,等等。三、陶养文思,需要内养与外阅的互动文气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养气呢?养气包括了诸多问题,如德性修养问题,知识贮备问题,见识磨砺问题,艺术风格问题,语言表达问题,格调风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归结为内养与外阅,或称之为静养与动养。所谓内养,指的是养生、养神。养生就生理而言,而养神就心理而言。古人把“气”概念引入养生理论中。心神空静即是从心理到生理的调养形式。空静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血脉顺和,血脉顺和则元神凝聚。从养生角度出发,虚怀静处有利于身体健康,因为祛除世事纷争带来的浮躁,洗涤私心欲望的种种尘埃,使身体的气息、血液、温度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文心雕龙中的“清和其心,调畅其气”,就身心两方面而言
8、。养气,需要注重大化流行意义上的生命律动,也要注重自觉的心理调整与修养。作者须通过洗雪心神,摒除外物的牵累,使心境澄明,神清气旺,以旷远博大的情怀,细致入微的体味,从容自适的感知,在静穆的观照中,归依于生命本体的朴实纯真,寻求富有情趣的境界和语言表达。所谓外阅,主要指扩大阅历,增长见识,了解世事,积累材料。这被古人概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心雕龙中的“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将赡才力,务在博见”,便是针对外界的见闻、感悟、实践而言,可以看是“外阅”的形象注释。苏辙论文时兼言内养和外阅。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他认为孟子的文章
9、“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是其“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结果;而“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苏辙在这里将以孟子为代表的道德修养观与以司马迁为代表的社会阅历观相提并论,打破了一家独尊的格局,指出除道德修养之外,增广社会阅历以开阔胸襟也是养气的重要途径。周览山川,交游豪俊,便可以得江山、时尚之助。内养与外阅从不同的界域增进作者的修养,二者需要有机地协调与互动。这是传统文气论重要的理论建树。四、文气论在网络时代的意义现代网络写作的世俗性和平民化,演绎出媚俗和滥情倾向,不少文章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精神向度,显得气弱格卑,情靡法疏。面对这种情况,重
10、温传统文气论,不乏现实意义。网络容量大,易发表,就像摆在马路边的公共黑板,谁都可以在上面信笔涂鸦。这样,不少作者在语言上缺乏推敲打磨,手法上显得自由随意。特别是在各种功利性目的驱动下,网络作者利用电脑处理文本的便捷功能,随意扩张,快速组合,导致文章缺乏深度,更谈不上气韵。纷繁复杂的信息迅捷流动,使作者趋于浮躁,难以保持宁静心态和入微感思。写手们常常是“只求过手,不求通神”,文气问题已被摒弃。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中,传统的虚静理论已成为遥远的记忆,悲天悯人的情怀,宁静致远的心境,已变为无法与现实对接的梦幻。同时,智能机器的出现使得现代人已部分地退出写作主体的位置。据报道,美国科学家已研制出能
11、写小说的电脑软件系统,可以写出短小的作品。这种作品的机械性生产和复制,使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文学创作丧失了灵魂和气韵。这样的写作活动,不过是板块式组合,不会有多少活的血肉魂魄。人的生命精神受到冲击,灌注情感的生气和灵悟,日渐变成干瘪的符号。因其如此,对网络文章而言,传统文气论是治病的良药。文气论提倡以宁静的心灵观照生命情调,讲究调神畅志以求文章富有生气,强调文传正道以求达到益人补世的功效。明代人胡承诺绎志中说:“世亦有闻见虽博,终身不得益者,好侈之心与欲速之心为之害耳。”这就否定了求多、求快而无益的文章。“养气”对于任何时代、任何文体的写作,都有普遍的适应性。文气论重道德精神和社会价值,重整体修养、全面提高的思路,对于网络时代的文章写作,意义重大。网络文章的作者,同样可以通过养气,做到文章精纯不杂,通达万境,意气凛然,文思荡漾。质而言之,养气的传统说教,并没有随时代变迁而失效。就作者的心境而论,心平气静,便于文意有序舒展;心烦意乱,则有碍于文理成章。在现代化输录工具和传播手段背景下,更需要文章作者“疏淪五脏,澡雪精神”,更需要富于“玄神宜宝,素气资养”的文章修养!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