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24 ,大小:1.30MB ,
文档编号:4858108      下载积分:1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4858108.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momomo)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古代汉语(第二版)》课件绪论及第一单元.pptx)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汉语(第二版)》课件绪论及第一单元.pptx

1、绪论一、古代漢語課程的性質、目的、研究對象一、古代漢語課程的性質、目的、研究對象“古代漢語”是一門語言工具課。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閲讀古書的能力,提高語言素養,爲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産打下語言基礎。“古代漢語”課程也不是文學欣賞課,它以講解字、詞、句爲主,不對作品進行藝術分析。古代漢語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大致説來它有兩個系統:一個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後代用這種書面語寫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説的文言;一個是六朝以後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古白話,如唐五代時期的敦煌變文、禪家語録、宋元話本、明清小説等。文言是本課程的研究對象。需要説明的是,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作爲本課程

2、研究對象的文言,並非一時一地的語言,其中既有時代的差異,又有地域的差異。這種差異既有語音上的,也有語法上的、詞彙上的。二、本書的結構本書分爲文選和通論兩部分。文選以散文爲主,精選春秋時期至漢代的典範作品。不選漢代以後的作品是因爲春秋時期至漢代的作品是文言的源頭。通論涉及語音、詞彙、文字、語法、古注等,包括掌握古代漢語所必備的帶有普遍意義的基礎知識。文選分今注、古注、白文三類。三、如何學習古代漢語基本途径:熟讀(背誦)一定數量(至少三五十篇)的文選三要素:語音、詞彙、語法方法:1:學習詞彙,難點不在“迥異”,而在“微殊”。2:學習通論,與文選相印證,可以把感性認識上昇到理性認識,收到以簡馭繁、觸

3、類旁通之效。3:多做標點、注釋、翻譯等練習,通過練習,把知識轉化爲能力。4:要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爲閲讀古書的能力必需要進行一定數量的練習。練習的主要形式是自己動手,利用工具書對古注文選、今注文選進行標點、注釋和翻譯。四、講授方法以文選爲綱,穿插通論,講練結合。以文選爲綱是説在教學中要把文選放在首要地位,通論的講授當以文選爲基礎,爲學習文選服務;穿插通論是説通論的講授要與文選結合,不僅結合本單元的文選,還應該貫穿全書的文選來進行,以期相互印證,收到以簡馭繁、觸類旁通之效;講練結合是説在講授(尤其是古注文選的講授)之中,要加强練習,把練習列爲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第一单元一、古注的産生古書的注解萌

4、芽於先秦,如:孟子滕文公上中的“設爲庠序學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就是對“校”、“序”、“庠”的解釋;韓非子中的解老、喻老篇,是對老子的注解;墨子中的經説上是對經上的注解。大規模給古書作注始於漢代,而漢代古注先從經書開始,究其原因,大致有三:(1)隨着時代的發展,語言也在發展變化,人們的生活習俗、社會的典章制度也都在起着變化,這樣,後人在閲讀古書上就出現了障礙。(2)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朝廷設五經(易、書、詩、儀禮、春秋)博士,尊儒讀經需要有人爲經書作注。(3)研究儒家經典,漢代有兩個學派,即今文經學派和古文經學派。上面談到的“五經博士”講授的都是今文經。古文經學派爲了

5、確立古文經的地位,必須注重文字訓詁。今古文之争,促進了古注的産生和發展。二、古注的種類1傳。起初,“傳”主要是論述本事,或闡述經義;後來,“傳”側重於對經文字句的解釋2箋。“箋”的特點是對前人注釋的闡明、補充、訂正。3章句。“章句”就是離章辨句的意思。其特點是側重於句、章的串講,闡發文意。4疏、正義。特點是不僅要注釋經文,還要注解古注;往往是旁徴博引,文字繁瑣冗雜。“疏”屬於私人注釋,“正義”屬於官修。5集解。“集解”是匯集衆説而解之的意思6音義。“音義”是兼釋字音和字義的一種古注,以注音爲主。三、古注的體例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翹翹薪貌錯雜也箋云楚雜薪之中尤翹翹者我欲刈取之以喻衆女皆貞絜我又欲取其

6、尤高絜者翹祁遥反沈其堯反尤高絜者一本無絜字之子于歸言秣其馬秣養也六尺以上曰馬箋云之子是子也謙不敢斥其適己於是子之嫁我願秣其馬致禮餼示有意焉秣莫葛反説文云食馬穀也上時掌反下文同餼虛氣反牲腥曰餼疏翹翹至其馬正義曰翹翹然而高者乃是雜薪此薪雖皆高我欲刈其楚所以然者以楚在雜薪之中尤翹翹而高故也以興貞絜者乃是衆女此衆女雖皆貞絜我欲取其尤貞絜者又言是其尤絜者之子若往歸嫁我欲以粟秣養其馬乘之以致禮餼示己有意欲求之下四句同前傳翹翹薪貌正義曰翹翹高貌傳言薪貌者明薪之貌翹翹然若直云高貌恐施於楚最高者此翹翹連言錯薪故爲薪貌鴟鴞云予室翹翹即云風雨以上是毛詩正義中詩經周南漢廣第二章(一部分)的注解,大字是詩經正文,雙行小

7、字是後人的注疏。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箋云”的注是漢毛亨的毛詩詁訓傳,簡稱“毛傳”,如“翹翹薪貌錯雜也”。“箋云”之後的注是漢鄭玄的毛詩箋,簡稱“鄭箋”,如“楚雜薪之中尤翹翹者”。之後是唐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對正文和注文的注音,如“翹祁遥反”。疏後是唐孔穎達的疏,簡稱“孔疏”。疏先略引被疏文字,一般是起止各兩三個字,如“翹翹至其馬”,用隔開,“正義曰”後是孔疏。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如果疏“毛傳”,則標明起止的文字前有“傳”字,如“傳翹翹薪貌”;如果疏“鄭箋”,則標明起止的文字前有“箋”字,如“箋楚雜至絜者”。疏有時是直解正文,如“翹翹然而高者示己有意欲求之”;有時是引書以證毛傳和鄭箋。四、古

8、注的内容1解釋詞義4説明修辭表達方式7校勘文字2串講文意5詮釋典故成語8説明語法3分析句讀6考證名物9標注字音五、古注中常見的術語1.曰、爲、謂之這三個術語用法大致相同。被釋詞語置於“曰、爲、謂之”的後面。其作用,或單用以釋義,如詩經周南卷耳“陟(zh)彼高岡”,毛傳:“山脊曰岡。”或連用並舉,用以辨析同義詞,如楚辭離騷“各興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賢爲嫉,害色爲妒。”又如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古人辨析同義詞,常只指出其不同點,對共同點則略而不談,要細心體會。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不有行者,誰扞(hn)牧圉(y)”,杜預注:“牛曰牧,馬曰圉。”非“

9、牧,牛也”,而是“牧牛曰牧,牧馬曰圉”。爾雅“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亦如此。2.謂被釋詞語置於“謂”的前面,其作用主要是用來具體説明被釋詞語的特定意義。如:左傳僖公三十年“且君嘗爲晉君賜矣”,杜預注:“晉君謂惠公也。”“謂”有時還用於串講。如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tun)兮”,鄭箋:“零,落。蔓草而有露,謂仲春之時,草始生,霜爲露也。”3.猶被釋詞語置於“猶”的前面,其作用主要是用來表示注釋詞和被釋詞是同義關係或近義關係的。如詩經召南羔羊“羔羊之革”,毛傳:“革,猶皮也。”又如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趙岐注:“老猶敬也,幼猶愛也。”4.貌往往用於解釋

10、形容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樣子”。如上文所舉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毛傳:“萋萋,茂盛貌。”5.渾言、析言、統言、通言、散言、對言、散文、對文“渾言渾言”是籠統地説是籠統地説“析言析言”即分析地説即分析地説“渾言”又稱“統言”、“通言”“散言”、“散文”指同義詞語單獨使用對言”、“對文”指兩個同義詞語同時使用,相對爲文一般是“對言”時二者有别,“散言”時意義相通。6.辭(詞)也用以説明該詞是虚詞。如上文所舉漢廣“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毛傳:“思,辭也。”句中的“思”是語氣詞。7.之言、之爲言古注使用這兩個術語,一般都是聲訓,即表明被釋詞和注釋詞之間不僅在語義上,而且在語音上有相

11、通之處。如禮記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鄭玄注:“藉之言借也。”“藉”是古代一種助耕制度的名稱,鄭玄認爲它之所以名叫“藉”,是由“借”的聲義而受名。古人以聲訓試圖探求語源,往往具有相當的主觀隨意性,不可輕信。8.讀爲、讀曰這兩個術語主要是用以説明通假,即用本字來説明通假字。如詩經衛風氓“隰則有泮”,鄭箋云:“泮,讀爲畔。畔,涯也。”鄭玄認爲“泮”是“畔”的借字。9.如字這個術語用於注釋多音多義字,依本音讀叫作“如字”。如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陸德明經典釋文毛詩音義:“好,毛如字,鄭呼報反。”(按,“好”有上、去二音。“好”讀上聲是其本音,讀上聲ho,義爲美貌、美好,是形容詞;“好

12、”讀去聲ho,義爲喜好,是動詞。)毛傳云:“言后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閒貞專之善女,宜爲君子之好匹。”釋“好”爲形容詞。鄭箋云:“言后妃之德和諧,則幽閒處深宫貞專之善女,能爲君子和好衆妾之怨者。”釋“好”爲動詞。所以,陸德明説,依毛傳,“好”讀其本音,即讀上聲;依鄭箋,讀去聲。六、古注的局限性1.古人的注釋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封建社會的烙印 2.古人對語言現象缺乏科學的理解,以至望文生訓,牽强附會3.旁徵博引,繁瑣冗雜【思考题】1.掌握“傳”、“章句”、“集解”、“疏”、“音義”的特點。2.掌握常用的古注術語。3.以毛詩正義爲例,説明古注的體例。4.舉例説明古注的局限性。文選論語一書由孔子的門人及其再

13、傳弟子編輯而成,書中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現存論語共二十篇,每篇又分爲若干章,内容涉及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道德修養等方面。論語爲語録體散文的典範,語言含蓄隽永,許多語句後來成爲格言或成語。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名正言順;當仁不讓;任重道遠;不恥下問;欲速則不達;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等。成书与版本論語成書約在戰國初期。漢初曾流傳古論、齊論、魯論三種本子,東漢鄭玄以魯論爲主要依據,參考齊論、古論,爲論語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各家之説,成論語集解,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論語通行的注本有論語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宋代朱熹的論

14、語集注和清人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禮記也稱小戴禮記,爲西漢時期戴聖纂輯,共49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漢時期的禮學文獻選編。禮記作者非一時之人,其内容亦十分駁雜。其中有些篇章解釋禮經(即儀禮),有些篇章記述某項禮節條文和某項政令,有些篇章談關於禮制的理論,還有些篇章記録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以及孔門和時人的雜事。這部書對於我們研究古代社會倫理觀念、宗法制度、階級關係和儒家的各派思想等,都很有參考價值。禮記的通行注本是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禮記注疏,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今注举例論語三十章(1)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

15、(學而)1 曾子:名參(shn),字子輿,孔子的弟子。2 日:每天。3 傳(chun):指老師傳授的知識。(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1,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4。”(爲政)1 有:通“又”,連詞。2 立:指事業有成。3 耳順:指一聽别人的言語,就知道他的心意。4 矩:準則。論語三十章(1)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學而)1 曾子:名參(shn),字子輿,孔子的弟子。2 日:每天。3 傳(chun):指老師傳授的知識。(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1,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16、六十而耳順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4。”(爲政)1 有:通“又”,連詞。2 立:指事業有成。3 耳順:指一聽别人的言語,就知道他的心意。4 矩:準則。禮記六則(1)孔子之衛,遇舊館人之喪1,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説驂而賻之2。子貢曰:“於門人之喪,未有所説驂,説驂於舊館,無乃已重乎3?”夫子曰:“予鄉者入而哭之4,遇於一哀而出涕5。予惡夫涕之無從也6。小子行之。”(檀弓上7)1館人:掌管館舍的官吏。按,此館人曾奉君命接待過孔子,故稱之爲“舊館人”。2説:通“脱”,解下。驂:轅馬旁邊拉邊套的馬。賻(f):贈送財物助人辦理喪事。3無乃:恐怕。已:太。4鄉(xin)者:剛才。5“遇於一哀”句,意思

17、是遇見主人向我致哀甚爲專一,而使我不由得爲他流淚。一:專一。涕:泪。6“予惡夫涕之”句,意思是我厭惡那種態度:只爲他流淚,而没有相應的財物贈送。惡(w):厭惡。夫(f):那。7檀弓:春秋時魯國人,出現於篇首,因以名篇。古注举例论语集解(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孔曰久困則爲非不可以長處樂孔曰必驕佚仁者安仁包曰惟性仁者自然體之2故謂安仁3知者利仁4王曰知仁爲美故利而行之 1約:貧困。2體之:躬行仁道。之,代仁。3安仁:安於仁。行仁則心安。4利仁:利用仁。知道仁德有利而行仁。(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曰唯仁者能審人之所好惡1 1古人云:“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宋代邢昺疏云:“唯有仁德者無私於物,故能審人之好惡也。”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