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绪论关于绪论目标目标1.简介高中选修课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简介高中选修课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生物科学与人体健康生物科学与人体健康、生物科学和农业、生物科学和、生物科学和农业、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产业、生物科学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这生物工程产业、生物科学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这四部分内容基于四部分内容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线,也说明了教主线,也说明了教材各部分有一定的交叉和联系材各部分有一定的交叉和联系目标目标2.认同认同“学习高中生物选修课的内容,对于我们适学习高中生物选修课的内容,对于我们适应应21世纪的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世纪的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1世纪又被
2、描述为生物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在人类社世纪又被描述为生物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而产生的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巨大的人口压力而产生的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都将依赖于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都将依赖于生物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的的发展和进步。发展和进步。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含体液调节)教学建议气温高,如何保气温高,如何保持体温的恒定?持体温的恒定?大量排汗,怎大量排汗,怎样保持水和无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机盐的平衡?体力消耗大,体力消耗大,怎样补充能量?怎
3、样补充能量?怎样抵抗疾怎样抵抗疾病的侵袭?病的侵袭?第一节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人体的稳态一、一、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与稳态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三、血糖的平衡及意义三、血糖的平衡及意义四、四、人体的体温及其意义人体的体温及其意义 人体与代谢有关的系统与功能(初中)泌尿系统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初中)皮肤的结构与功能(初中)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高二第三章)动物的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高二第四章)一。内环境和稳态 内环境的相对稳态,是体内细胞、器官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细胞和器官的活动不断消耗营养物质并排放
4、代谢产物,从而破坏了内环境的稳态;但是通过调节,各有关器官系统会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向外界排出代谢产物,进而保持了内环境的稳定。所以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及应答性反应都是机体调节活动的结果。以稳态为中心,将高二和高三的调节知识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水中的草履虫直接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水中的草履虫直接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的每个细胞能与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吗?【教学引入教学引入】:【教学建议】1。出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重点解决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关系。通过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获得营养和排除废物的媒介),形成内
5、环境的概念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外液)(教学建议:首先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弄清(教学建议:首先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弄清各结构间的关系,这是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内在联系的基础各结构间的关系,这是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内在联系的基础画图要求:五个箭头)画图要求:五个箭头)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有细胞内液)(有细胞内液)组织液组织液血浆血浆淋巴淋巴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体液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体液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体液体液组织液组织液血浆血浆淋巴淋巴细胞外液细胞外液1/31/3细胞内液细胞内液2/32/3淋巴循环淋巴循环血液的成分血液的成分血
6、浆血浆血细胞血细胞血清血清白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纤维蛋白纤维蛋白质质红细胞红细胞 内环境的物质组成 (1)血浆:水和无机盐 血浆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抗体等)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细胞代谢产生的物质(如尿素、二氧化碳等)经血液运输的各种激素(2)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内内环环境境 微碱性,微碱性,pH7.357.45成分复杂,含有多种物质。如无机盐离子、营养成分复杂,含有多种物质。如无机盐离子、营养物质物质(血糖、氨基酸、脂类血糖、氨基酸、脂类、维生素维生素)、蛋白质、蛋白质
7、、激素、抗体、尿素以及溶解的激素、抗体、尿素以及溶解的CO2、O2等。等。机体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细胞外液机体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细胞外液(实质是一种盐溶液实质是一种盐溶液组组成成血浆血浆成分与血浆基本一样成分与血浆基本一样细胞之间的液体细胞之间的液体大多数体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大多数体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组织液组织液淋巴淋巴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成分与组织液、血浆基本一样成分与组织液、血浆基本一样三者关系:三者关系: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淋巴淋巴渗透渗透汇入汇入渗透渗透渗透渗透(1)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组成 内环境各组成成分间的物质交换:(1)血浆中的营养物质以及红细胞运输的氧气
8、可通过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可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因此,血浆与组织液间的交换是双向的。(2)特殊情况下,渗入到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可进入毛细淋巴管,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这一过程是单向的。释疑:为什么从组织液淋巴是单向的?释疑:为什么从组织液释疑:为什么从组织液淋巴是单向的?淋巴是单向的?一层内皮细胞互相叠合,一层内皮细胞互相叠合,形成形成“瓣瓣”状结构,防状结构,防止液体倒流。止液体倒流。当淋巴液充盈淋巴管而当淋巴液充盈淋巴管而扩张管壁时,管壁平滑扩张管壁时,管壁平滑肌会相应收缩。肌肉收肌会相应收缩。肌肉收缩,挤压淋巴管,由于缩,挤压淋巴管,由于毛细淋巴管内的瓣膜阻毛细淋巴管
9、内的瓣膜阻碍淋巴回流,淋巴只能碍淋巴回流,淋巴只能流向大静脉,最后回到流向大静脉,最后回到心脏。心脏。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细胞通过呼吸、循环、泌尿、消化细胞通过呼吸、循环、泌尿、消化四大系统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四大系统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排泄系统循循 环环 系系 统统细胞细胞内环境内环境体液、神经系统的调控体液、神经系统的调控营养物质营养物质CO2O2代谢产物代谢产物体液成分的更新体液成分的更新血液循环血液循环 血液流经肺、血液流经肺、小肠、肾脏、骨骼肌小肠、肾脏、骨骼肌之后,成分会发生什之后,
10、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么变化?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输送水、离子、激素等物质输送水、离子、激素等物质 提供提供O2、有机物、有机物 带走带走CO2、含氮废物、含氮废物 血液循环的必要补充血液循环的必要补充淋巴循环淋巴循环 1.1.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组织液的组织液的90 90%渗回血浆,渗回血浆,10%10%渗入毛细淋巴管内)渗入毛细淋巴管内)2.2.运输大部分脂肪成分和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运输大部分脂肪成分和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总淋巴管总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各级淋巴管各级淋巴管淋巴结淋巴结2。问题:人体
11、生活的外界环境是经常变化的,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则必须相对稳定。引导学生分析内环境哪些理化因子需要保持稳定?(温度、渗透压、血糖浓度、O2和CO2浓度、pH等)并举例分析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1)保持温度的相对稳定)保持温度的相对稳定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产热和散热的平衡;(2)保持)保持O2、CO2浓度的相对平衡浓度的相对平衡通过呼吸系统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气体交换;和循环系统的气体交换;(3)维持血糖浓度在)维持血糖浓度在80120mg/dL消化系统、排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的参与,激素调节等泄系统、循环系统的参与,激素调节等(4)维持激素的相对平衡)维持激素的相对平衡反馈调节起很重
12、要作用反馈调节起很重要作用(5)引入新的教学环节)引入新的教学环节血液酸碱度相对稳定的血液酸碱度相对稳定的调调节(节(缓冲系统缓冲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H2CO3/NaHCO3缓冲对维持血液酸碱度稳定乳酸钠乳酸钠机体机体剧烈剧烈运动运动乳酸乳酸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呼吸运动增强、增呼吸运动增强、增加排气量、排出加排气量、排出蔬菜蔬菜水果水果中的中的进入进入血液血液过多的过多的由肾脏排出由肾脏排出 应当指出的是,血浆中缓冲对的作用必须在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的配合下才能顺利进行。产生的多余酸、碱等代谢产物需经肺和尿排出体外。PH值稳态值稳态1.H2CO3/NaHCO3缓冲缓冲2
13、.NaH2PO4/Na2HPO4缓冲缓冲H+OH-NaH2PO4 Na2HPO4 CO2+H2O H2CO3 NaHCO3H+OH-经肺呼出经肺呼出肾脏排出肾脏排出微观领域(分子、细胞水平)的稳态:微观领域(分子、细胞水平)的稳态:3。通过上述分析形成稳态的概念,强化生命的整体性契机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维持内环境恒定是各个细胞赖以生存及正维持内环境恒定是各个细胞赖以生存及正常活动的前提条件,常活动的前提条件,所有的生命机制不论如何所有的生命机制不论如何变化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内环境中保持生命变化都只
14、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内环境中保持生命条件的稳定。条件的稳定。现代生物学中,稳态的概念已经扩展开来,现代生物学中,稳态的概念已经扩展开来,它不仅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定状态,也可它不仅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定状态,也可指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活动乃至整个的活动乃至整个机体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和调节。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和调节。许多生命活动许多生命活动都有类似于内环境稳态的特性,分子水平存在都有类似于内环境稳态的特性,分子水平存在基因表达稳态,器官水平存在心脏活动稳态,基因表达稳态,器官水平存在心脏活动稳态,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存在稳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存在稳态。态。学以
15、致用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儿童缺钙儿童缺钙 佝偻病佝偻病中年缺钙中年缺钙 骨质软化病骨质软化病老年缺钙老年缺钙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血钙过低血钙过低 肌肉抽搐肌肉抽搐血钙过高血钙过高 肌无力肌无力转氨酶过高,肝脏受损转氨酶过高,肝脏受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健康,强化自我保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健康,强化自我保健意识。意识。实验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疑难点拨 设计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时,要把盛有等量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的3支试管分别放在60C热水、沸水和冰块中放足5min后,再将相同温度下淀粉酶溶液注入淀粉溶液中,继续保持5min。这样才能保证3支试管中
16、除温度条件即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因素(控制变量)完全相同,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才可肯定是不同的温度条件(实验变量)影响所致.强化实验注意事项:(1)本实验应控制单一变量温度,其它条件(如pH值、酶浓度、底物浓度)应控制相同。(2)本实验不能选用斐林试剂,因为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生成砖红色沉淀,而实验需要严格控制不同的温度。二.水和无机盐平衡和调节(稳态的具体实现过程)教学建议(1)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理现象、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本节课内容教科书提供了4幅图、1个
17、小资料、1个表和4个旁栏思考题,这些内容形象、直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图表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信息,延伸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本节课涉及到“尿的形成”这些初中生物学的知识,由于学过时间已久,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已把握不准,因此对这部分内容应借助直观生物解剖图作适当复习。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 水分子和无机盐的离子是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因此,血浆和组织液中水、无机盐的含量(浓度)几乎没有什么差异。细胞内外水、无机盐的含量也处于动态的稳定之中。所以,影响内环境水、无机盐稳态的因素主要是人体对于这两类物质的摄入与排出的平衡。水的平衡:水的平衡:利用教材图表分析,获利用
18、教材图表分析,获取信息。取信息。(1)水的来源:)水的来源:3个;水的去路:个;水的去路:4个个 (2)水的摄入与排出的主要)水的摄入与排出的主要途径途径 (3)水的平衡)水的平衡 摄入量摄入量=排出量排出量正常成年人每天(24h)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机体通过调节排尿量,维持机体水的平衡摄入量/mL排出量/mL来自饮水 1300来自食物 900来自物质代谢 300由肾排出 1500由皮肤排出 500由肺排出 400由大肠排出 100共计 2500 共计 2500无机盐的平衡无机盐的平衡钠盐的平衡钠盐的平衡 来源:食物 (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排出途径:尿液、汗液、粪便 代谢特点:排出量=摄入量 无
19、机盐的平衡无机盐的平衡钾盐的平衡钾盐的平衡 来源:食物 (绝大多数被吸收)排出途径:尿液、粪便 代谢特点:多吃多排 少吃少排 不吃也排 钠盐、钾盐平衡钠盐、钾盐平衡来源去路体内存在排出特点钠食盐肾脏排尿皮肤排汗 大肠排便主要在细胞外液中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钾食物肾脏排尿大肠排便主要在细胞内液中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难点、重点、综合性强)1.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水和无机盐是怎样维持平衡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维持平衡的?肾脏与水盐的平衡有关 肾小球(血管球)肾 肾小体单 肾小囊位 肾小管尿液形成的过程尿液形成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
20、用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作用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水蛋白质葡萄糖尿素尿酸 无机盐血浆900930708010.30.049.0原尿970微量10.30.049.0尿液950001.80.0511.0水平衡的调节水平衡的调节(实质还在讨论内环境实质还在讨论内环境稳态)稳态)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食物过咸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渗透压升高升高刺激刺激兴奋兴奋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产生下丘脑下丘脑分泌分泌释放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尿量减少垂体后叶垂体后叶渴觉渴觉结果结果?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增加下丘脑、
21、垂体及其它内分泌腺位置示意图增加下丘脑、垂体及其它内分泌腺位置示意图.解决学生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胰腺、胰岛等腺体解决学生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胰腺、胰岛等腺体的空间位置及相互关系认识上的困难的空间位置及相互关系认识上的困难。醛固酮对钾和钠平衡的调节:血浆中血浆中Na+K+肾上腺肾上腺醛固酮醛固酮肾小管、集合管肾小管、集合管吸吸Na+泌泌K+血浆中血浆中Na+K+血钾升高或血钠降低中任何一项存在都会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分泌增加,钾钠平衡调节是唯一无下丘脑参与稳态调节作用无机盐的调节无机盐的调节 醛固酮的作用醛固酮的作用血钾血钠醛固酮分泌量肾小管与集合管活动含量升高含量降低增加重吸收Na+
22、分泌K+含量降低含量升高减少重吸收Na+分泌K+参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参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结构与物质神经系统:下丘脑激素:抗利尿激素(下丘脑神经细胞)醛固酮(肾上腺)结构:肾脏 人体内水盐平衡是在神经-激素调节下,主要由肾脏完成的,调节方式为神经-激素调节。总结: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水平衡的调节是以渗透压的相对稳定为条件;是由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无机盐的平衡 钠以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多少来调节含量 钾以肾小管、集合管分泌的多少来调节含量 钠、钾平衡的直接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回扣当初的问题,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丢失大量的丢失大量的水分和
23、钠盐水分和钠盐大量出汗、大量出汗、剧烈呕吐、剧烈呕吐、严重腹泻严重腹泻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渗透压、心率加快、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四肢发冷丢失丢失K+细胞内液细胞内液渗透压渗透压心心律失常律失常1.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2.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保证机体细胞,特别是心肌细胞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保证机体细胞,特别是心肌细胞的正常活动。的正常活动。3.使代谢废物能及时排出体外。使代谢废物能及时排出体外。人体每昼夜有人体每昼夜有35-50g的代谢废物必须随尿液排出,尿量过少会引起的代谢废物必须随尿液排出,尿量过少会引起中毒而影响健
24、康。最低尿量需在中毒而影响健康。最低尿量需在500mL以上。以上。人体的稳态-血糖的调节教学建议 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既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内容,也与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体温调节、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密切相关,同时与水的功能亦有密切关系,在糖代谢中,激素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都有充分体现。该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可设计成较复杂的学科内综合题。(1)注意相关知识的迁移综合:如,血糖的三个来源,三个去路;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鉴定还原性糖的方法等内容学生已有一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和联想,引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2)本节课内容与人体健康联系紧密,涉及到了多种
25、血糖失衡症,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带领学生讨论带领学生讨论 血糖的来源有几条途径?血糖的去路 有几条途径?体液中的血糖为什么能够保持平衡状态?(哪些激素参与了血糖的调节,它们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神经调节作用?)血糖平衡对人体有什么意义?血糖的调节血糖的调节血糖的来源血糖的来源(3个)个)动态平衡动态平衡血糖的去路(血糖的去路(3个)个)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和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升高血糖升高血糖 胰岛素:降低血糖胰岛素:降低血糖途径途径:增加去路,增加去路,减少来源减少来源.途径:增加来源途径:增加来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浓度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浓
26、度细胞细胞血糖血糖胰腺中的胰岛细胞胰腺中的胰岛细胞A细细胞胞B细细胞胞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肝脏肝脏细胞细胞肝糖元分解肝糖元分解非糖物质转化成糖非糖物质转化成糖胰岛素胰岛素下降下降上升上升合成糖元合成糖元转变成为其他物质转变成为其他物质氧化分解氧化分解 食物中食物中的葡萄糖的葡萄糖吸收吸收吸收吸收内葡萄糖内葡萄糖释放释放血糖平衡调节中的激素胰岛素的作用胰岛素的作用:(:(四个促进四个促进 二个抑制二个抑制)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 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元、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元、氧化分解、转变成脂肪转变成脂肪 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
27、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增加血糖去路,减少血糖)(增加血糖去路,减少血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能够强烈地促进肝糖元的能够强烈地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肾上腺素的作用: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肾上腺素的作用: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l 血糖平衡的调节即体现了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拮抗血糖平衡的调节即体现了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还体现了激素间的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作用,还体现了激素间的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腺素)。【备课用资料】关于胰岛素在降低血糖中的作用(1)促进肝细胞摄取、贮存葡萄糖,促进肝细胞
28、内葡萄糖磷酸化,促进肝糖元的生成。(2)增加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通透性,这主要是促进细胞膜上的易化扩散过程。进入细胞的葡萄糖或参加代谢过程或转化成糖元。(3)促进脂肪细胞吸收葡萄糖形成脂肪,还抑制脂肪组织释放游离的脂肪酸。(4)胰岛素还抑制氨基酸通过糖元异生作用转化成葡萄糖。分析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分析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中的关系在血糖调节中的关系 胰岛素分泌调节:三方面1.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浓度2.受胰高血糖素影响,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又可通过提高血糖浓度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3.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抑制或促进胰岛素分泌 胰高血糖素分泌调节:三方面1.最重要
29、因素是血糖浓度2.受胰岛素影响,胰岛素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其分泌,也可通过降低血糖浓度间接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3.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抑制或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血糖的调节还涉及到其它激素血糖的调节还涉及到其它激素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抗胰岛素及抑制糖原分解和抗胰岛素及抑制糖原分解和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阻碍肌糖原氧化,促阻碍肌糖原氧化,促进肝糖原合成进肝糖原合成,使胰岛素作用减弱使胰岛素作用减弱,阻止阻止糖的氧化分解糖的氧化分解。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可促进糖的异生作用可促进糖的异生作用及糖原分糖原分解解,并能促进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促进小
30、肠对葡萄糖的吸收 问题 维持血糖平衡,除了激素的调节作用外,血糖含量变化还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神经系统在控制血糖平衡中具有什么作用?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只接受有关神经刺激总结:与血糖平衡有关的结构总结:与血糖平衡有关的结构结构功能肾脏 低于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高于肾糖阈,肾小管不能全部吸收葡萄糖肝脏激素调控下,合成或分解肝糖元下丘脑调节控制相关内分泌腺的活动胰岛分泌胰岛素、高血糖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糖尿病及其防治糖尿病及其防治 什么是糖尿病?有什么症状?怎样诊断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如何防治糖尿病?血糖的正常范围:80120 mgdL;血糖浓度低于5060 m
31、gdL时低血糖早期症状当血糖浓度低于45 mgdL时低血糖晚期症状当空腹血糖浓度高于130 mgdL时高血糖症 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 mgdL时糖尿(分析糖尿病的原因、症状及防治)糖尿病患者出现三多一少的原因糖尿病患者出现三多一少的原因胰岛胰岛B细胞受损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血糖升高 糖代谢障碍糖代谢障碍供能不足供能不足饥饿饥饿多食多食 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消瘦消瘦 出现糖尿出现糖尿 带出大量水带出大量水 多尿多尿 多饮多饮 治疗方法:轻者:饮食:不吃含糖食品少吃轻者:饮食:不吃含糖食品少吃含糖多的食物、多吃含膳食纤维含糖多的食物、多吃含膳食纤维
32、多的食物多的食物药物:口服降糖药药物:口服降糖药重者:控制饮食、重者:控制饮食、注射注射胰岛素胰岛素肥胖患者:限制能量物质摄入、肥胖患者:限制能量物质摄入、加强锻炼加强锻炼糖尿病与治疗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称I型或幼年型糖尿病,占糖尿病10%左右。主要特点是青少年发病,病情重,发展快,胰岛B细胞明显减少,胰岛素分泌绝对减少,治疗时依赖胰岛素。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称II型或成年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90%。主要特点是成年发病,病情较轻,发展较慢,胰岛B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血中胰岛素正常、增多或降低,肥胖者多见,一般可不依赖胰岛素治疗。人体的稳态人体的稳态-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
33、学建议(1)体温恒定的调节应抓住产热与散热相等这个主干,再分析产热与散热的生理活动,进而分析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过程,并从中体现出体温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由神经和体液共同参与完成。(2)体温调节注意与温度对酶恬性的影响相联系,产热过程与呼吸作用相联系。(3)体温调节是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过程,是靠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下丘脑)和功能来实现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下丘脑具有此功能?(4)体温平衡中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人体的稳态人体的稳态-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人的体温及其调节这是人体体温昼夜变动,它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1.人体热量的来源有哪些?2.人体可以通过哪些
34、途径散热?3.人体是怎样维持机体产热与散热动态平衡的?人体参与体温调节的结构和物质 体温调节的主要方式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产热途径:机体代谢的结果酶酶6CO2+12H2O+2870KJC6H12O6+6H2O6O2产热的部位:主要器官是骨胳肌和肝脏,安静状态以产热的部位:主要器官是骨胳肌和肝脏,安静状态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胳肌产热为主,细胞内产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胳肌产热为主,细胞内产热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热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实验:已知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在维持体温恒定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如何验证下丘脑具有此功能?(设计实验)保留下丘脑具维持体温恒定能力 破坏下丘脑无维持体温恒定能
35、力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温度感受器皮肤、黏膜、内脏器官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皮肤以哪些方式来减少热量的散失?皮肤以哪些方式来减少热量的散失?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学生能写出反射弧)皮肤血管收缩 立毛肌收缩 骨骼肌战栗 肾上腺髓质 分泌肾上腺素 寒冷 皮肤中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皮肤对炎热作出什么反应?皮肤对炎热作出什么反应?皮肤散热的途径有哪些?皮肤散热的途径有哪些?体温的调节(炎热时)体温的调节(炎热时)炎热炎热刺激刺激兴奋兴奋下丘脑体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血流量汗液分泌增多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增加散热
36、皮肤的温觉皮肤的温觉感受器感受器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反射弧具体结构分布感受器冷觉感受器热觉感受器皮肤、粘膜、内脏器官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皮肤血管、立毛肌、汗腺皮肤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集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第二节第二节 免疫免疫 强调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强调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稳态并不意味着稳态并不意味着恒定恒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的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靠完善的调节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靠完善的调节机制抵抗外界环境的变化来维持的。
37、机制抵抗外界环境的变化来维持的。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自己”、排除、排除“非非己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即稳态是通过的稳态。即稳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节来维持的。(可举例体现免疫作用)来维持的。(可举例体现免疫作用)教学建议:(1)在介绍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之前,可增加“免疫系统组成”的简介,使学生了解本节涉及到的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淋巴细胞等在免疫系统中的位置关系。(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预防接种的经历和科
38、学发现的故事理解抗原、抗体及抗原之间的关系(3)综合整个的免疫过程,比较各种免疫细胞的区别及关系(4)充分利用教材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示意图,由师生共同归纳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个阶段,比较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区别和联系。有助于学生“将书念薄”,减轻记忆负担。非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人体的皮肤、人体的皮肤、粘膜粘膜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人体内杀菌物人体内杀菌物质、吞噬细胞质、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以及免疫物质免疫物质免疫是机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疾病的能力。免疫是机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疾病的能力。吞吞噬噬细细胞胞吞吞噬噬病病菌菌这个过程属于
39、哪一种免疫方式?这个过程属于哪一种免疫方式?特异性免疫基础特异性免疫基础-免疫系统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周围免疫器官(淋巴结、脾等是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免疫细胞 造血干细胞、淋 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分子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棒状杆菌棒状杆菌肺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花粉花粉大脑肿瘤细胞大脑肿瘤细胞抗原的特性:抗原的特性:异物性异物性(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自(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自身组织或细胞)身组织或细胞)大分子性大分子性(分子量通常大于(分子量通常大于10
40、00010000的物质)的物质)特异性特异性-最重要特性最重要特性(只能与相应的(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抗体或效应T 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特异性与抗原决定簇有关。特异性与抗原决定簇有关。)抗原与抗原决定簇抗原与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是指位于抗原表面抗原决定簇是指位于抗原表面决定其特异性的某些特定化学决定其特异性的某些特定化学结构,抗原以此与相应的淋巴结构,抗原以此与相应的淋巴细胞表面的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抗原受体结合,引结合,引起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起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决定簇决定抗原的特异性决定簇决定抗原的特异性抗原通过抗原决定簇起作用抗原通过抗原决定簇起作用 物质基础:抗原
41、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是由612个氨基酸、单糖或核苷酸残基组成,一般来说,只有位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易与抗原识别受体或抗体结合,称为功能抗原决定簇;而位于分子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无免疫原性,称为隐蔽性抗原决定簇,若因理化因素或酶解修饰而暴露出来,可成为功能性抗原决定簇,诱发免疫应答。大多数天然抗原分子结构复杂,表面具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每一种功能性抗原决定簇可引起一种特异性抗体产生。(这也是从动物血清中很难分离出单纯的某一种抗体的原因)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抗体的发现过程:抗体的发现过程:(1 1)1919世纪末世纪末20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世纪初,科
42、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用细菌或其外毒素给动物注射,过一段时间后,该动物的用细菌或其外毒素给动物注射,过一段时间后,该动物的血清中出现一些有防御作用的保护性成分。血清中出现一些有防御作用的保护性成分。(2 2)在)在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科学家用电泳法鉴定,证明抗年代,科学家用电泳法鉴定,证明抗体是一种球蛋白。体是一种球蛋白。(3 3)19591959年科学家对抗体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证明年科学家对抗体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证明它是由四条肽链组成,借二硫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它是由四条肽链组成,借二硫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Y Y”型的四链分子。不同的抗体某些部分氨基酸序列各不型的四链分子。不同
43、的抗体某些部分氨基酸序列各不相同,决定抗体的特异性。相同,决定抗体的特异性。(4)(4)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抗抗体体抗抗体体与与抗抗原原有有什什么么关关系系?抗原结合位抗原结合位点点体体 液液 免免 疫疫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第三第三阶段阶段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体液免疫体液免疫抗原抗原摄取摄取处理处理呈递呈递T T细胞细胞呈递呈递 B B细胞细胞增殖增殖分化分化记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效应B B细胞细胞 效应效应B B细胞细胞产生产生抗体抗体B B细胞细胞感应感应阶段阶段反应反应阶段阶段效应效应阶段阶段吞噬细
44、胞吞噬细胞与抗原结合与抗原结合 体液免疫过程在体液中进行。体液免疫过程在体液中进行。位于体液中的病原体被体液中的抗体消位于体液中的病原体被体液中的抗体消灭。灭。若病原体侵入机体的细胞,机体如何若病原体侵入机体的细胞,机体如何应对?(抗体无法过膜进细胞)应对?(抗体无法过膜进细胞)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反应反应阶段阶段效应效应阶段阶段感应感应阶段阶段抗原抗原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摄取处理处理呈递呈递T T细胞细胞T T细胞细胞增殖增殖分化分化记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效应T T细胞细胞效应效应T T细胞细胞密切接触密切接触靶细胞靶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产生淋巴因子(干扰素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
45、)靶细胞裂解死亡靶细胞裂解死亡淋巴因子的作用淋巴因子的作用加强与免疫活动有关的细胞的免疫作用加强与免疫活动有关的细胞的免疫作用举例:举例: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2 2 诱导产生大量效应诱导产生大量效应T T细胞,增强效应细胞,增强效应T T细胞的杀伤力,增强其他免疫细胞对靶细细胞的杀伤力,增强其他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胞的杀伤作用。干扰素干扰素 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干扰素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干扰素并不能直接杀伤病毒,而是诱导宿主细胞并不能直接杀伤病毒,而是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数种酶,干扰病毒的基因转录或病毒产生数种
46、酶,干扰病毒的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蛋白组分的翻译。释疑:效应T细胞的杀伤作用是怎样清除侵入到细胞内的病毒及细菌的?效应T细胞可通过一系列信号传递过程,激活靶细胞内源性DNA内切酶,使靶细胞核小体断裂,细胞结构破坏,细胞死亡。靶细胞内源性DNA内切酶无种属特异性,在裂解自身DNA的同时,也降解病毒在靶细胞内复制的DNA分子,故在破坏靶细胞的同时,亦可阻止病毒的复制,防止病毒释放后再感染邻近的正常的细胞。摘自医学免疫学 效应T细胞攻击破坏被细菌侵染的靶细胞,一可抑制细菌的繁殖速度,二将其暴露于外,遭受吞噬细胞、抗体等免疫系统的攻击,并最终消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
47、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体液中的抗原体液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作用方式效应效应B B细胞产生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结合。1 1效应效应T T细胞与靶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细胞密切接触。2 2效应效应T T细胞释放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胞免疫的作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既各有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作用。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 来来 源源 功功 能能吞噬细胞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处理、呈递抗
48、原、吞噬B B细胞细胞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化识别抗原、分化T T细胞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腺中发育呈递抗原,分化呈递抗原,分化效应效应B B细胞细胞B B细胞或记忆细细胞或记忆细胞胞分泌抗体分泌抗体效应效应T T细胞细胞T T细胞或记忆细细胞或记忆细胞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结合记忆细胞记忆细胞B B细胞或细胞或T T细胞细胞识别抗原、分化识别抗原、分化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根据免疫学原理,得出免疫功能过高和过低两类疾病。2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功能高而对进入机体的抗原的识别范围扩大引起的。学生易混淆的问题:过敏原、抗原
49、;过敏反应与正常的免疫反应区别。可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过敏原、抗原;过敏反应与正常的免疫反应进行分析比较,澄清两个生理反应的区别。3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对自身细胞的抗原识别扩大的结果。4免疫缺陷病以爱滋病为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于发病机理要分析为什么HIV病毒侵入T淋巴细胞后会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还要注意与遗传知识的综合。过敏反应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过敏反应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血压降低、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血压降低、休克等症状;休克等症状;有的人吃虾、蟹等食物后发生瘙痒、呕有的人吃虾
50、、蟹等食物后发生瘙痒、呕吐、腹痛等症状;吐、腹痛等症状;有的人接触某些植物的花粉后发生呼吸有的人接触某些植物的花粉后发生呼吸困难、哮喘、皮肤瘙痒等症状困难、哮喘、皮肤瘙痒等症状2 2、过敏反应的特点:、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损伤组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损伤组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的原理:、过敏反应的原理:(如图如图)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组织胺组织胺过敏反应过敏反应释疑:过敏原和抗原区别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