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卷(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 D )A内在驱力B自我提高驱力C.认可驱力D附属驱力2“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 A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3“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B )A行为主义心理学B人本主义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精神分析心理学4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 )A塔巴B惠勒C.泰勒D坦纳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三
2、大领域,即( B )A知识、技能、技巧B认知、情感、动作技能C知、行、意D德、智、体6“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 B )A课程目标B教育目标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7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这一特点说的是( B )A生成性目标的特点B表现性目标的特点C行为目标的特点D普遍性目标的特点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B )A“因素课程”说B“泛智课程”说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D功利主义课程论9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可以把评价分为( B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3、B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D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10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B )A认知弹性理论B最近发展区理论C结构主义理论D认知发展理论1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包括( C )A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B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C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经验D以上都不对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以来提出的“全民教育”口号,实质上就是追求( A )A教育平等B教育的高质量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D多元价值观13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B )A政
4、府、专家、校长、教师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14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 B )A科技理性B实践理性C.工具理性D解放理性15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 B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过程C课程D怎样编制课程16第一次试图将课程与教学进行整合的教育家是( D )A施瓦布B布劳迪C塔巴D杜威1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D )A博比特B查特斯C.哈里斯D泰勒18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C )A儿童活动中心课程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C学术中心
5、课程D人本主义课程19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 C )A赫尔巴特B布鲁纳C.施瓦布D杜威20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D )A夸美纽斯B卢梭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21以下不属于施瓦布所提倡的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C )A实践的艺术B准实践的艺术C建构的艺术D折中的艺术22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C )A要素主义B永恒主义C改造主义D自然主义23从课程论发展史上看,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选择问题的是( B )A杜威B斯宾塞C施瓦布D泰勒24以下著作中,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的是( B )A教育漫话B爱弥儿C大教学论D林
6、哈德和葛笃德25以下属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D )A斯金纳的“程序教学”B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C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D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26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B )A技术兴趣B实践兴趣C解放兴趣D技术理性27提出“虚无课程”概念的教育家是( B )A斯宾塞B艾斯纳C.朱熹D杜威28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D )A全面发展B个性发展C.自由发展D一般发展29教育交往的途径很多,囊括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方方面面,而其主渠道是( C )A家庭B社区C.课堂D第二课堂30“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A )A柏拉图
7、B孔子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答:(1)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2)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3)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樟,以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4)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评分参考】:本题共6分。32行为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答:(1)“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
8、值观是有缺陷的。(2)“行为日标”的“还原沦”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足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评分参考】:本题共6分。33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答:(1)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真正吸引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只要情境创设好了,问题和课题选准了,学生自然会展开活跃的讨论。(2)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要持适当的态度,倘若教师对学生不完整的回答采取不宽容的态度,那就会破坏讨论的
9、情境。(3)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集体讨论切忌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否则会使讨论流于肤浅、徒具形式。【评分参考】:本题共6分。34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几种基本取向?每种取向的本质是什么?答:(1)目标取向的评价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在这里,评价者是主体,被评价者是客体。(2)过程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着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主体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
10、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评分参考】:本题共6分。35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答:(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呈现一种看似矛盾、实则非常辩证的现象:一方面强调国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导作用,推出有力的“国家课程”;另一方面又非常强调地方、学校对课程改革的主体参与,倡导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信息能力”与“计算机素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
11、所追求的基础学力的内容之一。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各类信息技术知识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在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学科主义”(“学科中心论”)的传统统治地位已被动摇。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等课程形态受到普遍关注。统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当人们反思20世纪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课程改革的共同失误是往往满足于课程计划的制定,而不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许多国家推行的课程变革计划并未真正得到实施,原因是教师对课程变革的态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积极。(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
12、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各国课程教材改革的经验表明,课程改革的过程不单纯是行政命令的过程,它是政府基于对社会实际和教育实际之需要的敏锐洞察,充分发动地方、学校的积极性,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而展开的。【评分参考】:本题共6分。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答:(1)“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作出改变。(2)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实践者(教师)所创造的课程知识
13、与专家所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他们对影响课程的各种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谱系感兴趣。不论课程是在哪里创造出来的,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不断作出调整。不断调整以求相互适应,是课程知识的一个基本特性。(3)倾向于把课程变革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这决不是一个预期目标和升划的线性演绎过程。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否与预期目标一致,都是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4)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5)研究重心是把握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它要求更为宽广的方法论,既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评分参考】:本题共12分。37请结合具体例子,阐述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答:在
14、德博莱的影响下,施滕策尔确定了范例方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评分参考】:本题共12分。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38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且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
15、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1)经验课程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点?答: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作为课程的目标,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这寻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扭转了千百年来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控制工具的局面。经验课程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的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这样,儿童在与文化、与学科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这种课程理路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经
16、验课程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既把儿童视为社会的儿童、生活于社会现实之中的儿童,又不使儿童拘泥于当前的社会现实、被动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而是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主张基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对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改造,应当说这种观点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评分参考】:本题共8分。(2)经验课程存在哪些不足?答:(1)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尽管经验课程倡导者的初衷并非不要学科知识,而是真正找到学科知识对儿童人格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经验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导致沉醉于儿童当前的各种偶发性的冲动,纵容儿童,忽略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走向“儿童中心主义”。(2)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经验课程的经典倡导者(如杜威)都主张把儿童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培养作为经验课程的基本目标,并主张把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儿童对情境的操作和行动有机统一课起来。然而在经验程的实践中,人们往往把经验课程误解为让儿童随意地从事一些肤浅的、缺少智力价值的操作活动,从而忽略了儿童深层的心理品质的发展。(3)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评分参考】:本题共8分。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