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械设备润滑保养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一、润滑管理的五适原则一、润滑管理的五适原则 1.适油(Right oil)选用适当规格润滑油剂。2.适时(Right time)按规定的时间加油,检查及换油。3.适量(Right quantity)加用适当份量的润滑油剂。4.适位(Right an)何人加油、换油、检查。二、洗煤厂机电设备润滑管理二、洗煤厂机电设备润滑管理1 1、设备润滑存在的问题、设备润滑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润滑知识老化,对现代化企业设备润滑要求和润滑材料的发展了解不够;2)企业设备润滑规程不健全;3)对新兴的设备润滑技术不了解,不能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缺乏开拓精神;4
2、)对设备工况了解不细致,不能根据设备润滑周期进行更换;2 2、换油存在的问题、换油存在的问题 1)个别设备换油只凭经验;2)换油时不清理油箱底部或清理不彻底;3)部分设备只有补油无换油时间规定,油箱底部油泥严重;4)补油不规范,有什么油就用什么油,油品混用;5)在线用油没有油质监测,变质油仍在使用。3 3、判断洗煤设备是否润滑良好的依据、判断洗煤设备是否润滑良好的依据 1)所有设备润滑装置,如油嘴、油杯、油窗、油标、油泵及系统管路等齐全、清洁、好用、畅通。2)设备所有润滑部位、润滑点按润滑图表中的“五定”要求加油,消除缺油干磨现象。3)油线、油毡,齐全清洁,放置正确。4)油与冷却液不变质、不混
3、杂、符合要求。5)滑动和转动等重要部位干净,设备有薄油膜层。6)各部位均不漏油。4 4、设备润滑管理的重点、设备润滑管理的重点 1)实施动态的管理过程。洗煤厂要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清洁环保的润滑方式,如堆取料机各转动部位使用的集中润滑方式,有效地杜绝了人工加注润滑脂时对润滑脂的污染、浪费等。2)建立详尽的设备技术档案,方便润滑工科学换油,杜绝乱加油品或更换周期短造成的设备损坏和油脂浪费等现象。3)建立液压站油液监测分析制度。4)润滑油的贮存与保管 在贮存时不应与铜、铅等有色金属接触;桶装润滑油贮存时应保持清洁、避光、阴凉、通风;各种类和标号润滑油要有醒目的标识,以免种类和标号混淆;严格掌握贮存
4、数量;润滑油的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应超过1年),避免变质影响润滑效果;润滑油不能购来就投入使用,有些润滑油需要自然沉淀一定时期后才能使用,如液压油在购置后需存放1周后才能再投入使用,使杂质充分沉淀。5)加强设备运行场所防灭尘和设备清理。洗煤厂设备的运行环境差,大多数在含尘量较大、带水的环境下运行,设备的转动部件支撑点容易受到粉尘污染,致使摩擦阻力增大,使设备磨损加剧。6)控制维修操作过程。设备维修过程中是否清洁、有无污染副运动等都会影响磨损过程,检修工艺、质量等是设备润滑管理的基础。7)、定义常用润滑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根据库存情况按质定量补充,保证润滑油、脂稳定充足。实行定额用油管理,按期
5、向供应部门提出年、季度润滑油品需要量的申请计划,并按月把用油指标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及单台设备。8)、编写全厂生产设备的全面润滑细则表,项目包括有润滑点位置、润滑等级、润滑剂类型、润滑时间间隔、操作以及所用润滑剂数量。最为重点的是为各润滑点定义等级、图标和润滑人员。9)、做好设备润滑的状态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配备和更换损坏的润滑零件、装置和工具,改进和完善润滑装置,治理设备漏油,消除设备润滑中的油品浪费。10)、定期按设备润滑细则表对设备各润滑点进行检查并记录,改善管理。11)、三过滤:油液经运输入库贮存时过滤;油液发放注入润滑容器时过滤;油液加入设备贮油部位时过滤。三、设备润滑的缺陷三、设备
6、润滑的缺陷及预防措施及预防措施 1)设备密封件的失效而引起的缺陷 2)设备连接件的松动而引起的缺陷 3)润滑剂的失效而引起的缺陷 4)润滑装置的失效而引起的缺陷 1 1、润滑缺陷、润滑缺陷2 2、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对于专职润滑管理人员的要求 、根据油质状态监测换油的科学方法,组织润滑业务学习,普及润滑知识,总结并积极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设备各部件的润滑要求,确定油品的使用、配制或代用,解决润滑技术问题。、熟悉设备的润滑状况和所需润滑油的油质、油量的要求,对于失效的润滑油做好废油的回收再利用工作。、坚持对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和油液监测工作,仔细查看润滑点的各个注油器或油泵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
7、,立即解决,及时排除润滑故障,改善密封状况,消除润滑系统的跑、冒、滴、漏现象。对于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 、在设备开车前,仔细检查设备的供油情况,发现故障,立即报告有关管理人员,由维修人员进行检修。在检修工作未完成之前,不得启动设备。、按照设备润滑示意图,根据润滑“定人、定时、定质、定量、定点”的“五定”原则,对各个润滑部位进行润滑。、定期清洗设备油毡、油线、油孔、油标、滤油器等。、维护好设备的润滑装置,如:油杯、油嘴等。四、工程机械润滑的误区四、工程机械润滑的误区 1 1、润滑油油量宁多勿少、润滑油油量宁多勿少 机油量少会造成供油不足、润滑不良,导致机械事故。所以,加油时不能因怕油量不足而“宁可
8、多加”。油量过多不仅会由于阻力增大而增加动力消耗,而且油液易生气泡、乳化和溢漏,造成润滑不良。在减速箱中,齿轮浸入油的深度以个齿高为宜;给滚动轴承加脂时,一般仅填其空间的即可;空气压缩机若注油过多,在运转中会形成气缸油击,当温度升高时会形成积炭,积炭燃烧时会产生爆炸事故。2 2、黏度大的机油比黏度小的机油对、黏度大的机油比黏度小的机油对发动机有利发动机有利 黏度越大,各运动副表面间的油膜越厚,虽有利于防止表面的磨损,但随之摩擦阻力加大,动力损失增加。滑润油黏度等级选得过高,会造成机油泵的泵送性能差,流量减少,并使其润滑性、洗涤性和散热性变坏,易使机件产生半干摩擦,引起烧瓦、抱轴等故障。3 3、
9、用高黏度机油可解决发动机发动、用高黏度机油可解决发动机发动机无力和窜油问题机无力和窜油问题 发动机无力、费机油和窜油现象是发动机技术状况变坏的外部特征,用高黏度机油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发动机润滑油性能恶化,加剧发动机的磨损。4 4、一成不变地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一成不变地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选用油的规定选用油 设备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用油,系指设备在一般工况下所用的油,如果实际使用条件比规定的条件苛刻,则应通过试验选用高一档的油品,或适当缩短换油周期。5 5、润滑油变黑就说明润滑油已变质、润滑油变黑就说明润滑油已变质 加有清净分散剂的内燃机油,在使用不久后颜色变黑,是属正常现象,不应轻易
10、更换;加有添加剂的润滑油,往往会使轴承表面产生暗黑色的保护膜;稠化机油在使用过程中变黑或机油压力较低,都是正常现象。在确定润滑油是否已变质时,不能单凭视觉作判断,要进行综合分析。有条件时应对油料进行检测化验,做到按质换油。6 6、满毂润滑比空毂润滑效果好、满毂润滑比空毂润滑效果好 在机器的换油保养及维修工作中常能看到:除将轮毂轴承涂满润滑脂外,还将轮毂的空腔内也填满的现象,这种加脂法习惯上叫满毂润滑。实践证明,轮毂轴承以空毂润滑方式为最好。所谓空毂润滑是将轮毂轴承涂满润滑脂,而轮毂内腔仅薄薄地涂一层润滑脂用以防锈。满毂润滑不仅浪费润滑脂,而且由于脂量过多,内摩擦增大,轴承温升提高,使润滑脂产生
11、流失。严重时,流失的润滑脂可能渗透到制动装置上,使制动失灵而造成事故。7 7、采集测试油样不必太严格、采集测试油样不必太严格 油脂取样,应在设备经过工作循环且油、水温度达到正常时进行。取样时应优先取取样阀门处的油脂,若此法不能实现,可用油枪或用管子伸进油底壳吸取,取样深度应为油平面下处,且应立即进行化验。8 8、不同类型的润滑脂可以混用、不同类型的润滑脂可以混用 一般来说,应当尽量避免两种不同类型润滑脂混合使用,由于润滑脂的稠化剂、基础油、添加剂不同,混合后会引起胶体结构的破坏,导致混合润滑脂稠度下降,分油增大,机械安定性变差等,影响使用性能。实际使用中,有时当两种润滑脂的混合不可避免时,需掌
12、握以下原则:1)对同一厂家生产的同类型、相临牌号的润滑脂可以相混合,但须在适用牌号润滑脂占绝大部份的情况下,混合后的质量变化不大。但如果原来的润滑脂已氧化变质,因其内含有大量的有机酸和杂质,此时就不能与新润滑脂混合。所以在换润滑脂时,一定要将零部件上的旧润滑脂清洗干净后,才可重新加入新的润滑脂。2)稠化剂相同、基础油相同的同牌号润滑脂基本可以相混合。3)含硅油、氟油的合成润滑脂一般不能同矿物润滑脂相混合。4)若不了解两种脂是否可以相混,那就有必要请专业实验室进行两种脂的相容性试验,决定是否能混合。9 9、油品代用问题、油品代用问题 1)只有同类油品或性能相近、添加剂类型相似的油品才可以代用或混
13、用。2)代用油品的粘度以不超过原用油粘度的士25为宜。3)质量上只能以高代低,不能以低代高。对工作温度变化大的机械,则只能以粘温性好的代粘温性差的;低温环境选代用油,其凝点或倾点应低于工作温度10;高温工作应选闪点高、氧化安定性和热安定性好的代用油品。4)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同名润滑油,其所加的添加剂可能不同,因此,在旧油中混入不同厂家生产的新油以前,最好先做混用试验,即以1:1混合加温搅拌、观察,如无异味、沉淀等异常现象方可混合使用。1010、润滑操作就是加油、润滑操作就是加油 设备的润滑要求非常严格,它要求设备操作者按照润滑“五定”原则对设备进行润滑,而不是简单加油,只进行表面工作。1111
14、、有油就是润滑、有油就是润滑 有很多企业的设备管理人员认为在设备的油箱和轴承中加了油就可以了,设备出故障与油无关,所以用什么油无关紧要。于是出现了齿轮箱、轴承箱都用机械油,轴承中都加“黄油”这种现象,不能满足不同机械的要求。1212、用好油增加成本、用好油增加成本 因为没有好的润滑产品,备品备件消耗、维修人力工时耗费都非常巨大,要辨证的看待润滑、备品备件、维修工时人力耗费及总成本之间的有机联系。1313、废油不能再利用、废油不能再利用 设备更换的废油,进行油质分析之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油中进水的润滑油,可以通过油水分离机脱水;对于润滑油中的机械杂质和油泥等,通过过滤机可以去除。1414、出
15、现设备故障不从油上找问题、出现设备故障不从油上找问题 由于缺乏设备润滑知识,即使出了润滑故障却误以为与润滑无关,偏要从电气,机械方面去寻找原因并从这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如高温轴承润滑脂流失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在轴承壳内通过冷却,而很少想到是否有耐高温润滑脂。升降丝杆有了噪声,首先考虑的是改装滚珠丝杆,或静压丝杆,这样作往往结构复杂成本高,若从润滑角度来处理这类问题只要在润滑油中添加些极压添加剂升降丝杆一般就不再有噪声了。怎样区别设备故障是油引起的?1)低档油换高档油磨损工况好转。2)摩擦副不正常发热、流脂、结焦。3)摩擦副没问题但运行工况不佳。4)润滑油出现油泥、变色、粘度变化过大、泡沫、锈蚀等。
16、五、设备润滑错误剖析及五、设备润滑错误剖析及排除方法排除方法一)、设备润滑不规范造成的润滑故障一)、设备润滑不规范造成的润滑故障 1、引发故障的原因 设备润滑频次少,达不到设备润滑要求,导致研伤事故;润滑频次多,但每次操作都不规范,也会影响润滑效果。2、排除方法 把生产中润滑改为生产前润滑,并将润滑时间延长;采用自动供油润滑泵,该泵能调整供油频次,对一些特殊润滑要求的设备较适用。二)、自动润滑装置部分失效造成的润滑故障二)、自动润滑装置部分失效造成的润滑故障 1、引发故障的原因 许多设备的导轨润滑都采用了独立的自动泵油润滑系统,该系统每天必须要有足够的油耗,才能保证在导轨面上形成油膜。若设备导
17、轨油箱耗油量比同序设备少,说明该设备导轨自动润滑装置部分失效。2、排除方法 1)操作人员要注意观察导轨油箱的耗油情况,尤其是同序、同类设备的耗油应趋于一致,发现问题要立即通知维修。2)观察导轨面的油膜,各导轨润滑油量应一致。3)经常保持油箱的油位不能低于1/2。4)机床修复后锁定泵油频次(电器控制),锁定泵油量(机械控制)。三)、耗油指标长期不变造成的润滑事故隐患三)、耗油指标长期不变造成的润滑事故隐患 1、引发故障的原因 有些设备的特殊部位采用定量润滑,在出厂时规定了这一部位的润滑耗油指标。该当设备运行几年后,摩擦表面因磨损、间隙增大、变形等原因,耗油指标要随之增加。否则就不能形成完好的润滑
18、油膜。2、排除方法 根据设备现行状况及维修经验,逐步修正耗油指标。四)、设备暂时不用的部位不润滑造成四)、设备暂时不用的部位不润滑造成精度丧失精度丧失 1、引发故障的原因 有些操作者保养设备时只润滑使用的部位,不用的部位几乎就不润滑,设备的精度也受到了影响。2、排除方法 加强操作人员责任心教育,机床不用的部位也必须定期注油润滑。五)、油料变质后继续使用造成的润滑故障五)、油料变质后继续使用造成的润滑故障 1、引发故障的原因 设备的换油周期是按照储油量大小来确定的,有些设备在未到换油周期时,油料已经老化变质,继续使用就会出现工作台换向迟钝、爬行;液压阀阻塞、失效等故障。2、排除方法 已经变质的油
19、料在查明原因维修后要立即更换。油料变质的原因 1)冷却液泄漏溅入油池。2)设备在清洗换油时,油箱清洗不彻底,使原有的杂质混入新油,促进油料老化变质。3)料杂质超标或出库和加油时没有按要求过滤。4)工作时油温过高。六)、因使用的油料粘度不合理造成的六)、因使用的油料粘度不合理造成的润滑故障润滑故障 1、引发故障的原因 我国北方冬夏气温差较大,有些设备的油泵对气温较敏感,当室温下降后使油的粘度上升,泵的负荷加大,出现冬季开不起车现象。2、排除方法 1)按照现有的工作条件,我们建议冬季选择低粘度的油料,到了夏季再换回来。2)给回油路上的散热器电路配置开关,冬季时将开关关闭。3)如果车间环境较差,精密设备应设置单间和空调设备。4)给液压油箱配备加温装置。七)、延长用油时间的办法七)、延长用油时间的办法 1、采用油品维护措施。2、经常进行油品状态监测。3、换油时认真清洗系统。4、采用油品净化技术在线过滤。5、用高档油代替抵挡油。八)、八)、“跑、渗、漏、滴跑、渗、漏、滴”治理办法治理办法 1、采用先进给油技术如油气润滑。2、采用半流体脂代替稀油润滑。3、采用耐油密封脂。4、采用固体润滑镶嵌轴承在允许条件下进行无油润滑。5、认真检查密封件与油的匹配情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