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灸针灸2020/11/31(上上)经络腧穴概论经络腧穴概论上篇上篇2020/11/32 1.经络腧穴学定义经络腧穴学定义2020/11/332.经络腧穴学在针灸中的地位经络腧穴学在针灸中的地位v经络基本理论v腧穴基本知识v刺灸基本技能v治疗基本应用v经络腧穴学构成针灸科学的基础v刺灸治疗学构成针灸临床的基石v针灸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将构建在基本理论之上的基本知识借助于完善的刺灸技能正确的应用于临床治疗。2020/11/343.经络腧穴学的学习方法经络腧穴学的学习方法v明确概念基本概念是所学学科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经络、标本根结、气节四海、腧穴、特定穴、骨度等。v牢记重点经络循行、腧穴定位、操
2、作、主治等。v“以纲带目”“经络是个纲,纲举目张”v“背、悟并举”“死记”与“思考”并重:“死记”是基础,思考是主导。v培养兴趣提高效率,事半功倍。2020/11/35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一章:经络概述1.经络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2.历代论述 有关经脉的论述:灵枢:“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医学入门:“经者,径也”,“脉之直行者为经”。经脉的两大特点“直行”,“深行”。2020/11/362.历代论述:历代论述:有关络脉的论述:灵枢:“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医学入门:“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络脉的两大特点“支行”,”浅行”。有关经脉和络脉关系
3、的论述:灵枢:“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脉、络脉鉴别点 经脉少大长纵深,络脉多小短横浅。2020/11/373.经络概念的演变过程经络概念的演变过程“血气”论语.季氏(约公元前450年):“血气未定”、“血气方刚”、“血气既衰”;管子.水地(公元前465年):“水者地之血气”;灵枢.经脉:“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脉”吕氏春秋.达郁(公元前230年):“凡人360节、九窍、五脏、六腑-血脉欲其通也”。“经络”灵枢.脉度:“经脉为里-”。2020/11/384.对经络的认识过程对经络的认识过程v针灸、按摩的感应是古人发现并逐渐认识经络的主要渠道,尤其针灸过程中出现的“气行”现象
4、。v气功的“行气”对古人认识经络有帮助。v疾病的症候使古人从临床的角度认识经络。v穴位的主治使古人从实践中认识经络。v解剖知识使古人形象的认识经络:通过解剖尸体。2020/11/395.学习经络学的重要性学习经络学的重要性v古人对学习经络学重要性的认识 灵枢.经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医门法律“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v学习经络学对临床医疗的指导作用2020/11/310结语:结语:经络学的重要性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汇聚了针灸的基
5、本理论,又容纳了针灸各科的内容,它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是指导临床医疗的向导,是未来人体生命革命的希望。2020/11/311 小结与思考 经络腧穴学、经络概念,历代论述,经络腧穴学、经络概念,历代论述,学习经络学的重要性学习经络学的重要性 1.本讲主要内容本讲主要内容 如何学习经络腧穴学?如何学习经络腧穴学?前人通过什么途径逐渐认识了经络?前人通过什么途径逐渐认识了经络?2.本本 讲讲 思思 考考 题题2020/11/312第一节第一节 经络系统概貌经络系统概貌v十二经脉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v奇经八脉经络系统中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v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v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
6、相应的筋肉连属部分。v十二皮部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2020/11/313第一节第一节 经络系统概貌经络系统概貌一.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名称与手足阴阳关系 1.内为阴,外为阳。2.脏为阴,腑为阳。3.上为首,下为足。脏腑-手足-阴阳。4.“一阴一阳”与“三阴三阳”阴阳对立统一与生长消亡的动态过程。2020/11/314(二)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规律(二)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规律v依次衔接,首尾相连构成环状整体。v“阴升阳降,左右对称”整体走向及肢体分布规律。v阴经行阴面,阳经“前、中、后”在躯干分布规律。v阳经上行首,厥阴达巅顶阳经均上行头部,足厥阴上行巅顶。v皆拥重穴,“内外”分明经脉循行线分
7、“内行、外行”两部分,其上皆有穴位分布。v表里相合,归属脏腑阳属腑,阴属脏2020/11/315(三)十二经脉走向、流注、衔接(三)十二经脉走向、流注、衔接v“脉行之逆顺”“手三阴,从胸手;手三阳,从手头;足三阳,从头足;足三阴,从足腹。”v流注之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膀肾,包三胆肝,任督相连”。v衔接之规律 阴经阳经(表里经):手足部衔接 阳经阳经(同名经):头面部衔接 阴经阴经(手足阴经):胸中衔接2020/11/316(三)十二经脉衔接、流注表(三)十二经脉衔接、流注表1手太阴经手太阴经手阳明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太阴经食指鼻旁大趾v第一回环2020/11/317(三)十二经
8、脉衔接、流注表(三)十二经脉衔接、流注表2手少阴经手少阴经手太阳经手太阳经足太阳经足太阳经足少阴经足少阴经小指内眦小趾v第二回环2020/11/318(三)十二经脉衔接、流注表(三)十二经脉衔接、流注表3手厥阴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手少阳经足少阳经足少阳经足厥阴经足厥阴经无名指外眦大趾v第三回环2020/11/319(三)十二经脉衔接流注表(三)十二经脉衔接流注表4肺肺大大食指鼻旁大趾胃胃脾脾心心小小膀膀肾肾包包三三胆胆肝肝心中胸中肺中小指内眦小趾无名指外眦大趾2020/11/320二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v组成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阳跷。v特点 1
9、.不直属脏腑,无表里配合。2.无十二经脉起止、走向、络属规律。3.循行不受十二经脉拘制:“别道奇行”。4.仅任、督二脉有专属腧穴:此特点与十二经脉相同,故并称“十四(正)经”。5.主要功能:溢蓄、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统帅、联络十二经脉。2020/11/321三三.十二经别十二经别v概念十二经脉“离、入、出、合”、深入体腔的别行支脉,为别道而行之正经。v特点 1.多从肘膝以上正经别出:“离入、出合”。2.阴经经别合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十二经脉合而为六:故称之为“六合”。3.主要走向趋势为:“向心性”。4.主要功能:加强“表里之间、内外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濡养脏腑。5.弥
10、补阴经循行之不足:指导临床治疗。2020/11/322四四.十五络脉十五络脉v特点 1.十五络脉均起自本经络穴:“穴脉同名”。2.十二络脉位于四肢:走向相表里的经脉。3.任脉络布胸前、督脉络散身后、脾大络居体侧:沟通腹、头背、胸胁部经气。v概念十四正经分出的具有沟通表里两经联系、沟通躯干部经气、并具渗灌气血作用的重要支脉。4.皆有虚实病候:临床意义较大。5.皆有分支及孙络、浮络:输布气血于经筋和皮部。2020/11/323五五.十二经筋十二经筋v概念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关节的体系。v特点 1.循行:以经为纲、向心行走、变异较大。2.分布:仅布体表、不入脏腑、偶进体腔。3.特征:“结、聚、散、络”
11、。4.作用:联缀四肢、约束百骸、维持体姿、调控运动。5.病候:瘛纵、挛缩、抽搐、肿痛。6.治则:“以痛为腧”。2020/11/324六六.十二皮部十二皮部v概念十二经脉(机能活动)、络脉(之气)反映、散布于体表皮肤的相应部位。v特点 1.循行:“以经为纪,如影随形;面状分布,边缘相融”。2.生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3.病理:反映病候,协助诊断。4.治疗:激发功能(经络),调整气血(脏腑)。2020/11/325 小结与思考 经络系统组成、概念、特点、分布规律经络系统组成、概念、特点、分布规律1.本讲主要内容本讲主要内容 十二经脉如何衔接、流注、走向、分布?十二经脉如何衔接、流注、走向、分布?
12、奇经八脉、络脉、经别、经筋特点如何?奇经八脉、络脉、经别、经筋特点如何?2.本本 讲讲 思思 考考 题题2020/11/326第二节第二节.经络作用及经络理论临床应用经络作用及经络理论临床应用一.经络作用(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1.十二经脉、经别:“表 脏;脏 脏”。2.十二经脉、十五络脉:“表 表;表 脏”。3.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 经”。4.标本、根结,气街四海:“前后腹背,头身上下”。5.诸经协同:“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2020/11/327一.经络作用(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1.经络将气血输布全身:“行血气”,为组织器官机能活动提供了
13、必要的物质基础。2.经络气血称之为“经气”:由“原、宗、营卫”气组成;原气 先天之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 后天之气,维持心肺功能活动;营气 由水谷精微化生,濡养脏腑,营运全身;卫气 抵抗外邪、调节体温、控摄汗液。3.维持阴阳平衡:“营阴阳”。2020/11/328一.经络作用(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1.抵御外邪:“溢奇邪”。2.多重“防线”:“皮部 孙络 络脉 经脉 腑 脏”:“双向性”。3症候特点:“寒局部发亮、全身怕冷等;热五心烦热、全身发热等;虚麻木萎废等;实红肿热痛等”。4.症候范围:局部、一经、多经、整体。5.传变特点:“由表及里、由三阳入三阴”。2020/11/329一
14、.经络作用(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1.感应形式:“得气”,“行气”“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体感”)灵枢。2.临床意义:“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不至)”“气先针行”灵枢.九针十二原。”3.补虚泻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灵枢.针灸第一要则。4.调整方式: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兴奋 抑制 ;抑制 兴奋 2020/11/330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一)经络诊法:1.传统形式:“审查、指切、推循、扪摸、按压,视其局部寒温气血盛衰而调之”灵枢.经水。2.具体方法:分经切脉寸口:阴经,冲阳:阳经,太溪:肾气;分部诊络 青痛、黑痹、白寒、赤热、黄湿;循查压痛、结节状物临床诊断、取穴、治疗。3.现代方
15、式:皮肤温度、电阻检测,红外热象观测等。2020/11/331(二)分经辩证:1.按经络分析病症:脉书:孕育雏形;灵枢:奠定基础;伤寒:充实发展。2.十二经脉主病:主疾病之常:“是动病”本经异常变动病症;“所生病”本经主治所发生病症。3.十二经脉主病分类:“外经病”、“脏腑病”、其他病证(络脉、经筋、皮部病)。4.奇经八脉主病:主疾病之变。5.临床意义:了解疾病性质、程度、发展、预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2020/11/332(三)循经取穴:1.“腧穴”概念: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2.“神气”概念:经气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3.腧穴、经络、脏腑关系:三位一体,密不可分。4.循经
16、取穴方式:近取(局部、近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取(远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远近结合。5.本经穴均可治疗“所生病”:四肢穴效佳。2020/11/333(四)药物归经:1.概念:应用经络学说,对药物性能进行归类(经)整理的一种方法。2.“归经”: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特殊作用如补药:或补肺、或补肾、或补脾,各有所长。3.起源:药物归经理论源于内经。4.奠基:药物归经理论奠定于伤寒论。5.提出:归经概念提出于本草衍义:“泽泻-利水-归就肾经”(宋.寇宗爽)。6.成书:药物归经最早著作:珍珠囊(1168年.张洁古)2020/11/334 小结与思考 经络作用、经络理论临床应用经络作用、经络理论临
17、床应用1.本讲主要内容本讲主要内容 经络作用有什么生理、病理、临床意义?经络作用有什么生理、病理、临床意义?什么是什么是“是动病是动病”、“所生病所生病”?为什么要循经取穴,如何循经取穴?为什么要循经取穴,如何循经取穴?2.本本 讲讲 思思 考考 题题2020/11/335第二章:腧穴概述第二章:腧穴概述1.腧穴概念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的刺激点。2.腧穴含义 腧古代通俞、输:输注、转输。穴原义为“土室”:孔隙、空隙。3.腧穴名称演变 内经:“节”、“会”、“空”、“气穴”、“气府”、“骨空”;甲乙经:“孔穴”;太平圣惠方:“穴道”;铜人:“腧穴”;
18、神灸经论:“穴位”。2020/11/3364.腧穴腧穴、经络经络、脏腑关系脏腑关系:素问.气府论:“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千金翼方:“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肢节”;“空”、“气穴”、“腧穴”“经络”“脏腑”:依次归属,脉气相通,密不可分。2020/11/3375.腧穴与阴阳五行腧穴与阴阳五行、天时气候关系天时气候关系:v“经分阴阳、穴分阴阳”阴经穴;阳经穴;浅层穴;深层穴。v“刺分阴阳,治分阴阳”难经.七十难:“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不同季节,针刺
19、穴位的不同深度。灵枢.根节:“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通过针刺不同经脉(阴经、阳经)的穴位,来调和阴阳。2020/11/3385.腧穴与阴阳五行腧穴与阴阳五行、天时气候关系天时气候关系:v“五行生克,平衡阴阳”运用五输穴阴阳五行生克关系,补虚泻实,平衡阴阳。v“天人相应,顺时而刺”人的气血活动受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选穴针刺时应随其变化而变化。“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素问2020/11/3396.腧穴发展过程腧穴发展过程:v“无意识”阶段约400010
20、000年前 特点:“无名、无位、无意识”(本能阶段)腧穴处于孕育过程中。v“有意识”阶段约30004000年前 特点:“无名、无位、有意识”有意识在患处按摩、砭刺、熏烤,施术局部:最早的腧穴腧穴处于萌芽过程中。v“完善”阶段3000前公元1817年 特点:“定名、定位、定主治”“系统分类、归经”腧穴处于发展成熟过程中。2020/11/340 小结与思考 腧穴概念腧穴概念、腧穴与经络及脏腑关系、腧穴与经络及脏腑关系1.本讲主要内容本讲主要内容 腧穴发展大体经过了什么样的过程?腧穴发展大体经过了什么样的过程?选穴针刺与天时之间有什么关系?选穴针刺与天时之间有什么关系?2.本本 讲讲 思思 考考 题
21、题2020/11/341第一节第一节 腧穴分类和命名腧穴分类和命名一.腧穴分类(一)经穴1.概念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十四经)的腧穴,总称“经穴”。2.名称来源金兰循经,已佚,但早于十四经发挥(公元1341年)。3.特点“名、位、治、线”。4.数量 v脉书.十一脉:无任何穴名记载。但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久足中指”、“久左绗”记载。2020/11/3424.经穴数量v内经-战 国-160(25)v甲乙-晋-皇甫谧-349(49)v千金-唐-孙思邈-同 上v铜人-宋-王惟一-354(51)v发挥-元-滑伯仁-同 上v大成-明-杨继洲-359(51)v金鉴-清-吴 谦-360(52)v逢
22、源-清-李学川-361(52)任督二脉,一名一穴;十二经脉,一名双穴。作用相近,功能相似,分门别类,穴属特定。2020/11/343(二)奇穴1.概念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凡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穴的腧穴)。2.发展v战国-灵枢称“奇输”,有应用“奇输”(经外奇穴)记载:“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该书记载“奇输”数量不详。v唐-千金要方:散见各篇,记载奇穴187。v明-奇效良方:专列“奇穴”,记载奇穴26。2020/11/3442.奇穴发展v明-针灸大成:专列“奇穴”,记载奇穴187。v明-类经图翼-
23、张介宾-1624:专列“奇俞类集”篇,记载奇穴84。v-针灸集成:记载奇穴144。v现代-新穴奇穴图谱-1999-科技出版社:记载奇穴2000。清代以前奇穴 清代以后新穴 2020/11/3453.奇穴特点v主治偏窄与经脉比较主治偏窄,但有主治极广的穴位。v分布极散 经脉、络脉,头身上下,无处不在。v穴点极多 单、双、四、八-v“专穴”可见胆囊、阑尾、四缝、二白、腰奇、腰痛等。v数量“无限”新奇穴仍在不断发现中。v无以替代 不少奇穴临床作用显著,即使经穴亦不可替代。2020/11/346(三)阿是穴1.概念凡无具体名称和固定位置,而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刺灸穴位,称为阿是穴。2.演变v战国-内
24、经:“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以痛为输”。v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首次提出“阿是穴”概念。v元-王国瑞-玉龙经:“不定穴”。v明-楼英-医学纲目:“天应穴”。现代仍沿用最能反映该类腧穴特点的称谓“阿是穴”。2020/11/3473.阿是穴反应形式 反反 应应 形形 式式 韧韧 带带 起起 止止 点点 “止止 痉痉 点点”其其 他他 反反 应应 点点 按按 揉揉 “舒舒 适适 点点”主主 观观 痛痛 点点 客客 观观 压压 痛痛 点点2020/11/348二.腧穴命名v除阿是穴以外的任何腧穴均有自己的固定名称,所有名称都有自己独特的含
25、义v素问“气穴所发,各有处名”;v千金翼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v释名“名,名也,名事实,使分明也”;v春秋繁露“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v韩子“名正物定,名倚物徒”;v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穴名是针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可反映其位置、功能、内外联系等内容,具一定临床意义。2020/11/3491.天象地理法天则地,取象比拟日月星辰,山谷丘陵日月星辰,山谷丘陵大小水流,交通要冲大小水流,交通要冲 承山、合谷 日月、上星 后溪、太渊 气冲、风市2020/11/3502.人事物象法天则地,取象比拟动物植物,建筑居处动物植物,建筑居处生活用具,人事活动生活用具,人事活动 天井、
26、内庭 鱼际、禾髎 大杼、悬钟 人迎、百会2020/11/3513.形态功能脏腑解剖,经络作用解剖部位、脏腑功能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阴阳、穴位作用经络阴阳、穴位作用 魄户、神堂 完骨、大椎 阴都、阳纲 承泣、迎香2020/11/352 小结与思考 经穴、奇穴经穴、奇穴、阿是穴,腧穴命名、阿是穴,腧穴命名1.本讲主要内容本讲主要内容 奇穴、阿是穴有什么特点?奇穴、阿是穴有什么特点?腧穴如何命名?古人有什么论述?腧穴如何命名?古人有什么论述?2.本本 讲讲 思思 考考 题题2020/11/353第二节第二节 腧穴作用及主治规律腧穴作用及主治规律一.腧穴作用:(一)诊断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1.古人
27、论述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腋;脾,两髀;肾,两腘。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温(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丘疹、脱屑)、色”(发白、红,瘀点、瘀斑)。2020/11/354(一)诊断3.反应特点v五脏病背俞穴、募穴、原穴、夹脊穴、阿是穴(脊柱两侧)。v六腑病募穴、下合穴、郄穴、夹脊穴、阿是穴(脊柱两侧)。v外经病局部穴、阿是穴v表里经病表里经穴。v单一病多穴。v。多种病单一穴。4.现代方法声、光、电、磁;长于定位难于定性。2020/11/355(二)治疗(二)治疗 2020/11/356
28、第二节第二节 腧穴作用及主治规律腧穴作用及主治规律二二.腧穴主治规律:腧穴主治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本经;他本经;他 经;表里经;同名经;多经。经;表里经;同名经;多经。手手 三三 阴阴 经经 穴穴 主主 治治 规规 律律 手太阴经手太阴经 肺肺 喉喉 胸胸 手厥阴经手厥阴经 心心 胃胃 神神 胸胸手少阴经手少阴经 心心 神神 胸胸2020/11/357 手阳明经手阳明经 前头口鼻齿前头口鼻齿 眼病喉热病眼病喉热病 手少阳经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耳侧头胁肋耳 眼病喉热病眼病喉热病 手太阳经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神后头肩胛神 眼耳喉热病眼耳喉热病 手手 三三 阳阳 经经 穴穴 主主
29、治治 规规 律律2020/11/358 足阳明经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胃肠前头口齿咽胃肠 热病得消神清爽热病得消神清爽 足少阳经足少阳经 侧头耳项胁肋胆侧头耳项胁肋胆 眼热神清筋舒展眼热神清筋舒展 足太阳经足太阳经 后头项背腰肛肠后头项背腰肛肠 眼热神清疗腑脏眼热神清疗腑脏 足足 三三 阳阳 经经 穴穴 主主 治治 规规 律律2020/11/359 足太阴经足太阴经 脾胃前腹妇疾消脾胃前腹妇疾消 足厥阴经足厥阴经 肝病前腹妇疾消肝病前腹妇疾消 足少阴经足少阴经 肾肺咽前妇疾消肾肺咽前妇疾消 足足 三三 阴阴 经经 穴穴 主主 治治 规规 律律2020/11/360 任任 脉脉 下焦虚寒脱中风下焦
30、虚寒脱中风 神志脏腑任督同神志脏腑任督同 督督 脉脉 头热中风昏迷重头热中风昏迷重 神志脏腑任督同神志脏腑任督同 任任 督督 二二 脉脉 经经 穴穴 主主 治治 规规 律律2020/11/361(二)分部主治规律(二)分部主治规律“脏腑腹背,气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相通应”:俞募穴、任督脉之交会穴。:俞募穴、任督脉之交会穴。头颈面部穴头颈面部穴头面五官神志咽舌颈头面五官神志咽舌颈 胸胸 膺膺 背背 肺心(上)肺心(上)胁腹下背胁腹下背 肝胆脾胃(中)肝胆脾胃(中)少腹腰尻少腹腰尻前后膀肾肠前后膀肾肠(下下)2020/11/362 小结与思考 腧穴的诊断、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腧穴的诊断、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1.本讲主要内容本讲主要内容 临床选穴应考虑腧穴的什么作用?临床选穴应考虑腧穴的什么作用?腧穴分经与分部主治规律之间有何区别?腧穴分经与分部主治规律之间有何区别?2.本本 讲讲 思思 考考 题题2020/11/363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