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荷塘月色第七单元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了解直接抒情句的内涵和作用。2.学习文中对荷塘月色进行描绘的技巧。3.赏析荷塘月色美景,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成就: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作品: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等。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时候,是
2、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总之,朱自清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解读标题荷塘: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做皇子时的旧居,
3、原为康熙皇帝的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属于“圆明五园”之一,现属于清华园的一部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西面。近春园四面荷塘围绕,此处便是朱自清教授的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任务二: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行踪景物心情任务二: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第13段(不宁静静)第46段(静受干扰)第710段(静回家)第1段:记叙了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第23段:描绘了前往荷塘的小路景物及感受第4段:具体描绘了荷叶、荷花及微风吹拂过荷塘的景象第5段:具体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景象与气氛第6段:具体描绘了荷塘四周的景物第79段:回忆了江南采莲旧俗的美好情景第10段:观赏之后回家任务二:初
4、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明线:游踪明线:游踪(外结构)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出家门踱小路踱小路赏四周赏四周观荷塘观荷塘不宁静寻宁静失宁静得宁静思考: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赏析。任务三:再读课文,研读文本任务三:再读课文,研读文本明确:写荷叶,曲曲折折、田田、亭亭三个叠词的运用,把叶子的整体状态,个体形态描写出来了。“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宽广,“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亭亭”形容荷叶下面的荷茎形体挺拔修长。后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形容荷叶的舒展,具有动态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
5、女的裙。任务三:再读课文,研读文本明确:写荷花,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娇美。“袅娜”“羞涩”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的神态,前者状其饱绽盛开,后者状其含苞待放;“明珠”“星星”“美人”用博喻描写荷花的洁白色彩和姣好形态。排比增强了句子的韵律美。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任务三:再读课文,研读文本明确:写荷香,运用通感的方法描写荷花的清香。荷香属于嗅觉,歌声属于听觉,但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歌声,二者都是隐隐约约、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6、。任务三:再读课文,研读文本明确:写月光。光,是抽象虚幻的难写之景,作者先用比喻的方法直接描写,“泻”字与“静静地”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没有遮拦,一泻无余,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青”表明这是荷塘荷叶上的雾,“浮”表现雾飘渺轻柔,“薄薄”与下文“轻纱”照应。“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荷叶不再翠青,荷花不再纯白,一例的失却它的本色,变成了乳白色,这正是隔雾看花之景,混混沌沌,浑浑噩噩,“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朦朦胧胧。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总结荷塘月色中作者着意描绘了月下荷塘和荷塘里的月色等如诗如画的美景,表达了笼罩在作者心头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伤”相交织的复杂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