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专题三三 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第第7讲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阶段特征 1.总体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其中包括两大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2.具体表现:(1)政治上:实现大陆领土的基本解放,建立三大基本制度;但在“文革”时期三大制度受到严重破坏。(2)外交上: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三大基本外交方针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3)经济上:成功恢
2、复国民经济,实行“一五”计划,完成三大改造;对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有益探索,但也出现了不少失误。(4)思想文化上:科技成果丰硕,尤其是国防科技成就显著;文艺领域提出“双百”方针;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考点解读 1.政治上:从背景、意义等方面重点掌握新中国建立的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外交上:重点掌握新中国外交的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两大阶段的外交方针和外交成就。3.经济上:重点掌握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成就;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领域出现失误的原因、启示等。4.思想文化上:掌握“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掌握一系列科技
3、成就取得的原因和意义。知识结构图高考真题探究考点探究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和外交 【例题1】(2013北京)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B.C.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相关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会议已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的情况。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故排除,答案选A项。【答案】A【例题2】(2013江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
4、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紧扣这一举动的时间,排除CD项,因为C项是1956年,D项是1953年,而B项与材料无关。【答案】A【例题3】(2013江苏)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
5、,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解析】A项是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B项是1954日内瓦会议之后,C项是改革开放之后,结合题干中的“1972年”,可知D项符合题意。【答案】D【例题4】(2013安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解析】A项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建
6、立外交是在1979年,A项错误。B项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材料中说美国开始寻求解决办法,说明美国对中国不再是之前的封锁与敌视,因此B项错误。D项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这个说法本身有问题,中美两国社会性质不同不可能成为战略同盟,因此D项错误。因此选C项。【答案】C【例题5】(2013广东)下列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
7、边倒”外交政策【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双拳出击”外交(既反美又反苏),毛泽东意在美苏之外拉拢“盟友”“敌人的敌人”。故选B项。【答案】B考点知识探究 1.基础概念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2)“一边倒”方针: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
8、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2.重点理解(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政治合作,是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多党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是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
9、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计划、进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帮助和支持。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且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建设。3.易错提醒(1)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宪法规定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
10、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4.热点链接2014年是日内瓦会议召开60周年,这次会议的内容涉及朝鲜和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当今热点地区议题。考点探究二 新中国初期的经济 【例题1】(2013山东)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
11、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解析】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业产量的下降。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D项。A项错误,A项是在50年代初期,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谈不上向共产主义过渡;B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C项错误,三大改造的任务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而不是迈向共产主义。【答案】D【例题2】(2013重庆)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19571960年经济统计
12、资料(部分)单位:亿元4575471 0901 63719604976168671 48319595665035801 0831958537387317704195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年份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571960年我国工业产值,尤其重工业产值高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1960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符合题意。我国的改革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B项。
13、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故C项错误。1959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1962年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故D项排除。【答案】A【例题3】(2013大纲全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解析】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C项城镇化战略发生在21世纪;D项大跃进开展,此时是1958年,人口在减少。【答案】A【例题4】(2013海南)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
14、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解析】材料通过对一五计划中工业企业分布情况的描述设置新的情境,要求学生对这种分布的目的进行理解。A项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而我们工业基础比较好的是东北地区,这与题干中的企业分布状况不一致,可以排除;国家调整后的工业布局的状态,有利于推动经济走向均衡发展的道路,B项正确;C、D两项不是题干提到的这种工业布局的目的。【答案】B考点知识探究 1.基础概念 (1)社会主义
15、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2)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由劳动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的合作经济组织。它实行统一经营,即统一计划,统一使用社员的土地、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统一安排和使用劳动力,统一分配产品。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3)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
16、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重点理解(1)建国初期的工业化的特点: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工业化的历程,其经济建设目标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全面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的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
17、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严重的农轻重比例失调,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人民公社化运动:其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错误,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3.易错提醒(1)“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因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2)“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洋务运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考点探究三 新中国
18、初期的科教、文艺 【例题1】(2013安徽)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解析】1950年至1957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得到确立,新中国的卫生和教育事业也日益完善,所以材料直接反映了AB项,但决定性因素应是D项;C项不符合题意,此时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时期,而不是完善时期。【答案】D【例题2】(2013新课标全国)新中国
19、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意识形态为政治服务。结合时间信息“新中国成立之初”,要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判断A项正确。B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CD项材料无从体现。【答案】A【例题3】(2013海南)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
20、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 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解析】题干呈现这样几个主要信息:一是时间,1958年正是大跃进时期,它的特点是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要知道人民日报是党报,带有宣传党的政策的使命,三是全民搜集民歌且出现民歌搜集量大幅增长的现象,这与大跃进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一致的。从选项看,首先民歌的搜集不能代表中国整个教育的
21、发展情况,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现实中此时的经济发展比较混乱,无法证明B项的说法;C项的表述符合题干表达的两方面特征,一是政治运动,二是全民行动搜集民歌,所以C项正确;D项在表述上出现了错误,题干讲得清楚:只是搜集民歌,而不是创作民歌,更谈不上社会主义文学这个问题,D项错误。【答案】C【例题4】(2013四川)(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
22、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材料二(2)图中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3、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答案】(1)(6分)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2分)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4分)(2
24、)(6分)文革时期;(2分)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4分)(3)(12分)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2分,任答其一即可)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8分,每点2分)考点知识探究 1.基础概念 “双百”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
25、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2.重点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各领域的“左”倾错误的表现: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外交上,从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评,破坏了“
26、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3.易错提醒(1)“双百”方针的实质是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2)“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而不是原子弹、氢弹。历年高考真题精选1.(2013福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答案 D解析 本题
27、以朝鲜战争这一周年事件考查中国军队名称。教材的表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A项是抗日战争时期;BC项是解放战争时期;故选D项。2.(2012广东)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答案 B解析 从所学知识可知,从题干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可知时间信息,以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项正确;A项排除;“百花齐放,百
28、家争鸣”是于1956年提出的,是为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项排除;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故排除D项。3.(2012山东)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答案 A解析 从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可以直接选A项。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是二战后新兴力量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排除B、D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4.(2012福建)通过日内瓦
29、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答案 A解析 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就;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苏联解体之后才有一超多强的格局,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排除C项;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排除D项。5.(2012上海)“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
30、上的发言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答案 A解析 重点理解“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即是指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故选A项。6.(2012新课标全国)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
31、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答案 D解析 注意题中时间1958年,当时在经济上的“左”倾错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影响下,中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而不是高速发展。中苏关系和粮食出口都只是次要原因,经济上的“左”倾错误是造成当时中国工农业遭受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7.(2012天津卷)下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1963年1月10日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
32、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答案 B解析 从“通用粮票”“1963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故选B项。8.(2012海南)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答案 A解析 本题实际上是分析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在东北地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与此相关。9.(2012海南)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
33、、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答案 A解析 注意1960年这个时间,这正是中国19591961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时期,物资匮乏,市场供应紧张。题中材料所述中央指示,即是在上述条件下开展,BCD项都不是当时条件下这样做的直接目的。10.(2012上海)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 000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A.三大改造 B
34、.中苏关系C.文化大革命 D.“三面红旗”答案 D解析 题中所述人口负增长,是指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一个表现,而这个经济困难是由当时经济上的“左”倾错误造成的,也即“三面红旗”(“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选D项。11.(2013广东)(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郭嵩焘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
35、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刘锡鸿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36、(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答案 (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
37、为中心。(8分)(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3分)12.(2013大纲全国)(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38、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8分)(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12分)答案 (3)维护国家独立与安全,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和平;落实“一边倒”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争取苏联援助,以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8分)(4)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调整外交战略;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12分)请做:课时作业(七)请做:课时作业(七)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