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课 程程 目目 标标一、课程目标概述二、课程目标研究的现状1、课程目标的概念(邻近概念的关系)2、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3、课程目标分类(基于不同价值取向)4、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5、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一、课程目标概述(1)教育目的:指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普 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2)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初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课程目标及邻近概念(3)培养目标:表明教育的社会价值,具有将其的方向性和概括性,内涵和外延可大可小,大到可指一个国家的培养目标,小到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一个班级的培养目标(4)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
2、”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课程目标及邻近概念课程目标及邻近概念间的关系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指导课程编制、教学的原则教师教、学生学的目标区别?区别?1、“普遍性目标”取向2、“行为目标”取向3、“生成性目标”取向4、“表现性目标”取向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内涵:一般性教育宗旨或原则,并被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即一般性教育宗旨或原则等于课程目标。(2)教育价值观: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普遍主义”的价值观)。(3)优点:可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教育实践中(模糊性、普遍性)教育工作者可做
3、创造性发挥。(4)缺点: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逻辑不严密;目标在概念表述上不够清晰。1.“普遍性目标”取向(1)内涵:“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了经过教学过程后学习者身上会发生的行为变化。基本特点: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2)教育价值观: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支配,它所体现的是“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行为主义心理学)。2、“行为目标”取向(3)优点:克服了普遍性目标的模糊性,其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方便教学任务的确定,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同时也便于教学评价,因为行为目标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很
4、容易判断目标是否完成。(4)缺点:追求目标 精确化、具体化,然而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是不能被原子化(分割开来)人的高级心理和素质很难被分开来培养的。人的高级心理素质也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 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1)内涵:课程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泰勒、斯滕豪斯)(2)教育价值观: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产生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3、“生成性目标”取向(3)优点:消除了行为目标取向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和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当过程与结
5、果、手段和目的被内在统一在一起之后,课程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教师和课程开发者所强加的目标。(4)缺点:过于理想化,运用生产性目标,意味着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大多数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教师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实施,需要耗费额外的精力。学生自己很难主动发现所学材料与自身的意义,需要教师告诉他们怎么做。(1)内涵:是指每个学生个体在于具体的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艾斯纳,教学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2)教学性目标:旨在是学生掌握 现成的文化工具,它是在课程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这种规定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完
6、成一项或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4、“表现性目标”取向(3)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表现性目标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获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指明学生即将的学习情境或即将要解决的问题、或即将从事的活动。但不指定学生在这些际遇中学习到什么。表现性目标意在创设情境,进而期待学生在其中多样性、个性化的反应。(4)教育价值观: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与人的自由与解放。1、关于目标的性质问题,即课程目标的制定究竟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抑或是价值性问题。行为目标
7、更为侧重的是技术性,追求目标设置的具体性和操作性,而生长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则更为关注价值性,后两种取向对价值的重视更符合教育的精神。这不是说,目标设置不应该追求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而是说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不应以牺牲价值特性为代价。延伸:课程目标发展存在的问题2、关于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行为目标把教师看成是按既定程序操作教育过程的工匠,而学生则被看成是可以按照刺激反应模式任意塑造的行为机体,这隐含的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性、维持性的价值取向;生长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则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教育过程、教育情境的共同创造者,学生是自己的 发展主体,教师是发展的引导者,这里面隐含的是一种超越性、发展性的价值取向
8、。是一种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取向。延伸:课程目标发展存在的问题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取向的范例)取向的范例)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内,又细分为若干层次。认知领域教育目标 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情感领域教育目标 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七级。三、课程目标分类(基于不同价值取向的列举)延伸: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健康个性授受基础知识授受基
9、础知识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结果,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迅速有效地传授给新生一代,并把它内化为儿童个体的知识和智慧,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形成基本技能形成基本技能 技能是指动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活动的行为方式。所谓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技能又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发展基本能力发展基本能力 人的能力,一是借助基因代代相传的,二是将人的外部客体化的东西作为文化成果继承下来的。个体的发展就是通过掌握外在的人类的能力才得以实现的。以培养人为目
10、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组织这种掌握活动,发展儿童的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通过课程教学,促使个体提高能力,改善气质和性格,形成健康的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等,并使它们形成协调的关系,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总结总结 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它指导着技能的形成。而技能的形成,也会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条件和手段。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
11、中完成的。一个人的知识、技能、能力对气质、性格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非常大,而在某种程度上,对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的发展、形成乃至变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个性的差异,则对一个人的知识掌握、接纳感形成和能力发展的种类、速度以及品质,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决定作用。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塔巴课程设计的一般技术中指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泰勒认为,课程目标应来自: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总体而言,大家较认可,课程目标的来源应当考虑: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三、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对学习者需要的研究 对当代社
12、会生活的研究 对学科发展的研究探探 究究: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课程目标设置基点是什么?三、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4、确定课程目标3、确定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2、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1、确定教育目的基本环节基本环节一、对课程目标的研究以2000年为分界(1)镶嵌在相关的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著作中,但对课程目标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概念所指极为混乱(2)唯一的一本专著:高孝传等编著课程目标研究(3)论文:2000年前,41篇,2000年至今,707篇,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二、对课程目标的研究处于薄弱地位(1)没有被放在课程改革的轴心位置来看待(2)只当做
13、课程工作者的研究对象,忽视其对教育教学的指 导和调控功能(3)定位不清、概念不清(4)与学科课程标准密切相关,相对滞后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三、对课程目标研究的反思及趋向1、反思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1)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的课程目标,为考入高一级学校需要而确定 (2)从价值取向上看,仍然以社会为指向、以知识为中心 (3)从功能上看,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各种技能、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4)从呈现方式上看,一向采用行为目标的表现方式,忽视和放弃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表现方式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2、研究的趋向(1)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
14、(2)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3)人文性的课程目标=弹性课程目标;基础性和发展性结合,适应性和超越性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结合;兼顾三者突出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主;也要重视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三、语文课程目标研究现状为例1、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研究,主要是在新课程标准产生前后 没有专著,论文共39篇,全部为2000年之后2、开始于新课标酝酿期间 郑国民尝试构建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王荣生21世纪两岸三地对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3、成为研究焦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后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4、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
15、面(1 1)对语文课程目标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理论探索)对语文课程目标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理论探索 语文课程目标如何定位?如何定义?体系构造如何?有何特点?价值取向?(2 2)对当前课程目标改革的实践关注)对当前课程目标改革的实践关注 一类是领会、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属于间接实践 一类是将新课标的精神运用到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介绍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方法和经验,属于实践求真(3 3)对存在问题的反思及研究者的相关探索)对存在问题的反思及研究者的相关探索 如何实现课程目标?外在影响(如课程政策、外来理论)?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5 5、研究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研究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1)数量不容乐观,研究力度不够(2)与语文课程标准密切相关,课标的权威性及研究者条件限制使得研究相对滞后,研究成果价值相对较小(3)理论研究往往以专门研究语文课程目标的专家、学者和参与制定课标的教育工作者为主,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局限=加大研究力度;前瞻性;跳出孤岛式研究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