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第二章 石器时代考古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二节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 一、石器时代的定义与时代特征一、石器时代的定义与时代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 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一、石器时代的定义与时代特征一、石器时代的定义与时代特征1、石器时代的定义、石器时代的定义 考古学上划分时代,一般是以劳动生产工劳动生产工具具的发展为尺度的。所谓石器时代,就是人类使用的劳动生产工具,主要主要是以石材石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考古学上把金属冶炼出现之前的这一历史时期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除石
2、器外,还有木器、骨器、角器、陶质工具、小件铜制品等。2、石器时代的分期与上下限、石器时代的分期与上下限(1)石器时代的分期: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金)石并用时代(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磨制石器外还有小件铜器)(2)我国石器时代的上下限:180万年前(西侯度文化)1万年前结束于4千年以前(二里头文化)因此石器时代占中国、也是世界全部历史的99。8以上,人类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石器时代。3、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1)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开始诞生,并向现代人演进的历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开始诞生,并向现代人演进的历史阶段。这时期的人类体质具有原始的特征,属古
3、人类史阶段。这时期的人类体质具有原始的特征,属古人类(化石人)范畴;(化石人)范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进入现代人范畴)A,古人类的类型:分猿人(直立人)(早期猿人、古人类的类型:分猿人(直立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和智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晚期猿人)和智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两个类型。人)两个类型。B,化石化石: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骸、遗物和遗迹。化石的形成原因:生物死后,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诸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会迅速消失;只有当机体埋藏在这些因素不起作用的介质中时,才能保存下来。形成化石的首要条件是生物体得到埋藏,免受外界的风化和破坏;此
4、外,埋藏在地下的生物体要发生石化作用。石化作用分填充作用、交替作用和蒸馏作用等。a、填充作用:动物死后,肉体很快腐烂,但其骨骼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如果这时为泥沙或其它物质所掩埋,被封闭起来,不受风化和破坏,因而便保存下来。在带有矿物质的地下水通过骨骼的孔隙流过时,会将矿物质填充在骨骼里,使原来的生物组织得到保存而形成化石。填充作用所形成的化石,一般都比较坚硬和沉重。骨化石就是这样形成的;b、交替作用:埋藏在地下的生物体的某些成分会在地下遭到溶解和破坏而被另一种矿物质所代替,使原来的形状仍得到保存,这就是经过交替作用而形成的化石。一般的木化石就是这样形成的,植物的木质部分在地下难以保存,由二氧化硅
5、交替石化便成木化石;c、蒸馏作用:埋在地下的生物,其中的一些水分和挥发性的物质蒸发后,在地层内仍保存有碳质印痕,这便是蒸馏作用形成的化石。植物的树叶和种子化石就是通过蒸馏作用形成的。二、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二、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一)(一)直立人及其文化直立人及其文化 1.西侯度文化 a、1961和1962年发现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附近。b、发现石制品32件,采用了锤击、砸击和碰砧3种方法,有刮削器、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等,反映出石器工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c、还发现烧骨、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化石。d、西侯度文化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旧石器
6、时代遗存。2.2.元谋人及其文化元谋人及其文化A、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B、发现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牙齿粗壮,唇面比较平坦,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元谋直立人”。C、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 清楚,有石核和刮削器。D、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E、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年代为距今170万年,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3.3.蓝田人及其文化蓝田人及其文化 a、1963年和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B、公王岭的头骨化石属于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陈家窝的下颌骨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头骨有许多明显的原始性
7、状,如额骨非常低平,眉嵴硕大粗壮,吻部突出,下颌后倾,头骨骨壁厚,脑量估计为780毫升左右;(中国最早的头骨)c、公王岭出土了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的石器,并发现了用火遗迹。D、年代为距今约10065万年。4.北京人及其文化北京人及其文化(1)(1)人类化石人类化石 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 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1和1923年,先后发掘出两颗人牙;c、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d、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8、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e、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f、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g、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发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10万件以上)、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3)(3)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巨大学术意义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巨大学术意义:北京人遗址是世界范围内所发现的同一阶段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的,为研究旧石器
9、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在北京人发现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印尼的爪哇人和德国的海德堡人已经问世,但材料较少,直立人的地位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序列,为“从猿到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二二)早期智人及其文化早期智人及其文化1.丁村人及其文化 a、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b、遗址中出土有属于一个十
10、二、三岁少年的3枚牙齿化石,两枚门齿舌面呈铲形,比北京人的细小。这两枚门齿与现代蒙古人种的没有明显差别;c、石器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d、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2.大荔人(陕西大荔)大荔人(陕西大荔)3.许家窑人(山西阳高)许家窑人(山西阳高)4.马坝人(广东曲江)马坝人(广东曲江)5.桐梓人(贵州桐梓)桐梓人(贵州桐梓)6.长阳人(湖北长阳)长阳人(湖北长阳)(三三)晚期智人及其文化晚期智人及其文化1.1.山顶洞人及其文化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a、1930年发现,19331934年发掘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b、山顶洞分为上室和下室。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发现有婴儿
11、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应当为墓葬(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埋葬),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共代表 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c、出土了石器(数量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骨角器(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和穿孔饰物(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和刻沟的骨管等。装饰品的出现,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第二节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文
12、化概述一、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二、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二、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三、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三、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四、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四、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五、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五、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六、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六、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七、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七、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一、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一)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一)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1 1、新石器革命(农业革命)、新石器革命(农业革命)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转折,
13、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经济革命。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1)由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2)经济生活由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掠夺性经济转变为以种植农业、家畜饲养业为主的生产性经济;(3)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这时期出现了固定的村落和墓葬;(4)陶器的出现(自然界没有的东西),极大地方面了人们的生活。以上几个因素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其中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2 2、新石器时代所处的新石器时代所处的时代时代(1)这时期的人类已属现代人的范畴;(2)地质时代上为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3)上下限: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1世纪(夏代)(也有观点认为下限为公元前35
14、00年:仰韶文化后期)(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 1 1、早期阶段:又称早期阶段:又称“前仰韶期前仰韶期”,年代大约为距今11000年7500年;文化特征为:(1)前期陶器尚未出现,后期陶器虽已出现但尚处在萌芽期,具有很大的原始性,火候低,质地粗疏,吸水性强,器形不规整,器形多为圜底器和平底器,皆为手制;(2)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石器数量很少,而且只是局部(刃部)磨光;石器中已出现农业工具(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3)农业尚处在“砍倒烧光”的“火耕农业”阶段(初级农业);(4)家畜饲养业以饲养牛、羊之类的食草动物为主(以谷物为主要饲料的猪还很少)。根据新石器时代
15、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的发展变化以及经济生活的变革,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发展阶段:2、中期阶段:又称、中期阶段:又称“仰韶期仰韶期”,年代大约为距今7500年5500年;文化特征为:(1)制陶技术比仰韶期有很大进步,慢轮修整普遍出现;夹砂陶比例下降,泥制陶比例上升;器形有圜底器、平底器、尖底器、圈足器和三足器等;彩陶在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中普遍出现;(2)石器已发展到以磨制为主,由局部磨光发展到通体磨光,穿孔石器已普遍出现;翻土农具(石铲、石锄等)大量出现;(3)农业经济已从火耕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粟,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4)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业
16、得到发展,猪已成为主要的家畜。3 3、晚期阶段:又称、晚期阶段:又称“龙山期龙山期”,年代大约为距今5500年4000年;文化特征为:(1)制陶技术达到史前时代的最高水平,普遍使用快轮制陶,器型规整,造型美观,胎壁薄;陶系以灰、黑陶为主,器形中出现了以斝、鬲、鬹、甗为代表的袋足炊器;(2)石器磨制精致,器形变小,作为礼器性质的玉器普遍出现;(3)农业经济进入到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太湖流域可能已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4)冶铜业初步发展,表明这时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5)城址在这一时期普遍出现。1,区、系、类型理论的产生区、系、类型理论的产生: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田野考古的普遍展开,人们对中国
17、新石器时代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其代表是1975年,苏秉琦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问题 (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2,区、系、类型理论的含义:区、系、类型理论的含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包括一部分青铜文化)横纵两方面的关系,即文化的空间分布和在时间上的延续及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区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各个区域内在的基本文化特征和文化发展的源流关系,而产生不同文化特征的基本原因则是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系系是同一区内文化发展的来龙去
18、脉。文化区内的区域性差异,表现为各自存在数量不一的分支,也就是类型类型。区是表示横的关系,是空间分布,是块块;系是纵区是表示横的关系,是空间分布,是块块;系是纵的关系,是时间的垂直关系,是条条;类型是分支。所的关系,是时间的垂直关系,是条条;类型是分支。所以区、系、类型整体上又可称为以区、系、类型整体上又可称为“条块条块”说。说。3,新石器时代六大区系:,新石器时代六大区系:(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一线为中轴的南方;严文明提出不同的
19、六大区:中原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甘青文化区、长江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燕辽文化区;4 4,区、系、类型理论的意义:,区、系、类型理论的意义:区、系、类型理论建立了中国新石器文化的总框架和总谱系,反映了中国早期文化、文明的发展进程,彻底打破了中原一统的中国文化和文明单源说,阐明了中国古代文明由多元逐渐走向一统的历史进程。黄河中游地区指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交界地黄河中游地区指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交界地区,这里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区,这里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仅历史发展进程早、文化遗存丰富、发展序列清楚,而且不仅历史发展进程早、文化遗存丰
20、富、发展序列清楚,而且对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这一对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成为我国新石器文化断代的标尺。(我国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成为我国新石器文化断代的标尺。(我国也是这一地区最早从新石器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也是这一地区最早从新石器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一)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一)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二)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中期文化(二)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中期文化(三)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晚期文化(三)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晚期文化二、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二、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一)黄河中游地区的新
21、石器早期文化(一)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早期文化1.1.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河南中部地区河南中部地区):(1)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因1977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命名。(2)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3)年代为距今80007000年。(4)居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粟、稻等农作物,以磨制石镰、石锄和鞋底形石磨盘与石磨棒为主要农具。(5)制陶业比较原始,采用手制。(6)住房分方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建筑。(7)该文化填补了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空白。(8)(8)贾湖遗址介绍:贾湖遗址介绍:a.裴李岗文化遗址,位于河南舞阳贾湖村。19831987年发掘。b.发现25支保存完好的骨笛,
22、用丹顶鹤腿骨制成,有5孔、6孔、7孔和8孔等几种,多数有7个音孔,是中国竖吹的管乐器的祖型。它们已具有音阶结构,能吹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还出现了变化音,且发音准,音质好。吹奏实验,现在仍可以演奏音乐。比贾湖遗址晚两千年的半坡陶埙仅能吹出一个二度音程;余姚河姆渡的陶埙,也只能吹出一个小三度音程。c.这些珍贵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而且现在还能演奏的乐器,是 20世纪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为我国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具有重大学术意义。2 2、磁山文化(豫北、冀南地区)磁山文化(豫北、冀南地区)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东南约一公里
23、的台地上,1972年发现,1976年至1978年进行发掘,在发现的88个窖穴(灰坑)内有堆积的粟灰,一般堆积厚度为0.2-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达2米以上,数量之多是惊人的。还发现有陶器和石器(图)。3.3.老官台文化(关中地区)老官台文化(关中地区)老官台文化因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境内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陶业很原始,陶器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点。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物品。(二)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中期
24、文化(二)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中期文化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1.1.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中期文化。因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中期文化。因19211921年首年首先发现于河南先发现于河南河南渑池仰韶村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命名。而命名。2.2.主要分布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和山西境内。发掘的重要遗址在河南、陕西和山西境内。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有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河南渑池仰韶村、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庙、河南渑池仰韶村、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濮阳西水坡等。河村、濮阳西水坡等。3.3.年代为距今年代为距今70007000
25、50005000年。年。4.4.由于遗存中含有彩陶,也曾称彩陶文化。由于遗存中含有彩陶,也曾称彩陶文化。5.5.仰韶文化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考古学文化,也是最也是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位,成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6.6.该文化因存在时间长、分布地域广而可分为几种不同该文化因存在时间长、分布地域广而可分为几种不同类型类型:半坡类型(关中)、庙底沟类型(豫西)、西王村类、西王村类型型(晋南晋南)、大河村类型(河南中部)、下王岗类型(豫西南鄂西北
26、 )、后冈类型(豫北冀南)等等关中晋南豫西 豫中 豫北冀南豫西南鄂西北 第一期(前5000前4500)半坡类型 第二期(约前4500前4000)史家类型 后冈类型 下王岗类型 第三期(约前4000前3600)庙底沟类型 第四期(约前3600前3000)西王村类型 大河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大司空村类型 7 7、仰韶文化的文化特征、仰韶文化的文化特征 (1)村落和房屋建筑:a、仰韶文化居民营建聚落多选在河谷阶地上(高台文化)。b、村落已有一定规划和布局。一般分居住区、窑场和墓地。聚落建筑的布局整齐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较完整,居住区在中心,外围绕一周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窑场。共揭露出40多
27、座房屋遗迹,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在姜寨发现百余座房子,分5个建筑群,屋门均朝向中心广场。每个建筑群都有一座大房子与20座中小型房子,共同组成一个向心的完整原始聚落建筑群。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C、房屋分地上建筑和半地穴建筑,有圆形和方形,墙壁多为木骨泥墙。(2)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以从事锄耕农业为主,刀耕火种,种植粟、黍、白菜、芥菜等。(用石斧砍林辟地,用石铲和石锄翻地松土,用长方形石刀和两侧带缺口陶刀收割作物,用石磨棒在石磨盘上滚碾加工粮食。)饲养狗、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兼事采集与渔猎
28、活动。(4 4)墓葬)墓葬:仰韶文化居民死后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实行瓮棺葬。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数不等,多的达80人。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在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晚期墓地又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中华第一龙)(三)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三)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1 1,庙底沟二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在河南陕县庙底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除发现仰韶文化以外,还发现由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文化遗存,称庙底沟二期文化。年代为前2
29、900前2500年。文化遗存有圆形房子、氏族公共墓地及罐、盆、鼎、斝等 陶器,陶器具有从仰韶文 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特点。该遗址的发现,为确定仰 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继承 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在 中国史前考古中是一项重 要突破。2 2、河南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因1930年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现而得名,是继仰韶文化后我国发现的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包括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河南龙山文化是分布在以河南地区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包括分布在河南省境内的多处龙山文化遗存。年代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1)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址:河南龙山文化经发掘的重要遗址
30、有洛阳王湾、临汝煤山、登封王城岗、陕县三里桥、永城王油坊、淅川下王岗、安阳后冈等。(2)河南龙山文化的类型:五个类型:三里桥类型(豫西)、下王岗类型(豫西南)、王湾类型(豫中)、后冈类型(豫北冀南)和造律台类型(王油坊类型)。(3 3)河南龙山文化的文化特征)河南龙山文化的文化特征 a、制陶业进步,大量使用轮制技术。常见鼎、鬲、斝、豆、甑、盆与双耳罐等陶器。以表面饰有绳纹与篮纹的灰色陶器灰色陶器为突出特征,也有少量黑陶;b、社会经济: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粟类作物。生产工具多用石、蚌、骨料制造,常见穿孔石刀、石镰、蚌镰、骨铲等;也有木耒一类工具。居民饲养猪、狗、羊、牛等家畜,以养猪最为普遍。
31、C、城址的出现:在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辉县孟庄、郾城郝家台等地发现有城址。王城岗城址呈长方形,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保存较好,南墙与西墙的长度均达90多米。平粮台城址为方形,长宽各185米,南北城墙有城门,城内有房屋建筑和陶窑、陶器等。河南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对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及文明起源等问题有重要的学术意义。(4)河南龙山文化的发展趋向:河南龙山文化的王湾类型,发展成为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因此河南龙山文化孕育发展了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对象,并提供了追寻商文化渊源的线索。3 3、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
32、代晚期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文化。19561956年从统称的龙山文化中区分年从统称的龙山文化中区分出来予以命名。又因最初出来予以命名。又因最初(1955)(1955)发现于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客省庄,也称客省庄二期陕西省西安市客省庄,也称客省庄二期文化,或客省庄文化。主要分布于渭河、文化,或客省庄文化。主要分布于渭河、泾河流域。西安客省庄、斗门镇、米家泾河流域。西安客省庄、斗门镇、米家崖、长乐坡、赵家湾,岐山双庵,兴平崖、长乐坡、赵家湾,岐山双庵,兴平张耳村,武功赵家来等是其代表性的遗张耳村,武功赵家来等是其代表性的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2300前前200
33、02000年。年。山西龙山文化(陶寺文化)山西龙山文化(陶寺文化)(1)主要分布在晋南临汾盆地,代表遗址陶寺遗址位于晋南临汾盆地的山西襄汾陶寺村南部,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1900年。(2)一座大型聚落遗址a.陶寺墓地:大、中、小型墓,等级差别(大墓长约3米,宽约2米,有木棺,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包括鼍鼓、特磬等象征权力地位的礼器。小墓则坑小无葬具,有些甚至没有随葬品。)b.发现有许多精美器物:彩绘蟠龙纹陶盘、铃形红铜器及玉石礼器等。(3)遗址的性质:尧都平阳(该遗址对探讨中国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问题有重要学术价值)二、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二、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一)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
34、器早期文化青莲岗文化青莲岗文化 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中国黄淮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江苏省淮安市青莲岗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代表性遗址有江苏淮安青莲岗淮安青莲岗、邳县大邳县大墩子遗址下层墩子遗址下层、山东的滕州北辛滕州北辛、兖州王因底层、泰安大汶口底层等。年代为公元前5400前4400年。居民主要从事农业,饲养猪、牛、鸡等家畜,辅以渔猎。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铲和鹿角锄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种类有鼎、釜、甑等炊器及豆、碗、钵、杯等饮食器。有彩陶器,上绘红、褐、紫等色,纹样有双弧线纹、水波形纹、八卦形纹、十字形纹等,颇具特色。发现地面营建的房屋残迹及
35、墓葬。因山东滕州北辛遗址的出土物比青莲岗遗址丰富、典型,有人主张将这一文化改称为北辛文化。(二)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中期文化(二)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中期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2500年。1、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安徽省的淮北地区。代表遗址有山东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邹县野店、兖州王因、江苏省邳县刘林、大墩子等十多处,多为墓地。2、经济生活:大汶口文化的农业生产,以种植粟为主。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也从事渔猎和采集。3、陶器与“陶文”:制陶业较发达,小型陶器开始
36、用轮制法生产。陶器有彩陶、黑陶、灰陶等,以三足器、圈足器和平底器较多,也有圜底器,主要有鼎、豆、觚形杯、壶、高柄杯和鬶等。在山东莒县凌阳河、大朱村、诸城前寨、安徽蒙城尉迟寺等遗址中,发现刻在陶尊上的陶文,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3 3、居民习俗、居民习俗:当时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当时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对侧上门齿,有的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拔除一对侧上门齿,有的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颌骨内缩变形。还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龟甲,死者手颌骨内缩变形。还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龟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钩形器。这些习俗为中国其他史前文化所握獐牙或獐牙钩形器。这些习俗为
37、中国其他史前文化所罕见。该文化居民的种族,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东夷罕见。该文化居民的种族,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东夷族。族。4、墓葬与社会:大汶口墓地中,大、墓葬与社会:大汶口墓地中,大、中、小墓差别极大。大墓不但规模大,中、小墓差别极大。大墓不但规模大,且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丰富精美,且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丰富精美,如有洁净的白陶、乌黑而略带光泽的黑如有洁净的白陶、乌黑而略带光泽的黑陶和优雅的彩陶,还有玉器、石器、象陶和优雅的彩陶,还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仅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仅随葬随葬1 1件陶鼎或再加件陶鼎或再加1 1件獐牙。大小墓的件獐牙。大小墓的鲜
38、明对比,表明私有制产生,已出现贫鲜明对比,表明私有制产生,已出现贫富分化。富分化。(三)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三)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因1928年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现而得名。该遗址中常见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薄壁蛋壳黑陶,故曾称为黑陶文化。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1、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苏北地区,代表性遗址有山东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胶县三里河、泗水尹家城、江苏徐州高皇庙等地。2 2、文化特征:、文化特征:(1)陶器与陶文:制陶业在史前时代最为发达磨光黑陶、蛋壳黑陶),
39、丁公陶文的发现(连笔字,多字陶文)(2)出现金属冶炼(山东胶县三里河发现铜锥、铜炼渣及孔雀石等炼铜原料)(3)城址的发现:城子崖城址、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景阳冈城址等。三、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三、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一)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大地湾(一期)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位于甘肃省秦安县邵店村东。年代为公元前5850前5400年,出土圈足碗、三足钵和筒腹三足罐等典型陶器,特别是出土的大型平地起建房屋遗迹十分罕见。其中一座为长方形,屋内面积达 130平方米。包括主室、东西侧室、后室和房前附属建筑,为木骨泥墙房屋,居住面
40、使用人造轻骨料,近似现代坚硬的混凝土。整个建筑结构复杂,规模宏伟,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建筑史有重要价值。该遗址内涵丰富,对建立陇东地区古文化发展序列有重要学术意义。(二)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二)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临洮马家窑首先发现而得名。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又称甘肃仰韶文化。它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1、马家窑文化的分布范围、重要遗址与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以陇西平原为中心的地区,经过发掘的重要遗址,有甘肃临洮马家窑、兰州青岗岔、永昌鸳鸯池和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马家窑文化
41、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文化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把它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分别代表4个发展时期。2、马家窑文化的居民与经济生活:马家窑文化的居民是戎、羌族系的祖先,他们以经营原始的旱地农业为主,种植粟和黍。3、陶器陶器: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彩陶彩陶特别发达,在整个陶器中约占2050,随葬品中的彩陶有时多达80以上,在中国的所有彩陶文化中,这个比率是最高的。画彩的部位也比其他文化的广泛得多,许多细泥陶的外壁和口沿布满花纹,不少大口径器物的里面和其他夹砂的炊器上也常画彩。纹饰繁缛多变而又具有明显的格律,表明画彩技术已达到成熟的程度。(三)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42、(三)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中 国 黄 河 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原宁定县)齐家坪遗址而命名。齐家文化上承马家窑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1 1、分布范围、重要遗址、分布范围、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流域。重要遗址有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遗址、秦魏家和青海乐都柳湾墓地等。2、文化特征:(1)陶器: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还有少量的泥质彩陶和灰陶。(2(2)齐家文化的另一特点是铜器的出现)齐家文化的另一特点是铜器的出现:在皇娘娘台、大何庄、尕马台等遗址发现有有
43、刀、锥、凿、铜镜等属于生产工具与装饰品一类的小型器物,有红铜器和青铜器。特别是在尕马台和齐家坪各出土了一件铜镜。尕马台出土的为圆形,直径9厘米,厚0.4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其边缘有一周突棱,原镜钮已损,在镜缘的一侧钻有两个小孔作系绳穿挂之用。另一件也为圆形,器形较小,直径约6厘米,中央附一桥状钮,镜面有光泽。这些铜器 的制作多采用冷锻法,也有的采用单 范铸造与简单的合范铸造。表明齐家 文化发展到晚期已进入青铜时代。(3)墓葬反映出社会的不平等因素的出现 a,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秦魏家),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位左,侧身屈肢面向男性;B,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皇娘娘台),男性仰身
44、直肢位在正中,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C,成年人与儿童合葬墓。D,以人殉葬(柳湾314号墓),墓主为成年男子,仰身直肢平躺于棺内,另有一青年女性侧身屈肢置于棺外,并有一条腿骨被压在棺下,她很可能是为墓主人殉葬的奴隶。e,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的差别悬殊(在秦魏家与大何庄两地的50多座墓中,随葬的猪下颚骨总数达550多块,少者1块,多者达68块)。这些充分说明了财产的不均和死者生前社会地位的差别。五、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五、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化(一)以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一)以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为代表的新石器湖南道县玉蟾岩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时代早期
45、遗址 近年来在江西万年仙人洞、近年来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陶器、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陶器、磨制骨器和石器,尤为引人注目磨制骨器和石器,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稻粒及稻的植物硅的是,出土了稻粒及稻的植物硅酸体。这表明当时稻子已经成为酸体。这表明当时稻子已经成为人们的食物来源之一,同时制陶人们的食物来源之一,同时制陶术已经为各地的人们所掌握。这术已经为各地的人们所掌握。这对于旧、新石器时代转变过渡时对于旧、新石器时代转变过渡时期的稻作农业起源、陶器出现等期的稻作农业起源、陶器出现等学术课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学术课题提
46、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据。(二)以彭头山文化(湖南澧县)、城背溪文化(湖北(二)以彭头山文化(湖南澧县)、城背溪文化(湖北枝城)、皂市下层文化(湖南石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枝城)、皂市下层文化(湖南石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代中期文化 澧县八十档发现了彭头山文化的城址,大致呈长方形,南北残长一百一十米,宽七十米至八十米。城内分布着成排的房屋,其中有中国最早的高台建筑。城外有一圈壕沟环绕。这座城址可能是中国后来夯土城址的雏形。(三)以大溪文化(两湖)、屈家岭文化(湖北省京山(三)以大溪文化(两湖)、屈家岭文化(湖北省京山县)、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县)、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
47、时代晚期文化 石家河文化:a,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b,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c,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d,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e,琢玉工艺崛起,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f,邓家湾遗址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g,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五、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五、
48、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一)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 (二)杭州湾以南的河姆渡文化(二)杭州湾以南的河姆渡文化 (三)江苏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三)江苏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 (四)安徽江淮地区的薛家岗文化(四)安徽江淮地区的薛家岗文化 (一)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一)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1、早期文化早期文化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2 2.中期文化崧泽文化:a,因上海青浦崧泽遗址而得名。该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后继是良渚文化,年代约公元前3800前3300年
49、。b,居民从事稻作农业,在陶器的羼和料中经常发现 稻壳 和 稻草末。生产工具有穿孔石斧、扁石锛、条形石锛、石凿、骨镞、陶纺轮等;晚期出现石犁状器。c,制陶工艺进步,用慢轮修整陶坯的技术已经普及。d,公共墓地以青浦崧泽和吴县草鞋山的为代表。墓地中多单人葬,死者一般随葬工具和陶器,有少数墓还随葬作为财富标志的猪下颌骨。晚期阶段出现成年男女合葬墓,透露出当时已产生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3 3、晚期文化、晚期文化良渚文化良渚文化:(1)良渚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年代为约公元前3300前2000年。(2)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的苏南、浙北和上海地区。重要遗址有:江苏吴县
50、草鞋山、吴江梅埝、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安溪瑶山、吴兴钱山漾等;(3)文化特征:a a、发达的稻作农业、发达的稻作农业(出土了粳稻和籼稻的实物遗存,还在浙江湖州钱山漾等地发现有花生、蚕豆、甜瓜子等植物籽实。)b b,编织、纺织业发达,编织、纺织业发达(钱山漾出土整、残竹编器物200多件,和绢片、丝带和丝线,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最重要的丝织品实物,经鉴定原料都是家蚕丝。)c c、史前时代的玉中心:、史前时代的玉中心:制玉工艺在当时各原始文化中处于领先地位。玉器种类在20种以上,以礼玉为主,有钺、琮、璧、瑗等,上有精美的纹饰,如饕餮纹、云雷纹、鸟纹等,主题图像是具有神灵崇拜含义的神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