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文言文知识讲解一、文言文断句方法文言文断句在近几年的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分值稳中有升。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我们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为了提高我们文言文断句的准确性,可以利用一些语言标志,帮助我们断句: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
2、、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
3、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10、古
4、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强调一下:题目做完后一定要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总之,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
5、句式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1、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句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是”,但我们在翻译时要加上动词“是”。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判断,形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不用“也”,形式为“者,”。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夫战,勇气也。”“者也”放在句末。如:“莲,花之君子者也。”有的判断句“者”、“也”都不用,要注意识别。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用“乃”、“则”、“诚”
6、、“为”、“皆”等表示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大观也”、“环滁皆山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文言文中也有个别句子把“是“作为判断动词。如“问今是何世”、“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2、省略句文言文在不影响语意的前提下,经常省略某些成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中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2)省略谓语
7、。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扶苏以数谏之故,上使(之,指扶苏)外将兵。”(4)省略量词。如:“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3、倒装句文言文中为了强调或出于某种习惯,有些句子成分颠倒了,我们称之为倒装句。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倒装的部分还原到句子原来的位置。常见的倒装句有:(1)宾语前置。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微斯人,吾谁与归?”(2)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3)状语后置。如:“投以骨”、“战于长勺。”(4)主语后置。如:“甚矣,汝之不惠。”4、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8、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有标志用“为”或“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如“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2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