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28 ,大小:1.17MB ,
文档编号:4978682      下载积分:29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4978682.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课件.ppt

1、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第一部分 绪论第二部分 基本原理第三部分 行为塑造和矫正方法第二章 基本原理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儿童行为的功能评估 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一、巴甫洛夫的应答性条件反射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三、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二节 儿童行为的功能评估 一、功能评估(functional assessment)的含义 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也就是搜集和分析与行为的发生有关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 1.描述行为特征 2.明确前提事件 3.确定行为后果 4.提出明确假设 5.搜集科学数据二、功能评估的策略(一)

2、调查法功能性评估量表(二)观察法1.ABC行为分析法Antecedent前提或某个行为刚出现前所发生的事件Behavior所关注的行为Consequence后果或紧随行为之后的事件2.功能性评估观察表(三)实验法功能分析行为分析举例前提行为后果结果(长期影响)其他的孩子玩彤彤的玩具撞头、哭泣、扔东西孩子们把玩具还给彤彤当别的孩子玩他玩具时,彤彤更容易出现撞头、哭泣、扔东西的行为天天的妈妈在做事没有注意她天天说脏话、尖叫妈妈注意她当妈妈没注意她时,天天很可能会尖叫、扔东西天天的妈妈在做事没有注意她天天请求妈妈陪她玩妈妈陪她玩当妈妈没注意她时,天天会请求妈妈陪她玩功能性评估量表1.行为的描述(表现

3、形式、次数、强度、持续时间)2.界定可能引发行为的生态因素(药物、疾病、睡眠、社会环境等)3.界定那些事情或情况最有可能引发问题行为(时间、地点、人物)4.界定问题行为的功能,维持行为的后果是什么(每一种行为对儿童的特殊作用:得到或避免了什么)5.界定问题行为的效能(需要多少精力、能否得到强化)6.当事人有什么功能相同的替代行为(有什么适当行为产生与问题行为一样的功能)7.界定当事人主要的与人沟通的方法8.在从事工作时,什么事是你应该做或是你应该避免的9.当事人最喜爱的强化物(食物、活动等)10.过去问题行为处理的历史11.总结性的陈述功能性评估观察表观察者:被观察者:起始时间:结束时间:时间

4、问题行为前提事件感受到的行为功能 真正的行为后果评论备注获得 逃避/回 避总计事件日期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一、目标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一)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二)观察和记录目标行为二、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一)A-B设计(二)A-B-A-B反向设计(三)多基线设计(四)交替治疗设计(五)改变标准设计行为观测和记录的基本步骤 定义目标行为(区分基线水平和期望标准)对将要观察记录的行为进行定义,即使用主动动词对一个个体所展示的特定行为进行描述。行为定义必须客观和明确 确定记录的准备工作 观察者 记录的时间和地点 选择记录方法 连续记录:记录一个观察阶段中每一次行为的出现。可用于记录频率、持续时间

5、、强度和潜伏期 成果记录:记录行为发生带来的切实的结果或持久的成果 间隔记录:在一个观察阶段里各连续时间段中记录行为的出现或不出现 时间样本记录:在一个观察阶段里不连续时间间隔(时间样本)中记录行为的出现或不出现 选择记录工具 频率(次数/时间)0 1 2 3 4 5 6 7 时间(天/周)图 2-1 图表的构成(六要素)矫正后矫正前10 8 6 4 2 X和Y轴 X和Y轴的标志 X和Y轴上的数字数据点阶段线阶段标志行为观测记录示意图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特征 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作用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行为二、行为改变三、行为塑造四、偏差行为五、行为改变技术一、行为

6、(一)基本含义 狭义的行为是指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广义的行为是指除直接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还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二)类型(狭义)局部活动和整体活动。前者是指个体的局部活动,如肌肉活动。后者是指有组织的、有方向的整体活动,如写字、打球等。(三)特征(整体活动)1.自发的2.持久的3.变动的4.可因训练而改变二、行为改变(一)行为改变的含义 行为改变即行为变化。个体行为就其本质而言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环境影响,随时在变化。(二)行为变化的原因1.成熟:由遗传、生理成熟与老化所产生的行为变化2.有机体的暂时状态:由疾病、疲倦、情绪紧张

7、或药物所导致的行为变化3.学习:由于练习和经验而产生的较持久性的行为变化三、行为塑造 在个体发展任何新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强化与终点行为有关的一连串反应,循序渐进,以养成训练者所期待行为的整个过程。四、偏差行为(一)含义 偏差行为是指儿童在行为上失去常态,足以困扰他人或自己而妨碍其生活适应者。(二)类型1.不足性行为:行为表现过少,沉默寡言2.过多性行为:行为表现过多3.不适宜行为:表现不符合时间、地点及身份的行为 五、行为改变技术 所谓行为改变技术是指凡是应用学习理论于实际补救程序,复健、矫正、教室管理、咨商及辅导等技术统称为行为改变技术,包括不良行为的改善和良好行为的塑造。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

8、条件反射建立前条件刺激(铃声)引起注意但无无条件反应无条件刺激(食物)无条件反应(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建立中条件刺激(铃声)无条件刺激(食物)无条件反应(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铃声)条件反应(分泌唾液)学习规律 习得律: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建立的生理机制是大脑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条件反射建立的关键在于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强化),即条件刺激必须稍前或同时呈现,条件反射才可能建立。实验性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并消失。但这种消失一开始并不是永久性的消失,经过一段时间间歇后,又能自动

9、恢复。只有当几次自动恢复都没有得到强化时,条件反射才会真正消退。泛化律:条件反射建立之初,如果出现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类似的条件反应,这就是泛化律。分化律:出现泛化反应之后,如果只对条件刺激给与强化,而对类似的刺激不与强化,则个体只对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反应,这就是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在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可以通过刺激替代建立更高级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 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S1)(R1):(S1R)(R1)(S2 )(R2):(S2R )(R2):(SnD)(RnD):(S n R+)(R n+)强化注:S 是一种信号,表示特定的反应 将不会受到强

10、化 SD 是一种信号,表示特定的反应 将会受到强化 R 表示在S情况下的反应 将会消弱,甚至消失 RD 表示在SD情况下的反应 将会受到强化,出现率提高 R+表示正强化物 R 表示负强化物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反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发出来的,而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体自己表现出来的。反应性行为的出现取决于它出现之前的刺激,而操作性行为的出现则取决于行为后的结果刺激。反应性行为是被动的,由试验者控制;操作性行为是主动的,由受训者自己控制。三、认知行为学习理论(一)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 ABC理论(二)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一)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1.主要观点

11、:行为者的情绪困扰是由个人的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因此要教育行为者学习“合理信念”以代替“不合理信念”,以清除行为者的情绪困扰 A:诱发性事件 B: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建立的信念 C:在特定情境中,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2.不合理信念的特点(1)绝对化要求:全或无(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3)糟糕之极:消极思维(二)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1.主要观点:行为者的感情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行为者本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即个人的思想决定其内心体验及行为反应2.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1)任意推断(2)选择性概括(3)过度引申(4)夸大或缩小(5)全或无思想四、班杜拉的学习理论 班杜拉主要研究个

12、体如何获得社会行为。他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性行为。这种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它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分四个阶段进行:注意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保持过程:记住从榜样情景中了解的行为 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强化起着重要作用,班杜拉提出三种强化:直接强化(外部强化)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是指个体根据社会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第二节 行为矫正技术的特征一、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13、二、强调客观系统的处理方法三、重视后天环境的学习历程四、注重量化的特殊行为五、注意客观环境的适当配合六、显现明确方法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作用一、应用在教学方面二、应用在儿童行为方面三、应用在医学方面四、应用在管理组织行为五、应用在提升运动成绩第三章 正强化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正强化的应用第三节 影响正强化效率的因素第四节 有效应用正强化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实验模式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SD)(R)(S1R+)(RD)强化二、基本含义 正强化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做某种事情(即行为),如果获得满意结果,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再做这件事情的机率就会提高。这个过程就称为正强

14、化。此种令个体满意的东西,不管是精神或是物质的,均称为强化物。因此正强化又可定义为个体行为倾向因获得强化物而增加其强度的过程。第二节 正强化的应用 情境反应立即效果长期影响家中用餐中牛牛难得第一次夹红萝卜牛牛今天愿意吃红萝卜妈妈好高兴牛牛以后吃红萝卜的次数可能增多地板脏了菲菲自动打扫爸爸夸她扫得很干净很懂事以后再打扫的机会增多上幼儿园途中遇见熟人天天自动打招呼爸爸夸奖她天天打招呼的行为加强娇娇平常要妈妈陪才肯睡今天太累自己上床睡着了起床后妈妈抱起她说:“宝宝真能干,妈妈好高兴!”独自睡觉的机会增加一、正用二、误用情境反应立即效果长期效果在饭店吃饭牛牛哭闹服务员给饼干,牛牛停止哭闹哭闹行为增多客

15、人来访童童吵着要买零食母亲只好给钱让他去买以后家中来客时吵买零食的行为增加逛百货公司美丽哭吵着要买玩具妈妈终于同意了哭吵买东西的行为增加上学时间到了凡凡裝病不上学妈妈同意了装病不上学的行为增加了第三节 影响正强化效率的因素一、行为的特殊性二、强化物的选择三、强化的方式(一)缺乏与饱满(强化物呈现的频率)(二)效果(强化物呈现的时机)第四节 有效应用正强化的要点 一、选择适当的行为二、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三、实施正强化过程四、结束训练计划一、选择适当的行为确定目标:使计划顺利进行(一)所拟于强化的行为是特殊性行为而非普遍性行为(二)所拟于强化的行为是在行为养成后,能改用自然强化物(三)当儿童表现适当

16、行为时,应予以回馈,使儿童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二、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一)强化物应符合以下条件1.强力有效2.容易获得3.良好行为出现后,可以立即呈现4.可以反复使用,而不至于产生饱和现象5.短时间可以食尽或用完(二)尽可能准备多种强化物,考虑多样化的强化物(三)善用家庭联络簿(四)多用肢体语言三、实施正强化过程(一)强化物须紧跟良好反应之后,间隔越大,效果越差(二)呈现强化物时应指出受训练者所表现的良好反应(三)呈现强化物宜尽量适当运用赞美及抚摸,且使用的词句最好富有变化(四)必须表现我们所要求的期待行为才可获得强化,否则此法不易奏效(五)训练初期采用连续强化,行为稳定后改用间歇强化(六)

17、不可与惩罚混淆不清,或在强化之后提出批评或要求(七)行为养成后,有形的强化物宜逐渐减少,社会性强化物宜逐渐增加(八)注意社会性强化物的应用四、结束训练计划(一)行为养成后,仍继续维持下去,每间隔一段時間后,宜评估该行为(二)逐步加长上项间隔,当间隔无限大时就结束计划。(三)若实施失败,其原因可能是:1.强化物选择不当2.训练计划设计不当3.实施过程误差第四章 强化物 一、基本概念 二、强化物的类型 三、强化物的选择 四、有效应用强化物的要点一、基本概念 强化物是指足以改变行为或反应频率的刺激。换言之,凡能改变个体行为或反应频率的事物和活动统称为强化物。二、强化物的类型(一)依功用分:正强化物和

18、负强化物(二)依本质分:基本强化物、从属强化物和概括性强化物(三)依内容分:消耗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弄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四)依主体分:外在强化物和内在强化物三、强化物的选择(一)考虑拟改变的对象(二)考虑拟增强的行为(三)列出可能的强化物(四)选定强化物1.观察法2.调查法四、有效应用强化物的要点(一)选择强有力的强化物(二)因时、因地、因人实施计划1.把握良好行为2.掌握适当时机3.注意个别差异4.注意实施的系统性5.注意强化的方式(三)初期采用连续强化,中后期采用间歇强化。(四)结束解除强化物第五章 消弱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消弱的应用举例 第三节 影响消弱

19、效率的因素 第四节 有效应用消弱原理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 所谓消弱是指个体任何一件行为,连续发生多次,都未能带来满意后果,无法获得所欲的增强物,其强度渐趋衰弱,最后等于零、不再发生,而从个人的行为领域消失。简言之,有意忽视不当行为,对之不直接作反应称为消弱。第二节 消弱的应用举例一、正用二、误用一、正 用情境反应立即效果长期影响丽丽晚上上床看不到妈妈就大哭妈妈不管她大哭的行为会慢慢减少同学相处明明喜欢告状老师沒有反应告状行为会逐渐减少晚餐安安不爱吃,动作慢吞吞妈妈不管她,时间一到就收拾餐桌不给她吃吃饭动作慢的习惯会改善父亲在跟客人交谈文文趁机吵着要钱爸爸沒有反应趁机要钱的行为会减少课堂上滔滔

20、做鬼脸,又说又唱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理他出风头的行为会逐渐减少二、误 用情境反应立即效果长期影响良好行为消失睡觉时间到了毛毛向妈妈道晚安妈妈沒有反应道晚安的行为会逐渐消失起床后童童自动整理被子妈妈漠然处之整理被子的行为会减少不良行为恶化早上起床菲菲赖床不起来妈妈不管她赖床的行为增强游戏活动明明不停地说脏话老师不加阻止脏话出现增多同伴相处滔滔喜欢欺负弱小老师视若无睹欺侮行为加剧第三节 影响消弱效率的因素一、是否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二、行为的类型三、强化是否客观、一致四、强化程式是否恰当五、个体对强化物的渴求程度第四节 有效应用消弱原理的要点一、慎重选择拟予消弱的行为二、妥善做好方案实施的准备工作三、切

21、实实施训练计划四、结束训练计划准备工作的内容(一)评估目标行为基线,以建立基础行为(二)识别造成不良行为的强化物(三)确定拟建立的良好行为(四)确定建立良好行为的强化物(五)安排适当的情景(六)让受训者知道欲消除的不良行为和欲建立的良好行为第六章 行为塑造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行为塑造的应用第三节 有效应用行为塑造的步骤第四节 有效应用行为塑造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基本含义 在个体发展任何新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强化与终点行为有关的一连串反应,循序渐进,以养成训练者所期待行为的整个过程。二、基本要素(一)区别强化:只有接近目标行为的反应才会被强化(二)渐次接近训练法:被强化的反应具有连续渐进

22、的方式,会越来越像目标行为第二节 行为塑造的应用一、正用 (一)应用于技能训练 (二)形成良好行为 (三)降低焦虑 二、误用形成不良行为正用举例 学会读书 学会煮饭 不再害羞误用举例 不再按时睡觉 教室象菜市场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第三节 有效应用行为塑造的步骤一、确定终点行为二、测定基线(与终点行为有关的个体现行存在的基础行为)三、进行细目化四、选择强化物五、实施塑造实施塑造的原则 必须每个步骤训练成功后,才可进入下一步骤,不可操之过急。须小步循序渐进,使其更接近所期望的终点行为。如果无法建立次一步骤的新行为,须即刻回到前一步骤,然后再继续训练。进展太缓慢也不适宜,因为某一步骤训练时间太长,新

23、行为过分强化,反而使得下一步骤的行为不易出现。第四节 有效应用行为塑造的要点一、确定终点行为二、选择适当强化物三、开始计划四、实施训练计划五、结束计划一、确定终点行为的要求(一)目标行为陈述要明确(二)终点行为应以日后能在生活中应用者为主(三)在计划结束后,仍能持续获得强化物者为宜(四)能说明该行为发生的条件二、选择适当强化物(一)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强化物(二)量少但有效,以免个体因享用强化物而停止反应(三)多用社会性强化物(四)若用于团体行为塑造,则必须确定强化物对每个成员是否有效(五)利用代币以交换其他强化物三、开始计划的注意事项(一)选择适当的起点行为(二)在起点行为和终点行为之间拟定

24、若干序列步骤(三)根据实际情况(主客观条件)调整序列步骤(四)计划的拟定应详尽,以避免实施困难(五)序列步骤之间必须易于转换四、实施计划的注意事项(一)训练之前宜告诉受训练者有关的训练计划(二)所希望的行为出现时,应立即给予强化(三)应等所拟定的新行为完全建立后,才可进入下一步骤(四)可提供行为达成指标帮助确定序列程序之间的转换的时机(五)每一步骤的练习应适度(六)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训练程序五、结束计划的注意事项(一)新行为形成后,仍继续实施,只是强化的方式必须采用间歇方式(儿)间歇强化方式应采用逐步增加间距的方法,当间距无限大时就结束计划(三)实施失败的原因1.步骤间距不当(过大或过小)

25、2.强化物不当3.步骤过渡太快第七章 差别强化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差别强化的应用第三节 影响差别强化效率的因素第四节 有效应用差别强化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实验模式确定行为 测定基线行为细目化 选择强化物安排后果评估效果二、基本含义 所谓差别强化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目标行为次数减少时,才能获得强化,终至目标行为不出现或出现次数为人所接受范围者为差别强化。三、类别 (一)低次数差别强化1.经过某一段特定时间后,某种目标行为发生时才给予强化。2.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目标行为发生的次数不超过一个特定的数目,才给予强化。(二)零反应差别强化1.从容忍度分:全时段零反应差别强化和短时段零反应

26、差别强化(1)全时段零反应差别强化:某种偏差行为(目标行为)在整段较长时间内未曾发生时即获正强化。(2)短时段零反应差别强化:把一个长时段分为若干短时段,每一时段结束前未发生偏差行为(目标行为)即给予正强化。2.从时间观念分:(1)重新计时制:个体与老师或家长约定时间内,若无偏差行为出现,则可获得强化,否则强化的时距要重新计时。(2)固定时间制:假若个体在某一时段内不发生偏差行为,则可以获得强化,否则,取消该时段原定的强化。(3)延长时间制:随着行为的进步,强化的次数要逐渐减少,相反的特定时间逐渐延长。(4)累进强化制:每一段时间固定不变,但每次强化的份量逐渐增加。第二节 差别强化的应用一、正

27、用(一)仅希望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则可采用差别强化策略。(二)牢固的不良行为的改善,也可采用差别强化逐步改善。(三)差别强化策略对于改善儿童的不良情绪、人际冲突和成瘾行为效果显著。二、误用(一)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控制不当易导致矫枉过正。(二)改善某种不良行为,却导致另一种不良行为的产生。一、正用举例 抢答 改善做作业的习惯 改掉骂人的习惯二、误用举例 提高进食速度,却导致消化不良。爱清洁,但不参加活动。童童迷上游戏机。第三节 影响差别强化效率的因素一、目标行为的选定二、特定时间或次数的选择三、强化物呈现的时间四、类型的选择运用第四节 有效应用差别强化的要点一、选择适当的差别强化类型二、善用辅

28、导工具,确定强化时间三、强化来源保持一致四、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五、找准基线,以便确定强化进程第八章 隔离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隔离的应用第三节 影响隔离效用的因素第四节 有效应用隔离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基本含义 所谓隔离是指当儿童表现某种“不受欢迎的行为”时,训练者终止或拿掉所嗜好的正强化,以消弱不受欢迎的行为,这种改变行为的策略称为隔离。二、类型(一)不理:就是把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移开的意思。(二)剥夺:因为孩子不守规矩而剥夺其权利,使孩子遭受损失的意思。又称反应价值法。(三)隔离:是指将孩子从不良行为强化的环境中隔开来的意思。具体而言,就是将行为个体从强化的环境中撤离到一个

29、单纯或无聊的特别房间,并且在一定时限内,不准外出。第二节 隔离的应用一、正用(一)人际冲突、哭闹、赖皮(不理)(二)不良行为:攻击性或危险性行为(剥夺或隔离)二、误用(一)导致心理疾病,危害健康(二)正中下怀,助长不良行为一、正用举例(一)同伴争执(二)收拾餐桌(三)不再说谎(四)遵守作息制度二、误用举例(一)关黑屋,生恐惧(二)关禁闭,丢小命(三)我想回家(四)抢答有理第三节 影响隔离效用的因素一、隔离的对象二、拟于改变的行为三、隔离地点四、实施训练计划的时机五、结束训练计划时的讨论二、宜于应用隔离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用脚踢人,用嘴咬人,打人破坏东西等。坏脾气:生气吼叫,大声哭闹,烦躁等。危

30、险动作:玩火,把玩电器,骑车上街等。警告无效:吵闹不停,戏弄他人等。不适合使用隔离的行为不适合使用隔离的行为情绪问题:闷闷不乐、苦恼不悅等。安全感问题:害怕恐惧、焦虑胆怯等。其他:忘记做家务,不做功课,不练琴等。三、隔离地点的条件(一)孩子认为很无聊(二)沒有别人可以玩或讲话(三)沒有任何好玩的东西(四)安全、光线充足、不会引起孩子害怕(五)在10秒钟内可以到达注:隔离地点的选择应考虑孩子的年龄注:隔离地点的选择应考虑孩子的年龄。第四节 有效应用隔离的要点一、选择隔离的对象:212岁的儿童及智能不足儿童。二、订定终点目标三、决定隔离方法四、实施训练计划五、结束训练计划二、订定终点行为的要点(一

31、)目标行为的选择以能计算次数,而常常发生的不良行为最适当(二)不要每个不良行为都采取隔离方式(三)目标行为一出现,立即使用隔离,不要光威胁而不使用三、决定隔离方法的注意事项(一)对同一偏差行为,人为结果应在方向上保持一致(二)决不剥夺对孩子意义非常重大的事物,作为惩罚(三)隔离的实施与不良行为的改善和良好行为在性质上应有密切关系(四)隔离的地点应符合一定条件(见前),否则失去效用(四)不可以把孩子反锁在房间里(五)必须使用计时器,让孩子明确知道何时可以离开隔离区四、实施训练计划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一)实施要点1.转移所有对孩子的注意2.拒绝争辩、责备或交谈3.避免目光接触、专注于其他事物或离开空

32、间4.切记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物质或行动上的鼓励5.孩子一旦停止不良行为,给予适当关爱(二)注意事项1.执行时不要拖延,否则容易导致功效混淆2.假如以剥夺孩子某个对他很重要的事物作为人为结果,则剥夺延续的时间必须合理3.孩子待在隔离室的时间应与其年龄相当4.若放入隔离室后,仍然表现不良行为,则在安静之后再延长时间。执行隔离时,要沉着冷静,不要轻易动怒第九章 惩罚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惩罚的应用第三节 影响惩罚效用的因素第四节 有效应用惩罚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基本含义 假若个体在某一情境中,做某件事之后,立即引起某些厌恶结果,个体在下次遇到同样情境时,再做这件事情的几率就会降低。二、实

33、验模式 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SNA)(RN)(SNR)(SN)消弱二、类别 (一)剥夺式惩罚 (二)施予性惩罚三、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 种类 策略 强化物 正强化物 负强化物给予正强化 (反应增强)惩罚 (反应降低)拿掉消弱 隔离 (反应降低)负强化:躲避 逃脫 (反应增加)第二节 惩罚的应用一、惩罚的正用(一)让儿童事先知道惩罚的行为标准(二)惩罚只限于知过能改的行为(三)使用惩罚时要考虑学生心理需求上的个别差异(四)多使用剥夺式惩罚,少使用施予式惩罚二、误用举例 有色眼镜(不问青红皂白)偏心的妈妈(对人不对事)黄荆棍下出好人 讽刺挖苦,挫伤自尊三、惩罚的缺点(一)激起情绪行为(

34、二)引发制约现象(形成条件反射)(三)具有示范作用(学会不良的待人接物方式)(四)容易形成习惯(五)伴随不良反应(六)拉远双方距离(七)缺乏积极意义第三节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一、是否存在其他可替代行为的可欲反应二、惩罚反应的原因三、惩罚物的选择四、实施惩罚的时机五、是否提供发泄情绪的管道第四节 有效应用惩罚的要点一、选择具体、特殊化行为反应二、增加可替代的适当行为三、减少即将受罚反应的原因四、选择有效的惩罚物五、把握惩罚物实施的时机六、惩罚的实施第十章 强化的程式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类型第三节 影响强化程式效果的因素第四节 有效应用强化程式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含义 强化程式是指个体的

35、行为反应在何时或多频繁地受到强化,换言之,个体在目标行为出现过程中,在什么时候或得到多少强化物。二、作用 强化程式决定个体行为的反应模式。强化程式 连续式: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 (即时强化)间隔式 (延缓强化)时间式 比率式定时距式:强化的时间间隔 是固定的变时距式:强化的时间间隔 是变化的定比率式: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 呈一定比例变比率式: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 的比例是变化的第二节 强化程式的分类一、类型(一)连续强化:对个体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物。(二)间歇强化:对个体的行为反应有时给予强化物,有时则否的分配方式。1.定时强化:根据一个特定的时距来对个体的反应实

36、施强化2.变时强化:强化的分配并不依照固定的时距来决定。即强化物的出现时快时慢。可以养成稳定持久的行为倾向3.定比率强化:强化物的施予,以行为发生次数为准,即个体的反应达到一个固定的次数就可以获得强化的方式。4.变比率式强化:强化物的施予与行为发生的次数有关,但二者之间没有固定的比例,即行为次数从上次奖励到下次奖励是可变的。二、不同强化程式的作用(一)连续强化对新行为的养成效果好(二)间歇强化对维持和巩固行为的反应倾向效果更佳(三)四种间歇强化的作用效力比较1.行为的稳定:变时强化和变比率强化优于定时强化和定比率强化2.行为发生率和努力程度:定比率强化优于定时强化,变比率强化优于定比率强化。3

37、.整体而言:变比率强化定比率强化变时强化定时强化连续强化第三节 影响强化程式效果的因素一、行为建立的阶段二、强化程式的应用三、强化时间的长短(实施时间和时间间隔)四、个体的特质五、强化物的性质第四节 有效应用强化程式的要点一、连续强化的实施要点(参见正强化的相关内容)二、间歇强化的实施要点(一)共同原则(二)个别原则(一)共同原则1.选用的强化方式要适合目标行为2.在符合上项原则的基础上,必须尽量选择便利的操作程序3.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材料4.训练开始时,采连续强化,以维持良好行为的出现。然后再应用间歇强化,才能发挥更大效果5.最好把训练计划告诉儿童,使他能了解将要进行的程序(二)个别原则1.定

38、比率强化(1)反应数目应逐渐增加(2)每次强化所要的数目不宜过多(3)强化与强化之间有停顿现象,因此要注意适用的行为2.变比率强化(1)为避免停顿现象发生,则可采用变比率强化(2)若要避免行为减退现象,则可采用变比率强化(3)若要便于操作,而对上述两项原则不重要时,则最好采用定比率强化3.定时强化(1)适合应用于实际操作养成的技能(2)强化必须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可欲行为出现时才给予4.变时强化(1)为避免在定时强化中,两次强化之间有停顿现象,可采变时强化(2)变时强化可用于行为形成的中后期,不可用于行为初期第十一章 条件强化代币制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代币制的应用第三节 影响代币制效率的因素

39、第四节 有效应用代币制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实验模式(一)约定获取代币的行为目标(二)运用代币显示行为的报应(因果)关系(三)提供代币的后援强化物 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SD)(R)(S R)(S )强化 其中立即效果在正强化中是给予强化物,在此是指给予代币二、基本含义 所谓代币制是指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以发挥正负强化作用而实施的行为改变方案。三、代币制的优点(一)代币制既可用于个别行为的改变,也可用于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二)不会产生由原始强化所引起的饱餍现象。所谓饱餍现象是指行为者不断地消费强化物所引起的对该强化物需要的降低。第二节 代币制的应用一、正用(一)培养儿童良好的

40、行为习惯(二)改善不良情绪(三)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二、误用(一)舍本逐末(二)顾此失彼正用举例 学会做家务 按时完成作业 告别健忘 不再沉默误用举例 彩票风波 懒惰的滔滔 赌风吹起 不再游玩了第三节 影响代币制效率的因素一、后援强化物的强度二、后援强化物的种类三、后援强化物配合的时机四、条件强化物的消弱第四节 有效应用代币制的要点一、选择目标行为二、选择条件强化物三、拟定代币兑换系统四、实施计划五、后援强化物的配合六、结束训练计划三、拟定代币兑换系统(一)确定目标行为(二)明确后援强化物的类型(三)确定目标行为与获取代币的数量关系(四)确定代币与后援强化物的兑换关系(五)确定兑换后援强化物的时

41、间和地点(六)说明实施的条件及注意事项二、条件强化物的要求(一)必须在训练计划应用的情境中,易于安排与实施的刺激(二)最好能让受训者可以看到,而且可以计算的刺激(三)任何时间都可以方便给予的(四)不容易被复制的(五)不能转做它用的(六)个别实施时,尽可能因人而异三、实施计划的注意事项(一)期待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代币(二)尽可能让每一位都能获得代币(三)尽量避免团体成员间的恶性竞争(四)最好配合社会性强化物(五)及时兑换后援强化物四、后援强化物配合的要求(一)当受训者达成期待行为时,所指定的代币宜立即使用(二)让受训者明白代币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三)后援强化物必须通过代币才会有效,绝对不能自由享

42、受(四)早期阶段代币数量达到标准时,应尽快提供后援强化物,然后再逐步加大二者之间的差距第十二章 逃脫制约和躲避制约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逃脫制约和躲避制约的应用第三节 影响逃脫制约和躲避制约的因素第四节 有效应用逃脫制约和躲避制约 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 所谓逃脫制约是指一个反应发生以后,如果立即除去某些厌恶刺激,则类似的反应会增加。所谓躲避制约是指个体经过逃脫制约历程,终于习知:当某一特定信号出现之后,必须先表现出特定反应(良好行为),方能躲避厌恶刺激。第二节 逃脫制约和躲避制约的应用一、正用(一)促进良好行为的出现(二)改善不良行为(三)举例一、误用(一)引发不良行为(二)引起心理疾病(

43、三)举例第三节 影响逃脫制约和躲避制约的因素一、是否与惩罚配合使用二、行为的性质三、能否客观并保持一致四、强化的程式是否恰当(不可采用间歇强化)第四节 有效应用逃脫制约和躲避制约的要点一、善用躲避制约优于逃脫制约二、躲避制约的应用,以逃脫制约的建立为先决条件三、制约惩罚物必须是很急切的惩罚物四、逃脫和躲避制约要谨慎使用五、使用逃脫或躲避制约时,必须与正强化并用六、告知逃脫及躲避制约程序一、躲避制约优于逃脫制约的原因(一)在逃脫制约学习中,目标反应发生之前就要施加惩罚物;而在躲避制约中,只有反应不发生时才施以惩罚(二)在逃脫制约中,不施以惩罚不会发生目标反应;而在躲避制约中,即使不再施以惩罚,预

44、期反应的减少仍很缓慢第十三章 类化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类化的应用第三节 影响类化的因素第四节 有效应用类化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基本含义 对某一刺激反应的连接一旦建立后,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其他刺激,虽未经特别的练习,亦能引起个体的条件反应;同理,对某一条件刺激,不仅有特定的条件反应,而且亦有引起类似的反应倾向,称为类化。二、类别(一)依刺激反应分:刺激类化和反应类化1.刺激类化是指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其他刺激,虽然从未在条件反射建立之中出现过,但也能引起个体的条件反应。2.反应类化是指经过训练做出某种反应的人,在他原来的行为受阻或受到干扰时,会做出类似的反应。(二)依

45、训练层次分:特定训练计划中的不同刺激的类化和从训练情境到自然情境的类化第二节 类化的应用一、正用(一)概念的获得(二)良好情绪的养成(三)警示作用(四)正用举例 二、误用(一)引发心理疾病(二)类化错误,酿成祸端(三)误用举例第三节 影响类化效率的因素一、训练情境与试验情境之间的类似程度二、训练程度的高低三、类化与工作难度四、试验情境中的强化作用五、学习者的个别条件(智能、态度和程度)第四节 有效应用类化的要点一、目标行为的选择(一)教导目标行为的情境要尽可能地与我们所要求的行为发生的情境类似(二)选择对人们有用,同时能在自然环境中得到强化的目标行为二、行为类化的实施(一)循序渐进(二)逐步教会学生自导原理类化(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促进类化三、强化的应用(一)改变到新情境时,增加强化次数以抵消个体对从前的训练情境与新情境的辨别(二)逐渐减少训练情境中的强化次数,使其减到比自然环境发生的还少(三)保证有足够的强化力量,以维持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目标行为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