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解我国当前课程改革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 华 教授、博士一、为什么把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规定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应试教育不只是一套做法,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扭曲了的教育价值观。这是诸多教育悲剧产生的根源。在应试教育视野中,课程是使学生在中考、高考中获得成功的工具、手段。至于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课程的人的发展的价值则被漠视或未得到应有的体现。做一个有理想的、有想象力的、乐观的现实主义者。二、新课程一以贯之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新课程一以贯之的教育价值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
2、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采的人格。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把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视为根本,让每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去健康地接受社会的选拔和其他挑战。三、怎样理解新课程的目标?1。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从而走出了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了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从教师中心、内容驱动的(content-driven)课程转向学生中心、探究驱动的(inquiry-driven)课程2新课程确立起新的学生观
3、,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新课程认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所以,新课程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了新的起点。3新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四、新课程的内容有哪些变化?1。学生的生活及
4、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2。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作为课程内容3。文化(科学、艺术、道德)的新进展:例如,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关注五、新课程在结构上有哪些变化?课程综合化的涵义:谋求相关综合与经验综合的统一(谋求学科知识与儿童经验的结合)1。积极稳妥地走向课程的综合化(1)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一门学科:向儿童经验与生活回归;不同学科:追求彼此关联新设“综合学科”: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2)综合实践活动l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l(1)1-2年级l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l(2)3-6年级l品德
5、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l3。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l(1)什么是“相结合”?l(2)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l3。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l(1)基础性l(2)时代性l(3)多样性l(4)选择性l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高中生的有个性的发展六、怎样实施新课程?确立一种新的课程实施观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色“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础教育
6、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教学过程是师生持续交往的过程,倡导“研究性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仪器中心”,抑或“学习者中心”?七、新课程
7、确立了怎样的课程评价观?1。解剖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观(1)划一的评价标准(2)过分依赖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3)管理主义倾向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追求评价标准的多元化(2)承认量化评价的有限性,谋求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3)消解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把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协商建构意义的过程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倡导“反思性教学”“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4。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
8、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八、怎样理解新课程管理政策的重大变革?1。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2。课程改革的过程不是国家对地方和学校施加控制的过程,亦非各方我行我素的过程,而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类权力主体交往、对话并达成共识的过程。3。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质:课程决策权力的分享与互动。“三类课程”相互渗透,我们的课程体系不能成为“三类课程”的机械叠加。4。准确理解“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是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为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又称“学校中心的课程规划”。基本特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是课程决策、课程开发过程的主体。基本理念: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之所是课程开发的最好场所。结 论(一)现行课程体系复制并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二)课程改革是一种“政治行动”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