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章第三章 生活日分配统计生活日分配统计 第一节第一节 生活日非配统计的任务生活日非配统计的任务 一、生活日分配的概念 一天的时间及他们在这一天中的各种活动构成人们的一个生活日。生活日分配是指人们在一天的时间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耗费的时间分布状况。时间分配又称时间构成,它受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制约,同时又受到生活习惯、传统风俗、道德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二、生活日的基本方向 用于从事有酬社会劳动的时间,称为工作时间。用于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称为非工作时间。生活日分配的基本方向:工作时间 生活日 非工作时间 三、生活日分配统计的主要任务是:(1)为企业基础管理活动提供资料。企业生产作业计划
2、制定的基础是详实可靠的工时统计资料。(2)为企业合理分配劳动报酬提供依据。(3)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提供依据。(4)反映劳动者努力学习专业技术,提高个人素质的情况。(5)着重研究闲暇时间的变化,反映社会进步的情况。(6)根据社会需要着重研究一些特殊群体的生活日分配情况。第二节 工作时间利用统计 一、工作时间的概念 1、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是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本书指企业劳动者在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时间。从范围上讲,工作时间不包括为上班而必须耗费的路途时间和午休时间(工间操时间则应包括在内),也不包括自愿留下做好事而耗费的时间。2、工作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和工时。也有“分钟”。
3、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时间,称为一个工日。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小时的时间,称为一个工时。工日不仅包括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和未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如停电、停工待料等停工时间或政治学习等非生产时间),还包括非全日缺勤的时间。因此,从计量的精确性来讲,使用“工时”作为计量单位要优于使用“工日”作为计量单位。二、工作时间的构成与核算:(一)按工日(工时)核算的工作时间指标 1日历工日数、日历工时数 日历工日数日历工日数是用工日表示的企业劳动者可以利用的工作时间的最大自然界限。日历工日数等于报告期内每日企业劳动者人数之河,或用报告期企业劳动者平均人数乘以日历日数。日历工时数则等于日历工日数与每天制度规定
4、的工作小时数之积。2制度公休日、制度公休工时 公休日数、公休工时数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职工应当享受的节日、假日所占用的时间。我国目前规定每周休息两天,还有全民的节假日。制度公休日=计算期企业劳动者平均人数*制度公休天数。3制度工日数、制度工时数 制度工日数是用工日表示的按照规定最大可能利用的工作时间,是考核企业劳动者时间利用程度的标准。制度工日数等于日历工日数减去工休工日数。4缺勤工日数、缺勤工时数 制度工日数(或工时数)=出勤工日数(或工时数)+缺勤工日数(或工时数)5出勤工日数、出勤工时数 出勤工日数出勤工日数是在制度规定应该工作的工日中,企业劳动者实际到岗的工日数,是实际可以利用的实际可以
5、利用的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研究企业劳动者工作利用情况的意向基本指标基本指标。6停工工日数、停工工时数 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时间构成中也未有停工被利用时间。7非生产工日、非生产工时 8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指企业劳动者在制度规定的时间内,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这是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和核最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心的部分。制度内实际工日(时)数=日历工日(时)数-公休日(时)数-缺勤工日(时)数-停工工日(时)数+停工被利用工日(时)数-非生产工日(时)数 9、加班工日、加班加点工时 企业劳
6、动者在规定的公休日实际从事生产性工作满一个工作轮班的时间,为加班。每个公休日加班的人数之和,为加班工日。加点是工作未满一个工作轮班时间。10、全部实际工作日、全部实际工作工时 劳动者在计算期内实际从事工作的全部时间。工作时间构成关系图工作时间构成关系图(二)两种工作时间数量指标的联系与差异 P55 三、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分析(一)、工作时间利用基本分析 工作时间利用指标工作时间利用指标 1出勤率 出勤工日(时)数 出勤率(%)=100%制度工日(时)数 2出勤时间利用率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时)数出勤时间利用率(%)=-100%出勤工日(时)数 3.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 制度内实际工作的工日(时)
7、数制度时间利用率(%)=-100%制度工作工日(时)数 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二)、工作时间损失分析 1、工作月制度天数利用程度 工作月利用率指标:工作月利用率、工作月实际工作长度 工作月损失程度:工作月人均损失天数、工作月人均损失率 2、制度工作日程度利用程度 工作日利用率:工作日利用率、工作日实际工作长度 工作日损失长度:工作日人均损失时数、工作日人均损失率(三)工作时间损失的经济分析 1、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分析:产量减少=损失工日(时)*日(小时)劳动生产率 2、企业人工费损失分析:人工费多支出=损失工日(时
8、)*每工日(时)人工成本 3、企业工资损失分析:多支付工资=损失工日(时)*日(时)平均工资(四)、加班加点程度分析 1、加班加点比重指标 加班加点工日(时)数 加班加点比重(%)=-100%全部实际工作工日(时)数 2、加班加点强度指标 加班加点工日(时)数 加班加点强度=-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时)数 3、加班加点的工资支付分析:多支付的工资=加班加点实践*平均工资*相应的倍数 第三节 非工作时间分配统计 一、非工作时间的概念与计算 1、非工作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之外的其他活动而占用的时间。2、非工作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选用“分钟”。3、非工作时间可分为如下两大类:(1)必须支付的时间
9、。这是满足个人生理个人生理和社会伦理社会伦理的要求而必须支付的时间。(2)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简称闲暇时间)。二、开展非工作时间分配的统计,其意义主要表现为:(1)通过分析非工作时间的不断延长,来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分析非工作时间的利用状况,提出减少必须支付的时间社会措施。(3)分析闲暇时间的利用状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反映非工作时间分配的主要指标有:(1)上下班路途时间(2)个人生理需要的时间:睡眠、用餐、医疗保健(3)社会伦理需要的时间:购买商品、做饭、缝洗、维修房屋、照看老人、承担社会义务、其他(4)闲暇时间:社会性活动、学习、文娱休息、旅游、教育子女、体育锻炼、宗教、其他
10、 非工作时间分配统计表:(1)上下班路途时间(2)个人生理必需的时间(3)社会伦理必需的时间(4)可自由支配时间第四节 工程人员时间利用统计研究指负担工程技术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能力的人员,填报告期末人数。包括: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已被聘或任命工程技术职务,并担任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无工程技术职务,但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或从大学、中专理工科系毕业,并担任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未取得工程技术资格或学历,但实际担任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已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或从大学、中专理工科系毕业,在企业(单位)中担任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总工程师、车间主任,以及在计划、生产、生产准备、检查、
11、安全技术、设计、工艺、劳动定额、工具准备、动力、基建、环境保护等科室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包括已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或从大学、中专理工科系毕业,但未担任任何工程技术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一、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意义: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 研究工程技术人员的时间利用情况,应着眼于整个生活日的分配:即一方面研究他们工作时间利用情况,分析影响他们充分利用工作时间的主要原因,寻找有利于提高工作时间利用的途径;另一方面,应注意研究他们非工作时间的利用情况,尽可能完善社会组织工作,加速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过程,努力减少他们不必要的生活负担,最大限度的将其专长用于工作,使他们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二、研究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的一般方法:(1)对比分析法:动态对比、静态对比(2)相关分析法 三、企业人力资源统计主要侧重于研究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研究工程技术人员专业对口问题(1)业务不对口造成的时间损失(2)工程技术人员时间损失率 2工作时间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工程技术人员工时损失率=各种原因造成的工作时间损失处于制度内工作时间(工时)3研究工程技术人员的连续工作时间(1)平均工作日长度(2)连续工作日比重 4.研究工程技术人员的辅助工作时间 5.家务劳动时间 6.闲暇时间的分配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