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辨性任务群怎么落实我想就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支点在哪里?这个话题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分享和交流。一、教学目标的转向。教学目标既有课程的目标,又有单元的目标,当然也有本篇课文的目标。无论是哪个层次的目标,我想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要由内容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这是新课标颁布以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特别引起关注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于今年的4月23 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这次新课标,它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由我们原来的知识本位、技能本位转向到素养本位。所以这次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
2、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文化自信;第二个方面就是语言运用;第三个方面就是思维能力;第四个方面就是审美创造。我们把这四个方面,简单的概括为文化、语言、思维和审美。无论是总体性的、宏观的目标,还是局部的、微观的目标,包括具体落实到每一篇课文,像我们今天在教的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我们在目标的设定上面都要有这样一个自觉的转向。当然了,每个学习任务群,它所承载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责任、具体要求是有区别的。大家都知道,新课标把我们的语文课程内容分成了 6 大学习任务群。其中基础型的学习任务群是一个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是三个,分别是实用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还有我们今天重点要
3、讲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是发展型的任务群。还有一个是拓展型的学习任务群,主要包括两个,第一个是整本书阅读,第二个是跨学科学习。不同的学习任务群,他们的定位宗旨、学习特征、学习路径,是不一样的,是有区别和差异的。要从内容本位转向到素养本位,我们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习任务群,它的宗旨,它的特征到底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譬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根据新课标的表述,这个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当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的表达,培养理性思维
4、和理性精神。这一段话不长,但是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课程宗旨,也决定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一个学习任务群,它基本的教学取向,教学目标。关于这段话的表述,我们可以再做一个概括和梳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它最主要的使命,我个人认为是三大使命。第一大使命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你看,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这个主要就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第二个使命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你看,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其实这个背后它的使命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第三个使命,那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理性
5、表达能力。理性表达能力就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的表达。你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跟其他 5 个学习任务群,在课程宗旨、课程使命、课程取向上面是有差异的,有很大的差异。我把它概括为三理,有理性思维、理性精神和理性表达。那这个明确以后,老师们,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假设。同样一篇课文,放在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当中,它们的学习目标、它们最基本的学习内容,一样吗?肯定不一样。为什么肯定不一样呢?这不是由这篇课文的内容所决定的,而是由它所处的任务群所规定的。 我做了一个列表梳理,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假如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我把它放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当中,它的基本的教学内容就变成这样了,能够根据材
6、料说出怀表的结构和作用,初步了解怀表的发声原理。你能够向大家来介绍怀表究竟是怎么发声的,它的里面有没有所谓的“蝎子。这个是实用性阅读和交流。你把这篇课文放在学习任务群当中,它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围绕着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确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两个。第一个目标是借助预学单和课堂作业会写指定的生字新词,这是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还是要落实的。第二个目标能用同伴的身份向”我“,就课文的作者小冯至,清楚的介绍怀表的结构和发声原理。很显然,小时候的冯至,认为这个怀表之所以能够发声,是因为里面藏着一个蝎子。这个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现在你是他的伙伴,是他的同桌,你就要向他说明你错了。你错在哪里?怀表究竟是怎么
7、发声的?你要把怀表发声的基本原理告诉他。你要把基本原理告诉他,你首先自己得了解怀表它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它滴答题的声音究竟是怎么发出来的。这个就是表里的生物放在实用性阅读和交流学习任务群当中基本的学习内容和基本的教学目标。如果是放在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当中,那么它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文中的小冯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也就是要抓住人物形象。抓住这个人物形象来体会他童年的好奇,童年的快乐,童年的那种探究的乐趣,是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基本的学习内容。根据这个学习内容,我们可以确定的教学目标主要的也是两个。第一个就是借助预学单和课堂作业,会写指定的生字新词
8、,这是最基本的。你会发现跟放在实用型阅读和交流当中的教学目标是一样的。当然,第二个目标不一样,第二个目标是联系课题,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概括主要内容。你要把表里的生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是怎么发声,怎么发展,最后又是怎么结束的,这个过程你要把它梳理清楚,你在梳理这个过程当中来把握,”我“小冯至他的童年形象。今天大家观摩了我这个课,你们听到的是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表里的生物。如果是这样,大家会发现这个课的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学习任务就是能梳理“我“形成观点的思考过程。我的观点是表里有生物,这个观点它不是随便得出来,它是有一个思考、分析、猜测的过程的,你要把这个过程引导孩子们梳理清楚,在梳
9、理这个过程当中,引导孩子们去体会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当然,还有一些支撑它的一些教学目标:要借助预学单和课堂作业,会写指定的生字新词,跟前面两个学习任务群是一样的。就是在梳理事情的发展过程当中,感受“我”发现过程的意义。我们大起来了,我们有一点科学常识了,我们都知道表里怎么可能有蝎子呢?所以也就是我最后发现的结果其实是错的,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这样一个发现的过程。我从一开始认定凡发声的都是生物,到后来发现父亲的怀表会发声。于是我就去分析,去猜测,去探索里面可能有生物。最后父亲亲口告诉我里面有一只蝎子,发声的就是蝎子,最后我认定表里确实有生物。这样一个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我们在引导孩子们在梳理的过
10、程当中,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一点。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做教学设计,其实不光要去研读我们以前讲的单元语文要素,还是要关注,但是更要关注我把这篇课文定位在哪个学习任务群。首先搞清楚你的定位,是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的,我就按照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宗旨、目标和特征来处理和加工这篇课文的学习内容。反之,假如我把它定位在是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当中的,我就要按照思辨性阅读的宗旨、目标和特征来加工这篇课文的学习内容。所以你看,当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当中,它的核心目标一旦确定之后,我们加工的学习内容就不一样了。大家会发现我现在做了加工了,譬如表里的生物,如果把它放在实用性阅读和交流当中。我对这篇课文最主要的加工
11、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怀表的科学知识,这是最主要的学习内容。而假如我把它放在定位在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当中,我加工的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特征,当然主要是科学品质,比如他的好奇、他的勇于探索、他的爱思考等等,这些指向人物形象。但是假如我把它定位在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当中,我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我”形成这样一个观点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理性精神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理性表达的训练过程。我们在新课标的理念之下来重新做教学设计。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我把这篇课文,或者我把单元定位在哪个学习任务群?因为新课标已经正式颁布了。我们都在学
12、习、领会、贯彻和实施当中。但是我们的统编教材还没有调整。而调整也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估计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许是 3 年,也许是 5 年,也许是更长的时间。所以在教材还没有做出调整之前,我们要学习落实新课标的思想和理念。首先,我们自己就要学会主动的寻找任务群,按照任务群的要求来设计我们的教学。好,这是我向大家汇报的第一点。二、用学习主题来统摄全部的教学内容用学习主题来统摄全部的教学内容,包括全部的单元教学内容,也包括单篇的教学内容。同样是单篇教学,但是我们现在就是新课标理念下的单篇教学,跟我们之前单篇教学是有区别的,而且是非常大的,某种程度上面来讲是一种本质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包
13、括现在的单篇教学是基于任务群,而现在的单篇教学是在学习主题的统摄之下。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哪里来?学习主题可以来自多个方面,有些可以来自我们统编教材原来所在的单元的人文主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文主题都可以成为学习主题。但是有一部分人文主题确实可以转化为学习主题,也可以来自我们单元所在的语文要素,有些语文要素也可以转化为学习主题。当然,也有的可能既不是来自人文主题,也不是来自语文要素,而是来自语文老师自己对所在的单元的所有内容的一种抽象提炼和概括。我们一起来看看表里的生物,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它有一个明确的人文主题,书上篇章页上是这样写的: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老师们可
14、以想象一下哈,人文主题我怎么把它上升到学习主题?很显然。人文主题它的关键词第一是科学发现,第二是好奇,第三是爱思考。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好奇还是爱思考,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做一个抽象提炼和概括。我认为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的学习主题可以把它定位为科学精神。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也可以把它定位为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这个学习主题要贯穿单元的所有课文、所有教学内容,很自然的也包括要贯穿在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当中。而科学精神本质上其实就是理性精神,所以它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宗旨、使命是高度契合的。 这个学习主题科学精神,它只是个名词。围绕学习主题,我们要确立这个单元的大概念,在大概念科学精神的统摄
15、之下,我们再来分解这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的具体内涵。科学精神的大概念就是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平等自由的探索原则,强调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我们给科学精神的内涵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当然展开来会有很多内容。科学精神的本质,第一,在它的终极关切上面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如果科学技术最后不是造福人类而是危害人类,这个就不是科学精神了。譬如现在非常热门的人工智能。实际上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既可以造福人类,但是使用不好,也可能危害人类,所以这是科学精神当中的终极关怀。科学精神还包括它是追求真理的,它是鼓励
16、创新的,它是崇尚理性的,它是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的,它是坚持平等自由的探索的,这些都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这是一个大概念。好,在大概念的统摄之下,我们来看看单元的科学精神的内涵具体是怎么表现的。这个单元当的第一篇课文文言文二则当中的其中一则学奕,讲的是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跟着弈秋学下棋。另外一个人一边学下围棋,一边想着以为有鸿鹄将至,想张弓搭箭把它射下来,想吃鸿鹄肉,就三心二意,结果肯定学不好。尽管弈秋本身的水平很高,没有用。这个迁移过来,迁移到科学精神上面来。这个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精神内涵就是科学发现需要专心致志,如果三心二意,那必将一事无成。好,那我们继续看文言文二
17、则当中的第二篇课文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孔子东游,在路上的时候,见到两小儿在辩日,怎么辩?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什么意思?一个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但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远。另外一个孩子认为是日出时离我们远,日中时离我们近,他们各自说理由。一个说,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很大很红,到了中午的时候很小,说明早上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远的肯定是小的嘛,近的肯定是大的嘛。但另一个孩子说了,他说早上的太阳沧沧凉凉,不热啊。中午的时候如探汤,非常热啊,肯定是离我们远的就凉,离我们近的就热。两小儿辩日辨认观点鲜明,而且各持理由。结果,孔子也不能决也。这个文言故事,把它放在
18、科学精神这个主题之下就是: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便是小孩也能够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也就是科学发现跟年龄没有关系,跟性别没有关系,跟民族没有关系,跟地域没有关系,跟国别没有关系,核心的核心是什么?要善于观察,要勤于思考。好,这是两小儿辩日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我们再来看单元所在的第二篇课文真理诞生于 100 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严格说来,其实是一篇说理文,说一个道理真理诞生于100 个问号之后。注意是 100 个问号,那就是要不懈的探索。因为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总会出现这个问题,那个错误,很多人最后没有发现,没有成功,是因为半途而废,是因为浅尝辄止。实际上离发现还差一步,还差半步的时候,他放弃了
19、。这篇说理文,举了 3 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个是波义耳发明酸碱试纸,一是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一个是阿瑟林斯基发现睡眠、做梦跟眼动之间的关系。这 3 个事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如果这三位在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这个问题,失败了一次,失败了两次,失败了三次,失败了四次,他放弃了,失败了五次,他放弃了,就不会有后面他们的发现和发明。所以真理诞生于 100 个问号之后,最后我们把它概括出来的科学精神内涵是什么?那就是科学发现不仅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注意它跟前面文言文二则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真理诞生于 100 个问号之后,注意,要是 100 个问号。这100 个问号表示什么?表示坚持,
20、表示锲而不舍。科学发现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会遇到各种困难,各种挫折。这个时候学会坚持,学会锲而不舍就显得非常重要。好,这是第二篇课文。第三篇课文,也就是今天我们观摩的这篇课文表里的生物。表里的生物,从表面上来看,是回忆了我童年的一段往事,我猜测父亲的怀表里边藏着一只蝎子,否则他怎么可能会发出如此清脆的声音呢?这个非常有意思,童年的发现非常好玩。但我们都知道这个发现是错的,而且错的离奇,哈哈,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啊。机械表里面怎么可能有一个活的生物呢,是吧?它的科学精神内涵就是在发现过程当中养成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习惯是更有意义的。跟发现结果是正确和错误相比,在发现过程当中所慢慢养成的仔
21、细观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是更有意义的。这个也是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当中三理当中的其中一理理性精神。最后一篇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这是一篇科幻小说,讲的是未来人类一两百年过去之后,这些孩子们他们是怎么学习的?是根据小说内容来倒推他们那个时候的老师是机器人老师,不是真人老师。他们那时候学习的书本,不是像现在我们传统的纸质书本,是电子屏的书本,文字一行一行的闪烁过去了。这一篇科幻小说,是说未来的孩子对我们现在的孩子的学校生活,现在的孩子们使用的书本,非常羡慕。他们觉得是我们现在的孩子的学习有趣,因为现在孩子用的书是纸质的书,看过了,翻过了,这个文字还在,而且是很安静的躺在纸质的书
22、本上面,你想看就看,随时都可以看,永远不会消失,他们觉得很有趣。而他们更羡慕的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他们到学校里面去学习很有意思,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真人,真的人有情感,有灵性,有血有肉,有温度,机器人老师完全不一样的。这样一篇科幻小说,现在我们把它放在科学精神的主题之下,来做一个内涵的分析。这篇课文的科学精神内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科学发现,不仅需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更需要基于科学的大胆想象。科幻小说它的本质就是基于科学理性的大胆想象。其实很多科学发明、科学创造都离不开大胆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创新。这是学习主题,围绕着大概念科学精神的本质,我们现在对单元当中每一篇课文的科学精神做了分
23、析,也包括表里的生物。老师们会发现,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当中,首先是引导孩子们梳理了他们已经学过的学奕两小儿辩日和真理诞生于 100 个问号之后,它们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在学习主题的统设和引领之下,再让孩子们去感受和体会表里的生物所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这个非常重要。学习主题要统设单元的所有的学习材料学习内容。三、任务情景的创设老师们要特别注意的,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篇教学,跟我们以前的单篇教学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现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篇教学,它需要有有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情境。我们以前创设的情景,一般放在一堂课的一开始,是作为其中的某一个环节,不是贯穿始终的,并没有成为孩子们学习的真实的背景。以前我们创
24、设的情境往往是为了老师的教,我们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了营造孩子的学习期待,让孩子们觉得接下去的学习内容很有意思,于是创设情境,情境创设完了就丢掉了,因为它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就拆掉了。但现在不是,现在学习情境是为了孩子的学,所以它叫学习情境,而且现在的学习情境是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这个真实,有的可能是契合学生的生活,也就是生活当中可能真实的发声,但并不是生活的真实一定就是真实的学习情境。我认为,真实的情境的真实,本质上是应该契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和规律,是他们真正相信这样的学习发生是真实的。这样的情境就是真实的学习情境,它是贯穿始终的,不是你创设了以后就把它丢掉了。这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25、。像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孩子们在一个真实的情境当中,在任务的驱动之下来展开学习的。我当时在设计表里的生物的时候,是设计过不同的任务情景的。譬如,我曾经设计的一个任务情境是这样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有人发现,用放大镜对着阳光可以点燃树叶;有人发现,成群的蚂蚁搬家,天不久就会下大雨;也有人发现,色彩斑斓的金鱼永远不会眨眼睛。这个情境一方面是真实的,另一方面很多孩子自己曾经有过体验。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境。这个情境当中出现的任务在你的生活当中有过这样有趣的发现吗?把自己有趣的发现写下来,跟同学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 这个任务你要做怎样的发现?你发现要怎样把它写下来就需要去学习表里
26、的生物,也就是说学习表里的生物你是带着任务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去搜索你自己在生活当中有没有类似于像小冯至那样,童年的这种有趣的发现。比如他发现表里是有生物的,表里是有个蝎子在的。尽管这个发现错误的,但这个发现本身是很有趣,很有意思的,而且对童年的我来说,绝对是真实的。更重要的是,你要把自己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写下来。人家冯至是怎么写的?你就要去学习,你就要去梳理。这就是第二个任务了,把自己有趣的发现写下来,跟同学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为什么是这个任务情境?第一,这个任务情境是真实的。第二,这个任务情境是跟学生的生活相匹配的。第三,任务情境当中本身包含了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是孩子们学习表里的
27、生物这篇课文要贯穿始终的。 但是老师们注意,这个任务情绪最后被否了,被我否掉了,我没有用。为什么不用?因为我发现这个任务情境,其实它更适合放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当中。假如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我是把它定位在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当中。毫无疑问,我一定会使用这个任务情景,因为任务情境最后指向的是什么?一个是寻找有趣的发现,这个就是搜集材料,搜集文学创意表达的素材。第二个是把自己有趣的发现写下来,这个就是个创意表达,它是基于材料搜索的一个创意表达。这个学习任务群的定位跟我今天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定位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课程宗旨,他们的课程特征,他们的课程路径是不一样的。所以任务群的任务情景创设被我否定了
28、。 我还设计了第二个任务情景,课件出示: 这是个情境,而且这是个真实的情境。为什么?因为这些情境要素全部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明明一个月之前老师要求背的古诗我会背了,我已经背得孔瓜烂熟了。一个月以后再来背,忘了,有些诗句想不起来了,孩子们都有过体验。下课的时候,大课间活动的时候,班里总有一些孩子追逐打闹,每个孩子都体验过。晚上看星星总是一闪一闪的,几乎也是所有孩子的经验。洗完澡出来的时候会起鸡皮疙瘩,我想也是每个孩子曾经都有过体验吧。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会想办法去探索它,解决它吗?把自己曾经解决过的某个问题的经过写下来,在班里组织一次小小智多星的交流评比活动。这个情境是不是挺不错?首先,它是
29、一个真实的情境,然后他有有明确的任务:第一,你要去回忆一下,你在生活当中,有没有去探索去解决过类似的问题。第二,你要在班级组织的“小小智多星”你上面,把自己解决的问题来跟大家分享。我把任务情境也给删除了,我没有用这个任务情景。因为我觉得这个任务情境可能更适合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学习任务。你看,让孩子们去交流你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都是来自生活当中的。这个其实是一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交流,或者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交流。我认为更适合于放在实用性阅读和交流学习任务群当中。当然,这个里面也涉及到一些理性思维、理性知识、理性态度,但是这个特征不是特别的明显。 最后我为表里的生物创设的任务情境。 这个任
30、务情境创设分两步走,第一步,我是先引导学生了解怀表的结构,懂得怀表的发声原理,最后孩子们知道这个怀表之所以能发出“滴答滴答”清脆的响声,是因为齿轮在转动,带动弹簧,弹簧晃动的时候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这个就是先给孩子一个科学知识的铺垫,然后引导孩子们来梳理课文的内容,明确“我”的观点表里有生物,表里的生物就是蝎子。这个表会发声是因为蝎子在发声,而蝎子是生物。那就形成一个认知冲突。这个认知冲突其实就是我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创设的任务情景。任务情境是什么?我在课堂上面是这样展示的:我们知道科学发现必须符合事实,不符合事实的,一定不是科学发现。而”我“发现父亲的表里有一种会发声的生物。事实上,那里根本
31、没有生物,会发声是因为表里的弹簧。那么问题来了,“我”的发现还有意义吗?这是一个认知冲突情景,这是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接下去孩子们要干什么?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要为自己这样的观点去寻找理由,要把这些理由梳理出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的过程。因为你所有的证据,所有的理由,都要在课文当中去寻找,去树立。我为什么最后选择了任务情境?第一,这个任务情境来自文本本身,它其实更切近文本本身的情境。前面那两个情境,它不是来自文本本身的情境。我简单的说,其实它还是两张皮,前面是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后面要学的是课文本身的文本,它其实还是两张皮。当然它有逻辑关系,有逻辑观点,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学习
32、情境了。但这个情景本身就来自文本的情景,来自孩子真实的学习的情景。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情境创设的情境具有非常强的思辨性。他要分析,他要判断,他甚至还可能会出现争辩。当然争辩不是我们最主要的目的,但是这个过程当中,它涉及到理性思维、理性精神、理性表达,特别契合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任务群的课程宗旨和学习特征。所以老师们会发现,我最后使用的是这个任务情景,事实上,孩子们确实也是在任务情境的驱动之下,一步一步的深入的学习阅读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最后梳理出自己的理由。 任务驱动学习,孩子们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那就是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这个证据在哪里?当然在课文当中。第二项任务就是要学会梳理并表达出
33、自己的观点。我这样认为理由是什么?这个就是有根据的表达,理性的表达,合于逻辑的表达,就是把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了。所以这样的任务驱动,我认为是完全契合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四、实践活动的引领 因为你刚才前面所讲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情境等等这些,你最后都要把它转化为实践活动的设计。我认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践活动应该是在孩子的语言实践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具体怎么做?你要在孩子的语言实践过程当中,也就是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思的过程当中,为孩子们搭建合适的支架。因为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一个爬坡的过程,所有的学习内容要进入到学生的最近发展
34、区才有意义和价值。如何让学习材料、学习内容能够进入到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你要会为孩子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梳理。第一个就是搭建情境支架,引发学生的思维动力。所谓的情境支架,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我为孩子们搭建的认知冲突情景。从一开始的了解怀表的发声原理到明确”我“发现的观点来制造认知冲突情境。有了这个情境,孩子就明确了接下去的学习方向和思考的方向。而这个学习方向和思考方向指向的是思辨,所以这个情境其实就是一个学习支架。第二,搭建图表支架,梳理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有引导孩子们梳理我的整个发现过程,最后孩子们讲出来的观点认为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他才有理由可言。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
35、我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张表格,帮助孩子们来梳理我的整个发现过程。我的整个发现过程其实分成 3 步。第一步,我最初的观点是怎样的?最后一步我最终的观点是怎样的?从最初的观点到最终的观点,我有一个发现、思考和推测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怎样的?用这个表格把它呈现出来,作为一个学习支架。譬如我最初观点就是凡发声皆是生物,也就是只有生物会发声,非生物是不会发声的。我最终的观点就是怀表会发声是因为表里有蝎子,表里有生物。最初的观点是发声皆生物,最终的观点是表里有生物。关键的关键是在这里我的发现经历,我是怎么发现的?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分两步走,第一步,我发现父亲的怀表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而且是在人不动它的情况之
36、下,父亲的怀表放在桌子上,没有任何人去动它,它发出滴答滴答清脆的声音,就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就猜想表里为什么会发声呢?会有可能会有蝉,可能会有别的小的生物躲在这个里面,否则它怎么可能发声。这是第一,我需要有这样的猜想,而这个猜想很大胆。但这个大胆的猜想是基于我最初的观点的凡发声皆生物。这是个大前提。尽管我们知道大前提是错的,但是我那个时候相信我大前提是完全正确的。第二步,父亲说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当我有这个猜想以后,我非常好奇。我一直想去探索,我想去摸,想把它打开,但是父亲只许我看,不许我摸,几次三番都是如此。到最后是父亲亲口告诉我,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父亲是大人,父亲
37、又是一本正经地说的,所以我就认定父亲告诉我的应该是真的。于是我就证实了,那说明我的猜测是对的,表里果然有一个蝎子,我最终得出个结论。这是一个图表支架,这个图表支架其实就是把我整个发现的过程做了一个有序的梳理,这个梳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整理过程。表面上来看,他在整理的是文字提供的信息,他要提取关键信息,要整理关键信息,并且要把关键信息填到表里边去。但是实际上发现梳理关键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训练过程。 第三个支架,就是搭建问题支架,指点学生的思维方法。其实在孩子们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当中,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老师的问题很关键。好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面是由好的问题设计决定的。有些
38、老师的课问题太多,问题太散,结果导致孩子的思考东一榔头西一捶,无法真正串联起他思考的逻辑过程。我认为好的课的问题设计应该是,一篇课文,它的主问题或者它的核心问题往往只有一个,围绕着这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它的逻辑思考过程。由子问题来架构起来是 2 个或者 3 个或者4个或者 5 个。这些子问题都指向核心问题、主问题。这些子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过程,也就是主问题和核心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我认为,一堂课的好的问题支架,它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问题链,它是一个结构化的问题。 表里的生物我就是这样设计的。表里的生物的问题链是由一个主问题、三个子问题构成的。主问题是我所营造的认知冲突情景:科学发现必须符合事实,不符
39、合事实的一定不是科学发现。”我“发现父亲的表里有一种会发声的生物。事实上,那里根本没有生物。会发声的是表里的弹簧,我的发现还有意义吗?请注意,主问题是,我的发现有没有意义?很自然的把它归在两类了。第一种情况就是我的发现有意义,第二种情况就是我的发现没有意义。这是个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我又设置了3 个子问题。因为光有主问题是不够的,是不行的,孩子们是没有办法展开思考的。于是有这样 3 个子问题。第一个子问题是: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观点?最早的时候,我产生一个什么观点凡发声皆生物,鸟儿在叫,知了在叫,凡是能够发出声音的都是生物。如果不是生物,它不会叫。他还举着一些反例,钟会想是因为有人在敲钟来,
40、有人在敲钟,还是要考生物。我的观点就是凡发声皆生物。但是老师们注意,在这个子问题的思考过程当中,我又追加了一个问题,这个非常关键。我追加了一个问题,既然我这么善于观察,这么善于思考,他怎么就不知道收音机也会发声,汽车也会发声,机械会发声。这个时候,再引导孩子们去捕捉更关键的信息,是因为我小时候生活的小城是没有机器的。或者在我的生活体验当中,我没有见过机器,没有体验过机器,所以我是不知道的。注意,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正因为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面成长的,所以我才会形成这样一个观点。第二个子问题: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胆的猜想?什么猜想?父亲的表里能够发声,估计是有像秋虫、像蝉一样的这些小生物躲在这
41、个里面,否则它怎么可能发声啊。我为什么会有这样大胆的猜想呢?是因为我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发声皆生物。同时还我还有这样的生活积累和经验。有一些很小的虫子,他们会发声,他们体积又非常小,而且往往躲在隐蔽的地方发声。我既有这样的观点,又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于是我根据我现在看到这个现象,做出这样的大胆的猜想。而第三个子问题的解决是,“我”为什么一开始不说这样的话呢?一直要到父亲告诉我,这里面确实是个小蝎子的时候,我才逢人就说“我的玻璃有蟋蟀,我的笼子里有鸟儿,而父亲的怀表里边却有一只蝎子”?这说明我最终得出这个结论,不是很轻率,不是很轻易的,而是经过非常小心的求证的。尽管我前面有猜想,但是在没有得到证实
42、之前,我是不敢说的。 所以,这 3 个子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在帮学生梳理我的发现还有意义,或者是没有意义,他们的理由。这就是一个问题链。这整个就是一个问题支架,在这样一个问题链支架的引领之下,你为孩子们的思考,为孩子们的理性思辨的发展,搭建一个又一个台阶。 第四,搭建材料之家,拓宽学生的思维背景。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不能凭空发声,思维要给予现象,要给予材料,尤其要基于事实。实际上,课文本身就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本身有材料,有事实,但是不够怎么办?那就要通过老师或者老师引导孩子去运用材料之家来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思维背景。 老师们观摩我的课以后,老师们应该能够发现在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当中,其
43、实我为孩子们主要提供的是两份重要的材料。 第一份材料出现在开始,在审题的时候,这个是什么表?是谁的表?怀表有怎样的结构?有怎样的作用?这是一个关于怀表知识的材料。这个是干什么?这个是让孩子们首先了解怀表为什么会发声,这是基于科学事实,没有这份材料,其实很多孩子也是不知道的,真正发声的其实是弹簧。这个材料铺垫以后,为孩子们后面的思辨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份材料。是在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学完之后。孩子们已经总结出童年的冯治身上所具有的科学品质,譬如好奇,譬如爱思考,譬如大胆探索,譬如小心求证。小时候养成的这些习惯和品格,对他一生的成长意味着什么?于是提供了第二份材料。老师们在课上面都观摩到,这
44、个材料是我做过梳理以后呈现给孩子们的,孩子们发现长大以后的冯治更不得了。冯至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山水、伍子胥、北游及其他等十多部文学作品,多次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至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集由昨日之歌、十四行籍等等,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德国文学作品由布莱希特选集、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等,并且还荣获”歌德奖章“”格林兄弟文学奖“等等,都是国际的奖项了,人家德国人颁给他的。冯至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他创作了杜甫传,毛主席说他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诶,孩子们看到这些材料,然后来印证他自己的之前的猜测。小时
45、候的冯至拥有这样的品格,长大以后真的不得了。这是个材料支架。无论是第一份材料还是第二份材料,为孩子们最后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提供重要的依据。最后一个支架,那就是练习支架。通过搭建练习支架来转换学生的思维结果。这练习支架其实就是让孩子们写一写:正方的观点是我觉得不能只看事实作者的发现很有意义,请说理由。反方我觉得事实作者的发现没有意义,你也说理由。这堂课下来,哈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我的发现很有意义。当然,这也是我的教学意图。而这个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过程当中,他的好奇,他的思考,他的小心求证,他的大胆猜测等等,这些是更有意义的。居然有一个孩子认为他没有意义,这个不得了。我特别的欣赏,也特别的鼓励这一个孩子。我认为这种欣赏和鼓励的背后,就体现老师的一种理性精神,理性思辨。也就是说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要鼓励孩子安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没有这样一种自由安全的氛围。理性思维、理性精神、理性表达的素养的培养是不可能真正落实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面来讲,当我们这堂课定位为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时候,不光是学习内容,要指向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我们的课堂氛围,我们的课堂文化也要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老师们,以上我跟大家分享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很不成熟,有不当之处,欢迎老师们批评。执政好老师们,我们后会有期。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