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阶段。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政治版图。2.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为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抑商闭关,自然经济仍占主导。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开始;理学占主导束缚人性;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文艺大众化、世俗化;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备阶段,但未形成近代科技。4.外交:由开放走向闭关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
2、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明朝1.废除丞相(1)原因: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立内阁(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2)演变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确立。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
3、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全盛: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3.颁布大明律(1)特征:严惩直接危害封建君主统治的行为;增加经济立法内容;严惩贪赃枉法。(2)原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4.地方行政制度:朱元璋认为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碍于皇权的集中。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管民政、财政;按察司,掌刑法;都指挥司,掌军事。三者合为三司,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
4、直属中央。,二、清朝1.设立军机处(1)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2)设立目的:适应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设立: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3)特点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封闭性。(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2.建立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3.清朝的边疆政策(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措施在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 (4)历史作用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重理解1.中国古代丞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比较,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清延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2)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
6、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3.对明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强化皇权的认识(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后来设置的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2)清朝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3)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解答】 (1)明问题,找
7、方向: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及所学从内阁的地位与职权等角度说明。(2)定时空,找关联: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后,明成祖正式设立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即内阁,内阁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3)提信息,找关键:说明内阁设立后虽参与机务,但实际上仅备皇帝顾问,并没有决策权。【答案】 说明:“部权尽归内阁”仅能说明内阁首辅权力扩大,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本质上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深化拓展】 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内阁制的不同,【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注意把握两个关键词,即“职能”“实质”,答案应依据材料信息归纳。(2)定时空,找关联:雍正时,为办
8、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能够迅速处置军国大事,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3)提信息,找关键:说明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传达皇帝的政令。说明通过军机处,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答案】 职能: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皇帝的政令。实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 角度一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典例1】 (2017全国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9、()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试题分析】 明朝初年,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管六部。到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文官集团制约了皇权。为加强皇权,皇帝开始用宦官集团来制约文官集团。材料中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正是这种斗争的表现,故A项正确;宦官的权力全都来自于皇帝,他们只不过是皇帝跟大臣争权的工具而已,故B、D两项错误;到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议政功能并未丧失,故C项错误。答案:A,角度二明代地方行政管理(巡抚)【典例2】 (2016全国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
10、、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试题分析】 明朝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不是课程标准的内容,大部分历史教材也没有涉及,但是,解答本题可以借鉴宋元地方机构改革的相关知识点。宋代地方行政机构类似于明初,实行地方分权,地方权力受到削弱,但是,效率低下;元代实行行省制,类似于明中叶以后的地方制度,地方权力相对集中,效率提高,但是不利于中央控制,将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就可以顺利解答本题。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往往是一对两难的问题。地方分权过度,有利
11、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往往会降低行政效率;而集中地方权力,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往往会削弱中央集权,二者很难两全,明代也没有摆脱这一规律。答案:B,【教材补缺】 明代地方管理体制1.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2.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角度三清代
12、内阁状况【典例3】 (2014海南卷,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试题分析】 清代虽然承袭明制,设立内阁,但是前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期有军机处等机构,所以,内阁的实权被大大削弱。故D项“新的权力机构出现”为正确选项。A项“清朝前期以武立国”,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来,也与所学知识不符,故可排除。清代六部各有职掌,但是军政大事,主要行政权力还是掌握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等机构手中。所以,清代的六部相比明代,权力是被削弱了,且
13、由“六部分掌行政权力”也推不出内阁权力削弱,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B项可排除。C项“贵族特权不断削弱”与内阁权力削弱不构成因果关系,且与所学知识不符,故C项亦可排除。答案:D,【教材补缺】 清代内阁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处理日益繁多的政务,同时出于削弱诸王贝勒权力以及加强皇权的需要,沿袭明朝内阁制度设内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角度四中英政治比较【典例4】 (2013全国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12分),本文档仅为【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全套资料之一】欢迎点击下方按钮链接,下载全套资料!,请点此到下载本文全套资料,【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建筑与政治的关系。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体现;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国王的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体现民主政治风格;结合时代特征说明建筑体现的政治特征;联系现实进行综合概括,理解有形的建筑承载着无形的政治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示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