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节 早 产案例分析 石女士,28岁,孕1产0,妊娠32周,出现子宫收缩,阴道血性分泌物,诊断为早产。为什么会发生早产?胎儿是否能够成活呢?症状?妊娠周数?早产早产 premature deliveryn概述n病因n临床表现n护理评估n辅助检查n治疗要点n护理诊断n护理措施一、概述n定义n发病率 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者称为早产(premature delivery)。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出生体重为10002499克。一、概述n定义n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515。早产儿约有15于新生儿期死亡,约75 以上的围产儿死亡与早产儿有关。二、病因n孕妇n胎儿、胎盘因素。孕妇合并急性或慢性
2、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急性肾炎、急性阑尾炎、严重贫血、心脏病);子宫畸形、宫颈内口松弛、子宫肌瘤;医源性因素(孕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因病情需要必须提前终止妊娠。二、病因n孕妇n胎儿、胎盘因素。双胎妊娠 羊水过多 胎膜早破 宫内感染 胎盘功能不全 母儿血型不合 前置胎盘 胎盘早剥 三、临床表现n子宫收缩;不规律规律n阴道血性分泌物或阴道少许流血;n宫颈管消退,宫颈扩张。子宫收缩规律(20分钟4次),伴宫颈管消退75以上以及进行性宫口扩张2cm以上时,可诊断为早产临产。先兆早产先兆早产 妊娠满28周出现至少10分钟一次的规则宫缩,伴宫颈管消退。先兆早产先兆早产早产临产早产临产三、临床表现n子宫收缩
3、;n阴道血性分泌物或阴道少许流血;n宫颈管消退,宫颈扩张。早产临产早产临产 子宫收缩规律(20分钟4次),伴宫颈管消退75以上以及进行性宫口扩张2cm以上时,可诊断。先兆早产先兆早产早产临产早产临产四、护理评估四、护理评估n健康史n身体评估n心理社会评估四、护理评估四、护理评估n病史:病因n身体评估n心理社会评估询问孕妇年龄、生育情况,注意有无妊娠期并发症或合并症,有无外伤、精神创伤等致病因素存在;询问既往有无早产病史。四、护理评估四、护理评估n病史n身体评估n心理社会评估腹痛 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及强度。阴道流血肛查:宫颈管消退;宫口开大情况四、护理评估四、护理评估n病史n身体评估n心理社会评
4、估 孕妇和家属常均无思想准备,因担心胎儿早产后是否能存活产生焦虑、恐惧、害怕等情绪反应。五五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nB型超声检查型超声检查 确定胎儿大小、了解胎盘成确定胎儿大小、了解胎盘成熟度及羊水量。熟度及羊水量。n胎儿电子监护胎儿电子监护 检测宫缩、胎心胎盘功能及检测宫缩、胎心胎盘功能及脐血供应。脐血供应。六 治疗要点n治疗原则 先兆早产进行保胎治疗,早产不可避免时,应尽力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治疗要点n重要治疗措施(1)保胎治疗:适用于先兆早产的孕妇,尽可能)保胎治疗:适用于先兆早产的孕妇,尽可能延长妊娠周数,以提高围生儿存活率,主要是卧延长妊娠周数,以提高围生儿存活率,主要是卧床休息,抑制宫缩
5、,纠正贫血,预防感染,促胎床休息,抑制宫缩,纠正贫血,预防感染,促胎肺成熟。肺成熟。(2)早产分娩:给予吸氧,慎用镇静剂,早产儿)早产分娩:给予吸氧,慎用镇静剂,早产儿保暖保暖。七、护理诊断七、护理诊断n有新生儿受伤的危险与早产儿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有关。n焦虑与担心早产儿预后有关九、护理措施九、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2病情观察 3治疗配合4心理护理5健康指导九、护理措施九、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2病情观察 3治疗配合4心理护理5健康指导取左侧卧位,给氧。避免刺激。禁止性生活,慎做阴道检查,肛查及其他诱发宫缩的操作,保持情绪平稳。九、护理措施九、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2病情观察 3治疗配合4心理护理5
6、健康指导n严密观察宫缩、宫口扩张等产程进展情况,注意监听胎儿;n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九、护理措施九、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2病情观察 3治疗配合4心理护理5健康指导n遵医嘱使用宫缩抑制剂,常用药物有沙丁胺醇,硫酸镁。n使用地塞米松促进胎儿肺部成熟,避免早产儿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n精神过于紧张给予地西泮等镇静剂。n临产后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产后按早产儿护理。n胎儿娩出后,遵医嘱给新生儿使用维生素K1以预防颅内出血。九、护理措施九、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2病情观察 3治疗配合4心理护理5健康指导n了解孕妇及家属的情绪反应,为孕妇提供心理支持和保证;n讲解早产及早产儿出生后护理治疗等相关知识,解除孕妇及家属的思想顾虑。n勤听胎心,或用胎心监护仪进行监护,及时发现胎儿窘迫。九、护理措施九、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2病情观察 3治疗配合4心理护理5健康指导健康指导健康指导1定期产前检查,指导孕期卫生,重视可能引起早产的因素。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管理,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预防胎膜早破。宫颈内口松弛者应于妊娠1416周作宫颈内口环扎术。2告知孕妇早产的征象,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3向孕妇及家属传授早产儿的喂养知识及其他护理知识。4指导避孕有生育需求者6月后可再孕,再孕时应加强产前保健和监护,避免早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