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251.02KB ,
文档编号:5079045      下载积分:12.8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079045.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与题型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与题型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1、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与题型练习题汇编8客观题突破必备知识7一、怎样又快又准地读懂文本1、注意文本的题目,弄清文本的话题。2、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弄清各句话之间的关系,有没有首括段、小结段、首括句、小结句、中心句、过渡句、起重要作用的关联词语等等。找到核心的一句话。3、大致标一下段意,12字以内。【特别重要】4、去掉文本中作为材料的内容,挖掘出所要论证的话。二、选择题选项的设置上的特点(1)选项的部分内容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2)不少选项的叙述不再是较多的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不再纠缠于考察局部的、字面上词语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

2、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括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三、设题的三种情形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四、文题比对,筛选判断比:围绕每一个选项内容查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语句,然后筛选出与选项相关的有效信息,并在筛选出的信息前标明题号及选项号,例如与7题A项对应的原文就在该原文前加上“7A”,依此类推,这样标记筛选出的原文,在将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就可以快捷地寻找到原文信息,节省了答题时间,提高了解题速度。排:将题目中四个选项内容与筛选出

3、的原文信息比较,仔细找出选项与原文信息在表达上的差异处,然后根据错误类型分析判断,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则是正确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则是错误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选出答案。【温馨提示】1、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2、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3、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4、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牢记】答案就在文本中客观题做题口诀词语理解身旁找,句子理解局部找。筛选信息全篇找,推断不是必须找。搜索区域很重要,一找一比就知道。8论述类文本阅

4、读提要7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陷阱的规律及应对策略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九种类型:陷阱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

5、致,就不难得出答案。陷阱二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就是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设错方式: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识别方法:阅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陷阱三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设错方式:扩大范围(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如:以部分代替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

6、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常见的有:表数量多少的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表范围大小的词(凡、全部、所有等)、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尤其、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表多项并举的词(和、同、以及、另外、还有等)。陷阱四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造成选项中表述的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改变。设错方式: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如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或者发展趋势进行调换、改变,在貌似而实质不同中迷惑考生。识别方法:阅读原文时,对概念、

7、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是否与原文一致。陷阱五因果混乱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设错方式: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条件)”。识别方法:在阅读文章时,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陷阱六混淆时态混淆时态,就是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故意把先期说成后期,把已然说成未然,把或然

8、说成必然。设错方式:“已然”是已经发生的情况,“或然”是可能发生的情况,“未然”是还未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推论说成是既成事实。识别方法:关注表示时态的词。如:似乎、已经、预计、尚未、之前、必将、一定、估计等。陷阱七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设错方式: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原文并无此意,凭空捏造。识别方法:在做题时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陷阱八说法绝对说法绝对是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

9、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设错方式:选项把原文中的说法绝对化。识别方法:表示全部范围的词语有“全”“都”“所有”“囊括”“共”“一概”等,表示范围限定的词语有“只”“仅仅”“光”等,表示肯定的词语有“必定”“必须”“一定”“就”等,选项中出现这些词语时要注意对应好原文,如果原文中没有这些词语,一般就是说法绝对。陷阱九答非所问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设错方式:常见的题干问法有:“下列不属于 的原因的一项是”“下列不能说明(没有体现)的一项是”等。识别方法:要注意审明题干要求,看清题干问的是什么问题,选项回答的是什么问题。【突破要点】1.突破“知

10、识”关:论证结构、论述思路、论证方法2.突破“读文关”。把握观点,梳理段与段之间的逻辑,段落内部句与句之间的逻辑。两遍阅读后快速准确把握全文的思路、中心。3.突破“转述和整合”关。细读比对选项表述,分析、判断选项文字在整合和转述过程中的正误。熟悉客观题的常见陷阱设置。打通各类错误点,能具有敏锐发现错误的能力。一、论述文阅读的前提:读懂文本,强化整体意识1.从整体篇目看:核心话题(名词);限制词、修饰语、关联词2.从段落看:论点+论证(段落间关系)3.从句子看:分论点+论证(句子间关系)二、读懂文本的关键能用文字把文章结构、思路呈现出来三熟悉每道题的考查侧重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1、不)正确的一项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理解分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析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观点材料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析观点态度的迁移和推断】四、客观题考点及主要错误点第1题主要错误点关注重要词语的增删或改动名词(概念)、动词、副词(程度、范围、时间)、关联词、代词(这、其)第2题考查点:论证结构、论述思路、论证方法、观点材料的关系第2题,近三年考查角度不变,都选“不正确”的选项。“分析论点”3套题都有,且一般涉及两个选项,占比最大;“分析文章思路结构”,3套题也有两个选项涉及,有整体思路,也有局部思路;“分析论证方法”

12、,2018、2019年设了选项,分别是“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分析论据”,只有2019年设了选项。“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2019年3卷,2017年2卷,2020年2卷,2020年3卷,2021年甲卷)“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2017年2卷)“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2019年3卷)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2020年2卷)“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2020年3卷)“文章举吕绍

13、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2021年甲卷)第3题主要错误点要推断观点态度,主要是比对关系 :依据与结论的关系;句子内部成分的关系:即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的关系;分句间关系:因果、条件、转折、并列、递进等五、信息筛选、内容理解读:读全文,理出论述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六、尝试如下图样梳理文章思路结构七、实用类阅读【突破要点】1.突破“信息筛选”关。熟悉客观题的常见错点。2.突破“阅读图表”关。熟悉各类图表的阅读方法,捕捉客观题中的转述错误。3.突破“要点整合概括”关。把握非连续性文本“一个话题多个角度”

14、的阅读思路,迅速抓住每段材料的要点,强化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概括整合的意识,强化审读题干关键字眼、承题规范做答的意识,尤其注意题干内容之间的关联。八、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梳理清楚语文答题术语要坚信答案就在文本中要分清作者的观点、选项的观点、文本引用的观点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分析 对于一些简单判断题要有信心8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板归纳7【总原则】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结论)与论证结构,根据文章的行文思路(内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论证手法、论据等),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间的关系,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明了论证方法的类型;【思考】论点是什么(是否

15、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得出怎样的结论)、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观点、如何安排思路、怎样展开论证、怎样结构文章。 【题型1】行文脉络(行文思路):实际上就是概括文章各层大意。【答题模式】回答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把全文划分好层次,概括层次内容(段意),依次回答即可。【注意】必须使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2020新高考1卷.山东卷】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策略】读懂大意,梳理层次,概括内容,分点作答。 【答案】材料一首先介绍了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中的内容,说明了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起源;(首先说明概括第一层内容)然后介绍了沿革地理的概念,论述了

16、其存在的意义以及和历史地理学的区别;(然后概括第二层的内容)最后总结了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的关系,说明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最后概括最后一层的内容)【变式问】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逐步展开论述的。(4分)【审题】所谓“逐步”,即是有先后次序的,这就是“思路”的问题。【答案】首先从中医药的特点、意义与现实困境说起,引发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1分),然后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出“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1分),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2分)。【题型2】论证思路【注意:与“行文思路(脉络)”相似,但又略有不同】不同:侧重把全文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之间

17、的关系是如何呈现的说清楚。【2021新高考1卷】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点,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题型3】论证结构先做判断:指出是什么论证结构(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 );然后解释每部分是怎样体现这样的结构的:每部分之间如何体现层进,如何体现对照,如何体现总分关系。【2021新高考2卷】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答案】文章采用先总后分(总分式)的论

18、证结构,先提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这一论点,然后从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两个角度展开论证;“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又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题型4】论证方法答题方式与“论证结构”同,即:先做判断,是什么论证方法:事实论证(举例),道理论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然后说明每种论证方法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比如举例论证,举了什么典型事例,证明(论证)了什么观点。【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引用论证:引用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

19、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注:异类比方)因果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合理。类比论证:通过对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注:同类相比)【常见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事实论证(例证法):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道理论证(引证法):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对比论证(对比法):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比喻论证(喻证法):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

20、人接受。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题型5】论证特点论证特点几乎包括了前面所有的内容,如论证思路、结构特点、论证方法乃至语言特点等。作答时要依据材料内容实际,从以上几个方面全面思考,灵活作答,踩准得分点。另外,表述要力求简练达意,比如论证语言特点:严密,准确,逻辑性强;运用修辞,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等。【2019.11考试中心命制山东海南联考模考题】4.材料二在论证

21、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2020.3考试中心命制海南模考题】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论证思路清晰。先指出共享经济存在的问题,再提出观点,然后论证并指出其意义,形成递进式的论证结构。论证手法多样。在论证时采取了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如网约车的例子论证了这些“共享模式”是通过增量服务释放了潜在需求;用“倘若共享成色更浓一些,比如对顺风车、拼车 、合租等优化闲置社会资源的方式”进行假设论证等,从而推导出这样做的好处。(每点 2

22、分)【论证结构+论证手法+结合文本分析手法】例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1)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2)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3)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本题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变式问】论证的严谨(严密)性议论文的严谨周密,体现在以下四个角度:(1)结构严谨有序,具有逻辑的力量;(2)语言准确严密,具有精确的力量;(3)论证方法得当,具有说服的力量;(4)材料选择确凿,具有真实的力量。【答题模板】论证结构严谨,加上文本分析

23、。论证语言准确严密,有具体的词语、句子分析。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透彻地阐明其内涵。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加上事例分析。例9.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4分)【答案】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用词精炼准确。运用“事实上”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其他与论述文文体特点有关的题型,如:4.材料二引用了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论据,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4分)【思路】首先找出文中与试题有关的文字(第3-4

24、段),然后借助试题提示(论据与论证)加以分析即可。论证:先“破”后“立”, “破”“立”结合。【答案】引用王国维论据在于以此为论敌并指出其不足;进而论证作者的观点,即诗歌既必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也有“显”和“隐”的分别。巩固训练(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

25、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校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鈕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

26、“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

27、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节选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

28、学与历史的关系)材料二: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说“史皆文也”,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所以,我

29、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你看,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

30、这种叙述。再次,接下来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而且需要追问,是否承认在某个阶段,权力话语下的叙事,是有意义和必要的。比如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节选自葛兆光历史是虚构作品吗?)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并非是完全隔离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关联之处,但不能过度夸大历史的文学性。B. 怀特认为,历史学家通过重建历史叙事,昭示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的关系,赋予生活事件以意义。C

31、. 一些学者不大认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父子的评价,认为司马迁在叙事时主观色彩太浓烈。D. 殷墟遗迹的存在,为相关历史叙述提供了客观依据,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相对一致。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性的强弱程度是区分被叙述的事件在文化形态上究竟是属于文学还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B. 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学家或许存在阐释的差异,这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C. 后现代历史学在叙述历史时,也会受到意识形态影响,所叙述的历史也是自己视野中的历史。D. 葛兆光不认同安德森对“国家”的理解,认为“国家”并非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事实存在的。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

32、表述与材料二作者态度立场最接近的一项是( )A.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评价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之惑乱。B. 列宁指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C.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其作品总序中写道: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书记这样我也许能写出许多历史家没有想起写的那种历史,即风俗史。D. 历史学家安克斯密特认为,过去是混沌的一片,历史编纂学的目标不再是指向背后的“实在”,而是把“实在”吸纳到表现自身之中。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 春秋记载郑庄公与共叔段相争仅

33、“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而左传将其扩为一篇长文,文中母子“隧而相见”的情节尤为动人。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种叙述差异。【答案】1. D 2. C 3. B 4. 首先说明了文学和历史的两处相通性之一:叙事性,并以怀特的观点对这两处叙事的相通性做了具体的阐释。接着阐释文学和历史相通性之二:想象性与情感性。最后得出了文学和历史的不同: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 5. 两者虽然都是编年体史书,但是春秋的成书时间早于左传,两本书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同,因此会对描述的着重点有所不同;编年体作者在编书时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想象,使之更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34、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相对一致”错误,原文有“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据此可知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是不一致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决定性因素”错误,整体上说文学还比是历史的文学性要强,但文中“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鈕麑自尽前的自白”“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也极具文学性,说是“决定性因素”过于绝对,不够准确。B. “这

35、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错误,原文有“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D. “而是事实存在的”错误,结合原文“比如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可知葛兆光是说“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有时是“事实存在的”,并非一直是想象的。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

36、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历史书写是隐含了权力,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A.“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不符合作者“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的观点。B.“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即是说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表明“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符合材料二观点。C.巴尔扎克的话指进行文学创作,以文学作品表现法国社会的种种,是不能称为“历史”的。不符合“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观点。D. 安克斯密特的“历史编纂学的目标不再是指向背后的实在,而是

37、把实在吸纳到表现自身之中”不符合“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脉络的能力。第一段,“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首先说明了文学和历史的相通性之一:叙事性,并以怀特的观点对二者叙事的相通性做了具体的阐释。第二段,“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接着阐释文学和历史相通性之二:想象性与情感性,并举例进行阐释。第三段,“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

38、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得出了文学和历史的不同: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春秋和左传都是编年体史书,后者是对前者的扩充,而且因为两本书作者所处时代不同,各自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前者所以主观情感不会相同,前者注重事实,更客观,故只有事件的结果“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后者更关注人物,二

39、者描述的着重点有所不同; 左传作为历史散文,文学性更强一些,所以作者在编书时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想象,使之更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所以就有了母子二人“隧而相见”的动人情节,人物形象更生动。(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

40、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

41、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42、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

43、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

44、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

45、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或是慈善的,也可能是含有野蛮与残酷的行为规范。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杀人也是符合“礼”的。B. 礼与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

46、。不同的是维持礼与法的机构不同,法律要依靠国家来维持,礼则不需要。C. 礼治似乎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实际上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D.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满足了以传统应付生活的条件,且变迁更迭较为缓慢,因此它的秩序就可以依靠礼治来维持。2. 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举颜渊问仁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法律制度是从外部约束人的,而礼治是人们自动自觉形成的道德规范,从内部教化人的。B. 材料一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礼治”与“人治”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礼治”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而“人治”是依靠个人好恶来维持的。C. 材料

47、二中作者认为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出发,“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而这种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说教是不同的。D. 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中国人来说,礼大于法,比法更能约束中国人,且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礼”的一项是( )A.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B. 逢国家大事要行祭祀之仪,祭祀的对象包括天地、社稷、祖先等。C. 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D. 对长辈晨昏定省,冬温夏清。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 孔子有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 B 2. A 3. C 4. 先引出“礼”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