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延续性模仿性社会性永恒性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社会文化传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顺序性稳定性可变性个别差异性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集体本位论个别差异性在学校教
2、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信度效度难易度区分度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抗金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
3、,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实际练习法情感陶冶法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适应对比联觉综合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功能性让小丽先后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查发现她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
4、。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单项选择题:1.A.B.C.D.2.A.B.C.D.3.A.B.C.D.4.A.B.C.D.5.A.B.C.D.6.A.B.C.D.7.A.B.C.D.8.A.B.C.D.9.A.B.C.D.10.A.B.C.D.11.A.B.C.D.12.A.B.C.D.13.A.B.C.D.14.A.B.C.D.1/32014201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中学)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绘成()。波浪线斜线U形曲线倒U形曲线孙斌经常想:“人为什么是两条腿”,一天想好几次,明知没有必要却
5、又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他的心理问题属于()。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称之为()。教学支架最近发展区先行组织者互相协助晓东在解决了困扰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效能感晓颖认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绝不允许任何差错,因而平时稍有失误就极度焦虑,张老师通过改变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这种焦虑,这种心理疏导方法是()。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消退法合理情绪治疗法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有效说服树立榜样群体
6、约定价值辨析田和热爱学习,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组织班级同学认真学习,她的这些品质属于性格里面的哪种特征?()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根据题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简述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一)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从小很自卑和孤独,随着他的成长,在老
7、师和父母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成就。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18分)(二)学生A:中学学习英语语法对以后学习英语帮助很大。学生B:平面几何学得好,后来学习立体几何就简单了,知识之间有很大联系。15.A.B.C.D.16.A.B.C.D.17.A.B.C.D.18.A.B.C.D.19.A.B.C.D.20.A.B.C.D.21.A.B.C.D.辨析题:(论述题)22.(论述题)23.(论述题)24.(论述题)25.三.简答题:(论述题)26.(论述题)27.(论述题)28.(论述题)29.四.材料分析题:(分析题)30.2/3 学生A:不光知识这样,弹琴也是,会弹电子琴
8、,学钢琴也快。学生B:可有时候也不一样,会骑自行反而影响骑三轮车。学生A:有意思,学习很奇妙。(1)请分析材料中两位同学谈话用到的学习原理。(2)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一原理促进学生的学习。(分析题)31.3/31/122014 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2014 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解析学)题解析1答案答案:C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的内涵的掌握情况。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相比最大的差别正是在其社会性上。尽管在教育人时要考虑到人也是动物,尽管人也有自然的生存本能,但是人之所以需要教育不是因为直接产生于生物本能,而是因为产生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
9、社会延续、发展的需要。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既为了个体,又为了社会,且二者交织而不可分割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指向性是人类的教育与所谓“动物的教育”的根本区别。故C项正确。A项:延续性是指教育具备对技能、经验进行代际连续传递的特征。毋庸置疑,人类教育必然具有一种延续性。同时动物对生存本能的传递也具有延续性,只是动物的教育仅停留在第一信号系统即身体器官的具体行为传递上,而不能通过第二信号系统即利用语言进行“类”化经验的优化传递。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模仿性不是人类教育与动物教育的差异,而是共同点。动物的教育植根于动物的生物本能,它的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其开展过程就是小动物模仿老动
10、物进行捕捉食物、逃避天敌等生存活动。人类也是动物,人类的教育最初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模仿性不是动物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永恒性是教育的社会属性之一,是指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教育存在。永恒性并非区别人类的教育与动物的教育的本质属性。与题干不符,排除。2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等。谁有权利领导教育,
11、谁有权利接受教育均是由国家相关政治制度决定的。故D项正确。A项: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科技发展水平主要是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的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结构和流动都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社会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教育内容,同时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3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的理解
12、与掌握。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五个方面。其中,差异性是指虽然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不同个体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和感兴趣的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他之所以设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就是因为他了解到学生具有个别差异性,为了照顾到尽可能多的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故D项正确。A项:顺序性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
13、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这一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与题干提到的兴趣差异不符,排除。2/12B、C两项:这两项均不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且与题干强调的兴趣差异没有关联,排除。4答案: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理解与掌握。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
14、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题干中“造就合格的公民”的意思即为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故B项正确。A项: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与题干中凯兴斯泰纳强调培养“公民”不符,排除。C项: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范围中没有出现过集体本位论这种说法,且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个别差异性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没有任何关联,与题干不符,排除。5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义务教育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解与掌握。义务教育发端于17世纪的德国。1619年,普鲁士的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将强迫其履行
15、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很多考生在这里的疑问是17世纪的欧洲是处于封建社会还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从10世纪开始到14世纪为止约400年被看作是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它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段过渡式历史,习惯上称之为西欧封建社会。由此可知,义务教育发端之时已经过了封建社会,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义务教育发源之时,义务教育制度还不是非常完善和健全。由此可知,义务教育制度的产生还要晚些,必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故D项正确。A、B、C三项:如上分析,这三个社会形态均不是义务教育制度产生的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6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课程的三个文本的理解与掌握。
16、我国课程三个层次的文本分别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其指导作用侧重于学校层面的总体教学安排。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从课程计划到课程标准再到教科书是逐级具体化的关系。题干的关键词为“文本”,因此可排除与文本无关的选项。故A项正确。B、C、D三项:前两项均有课程实施,不是文本,
17、可直接排除。最后一项课程主题明显也不是文本,排除。7答案: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结构改革的规定的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故B项正确。A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分科课程是高中阶段的主要课程类型。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
1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类型。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新课改的课程结构的改革中没有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这一提法。与题干不符,排除。8答案:答案:B3/12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业检查与评定过程中标准化测验的基本要求的理解与掌握。现代教育过程中,通常通过测验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验。标准化测验的好坏质量主要体现为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四个指标。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属性之间的符合程度,即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测验的准确性。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用标准化测
19、验或自行设计编制测量工具,必须首先鉴定其效度,没有效度资料的测验是不能选用的。题干指出“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的目的的程度”即为效度,故B项正确。A项:信度是评价一个测验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同一受测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如果一个测验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几次测量的分数大体相同,便说明此测验的性能稳定,信度高;反之,几次测量的分数相差悬殊,便说明此测验的性能不稳定,信度低。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难易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地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区分度也叫鉴别力,是指测验对不同水平考生
20、的区分程度。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包含不同难度的试题,拉开考生得分差距,才能提高区分度。项目区分度是评价测验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影响测验效度的重要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9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的理解与掌握。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题干中指出王老师“从历史事实出发”,说明王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遵循了科学性这一原则;其次王老师“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说明王老师充分利用岳飞的英雄事迹对学生们进行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思想
21、水平,遵循了思想性原则。故A项正确。B项: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其侧重点在于通过直观的方式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侧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其侧
22、重点在于结合学生的个别差异开展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10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德育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的理解与掌握。知、情、意、行是构成个体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在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中,四者缺一不可。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解答本题的难点在于题干的表述为“学生思想水平高低”,因此部分考生会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犹豫。实际上,这种表述只是为了混淆考生。按照最简单的逻辑,一个只具有道德认知而不具备道德行为的人,只能说明他
23、是纸上谈兵而不是真正的品德高尚。因为真正品德高尚的人都是知行合一的,也就是认知与外显行为一致。因此,对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判断不能仅仅局限于道德认知,而最终要落实到其道德行为是否与道德认知保持一致上。一致,则是真正品德高尚;不一致,则是伪君子。故D项正确。A项: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品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识辨能力。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品德意志、指导品德行为的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4/12B项:意,即品德意志,是为实现品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品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
24、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品德意志在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品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品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但与题干不符,排除。11答案:答案:C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各种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常见的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和品德评价法。实际锻炼法也称为实际练习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
25、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方式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故C项正确。A项: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题干中未提及榜样,排除。B项: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即表扬、奖励或批评等,并给予相应的激励或抑制,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题干中没有提到老师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评价,排除。D项: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方式。情感陶冶法主要通过暗示的方式进行。与题干不符,排除。
26、12答案:答案:C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理解与掌握。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和感觉后效;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偿和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等。题干中“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这是小丹的听觉在发生作用;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是小丹的皮肤觉在产生反应。也就是说,明明只是听到声音,没有对皮肤进行直接刺激却同时引起了皮肤的反应,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故C项正确。A项:感觉适应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
27、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常见的感觉适应包括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听觉适应(在嘈杂的酒吧要大声说话才能听得见)、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味觉适应(越吃越咸)、触压觉适应(由秋入冬时觉得衣服很重,过一段时间就不觉得了)、温度觉适应(洗澡水刚开始时最烫)。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感觉对比是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如月明星稀;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如先吃药后吃糖会觉得糖更甜。与题干不符
28、,排除。D项: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不属于感知觉范畴。与题干不符,排除。13答案: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人格特征的理解与掌握。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的本质特征包括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和功能性。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呈一致性。题干指出小琼“内向,不爱说话”,这是她的人格的具体特征;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里还是在家里,
29、都少言寡语”与其内向和不爱说话的人格特征相符,且在陌生环境里和家里两种不同时空下均保持一致,体现了小琼人格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5/12A项:整合性是指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出现适应困难。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独特性是指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反映了人格的独特性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功能性是指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人格决
30、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就反映了人格的功能性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14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干扰说的理解与掌握。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对于遗忘的原因存在不同的理论。其中,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不会消退。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的学习材料起干扰作用;而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实验证明
31、,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的影响。先后学习的材料相似度越大,倒摄抑制作用就越大。题干指出“让小丽先后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这就为小丽“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小丽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了倒摄抑制。故A项正确。B项: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产生干扰。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分化抑制是条件反射抑制的一种。在此不得不提到与分化抑制互补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规律,即泛化现象。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这叫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如对40瓦的灯光形成条件反射以后
32、,其他的灯光,如60瓦的灯光也能引起条件反射。但是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40瓦灯光)以强化,其他刺激物(60瓦灯光或其他灯光)不予强化,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这叫分化抑制。也就是使受试者能够将条件刺激和其他类似刺激物区别开,做出不同的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延缓抑制是在经典条件反射中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实验者给哺乳动物如狗建立了条件反射之后,有意把条件刺激(CS)和非条件刺激(US)二者先后呈现之间的间隔时间逐步延长;实验动物在经历了这样多次重复的过程后,会逐渐延迟对CS发生条件性反应,此时就产生了延缓抑制。比如,在狗建立了听到铃声后流唾液(等待吃肉)的条件反射以后,要是有一段时间铃
33、响后喂肉的时间推迟,则狗听到铃声后条件反射性地流唾液的时间也会逐渐相应地推迟。与题干不符,排除。15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即动机水平适中,此时的学习效率最高;一旦超过了顶峰状态,动机强度过大反而会对活动的结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题干的关键词是“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能部分考生就会疑惑了,此处不是问的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否也可以用倒U型曲线来解释。实际上无论是学习效率还是问题解决的效率,最终都是效率问题。动机
34、与效率的关系均符合倒U型曲线所反映的规律。也就是说,学习动机与问题解决效率的关系也是倒U型曲线关系。故D项正确。A、B两项:此两项均为混淆选项,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与波浪线和斜线均没有关联。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U型曲线反映的是与倒U型曲线相反的关系。如果按照U型曲线去理解动机与效率的关系,那就无法找到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与事实上的心理学规律背道而驰。与题干不符,排除。16答案:答案:A6/12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的理解与掌握。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
35、观念或概念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这种想法不是必需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是,事实上常常是未如患者的意愿,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题干中孙斌的问题是明显的强迫观念,故A项正确。B项: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一种神经症。其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苦恼烦闷、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出过度反应,难以很好地完成社会功能。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抑郁症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等。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恐惧症是以恐惧
36、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表现为患者遇到特定的情境(如参加集会)或某一特定事物(如看到狗或剪刀等尖锐的物品时),随即产生一种与处境不符的紧张、害怕的心情,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脱离这种特定的环境与事物时,紧张、害怕的体验随即消失。与题干不符,排除17答案: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维果斯基是苏联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其最为著名的理论即“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中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成人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而借助于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
37、题的水平与独自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意义在于说明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对教学的启发是教学不应该只看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正在发展的状态。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故B项正确。A项:教学支架是指在学生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给予教学支架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是奥苏贝尔。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
38、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因此叫“先行组织者”。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本选项与题干完全没有关联,排除。18答案: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高级情感的种类的理解与掌握。高级情感包括很多种,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此外,还有宗教情感、母爱等。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等。题干指出晓东“在解决了困扰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了喜悦感,可明显看出晓东的喜悦感是与认知、学习
39、有关的,是典型的理智感的体现。故B项正确。A项: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工作、事业、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美感是当人们根据审美标准来评价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文艺作品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美感。如对美好事物和心灵的赞美、歌颂、感叹等。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效能感这一表述并不完全准确,与教育心理学最为相关的应该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不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与题干不符,排除。19答案:答案:D
40、7/12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解与掌握。理性情绪疗法也称为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顾名思义,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帮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理性情绪疗法强调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都源于个体的非理性信念,心理辅导与咨询的重点在于改变这些非理性信念。题干中“晓颖认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绝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就是典型的非理性信念,而张老师帮助晓颖改变认知偏差就是在帮助她摆脱不合理信念。故D项正确。A项:强化法又称为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
41、的,是行为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最终使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这就是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与题干中改变认知偏差不符,排除。B项:系统脱敏法的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消退法是指条件反射建立以后,不呈现强化物,最终实现条件反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方法。题干未提及与条件反射相关的内容,排除。20答案:答案:C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良好品德的培养措施的理解与掌握。良好品德
42、的培养措施包括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和恰当的奖惩。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即群体成员之间的共同约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题干中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最终“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认可”,与利用群体约定相符。故C项正确。A项:有效说服是指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班杜拉的
43、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学习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因此,可以通过给学生树立具有道德智慧的榜样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价值辨析是指教师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与题干不符,排除21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性格的结构特征的理解与掌握。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理智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题干中“热爱学习,关心同学
44、,助人为乐,组织班级同学认真学习”,这些反映的是田和对集体、学习和他人的态度特征。故A项正确。B项: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等。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题干中未提及与意志行为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题干中未提及与三种情绪状态相关的内容,排除.22答案:答案:表述错误。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45、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8/12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广义的德育还是狭义的学校德育,都是指对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施加影响,而不仅仅是针对道德品质的教育。故表述错误。解析:解析:同上23答案:答案:表述错误。直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
46、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教学过程。在此需要注意,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获得的是有关认知对象的感性知识,即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进行反映的知识。事实上,感性知识需要掌握,但通常是为学生进一步掌握理性知识,即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掌握打下基础。因此,通过直观教学对感性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最终目的,那么直观教学也就不可能是目的,只能是手段。故表述错误。解析:解析:同上24答案:答案:表述错误。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
47、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吸引,使我们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所以我们必须和它作斗争。二者的差异在于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要求主动转移,注意的分散是被无关事物吸引后进行的被动转移。故注意的转移不是注意的分散。故表述错误。解析:解析:同上25答案:答案:表述错误。非正式群体指的是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和消极型之分,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着阻碍作用。教师应该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故表述错误。解析:解析:同上
48、26答案:答案: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1)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三项工作包括:备教材,即钻研教材、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备学生,即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班级的情况;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备教法,即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等选择、设计最佳教学方法。此外,备课还需要备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目标明
49、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对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课外辅导的内容有: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的学生补习;指导学习方法;对尖子学生作提高性指导;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的帮助;开展课外辅助教学活动,如参观、看教学影片或录像;指导学生的实践性和社会服务性活动等。9/12(
50、5)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解析:解析:同上27答案:答案: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行为。品德认识是儿童品德自觉性的认识基础,对品德各要素起着理性调节作用;品德情感是品德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支撑力量;品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