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演进结构演进与主导产业结构演进与主导产业石敏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动因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 地区专业化与主导产业选择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 主导产业选择 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分类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自然物生产 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 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电热水气供应 建筑业 第三产业:非物质生产部门 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物流,金融保险,技术研发和转化服务,中介服务 生活性服务业:批零商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 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公共管理国
2、民经济行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门类: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零商业等 大类:二位码 农业、林业、畜牧业 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造纸,石油加工,化工,非金属制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制造,通信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 中类:三位码 农副食品加工:粮食加工,饲料加工,植物油加工,制糖,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水果坚果加工 化工:基础化学原料制造,肥料制造,农药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制造,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炸药制造,日用化学产品制造 小类:四位码 植物油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非食用植物油加工
3、配第配第-克拉克克拉克定理定理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步上升 一定阶段后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超过第二产业0.010.020.030.040.050.06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0.0%10.0%20.0%30.0%40.0%50.0%60.0%1995199619
4、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第一产业就业(%)第二产业就业(%)第三产业就业(%)霍夫曼霍夫曼定理定理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消费品工业和投资品工业的比例 轻工业和重化工业的比例:重工业包含耐用消费品工业 随着工业化进程,霍夫曼系数不断下降 霍夫曼定理的实质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化过程 重化工业的构成 投资品工业: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石油、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 耐用消费品工业:家用电器,汽车自行车摩托车,通信设备制造 大多是
5、资本密集型行业,部分是技术密集型行业 工业体系与经济规模相关 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工业体系渐趋完整,重化工业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 制造业 食品轻纺工业: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纺织印染,皮革,服装 原材料工业:钢铁,有色,石油加工,化工,建材,电力 深加工工业:运输设备制造,装备制造,耐用消费品制造 产业结构高度化:从深加工化到服务业化 深加工化 深加工制造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从资本集约化走向技术集约化 竞争力对资本的依赖逐渐减轻,技术的重要性日渐高涨 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竞争力对创新的依赖 制造业服务化 为制造业服务的行业快速发展,制造业的价值链从生产为中心
6、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 投入服务化:服务要素比重上升;业务服务化:服务产出比重上升产业结构空心化产业结构空心化 因经营资源规模向海外转移而发生的行业性产业衰退现象 伴随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主要生产和经营基地从国内转移到国外,致使国内产业衰退,投资萎缩,就业减少,失业问题严重。产业结构空心化的原因:制造业丧失国际竞争力 要素成本上升导致生产成本上涨 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国际产业转移 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劳动力、土地成本),确保原料供应 以本国市场为目的地 以第三国市场为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目的地:全球生产网络 以东道国市场为目的
7、地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 需求侧:需求收入弹性差异和消费结构演变 需求收入弹性:价格不变前提下,产品需求随人均收入变化而变化 不同产品的收入弹性不同,且随收入变化而变化 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 食物消费内部:主食,植物油,蔬菜水果,肉蛋奶 家庭消费结构:从食物消费逐渐转向耐用消费品、住房、教育支出 耐用消费品需求:三大件的变迁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彩电冰箱洗衣机数码、汽车摩托车 消费方式变化:从线下交易到线上交易 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存在梯度:投影到空间上 需求变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诱导作用 制造业结构变化 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化,服务业业态变化(电子商务)产业
8、结构演进的动因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 供给侧:技术进步 不同产业之间技术进步的速率不同 农业技术:集约化(化肥灌溉),机械化,生物工程 工业技术:机器化(装置化),自动化,电子化(集成电路),智能化,数字化,物联网 劳动力收入提高 劳动力收入提高:企业成本上升,购买力增强,保留工资提高,闲暇偏好增强 就业选择:非自愿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 劳动力收入提高诱导消费结构变化 家政外包:餐食(外食),家务(小时工),购物(电商)市场邻近和供给邻近的作用 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的影响 生产成本上升和汇率变化驱使企业向海外转移产业结构演进的统计学分析产业结构演进的统计学分析 钱纳里:经济发展六阶段论 传统社会阶段:
9、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 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结构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转换,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制造业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高端耐用消费品工业、现代装备制造、新兴产业 现代化社会阶段: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走向智能化数字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演进的统计学分析产业结构演进的统计学分析 库茨涅兹:各国的经济增长 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占比和劳动力占比不断下降 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占比和劳动力占比上升,第二产业
10、的国民收入占比提高速度快于劳动力占比 工业化后期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占比和劳动力占比趋于下降 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占比持续上升 工业化前期和中期阶段: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比提高速度快于国民收入占比 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纳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工业化前期和中期阶段:第二产业是主要的财富创造者,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场所 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成为主要的财富创造者和吸纳就业的主要场所中国产业结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演进 产业结构演变 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比早已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比2010年低于第三产业,2014年低于第二产业
11、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高,劳动力占比一直低于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2012年超过第二产业 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特征:2012年前第二产业是主要的财富创造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场所0.010.020.030.040.050.06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0.0%10.0%20.0%30.0%40.0%50.0%6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1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第一产业就业(%)第二产业就业(%)第三产业就业(%)中国中国区域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演进东南沿海核心区:产业结构演进进入深加工化和技术密集化的阶段。东南沿海非核心区:积极承接来自沿海核心区的传统制造业,同时谋求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从重化工化向加工化过渡的阶段。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农业资源型产业、日用消费品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发展。西部地区:基于消费需求拉动的农业资源型产业、日用消费品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产业结构演进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主体功能区类型主体功能区类型农业资
13、源型农业资源型产业产业日用消费品日用消费品产业产业重化工产业重化工产业耐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产业产业技术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东南沿海核心区东南沿海核心区*东南沿海非核心区东南沿海非核心区京津地区京津地区北部沿海核心区北部沿海核心区北部沿海非核心区北部沿海非核心区*中部重点开发区中部重点开发区中部非重点开发区中部非重点开发区*西部重点开发区西部重点开发区*西部非重点开发区西部非重点开发区*专业化与综合发展专业化与综合发展 专业化 全国一盘棋的专业化分工 全国性比较优势的产业 综合发展 区域性竞争优势 立足当地市场的消费品工业 扩大就业,满足民生需求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传统的产业布局理论
14、市场化条件下依然有效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地区主导产业选择 什么是主导产业 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 产业占比大,成长性高,带动作用强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地区专业化:重要地位 产业关联度:带动作用 产业成长性:发展方向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会发生变化 食品轻纺工业-重化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电子工业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地区主导产业选择 基于地区专业化的主导产业选择 地区专业化 产业地域分工使得某些产业在某一地区集中生产,在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之外,还要满足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和出口需求 专业化部门:直接或间接为区外提供商品或服务的部门 地区专业化程度的测度 贸易专业化系数:TSCi=(Xi-Mi
15、)/(Xi+Mi)区位商(专业化系数):某一区域某一部门产出占全部工业产出的比例与全国或上级区域该部门产出占全部工业产出的比例的比值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地区主导产业选择 基于产业关联的主导产业选择 赫希曼:政府应选择产业关联效应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产业前向关联:需求效应,带动上游产业发展 产业后向关联:感应效应,为下游产业提供中间产品 产业关联的测度 影响力系数:列昂惕夫逆矩阵系数列和与行列总和之比 感应度系数:列昂惕夫逆矩阵系数行和与行列总和之比 旁侧关联效应 吸纳就业能力:社会效应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地区主导产业选择 基于产业成长性的主导产业选择:如何判
16、断产业成长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需求潜力和市场前景 生产率上升基准:经济效率,竞争优势 技术密集度基准:技术进步快 吸纳就业能力基准:社会效应 附加价值基准:创造附加值的能力,价值链分析 可持续发展基准:环境影响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地区主导产业选择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主导产业选择 产业生命周期 先导产业(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夕阳产业 需求变化,技术进步,成本变化诱发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更替 雁行理论 赤松要:某一产业在不同国家伴随着产业转移先后兴盛衰退,以及在其中一国中不同产业先后兴盛衰退的过程产业结构同构产业结构同构 产业结构同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间产业结构所呈现出的某种共同倾向性,是
17、指地区之间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组织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确定以及产品结构安排等方面的雷同现象。一般认为,区域产业结构同构是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的结果,会妨碍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间产业分工,给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消极的影响。需要从新贸易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区域产业结构同构问题 新贸易理论认为,由于规模报酬递增和产品差异化竞争,资源和技术条件相似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也可以形成分工和贸易。与基于比较优势形成的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结构相似的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可以形成活跃的产业内贸易。如果区域之间存在着活跃的产业内贸易,那么产业结构同构不一定会妨碍区域之间的分工和贸易以及区域一体化。因此,有必要结合区域间产业内贸易来重
18、新认识产业结构同构现象,而不是仅以产业结构的相似状况做出简单的片面判断。产业结构同构是否存在?产业结构同构是否存在?l产业结构同构存在lYoung(2000)通过比较中国省区产出结构,发现各省区产业结构较相似;唐立国(2002)通过对长三角内三省市和 15 个地级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认为中国地方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lPoncet(2003)的研究指出省间边界的重要性,论证了国内市场分割的观点,进一步表明中国省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的存在。l产业结构同构不存在或不严重l陈耀(1998)通过对1980-1994年各省工业结构相似系计算,指出我国地区产业结构总体上并未出现严重的趋同化,并且随着经
19、济市场化发展相似系数呈下降趋势;靖学青(2004)对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行业细分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城市间的相似系数并不高,划分为产品领域后的同构系数更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只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而非严重同构。l蒋金荷(2005)利用产业分工指数和产业的区位熵,实证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以及11个省市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差异性与产业的地方专业化问题。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制造业20个部门部部门门编编号号部部门门名名称称部部门门编编号号部部门门名名称称11食品加工业21锅炉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业12纺织业22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13纺织服装、皮革23汽车制造业14
20、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24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15造纸、印刷及文化用品、玩具制造业25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16石油加工业及炼焦26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7化学工业27电机及家电制造业18水泥、玻璃和陶瓷28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19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 29仪器仪表制造业20金属制品业30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l选用指标:利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来度量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同构程度。其中,Dij是结构差异度系数;Xik和Xjk分别是区域 i 和j中的k 产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Dij 的取值范围为0到1,当两个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完全相同时,Dij为0;当两
21、个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完全不相同时这个Dij为1。其值越大表示区域间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差异越大,即产业结构同构程度越低。112nijikjkkDXX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计算结果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计算结果 产业划分越细,各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越大。二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产业分类下的30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26、0.39、0.48。二位数分类的产业结构同构与三位数、四位数分类的产业结构同构的空间格局差异较为显著,而三位数与四位数分类的产业结构同构的空间格局相对比较类似。省区省区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2位数分类位数分类3位数分类位数分类4位数分类位数分类北
22、京0.30 0.310.39 天津0.23 0.360.43 河北0.18 0.290.37 山西0.36 0.450.56 内蒙古0.29 0.500.59 辽宁0.24 0.340.40 吉林0.37 0.560.60 黑龙江0.26 0.440.55 上海0.16 0.340.39 江苏0.15 0.190.28 浙江0.23 0.340.39 安徽0.16 0.340.42 福建0.12 0.260.35 江西0.20 0.300.40 山东0.19 0.300.37 河南0.23 0.350.43 湖北0.17 0.220.30 湖南0.17 0.370.45 广东0.26 0.24
23、0.31 广西0.24 0.340.43 海南0.39 0.600.68 重庆0.37 0.320.43 四川0.22 0.360.44 贵州0.37 0.440.56 云南0.38 0.480.58 陕西0.16 0.370.47 甘肃0.37 0.480.62 青海0.33 0.750.86 宁夏0.35 0.650.74 新疆0.35 0.540.61 二位数分类层次上的产业结构同构二位数分类层次上的产业结构同构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在二位数产业分类层次上同构现象是存在的,并具有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二位数产业分类层次上与全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的省份有福建、江苏、安徽、上海
24、、陕西、湖北、湖南等,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均在0.2以下。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最低的福建省与全国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最高。与全国结构相似度较高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福建、江苏、安徽、湖南的仪器仪表制造业,陕西、湖南的汽车制造业,安徽、湖北的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省区省区重点行业重点行业福建仪器仪表制造业江苏仪器仪表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安徽锅炉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上海纺织服装、皮革,化学工业,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陕西汽车制造业,电机及家电制造业,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
25、造业湖北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金属制品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湖南造纸、印刷及文化用品玩具制造业,锅炉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与全国结构差异度较小的重点行业(与全国结构差异度较小的重点行业(2位数分类)位数分类)二位数分类层次上的产业结构同构二位数分类层次上的产业结构同构与全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度较低的省区为产业类别不齐全或资源优势较明显的省区如海南、云南、重庆、吉林、贵州、甘肃、陕西等,其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均在0.35以上。与全国结构差异度较大的重点产业主要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如石油加工及炼焦、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及食品加
26、工等。与全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度较大的省区多为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省区,一些高新技术主导的产业如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占本地制造业总量的比例较小,导致该行业与全国结构差异度较大。省区省区重点行业重点行业海南化学工业,食品加工业云南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食品加工业,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重庆汽车制造业,其他交通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吉林汽车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贵州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食品加工业,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甘肃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石油加工及炼焦,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山西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石油加工及炼焦,通
27、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与全国结构差异度较大的重点行业(与全国结构差异度较大的重点行业(2位数分类)位数分类)三位数和四位数分类层次上的产业结构同构三位数和四位数分类层次上的产业结构同构 在三位数与四位数分类下,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部分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最高,如江苏、广东、福建、河北、山东、湖北、江西等省份与全国的差异度系数相对较低;而西北内陆地区与全国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最大,如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西北省份与全国的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均在0.5以上。三位数分类与四位数分类下,各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的部门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全国结构差异度较大的重点产业主要
28、为资源密集型产业。三位数和四位数分类层次上的产业结构同构三位数和四位数分类层次上的产业结构同构省区省区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2位数分类位数分类3位数分类位数分类4位数分类位数分类北京0.30 0.310.39 天津0.23 0.360.43 河北0.18 0.290.37 山西0.36 0.450.56 内蒙古0.29 0.500.59 辽宁0.24 0.340.40 吉林0.37 0.560.60 黑龙江0.26 0.440.55 上海0.16 0.340.39 江苏0.15 0.190.28 浙江0.23 0.340.39 安徽0.16 0.340.42 福建0.12 0.2
29、60.35 江西0.20 0.300.40 山东0.19 0.300.37 河南0.23 0.350.43 湖北0.17 0.220.30 湖南0.17 0.370.45 广东0.26 0.240.31 广西0.24 0.340.43 海南0.39 0.600.68 重庆0.37 0.320.43 四川0.22 0.360.44 贵州0.37 0.440.56 云南0.38 0.480.58 陕西0.16 0.370.47 甘肃0.37 0.480.62 青海0.33 0.750.86 宁夏0.35 0.650.74 新疆0.35 0.540.61 两位数产业分类层次上产业结构同构的计算忽略了
30、各地区在中小类层次上的产业结构差异性,从而高估了产业结构同构的严重程度,三位数或四位数产业分类判断省区产业结构同构状况可能会得到更符合现实的结论。我国省区制造业产业结构现象存在,在空间上和产业上存在差异。从空间来看,产业结构同构现象较突出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中游部分省区。从产业来看,各省区与全国结构相似度较高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似度较低的产业主要为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内贸易的测算产业内贸易的测算 数据来源 2002年30省区投入产出表111111nnrrkkijjirkijnmnmrkkrijjirkkrIITII其中,Tij是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比例;m与n分别是制造业与
31、所有产业的个数;分子为区域i和j之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量,其中 为从区域i流向区域j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量,为从区域j流向区域i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量;分母为区域i和区域j之间的制造业贸易总量,其中 为从区域i流向区域j的制造业贸易总量,为从区域j流向区域i的制造业贸易总量。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l考虑到省区之间的产业结构比较和产业关联主要是在相邻省份之间进行的,因此,将全国30个省区划分为八个大区:东北、华北、华东沿海、华南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北、西南。计算30个省两两之间产业内贸易比例,得到435组数据。将30个省分为八大区域,分析各省与所在区域的邻
32、近区域省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区区域域省省份份东东北北(3)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华北北(4)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华华东东沿沿海海(3)江苏、浙江、上海华华南南沿沿海海(3)广东、福建、海南中中北北(4)内蒙古、山西、河南、陕西中中南南(4)江西、安徽、湖南、湖北西西北北(4)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西西南南(5)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 华东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同构,产业内贸易活跃产业结构同构,产业内贸易活跃 华东沿海各省区之间的制造业在二位数产业分类层次上的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很低,并且产业内贸易比例均在30%以上。随着产业的进一步细
33、分至三位数、四位数,华东沿海各省区之间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明显增大,反映出其在中小类产业层次上产业同构现象并不显著。例如,上海与浙江二省在二位数分类下的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为0.24,但在三位数和四位数分类下的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却高达0.48和0.54。在二位数分类下,上海、江苏、浙江的纺织业结构差异度很小,但当纺织业在被细分为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等六个行业时,上海、江苏的纺织制成品业在制造业中占的比例较大,而浙江的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业则在制造业中占较大比例。华东沿海地区在大产业层次存在一定程度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但在中小类产业层次上的产业结构构同构并不显著。
34、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产业内贸易比例产业内贸易比例2位数分类3位数分类4位数分类上海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上海0.160.240.380.480.460.5441%31%江苏0.190.310.4238%浙江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 江浙沪三地在大类产业层次上产业结构同构现象显著,且产业内贸易活跃的原因 1)相似的自然资源结构与社会经济、资源结构;2)较高并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区域经济水平越相近,其制造业产业结构越趋于相近;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部门内差异产品的生产规模也越大,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容
35、易形成差异产品的供给市场,促进产业内贸易的蓬勃发展;3)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结构。华东沿海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消费者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对差异产品的需求相对强烈,从而易形成差异产品的消费市场。产品差异化与消费者需求差异化的共同作用,促进了该地区产业内贸易的蓬勃发展。华东沿海各省区在大类产业层次上的产业结构同构与活跃的产业内贸易共存,反映出其大区内部密切的经济联系密切与较高的区域一体化程度。产业结构同构并未阻碍这些省区之间的贸易联系。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 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构同构显著,产业内贸易不活跃产业结构同构显著,产业内贸易不活跃 长江中游地区各省之
36、间在二位数产业分类层次上的产业结构同构现象显著,各省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均在0.2以下。但在三位数、四位数产业分类层次上,一些省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达到了0.5甚至更高,表明在中小类产业分类层面上,长江中游地区各省产业结构同构现象并不明显。在大类产业层次上显著的产业结构同构与不活跃的产业内贸易,反映出长江中游地区内部尚未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在中小类产业分类层面上长江中游地区各省产业结构同构不明显,也没有促进各省之间基于比较优势形成地域分工和交换的格局。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产业内贸易比例2位数分类3位数分类4位数分类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安徽0.1
37、1 0.16 0.10 0.38 0.37 0.46 0.48 0.47 0.54 25%23%21%江西0.18 0.08 0.31 0.46 0.41 0.58 24%24%湖北0.18 0.45 0.54 16%湖南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 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各省的区内贸易不如与周边省份如广东、江苏等省的联系密切,如湖南主要是与广东的联系,江西主要是和浙江的联系,安徽主要是与山东和江苏等省的联系,湖北与广东的联系大于区内各省之和。说明长江中游地区各省目前大多依然为相邻的沿海省市的经济腹地,尚未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轨道。长江中游地区各省之间的产业结
38、构同构现象突出,产业内贸易比例也不高,反映出长江中游地区内部未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因此,长江中游各省作为沿海省市的经济腹地,目前发展“南南”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的条件还不成熟。贸贸易易总总量量比比例例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总计广东 江苏 浙江 山东 河南湖北4%3%6%13%16%9%7%8%10%湖南5%7%2%13%44%5%5%2%4%江西4%10%7%22%8%6%32%2%5%安徽4%1%3%8%14%16%11%17%7%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 华北地区:产业结构同构不显著,产业内贸易活跃产业结构同构不显著,产业内贸易活跃 二位数产业分类层次上
39、,华北地区各省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平均值在0.3以上,其黄河中游北京与河北、山东,天津与山东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尤为明显。北京、天津的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规模较大,占该地区整个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30%与24%,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河北、山东的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占本地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2%和2.8%。河北的支柱产业为化学工业与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此二产业的规模占河北整个制造业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山东仅食品加工业就占整个制造业的27%以上。在三位数、四位数产业分类层次上,华北地区各省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更加明显。尽管省区间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40、但华北地区产业内贸易还是比较活跃的,如北京与天津之间产业内贸易比例高达59%。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产业内贸易比例2位数分类3位数分类4位数分类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京0.20 0.41 0.36 0.39 0.47 0.47 0.52 0.58 0.58 59%17%27%天津0.31 0.36 0.51 0.39 0.58 0.48 34%40%河北0.24 0.39 0.50 18%山东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l华北地区产生较活跃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不同省区在同一部门的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在同一部门内部,有的
41、省区可能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优势在于中间投入品的提供,而有的省区则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优势在于终端消费品的加工。因此,尽管省区间部门产业规模存在一定差异,但各省在同一部门产业链中的不同分工,促进了各省区间产业内贸易的蓬勃发展。不同省区间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差异化。按照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华北地区各省区之间的距离较短,文化传统相近,消费习惯相似,易于产生共同的消费群体,市场需求的种类差异较小,但消费需求的档次差异可能更大,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产生。不同省区在同一部门中所生产产品的层次不同,形成基于垂直差异化的生产分工与产品交换。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区域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 华南沿海地
42、区:产业结构同构不显著,产业内贸易活跃产业结构同构不显著,产业内贸易活跃 在三类产业分类层次上,华南地区三省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系数较大,产业内贸易比例也比较大。其中广东与海南制造业产业差异结构差异最为显著:广东省制造业规模较大的产业为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而海南省占制造业比重较大的产业为食品加工业与汽车制造业。不同省区在同一部门内部产业链所处的环节不同和省区间相似的消费需求偏好可能是促进华南沿海地区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产业内贸易比例2位数分类3位数分类4位数分类广东福建海南广东福建海南广东福建海南广东福建海南广东0.250.490.260.66
43、0.360.750.380.22福建0.400.660.760.16海南产业结构同构小结产业结构同构小结l在全国层面上,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同构现象存在并且在空间上和产业上具有不均衡的特点。l从空间来看,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同构现象比较突出的是华东沿海地区与长江中游部分省区;l从产业来看,各省区与全国结构相似度较高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似度较低的产业主要为资源密集型产业。l在省区层面上,华东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内部各省间存在大类产业层次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产业结构同构,但在中小类产业层次上并不存在显著的产业结构同构。l大类产业层次上对于产业结构同构的计算可能会高估产业结构同构的
44、严重程度,在中小类产业层次上分类基础上判断省区产业结构同构状况可能会得到更符合现实的结论。产业结构同构小结产业结构同构小结 不能以产业结构同构来判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如果区域之间存在着活跃的产业内贸易,产业结构同构不一定会妨碍区域之间的分工贸易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华东沿海地区省区间产业结构同构是在产品差异化与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共同作用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产物。活跃的产业内贸易使得大区内部三省市之间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关联,产业结构同构并未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各省区在部门内部产业分工的差异和相似的需求偏好是促进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华北地区与华南沿海地区,尽管大区内部各省
45、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度较大,但在各省区在产业链上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各省区间相似的需求偏好的推动下,省区间的产业内贸易相对活跃。小结小结 产业结构演进趋势: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换 工业内部结构演进:轻工业-重化工业-深加工化-技术集约化-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空心化)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 需求侧:需求的收入弹性;供给侧:技术进步 空间经济:市场邻近和供给邻近 劳动力收入,国际收支和汇率 产业地域分工: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选择:地区专业化,产业关联效应,产业成长性,产业生命周期 产业结构同构:产业内贸易视角的再思考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